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Steffee钢板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腰椎滑脱症临床上较为常见,对腰痛严重和伴有神经根或马尾压迫症19980511收稿,1980730修回作者单位: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江西赣州341000作者简介:张乃夫,男,42岁,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科主任。研究方向:脊柱及人工关节状者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峡部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青年双侧腰椎峡部裂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17例青年双侧腰椎峡部裂患者资料,男性13例,女性4例,年龄18~39(25.1±6.1)岁,病程12.7±8.8个月。其中L3节段1例,L5节段16例,致伤原因均为长期体育或军事等训练所致。所有患者均为单纯峡部裂,均采取双侧峡部髂骨植骨、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5.4±2.0个月。通过腰椎CT评价峡部骨折愈合情况,通过腰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临床疗效。随访期间腰椎CT证实峡部骨性愈合后行内固定取出。记录本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责任节段、致伤原因、合并伤、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腰椎CT责任节段峡部表现以及腰部VAS评分、脊柱ODI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手术切口长度9.1±2.1cm,手术时间168.5±46.4min,术中出血量108.8±61.8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无感染,均获得甲级愈合。17例患者末次随访时腰椎CT均可见腰椎滑脱恢复,峡部骨性愈合,均行内固定取出。术前、末次随访时,腰部VAS分别为5.8±1.1分和1.2±0.7分,脊柱ODI分别为(35.8±9.1)%和(7.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有2例患者剧烈活动时偶有腰部疼痛,不影响正常生活。随访期内均无断钉、内固定松动和邻近节段退变等不良并发症。结论:腰椎后路峡部植骨钉棒系统固定治疗青年双侧腰椎峡部裂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植骨加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固定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12月~2011年9月,应用植骨加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固定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患者82例,患者均主诉反复腰痛〉3个月,非手术治疗3~6个月无效,术前腰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为7.9分。结果术后腰部疼痛症状明显缓解,VAS评分1.5分,根据Nakai评分标准,优良率为95%,随访12~48个月,除1例峡部裂植骨未愈合外,均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结论腰椎峡部修复植骨、椎弓根钉-椎板钩系统单节段固定是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的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避免了脊柱融合,应用时注意适应证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USS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的疗效。方法对78例退行性腰椎不稳症患者采用USS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与JOA下腰痛评分对患者手术前和术后1年随访期进行评分;摄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并统计术后内固定失败(钉棒松动、折断)的发生率。结果 6例术后出现顽固轻微手术区胀痛。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时间13~36个月。术后3个月患者腰背痛明显缓解,术后半年基本可以恢复正常日常生活。随访期内无钉棒松动、折断发生。术后6~8个月骨性融合。术后1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较低,JOA下腰痛评分较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功能改善总有效率达100%。结论 USS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钩钉复位固定峡部植骨治疗青年峡部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钩钉复位固定、峡部植骨治疗青年峡部裂的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4年5月行钩钉复位固定、峡部植骨融合治疗青年峡部裂14例28侧。就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同期脊柱融合术14例相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术前、术后VAS评分和影像学资料,分析该术式的优点、手术适应证、临床疗效等。[结果]该术式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与脊柱融合术有统计学差异;术前、术后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术后随访8~25个月.平均17.4个月,所有患者骨性融合、下腰痛缓解。[结论]彻底的清创、恰当的植骨方式和钩钉系统坚强内固定是治疗青年峡部裂有效的方法,但也有其明确的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7.
正青少年峡部裂好发于下腰椎,是造成腰痛的重要原因之一~([1])。剧烈的反复过伸或旋转运动明显增加峡部裂的发生率,在足球、摔跤、跳水及体操运动员中峡部裂发生率达47%~([2-3])。非手术治疗目前仍然是青少年峡部裂主要、优先的治疗方式~([4])。但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症状轻、病史短、无明显滑脱或体质差不耐受手术的患者,对于腰痛严重或存  相似文献   

8.
腰椎峡部裂是指一侧或两侧峡部骨质不连续,在一般人群中发生率为6%,男女比例为2:1[1].腰椎峡部裂是引起青少年腰背痛的常见原因,与腰椎反复过伸及旋转活动密切相关[2-5].有研究[6]表明,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有一定遗传倾向.大部分有症状的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患者可通过规范的非手术治疗恢复日常生活和运动,尤其对于发现较早的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青年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8-01采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的13例青年腰椎峡部裂,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结果 1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6~26个月,平均20个月.13例拆除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Wiltse入路峡部植骨跨运动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6年10月采用经Wiltse入路峡部植骨跨运动节段内固定治疗的48例腰椎峡部裂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单节段双侧峡部裂。根据术前腰椎峡部裂CT表现分为3型,其中Ⅰ型(线型)15例,Ⅱ型(中间型)24例,Ⅲ型(硬化型)9例。根据术后影像学资料判断峡部裂愈合情况,并记录愈合时间及固定节段活动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部及髂骨取骨部位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腰椎功能。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07 min;术中出血量50~160 mL,平均90 mL。随访6~36(15.3±3.8)个月,48例患者共96侧峡部裂,术后1年愈合率为86.5%,术后2年愈合率为94.8%,其中5侧未愈合,双侧未愈合2例,单侧未愈合1例,均为Ⅲ型患者。腰痛VAS评分由术前(6.9±2.7)分降至末次随访时(1.5±0.3)分,取髂骨部位疼痛VAS评分由术后1个月(3.7±1.3)分降至末次随访时(0.9±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JOA评分由术前(20.3±3.2)分恢复到末次随访时(26.9±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2例患者取出内固定,取出后运动节段活动度为4°~10°(5.6°±2.3°)。切口延迟愈合1例,无脑脊液漏、神经损伤、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经Wiltse入路峡部植骨跨运动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术中出血量小,愈合率高,是峡部裂修复手术中可尽量保留峡部血运的一种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椎体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联合后外侧融合(posterolateral fusion,PLF)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分析2006年12月至2008年8月收治的因患腰椎退行性疾病行腰椎后路融合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78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联合PLF技术治疗48例(单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31~64岁,平均47.6岁.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TLIF联合PLF技术治疗30例(双侧组),男21例,女9例;年龄26~66岁,平均50.5岁.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融合率和椎间隙塌陷率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在术前与术后3个月以及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前与术后1年的评分改善方面差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单侧组少于双侧组.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双侧组融合率分别为91.7%(44/48)和93.3%(28/30).结论 椎间植骨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能提供较好的脊柱即刻稳定性.单侧椎弓根固定TLIF联合PLF技术作为一种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展,退变性腰椎不稳症已呈日益增多的趋势,但是,目前选择保守还是手术治疗仍有分歧。自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将89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保守综合疗法、椎弓根螺钉(pedicle screw,PS)内固定系统结合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并比较疗效,为科学地选择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侧前方减压加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椎管次环状侧前方减压植骨的基础上加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不全瘫的疗效。方法:对19例陈旧性胸腰段骨折不全瘫患者行次环状侧前方减压植骨加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经术后6~36个月(平均15个月)随访并对其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畸形矫正等进行了分析。结果:术后症状缓解,脊髓功能明显改善占84.2%(16/19),未发现断钉、松动。结论:次环状侧前方减压植骨加RF/AF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陈旧胸腰段骨折不全瘫,具有减压充分、能纠正后凸畸形及术后脊柱稳定性好、能早期活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伴腰椎不稳的短期临床疗效,评估该手术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3年4月2所医院随访完整的患者临床资料65例,分别在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价患者功能恢复和痛疼缓解情况,评估改善率、优良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随访18~35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功能和痛疼评分均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弓根螺钉联合PLIF治疗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重建腰椎稳定,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医用骨水泥对腰椎椎弓根钉固定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Yi XD  Lu HL  Gong SY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3):1427-1429
目的探讨医用骨水泥对椎弓根钉固定强度的影响。方法24个新鲜冰冻尸体的腰椎椎体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第1组为单纯钻孔组,第2组丝锥攻丝组,第3组为扩大钻孔组。每组8个椎体,每个椎体自身对照,两侧的固定方式一样,只是一侧在固定螺钉前加用骨水泥,另一侧不加骨水泥作为对照。固定后分别在万能机上进行轴向拉力测试,比较二者的差异。结果在第1组单纯钻孔组中,骨水泥固定侧拉力范围平均(1988±289)N,对照侧平均(1242±264)N,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第2组丝锥攻丝组骨水泥固定侧拉力范围平均(4553±945)N,对照侧为平均(1303±138)N,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第3组扩大钻孔组骨水泥固定侧拉力范围平均(4653±675)N,对照侧平均1213N,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3组骨水泥固定侧的结果相比,第1组单纯钻孔组与第2组丝锥攻丝组、第3组扩大钻孔组之间有明显差异(P<0001),而第2组与第3组之间无差异(P>005)。结论骨水泥对椎弓根螺钉的固定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于骨质疏松的患者或手术中椎弓根钉固定失败,或二次手术重新固定时,都可以采取骨水泥进行加强固定的方法,且强度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结合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62例,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17~65岁,平均38岁。按AO分型:A3.1型34例,A3.2型7例,A3.3型21例。载荷评分4~6分,平均5.4分。根据ASIA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分级:C级2例,D级5例,E级55例。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行X线及CT检查,测量并比较Cobb角、椎体前缘相对高度及椎管占位程度,同时观察椎体骨愈合情况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2例均获随访,时间11~14个月,平均12.2个月。内固定拆除时间9~13个月,平均11.5个月。术后1例切口出现感染,经清创引流后愈合,2例术后出现轻度腰背部疼痛。术后半年ASIA脊髓神经功能损伤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58例。末次随访X线及CT显示所有骨折及植骨愈合良好。术后3 d,Cobb角、椎体前缘相对高度、椎管占位程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3 d比较Cobb角、椎体前缘相对高度、椎管占位程度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结合经椎弓根植骨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较理想的方法,能够减少术后复位的丢失和防止内固定失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症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一旦出现明显的神经压迫或间歇跛行症状,多需要手术治疗。以往采用只减压不Ⅰ期融合的方法治疗,具有简单、有效、费用低廉等优点,是一种公认的技术。但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经过较长时间的随访发现,部分患者效果不理想,随访5年以上的优良率为50·0%~70·8%,说明了恢复腰椎稳定性对腰椎手术远期疗效的重要性。2001年2月-2004年10月,采用腰椎管减压、椎间Cage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术式治疗36例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症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临床资料本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32~69岁,平均为50·3岁…  相似文献   

18.
L形复位器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郑远华  张伟  李源  王美英 《中国骨伤》2010,23(4):268-270
目的:寻找一种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效果好且并发症少的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方法。方法:2003年3月至2006年10月共收治胸腰段爆裂性骨折34例,其中男26例,女8例;年龄18~67岁,平均42岁;受伤时间6h~7d。骨折部位:T113例,T129例,L115例,L27例。术前CT检查显示骨折椎体后壁不完整,并有骨块突入椎管压迫硬脊膜,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症状。34例全部采用后正中入路,椎弓根内固定器将骨折椎体撑开后,用自制不同型号"L"形复位器将突入椎管的骨折块,自硬膜外经椎管前方向椎体内嵌压复位,并行后外侧融合。术后根据X线及CT检查,观察伤椎高度、Cobb角、椎管狭窄程度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34例平均随访24个月,手术后1年伤椎椎体前后缘平均高度分别为正常的(95.23±1.9)%和(98.37±1.45)%,较术前高度增加;术后Cobb角平均为(4.93±1.41)°,较术前减小;手术1年后CT片示椎体后凸骨块占椎管前后径的比例平均为(6.77±1.57)%,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神经功能术后平均改进1级以上。结论:采用"L"形复位器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复位完美、固定牢靠、疗效优良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选择性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08年6月,行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19-60岁,平均36岁。骨折根据AO分型:A1型19例,A2型9例。观察骨折椎的椎弓根螺钉位置及手术前后骨折椎的复位情况。结果:术后CT示骨折椎56枚椎弓根螺钉均在正常骨性结构内,均未通过骨折线。术后无脊髓损伤、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骨折椎体前缘压缩率从术前平均(42.0±5.6)%恢复至(12.4±1.4)%(P〈0.05);骨折椎后凸Cobb角从术前平均(25.8±5.1)°废复至(1.9±1.3)°(P〈0.05)。28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平均18.3个月(3-36个月),骨折全部获得骨性愈合,骨折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钉棒弯曲、松动或断裂。结论:只要手术适应证选择正确,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可用于治疗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20.
单纯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应用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一期单纯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3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资料,男22例,女8例;年龄24~61岁,平均41岁;C4,5骨折伴脱位8例,C5,6骨折伴脱位12例,C6,7骨折伴脱位10例.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8例,B级12例,C级5例,D级3例,E级2例.结果 所有颈椎骨折脱位均获得良好复位和固定,共成功置入140枚颈椎弓根螺钉,术后X线及CT三维重建示螺钉位于椎弓根内.术后随访3~23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ASIA脊髓损伤分级,8例仍为A级,但截瘫平面下降,运动感觉好转;10例B级提高至C级;其余患者保持或提高至E级.所有病例均获良好骨性融合,无一例发生脱钉、断钉、断棒等并发症.术后2周及3个月复查颈椎MRI均未见颈椎间盘后移、突出及压迫脊髓.结论 对于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难复性关节突绞锁、椎间盘破裂的患者,单纯后路复位,并以椎弓根螺钉固定能三维固定损伤节段,力学强度足够,安全有效;术中运用正确的纵向牵伸技术,能有效解锁并复位,可防止椎间盘后移及加重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