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兔抗人T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ATG-F)、巴利昔单抗(Basiliximab)在肾移植个体化免疫诱导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肾移植免疫抑制诱导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方法:回顾性分析381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ATG-F诱导179例,Basiliximab诱导124例,78例未接受免疫诱导者为对照组.所有肾移植受者术后均采用常规免疫抑制方案抗排斥治疗.对不同组受者术前的一般情况、术后肾功能恢复、移植人/肾存活率及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进行对比. 结果:ATG-F组与Basiliximab组急性排斥反应、早期移植肾功能恢复、12月的移植人/肾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优于对照组(P<0.05);ATG-F组与Basiliximab组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稍高于对照组,但三组间比较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结论:临床应用抗体诱导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应严格遵守适应证和禁忌证的筛选原则,采取个体化的免疫诱导疗法,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有利于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移植人/肾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少数民族患者肾移植后行巴利昔单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免疫诱导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肾移植后患者117例(10个民族),随机分为巴利昔单抗免疫诱导48例(A组)、ATG免疫诱导34例(B组)、无免疫诱导35例(C组),比较3组急性排斥反应(AR)、肺部感染、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C组AR发生率为37.1%,明显高于A、B组的10.4%、11.8%(P均<0.01);3组总肺部感染率比较P>0.05,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A组低于B、C组(P均<0.05);C组DGF发生率明显高于A、B组(P均<0.01);3组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 巴利昔单抗和ATG都可降低少数民族患者肾移植后的AR、DGF发生率,不增加肺部感染率,不影响术后不良事件发生,增加其安全性;在降低CMV感染率方面巴利昔单抗优于ATG.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术前非供者特异性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弱阳性的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肾功能、移植排斥反应、移植肾存活情况。方法 接受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的肾移植受者57例,依据肾移植术前HLA抗体检测结果分为HLA抗体弱阳性组26例、HLA抗体阴性组31例。观察受者术后早期肾功能,以术后1周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率表示。对术后怀疑发生排斥反应的受者进行移植肾穿刺病理活检和病理诊断,测算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术后随访满5年,观察并比较两组受者移植肾5年存活率。结果 移植术后1周,HLA抗体弱阳性组受者DGF率为34.62%(9/26),HLA抗体阴性组受者DGF率为9.68%(3/31),两组相比,P<0.05。HLA抗体弱阳性组受者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6.92%(7/26),HLA抗体阴性组受者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为6.45%(2/31),两组相比,P>0.05。HLA抗体弱阳性组受者移植肾5年存活率为73.08%(19/26),HLA抗体阴性组受者移植肾5年存活率为87.1%(27/31),两组相比,P>0.05。结论 与HLA抗体阴性受者相比,术前非供者特异...  相似文献   

4.
重复肾移植受者术前单剂应用赛尼哌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复肾移植受者术前单剂应用抗白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赛尼哌)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3例多次接受肾移植的受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1例)和对照组(12例)。两组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相同,观察组术前2小时内应用赛尼哌1剂。观察两组术后3个月内的急性排斥反应(AR)、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感染及各种不良反应情况,动态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内的AR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的平均替代治疗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P<0.05);两组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术后两组CD3与CD4的表达均有明显下降,但无显著差异。结论术前单剂赛尼哌免疫诱导能够明显降低重复肾移植受者术后AR的发生率,而不增加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脑-心双死亡器官捐赠(DBCD)供肾与传统尸体供肾移植的3年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09年11月至2012年1月的24例DBCD供肾移植受者及同期59例传统尸体肾移植受者,所有受者术后随访3年,比较两组受者肾移植术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3年内感染、排斥反应发生率,术后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发生率,术后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术后新发肿瘤发生率、钙调神经蛋白抑制剂(CNI)药物转化率;以及肾移植术后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情况,人/肾1年、2年、3年存活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DBCD肾移植组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和感染的发生率为33.3%和37.5%,而传统尸体肾移植组为11.9%和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和14d,DBCD肾移植组的e GFR低于传统尸体肾移植组(P0.05),但术后1个月至3年,两组受者的e GF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BCD肾移植组术后1年、2年和3年的移植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5.8%、87.5%、83.3%和95.8%、83.3%、75.0%,而传统尸体肾移植组分别为98.3%、94.9%、88.1%和96.6%、93.2%、78.0%,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BCD肾移植术后发生DGF及围手术期感染的发生率较高,但其长期疗效与传统尸体肾移植相当。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接受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肾移植的临床疗效,评价DCD供肾质量与肾移植受者的预后和转归。方法:回顾性研究DCD供者和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供肾质量评分、肾移植受者肾功能恢复情况、围手术期并发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和移植肾丢失的发生率与长期随访情况。结果:成功实施DCD 114例,供肾热缺血时间(5.6±2.2)min,冷缺血时间(6.5±1.6)h;非边缘性供肾(A级+B级)占92.11%,边缘性供肾(C级+D级)占7.89%;供肾获取、灌注、保存及修复过程顺利。228例终末期肾病患者成功接受DCD供肾肾移植手术,其中211例受者围手术期恢复顺利,术后6~14 d肾功能恢复正常;术后DGF的发生率为3.54%(8/228),术后20~45 d肾功能逐渐恢复;1例受者移植肾原发性无功能和3例受者移植肾动脉破裂出血切除了移植肾,围手术期移植肾丢失率为1.75%(4/228);无一例受者围手术期死亡。随访过程中, 213例受者肾功能稳定,8例受者发生移植肾功能衰竭,3例受者死亡。结论:DCD供肾肾移植的总体临床疗效良好,但仍存在潜在风险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移植肾组织C4d阳性急性排斥21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观察中国肾移植受者移植肾组织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 (PTC)C4d阳性的急性排斥反应 (AR)患者的临床过程及其转归,为此类患者的救治提供借鉴。 方法:1999年 4月~2004年 6月间发生AR的肾移植受者,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移植肾组织C4d的沉积,对阳性者观察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反应以及临床转归。 结果:21例C4d阳性AR患者,主要发生在年轻男性(33 5±7 2岁)与中年女性 (40. 9±6 .7岁 )中; 7例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高, 66 .7%的AR发生在术后 2周内(14 /21), 6个月后仍然有 3例发生,其中 2例与免疫抑制剂的撤换有关; 62%的患者需透析治疗,仅 4例对冲击治疗有反应, 4例接受免疫吸附联合FK506 +霉酚酸酯(MMF)治疗者有 3例完全逆转, 1例移植肾丢失, 1例受者主要因消化道反应未能成功切换FK506而单独应用IA,最终未能逆转; 12例单纯应用FK506+MMF治疗者(1例加用抗胸腺球蛋白 )有 6例完全逆转, 4例部分缓解。所有需要透析的患者均接受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 1例单独应用长时间CBP治疗的受者也成功逆转。患者性别和发生AR的时间与移植肾转归有关,后期发生的AR以及女性受者预后较差。 结论:C4d阳性的AR多发生在术后早期;传统上的AR高危人群发生率高,晚期也可发生,但预后较差;组织学上多伴PTC部位中性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FK506)在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合理用药方案.方法:17例DGF患者临床结合移植肾病理确立诊断.肾移植术后早期均接受三联(FK506 MMF Pred)免疫抑制药物治疗至少3个月.不用任何生物制剂诱导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结果:17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或摘除移植肾.15例在术后第2~3天开始血液透析(HD)/连续性血液净化(CBP)治疗,2例在术后第5天开始HD/CBP.HD/CBP治疗2~15次后,10例在术后7天内停止,7例在术后7天后仍需CBP治疗,最长1例在术后第18天停止透析.FK506治疗后8~17天患者尿量开始明显增多,SCr开始明显下降.17例患者诊断DGF时SCr水平在489~1028μmol/L,14例在治疗后8~17天降至<200μmol/L,另3例中2例SCr分别在术后第24天,28天降至<200μmol/L.副作用主要是腹泻(3例),血糖升高(1例)及手颤,肢体麻木(4例),但未出现CMV等严重感染病例.结论:FK506 MMF Pred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治疗肾移植DGF安全有效,可作为肾移植术后DGF患者的过渡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病因学与及防治措施。方法分析35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DGF患者的临床资料。DGF的主要原因为急性肾小管坏死(ATN)20例,急性排斥反应(AR)8例,免疫抑制剂毒性肾损害4例,输尿管梗阻2例,尿漏1例。血液透析治疗24例,外科手术3例。结果34例DGF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AR所致DGF最终切除移植肾,恢复规律血液透析。结论ATN和AR是引起肾移植术后DGF的主要因素;术前严格配型、合理筛选受者及保证供肾质量等是防治肾移植术后DGF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Pirani评分系统评估心脏死亡后器官捐献(DCD)供肾的组织病变程度,追踪不同程度病变的供肾对肾移植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研究对象于2015-02-01~2017-02-01在郑州人民医院行DCD供肾移植患者,供肾获取后移植术前行活检病理,即经快速切片后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采用Pirani评分系统评估供肾组织病变程度。(2)根据供肾Pirani病理评分分为两组,低分组(0~3分),高分组(4~6分)。(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肾移植患者的预后,包括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术后1月、12月和24月血清肌酐(SCr)及12~36月累计移植肾存活率。结果:供肾及相应受者共92例纳入本研究,低分组68例(73. 9%),高分组24例(26. 1%)。受体总体DGF发生率为15. 2%,高分组与低分组DGF发生率分别为37. 5%(9/24)和7. 0%(5/68)(P=0. 028)。受者术后1月、12月、24月低分组SCr值分别为(104. 9±16. 8)μmol/L、(94. 9±16. 7)μmol/L、(91. 8±9. 3)μmol/L,高分组分别为(116. 2±34. 4)μmol/L、(116. 5±14. 9)μmol/L、(111. 7±10. 2)μmol/L。低分组SCr两年内各个时间点SCr值均低于高分组(P=0. 041,P=0. 044,P=0. 038,P0. 05)。随访12~36个月,Kaplan-meier分析结果表明高分组与低分组移植肾存活率无明显差异(log-Rank检验,p=0. 499)。结论:DCD供肾病理Pirani评分越高,受者肾移植术后DGF发生率越高,短期移植肾功能越差,但短期内存活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