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该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HPLC-Q Exactive Orbitrap-MS)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柴芩宁神颗粒对肝郁失眠大鼠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探讨柴芩宁神颗粒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采用腹腔注射对氯苯丙氨酸(PCPA)加复合刺激复制肝郁失眠大鼠模型,观察柴芩宁神颗粒对肝郁失眠大鼠宏观体征、血液流变学和海马中神经递质的影响。给药结束取大鼠海马进行LC-MS代谢组学检测,以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为手段,对各组大鼠海马代谢物进行分析,筛选出潜在生物标志物,并借助MetPA分析构建相关的代谢通路和代谢网络。研究结果表明,在给予药物治疗后,能显著改善大鼠的精神状态和肝郁血瘀现象,可以显著升高海马中除柴芩宁神颗粒低剂量组外其余各组中5-HT、GABA的含量和显著降低Glu的含量,其中艾司唑仑组和柴芩宁神颗粒高剂量组的效果优于其他给药组;代谢组学结果显示,通过代谢分析共筛选鉴定出27种与失眠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并通过MetPA分析得到艾司唑仑干预失眠的代谢通路4条,柴芩宁神颗粒高剂量干预失眠的代谢通路3条,涉及嘌呤代谢、甘油磷脂代谢、组氨酸代谢、咖啡因代谢。柴芩宁神颗粒对改善失眠有一定的疗效,其可通过回调内源性差异代谢物来调控相关代谢通路,为进一步阐明柴芩宁神颗粒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分析灵芝多糖对辐射损伤小鼠内源性物质代谢的影响,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分析其代谢途径,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灵芝多糖组(给药剂量96 mg·kg^-1),每组10只,前两组给予生理盐水,连续灌胃14 d,在第7天灌胃后2 h,除正常组外,模型组和灵芝多糖组小鼠以X射线进行全身照射。利用UPLC-Q-TOF-MS检测胸腺组织中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比较正常组、模型组以及灵芝多糖组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情况,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鉴定出34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与模型组相比,发现灵芝多糖组对L-谷氨酸、牛磺酸、磷脂酰胆碱(PC)和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 PC)等均具有显著的逆转趋势,分别参与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以及D-谷氨酰胺和D-谷氨酸代谢。结论:灵芝多糖可能通过改善辐射模型小鼠胸腺中相关潜在生物标志物表达及其相关代谢通路来发挥辐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周本宏  陈鹏  涂杰  吴玥  刘刚 《中草药》2017,48(10):2072-2080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考察石榴皮鞣质对肾小球硬化大鼠内源性物质代谢的影响,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分析其代谢途径,为研究石榴皮鞣质对肾小球硬化大鼠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贝那普利组,石榴皮鞣质高、中、低剂量组,采用单侧肾切除结合2次尾iv盐酸多柔比星的方法制备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ig给药8周,每周收集大鼠24 h尿液,用HPLC-MS对其检测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对各组大鼠尿液代谢物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构建相应的代谢通路。结果代谢组学分析发现给药后第8周各组大鼠尿液有明显的聚类现象,通过对重要变量的分析鉴定,筛选出10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涉及的代谢通路包括色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等多种氨基酸的代谢通路。结论石榴皮鞣质干预下的肾小球硬化大鼠内源性代谢物聚类性趋近正常水平,为进一步阐明石榴皮鞣质对肾小球硬化大鼠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研究姜炭炮制前后对虚寒性出血症大鼠尿液的代谢表型变化,探讨姜炭炮制前后药效及作用机制的变化。方法: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建立大鼠尿液的代谢指纹谱,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研究空白组与模型组、姜炭组、干姜组相互间的代谢物谱差异,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在尿液中发现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通过矫正率筛选姜炭温经止血的药效生物标志物。结果:姜炭可使虚寒性出血证大鼠发生紊乱的内源性生物标志物回归正常水平,而干姜作用较弱。筛选出与虚寒性出血症相关的7种生物标志物,其中乙酰乙酸、丙酮酸、氮氧三甲胺、牛磺酸、色氨酸为姜炭温经止血的药效生物标志物。结论:代谢组学研究能较全面地反应生物体的生理及代谢状态,为中医"证"的本质研究及中药炮制前后药效评价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代谢组学方法,对厚朴"发汗"前后治疗胃肠动力障碍大鼠的血清代谢物进行对比,研究厚朴"发汗"增效减毒的作用机制。采用L-精氨酸腹腔注射建立胃肠动力障碍大鼠模型,以大鼠胃内色素相对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作为药效学指标,采用LC-MS的代谢组学技术,并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校正的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筛选并鉴定与胃肠动力障碍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利用MetPA数据库分析相关代谢通路。结果表明厚朴不管发汗与否,均能改善胃肠动力障碍,且"发汗"厚朴作用强于"未发汗"厚朴组。实验各组的代谢物能够显著区分,发现并初步鉴定了15个差异代谢物及17条相关通路。厚朴起效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中L-谷氨酸胺的含量,保护胃肠道屏障而改善胃肠动力障碍;厚朴"发汗"前通过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初级胆汁酸生物合成通路而降低牛磺酸,提高甘氨鹅脱氧胆酸含量,可能会加大肝肾损伤几率;而厚朴"发汗"后,通过提高色氨酸通路中L-色氨酸和5-羟色胺含量来进一步增强胃肠动力,并避免了有害代谢物产生从而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旨在通过对APP/PS1转基因小鼠内源性物质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发现APP/PS1小鼠模型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寻找黄连解毒汤(Huanglian Jiedu Decoction)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作用靶点并阐明其作用机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Orbitrap MS)技术分析小鼠脑组织和血清代谢质谱,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比分析正常组、模型组、黄连解毒汤高剂量组、黄连解毒汤低剂量组、小檗碱组的代谢数据,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并借助KEGG数据库分析构建相关代谢通路。共筛选鉴定出脑内13种、血清35种,共计45种潜在内源性代谢物,其中白三烯B4、酪氨酸和腺苷有望成为与认知功能关联的差异性代谢物。黄连解毒汤可以回调22种差异性代谢物,涉及的主要代谢通路有氨酰-tRNA生物合成,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这些通路主要提示了黄连解毒汤干预AD的主要作用机制为抑制中枢和外周炎症,调节能量代谢、脂肪酸代谢和氨基酸代谢。黄连解毒汤对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有一定疗效,可通过回调内源性差异代谢物来调控相关通路,这将有助于进一步发现AD的生物标志物和阐明黄连解毒汤治疗AD的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药材》2015,(6)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虚寒性出血证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的变化及姜炭止血的作用。方法: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分析空白组、模型组和给药组的大鼠血清代谢物谱。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研究对照组和模型组之间的代谢物谱差异,并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在血清中发现6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姜炭/干姜对虚寒性出血症大鼠的干预作用。通过比较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的含量,探讨姜炭温经止血作用的机制。结果:姜炭可以使虚寒性出血证大鼠发生紊乱的内源性生物标志物回归正常水平,确定甘氨酸、色氨酸、乳酸为姜炭温经止血的药效生物标志物。结论: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可以从整体上揭示姜炭对虚寒性出血证大鼠的温经止血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雷公藤配伍甘草减毒大鼠体内尿液中的小分子代谢物以及相应生物代谢通路。方法:选取30只SD大鼠正常饲养5 d,随机分为3组,即空白对照组、雷公藤组、雷公藤配伍甘草组,每组10只。应用HPLC-MS/MS-IT-TOF检测各组大鼠的尿液样本,并且按照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多元统计学方法以筛选并鉴定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在此基础上推测其可能影响到的生物代谢通路。结果:大鼠尿液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雷公藤配伍甘草组、雷公藤组和空百对照组分别聚集在不同的象限区域内;共鉴定出14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且推测出嘌呤代谢和硒氨基酸代谢最具显著影响。结论:雷公藤配伍甘草减毒的机制复杂,其中可能通过调控嘌呤代谢和硒氨基酸代谢通路而实现。  相似文献   

9.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探讨补阳还五汤(Buyang Huanwu Decoction, BYHWD)对大肠杆菌脂多糖(LPS)诱导的慢性炎症大鼠尿液中内源性标志物的影响,旨在从代谢组学的角度阐述BYHWD治疗慢性炎症的分子作用机制。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以及BYHWD低、中、高剂量组(7.5、15、30 g·kg-1)。模型组及各药物组每周首日尾静脉注射LPS 200μg·kg-1,并于次日灌胃BYHWD,每日1次,连续4周。给药结束收集尿液样品,应用UPLC-Q-TOF-MS分析各组大鼠的尿液代谢轮廓,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分析BYHWD对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变量投影重要度(VIP)筛选出与慢性炎症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通过MetaboAnalyst 5.0对鉴定出来的生物标志物进行通路及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在大鼠尿液中筛选和鉴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黄芪皂苷组分干预脾虚水湿不化证大鼠血浆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探求黄芪皂苷组分对脾虚水湿不化证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大鼠血浆内源性代谢物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研究对照组、模型组以及黄芪皂苷组之间的代谢差异,确定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对照组、模型组以及黄芪皂苷组代谢模式明显不同,共鉴定11个生物标志物,其通路主要涉及甘油磷脂代谢、鞘脂代谢、淀粉与蔗糖代谢和花生四烯酸代谢等。结论黄芪皂苷组分可能通过干预溶血磷脂酰胆碱导致的脂肪代谢紊乱、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减少导致的能量供给不足、肠道功能失调等一系列代谢紊乱对脾虚水湿不化证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1H-NMR代谢组学方法,探讨黄芩素对D-半乳糖致衰老模型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sc D-半乳糖(150 mg/kg)致大鼠衰老模型,考察黄芩素(50、100、200 mg/kg)对衰老大鼠自主活动能力的影响。造模10周后采集大鼠血清进行~1H-NMR检测,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讨黄芩素的抗衰老作用。结果黄芩素能显著提高衰老大鼠的自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丙氨酸、醋酸、丙酮酸、酪氨酸、N-乙酰糖蛋白水平升高,而谷氨酰胺、二甲基甘氨酸、甘氨酸、苏氨酸、肌酐、组氨酸水平降低,给予黄芩素后能不同程度回调这11种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论黄芩素可能通过调控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和糖代谢等途径延缓衰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荷叶碱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作用,筛选与高尿酸血症代谢有关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采用小鼠长期给药氧嗪酸钾模型,连续给药14 d后,运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同时检测高尿酸血症小鼠的血浆和尿液样本。[结果] 通过1H-NMR分析方法在血浆和尿液样品中共筛选出9个潜在生物标志物。[结论] 荷叶碱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代谢组学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的病理过程主要涉及到酪氨酸代谢、柠檬酸代谢、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以及糖酵解和糖异生代谢途径,预示着这些潜在生物标志物不仅在早期疾病诊断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预防高尿酸血症中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产地麦冬1H-NMR模式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的不同产地麦冬鉴别新方法 .方法 以1H-NMR技术测定样品的全成分信息,并转化成数据矩阵,采用模式识别法中的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N别分析(PLS-DA)以及聚类分析(HCA)进行识别分析.结果 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法能有效地鉴别不同产地的麦冬样本.结论 氢核磁共振-模式识别法是一种有效的药材分类鉴别方法 ,可作为药材质量控制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代谢组学技术分析慢性温和不可预知应激(CUMS)抑郁模型小鼠脑组织样本,寻找与抑郁相关的差异代谢物,探讨蜘蛛香环烯醚萜部位(IEFV)可能的抗抑郁作用机制。方法:42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正常组,模型组,氟西汀组(2.5 mg·kg-1),IEFV低、中、高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5.73,11.47,22.94 mg·kg-1)。采用CUMS对小鼠造模,以IEFV及阳性药(氟西汀)为干预药物,用行为指标和生化指标进行药效学评价。采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代谢组学技术分析IEFV对CUMS抑郁模型小鼠脑组织中内源性物质的影响,结合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来确认差异代谢物,并对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通路进行富集。结果:造模后,小鼠的不动时间大幅度提高、蔗糖偏好率明显下降,兴奋性神经递质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显著下降,表明造模成功。给予IEFV和氟西汀后,小鼠不动时间、蔗糖偏好率和兴奋性神经递质向正常水平回调,提示给药后抑郁状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脑组织中内源性代谢物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模型组可与正常组明显分开,同时IEFV低、中、高剂量组和氟西汀组均显示有偏离模型组向正常组靠拢的趋势,与行为学结果一致。模型组与正常组进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得到了16个变化显著的差异代谢物,包括12个水溶性差异代谢物和4个脂溶性差异代谢物。通过MetPA数据库分析得到7条潜在靶标代谢通路,包括三羧酸循环(TCA),牛磺酸和亚牛磺酸的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IEFV高剂量组可显著回调11种差异代谢物。结论:IEFV可能主要通过影响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和神经递质水平发挥抗抑郁作用,可为IEFV抗抑郁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涛  苏趁  李立新  李冲  司梦鑫 《中草药》2018,49(16):3918-3925
目的建立基于核磁共振技术~1H-NMR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的四裂红景天和大花红景天的品种分类和鉴别方法。方法采用高分辨(600 MHz)的核磁共振(NMR)指纹图谱技术,测定四裂红景天和大花红景天的全成分信息~1H-NMR指纹图谱,结合相似性分析、层次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进行化学模式识别分析。结果 ~1H-NMR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区分、鉴别四裂红景天和大花红景天的方法。四裂红景天和大花红景天的~1H-NMR指纹图谱差异性较明显,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红景天中的特征性成分和内在品质,四裂红景天和大花红景天主要差异成分为萜类、黄酮类,尤其萜类成分大花红天素是鉴别四裂红景天和大花红景天的特征性成分,可作为四裂红景天和大花红景天的分类和鉴别指标。结论 ~1H-NMR指纹图谱-化学模式识别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红景天品种分类和鉴别方法,为红景天属药用植物的品种鉴别和品质评价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代谢组学角度研究塞络通胶囊治疗急性多发性脑梗死大鼠模型的作用机制。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塞络通组(33 mg·kg~(-1)),通过大鼠颈内动脉注射荧光微球的方法建立急性多发性脑梗死大鼠模型。手术成功后,塞络通组大鼠通过十二指肠注射给药,给药体积2 m L·kg~(-1)。基于UPLC-Q-TOF-MS分析各组大鼠脑组织中内源性代谢物,应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进行模式识别及生物标志物的鉴定。结果:通过模式识别发现假手术组与模型组的代谢轮廓有明显差异,并鉴定了10个与急性脑缺血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中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延胡索酸,谷胱甘肽,脱氢抗坏血酸,天门冬氨酸以及S-腺苷同型半胱氨酸含量下降,精氨酸、瓜氨酸、酵母氨酸、乙内酰脲-5-丙酸含量升高;而塞络通胶囊则可使上述10个异常变化的生物标志物水平显著回调。结论:塞络通胶囊主要调节的代谢途径有NAA代谢、精氨酸代谢、能量代谢及氧化应激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代谢组学分析豨莶草水洗脱部位(SWES)致大鼠血清和肺脏中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动态变化,探讨其造成肺损伤的可能作用机制,寻找肺损伤的敏感标志物。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组(生理盐水)和SWES高、低剂量组(给药剂量分别为0.500,0.125 g·kg-1·d-1),给药4周,停药2周,检测大鼠体质量,并对肺脏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采用血清和肺脏样本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检测,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大鼠体内代谢产物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SWES高剂量组大鼠出现肺脏炎症,停药2周后呈可逆性改变。SWES高剂量组与正常组代谢谱差异区分显著。血清和肺脏中共鉴定出11个差异性代谢产物,其中血清4个(乙酸、氧化三甲胺、甘氨酸、肌肉肌醇),肺脏9个(乳酸、乙酸、磷脂酰胆碱、丙酮酸、二甲胺、谷氨酸、甘油磷酸胆碱、甘氨酸、黄嘌呤)。肺损伤涉及丙酮酸代谢、谷氨酸代谢等通路的紊乱。停药后肺脏中大多数差异代谢产物水平显著回调,与病理检测相一致。结论:SWES造成的损伤器官之一为肺脏,肺损伤呈可逆性改变,肺损伤机制与能量代谢和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8.
李娟  高继宁  秦雪梅  李震宇 《中草药》2016,47(24):4379-4387
目的比较款冬花、叶与紫菀配伍后紫菀散的毒性,为款冬叶的资源利用提供依据。方法款冬花、叶分别与紫菀(1∶1)配伍,小鼠连续给药14 d(生药量40 g/kg),通过组织病理、血清生化指标以及基于1H-NMR的代谢组学技术对2个复方的毒性进行比较。结果生化指标和病理学结果显示给药后肝脏发生明显病变;多元统计结合KEGG代谢通路分析确定了血清和肝脏中15个与肝脏毒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从散点图中给药组与对照组的距离及上述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幅度来看,款冬花、叶配伍的紫菀散虽对机体的代谢影响不同,但未发现款冬叶配伍紫菀后的毒性强于款冬花配伍紫菀后的毒性。结论款冬叶配伍的紫菀散在毒性上与款冬花配伍的紫菀散相当,为款冬叶的资源利用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分析方法探讨干寒环境及饮食对大鼠尿液和血浆代谢物的影响,寻找可能的生物标记物及其相关代谢途径。方法:利用干寒环境及饮食作为应激源干预大鼠3周,采集其尿液和血浆样本,检测~1H-NMR,结合多变量数据分析方法筛选与鉴定相关代谢标志物,并分析代谢通路。结果:干寒属性环境及饮食导致尿液23种代谢物,血浆中15种代谢物发生了显著变化;这些代谢物与多种代谢通路的变化密切相关,包括三羧酸循环,丙酮酸代谢,糖酵解或糖异生,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结论:干寒环境及饮食条件可导致体内多种代谢通路的变化,基于~1H-NMR的代谢组学研究方法具有解释机体病理生理动态性,整体性变化的优势,对于探索非确定性疾病因素发病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茜茜  王春茜  杨秀娟  吴茵  王朋倩  张淼  霍海如  隋峰 《中草药》2020,51(24):6269-6277
目的 采用代谢组学技术观察附子Aconiti Lateralis Radix Praeparata对小鼠血清内源性代谢物的影响,寻找其相关生物标志物和可能表征附子临床治疗作用的代谢途径及相关靶点,探讨其发挥疗效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2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ig附子水煎液和蒸馏水,小鼠给药量为15 mL/(kg·d),连续ig 4 d;采集各组血样,利用UPLC-MS/MS技术进行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模式识别,并根据变异权重系数(VIP)大于1和手动积分计算筛选出差异代谢物;利用差异代谢物进行通路分析;运用Cytoscape和MetScape对差异代谢物进行网络模块化分析并筛选靶标。结果 通过数据模式识别,附子组与对照组均能完全分离;共筛选出18个差异代谢物,其含量都呈上调趋势;通过通路分析,得出5条相关通路,分别为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淀粉和蔗糖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和磷酸肌醇代谢通路;网络模块化分析共得到14个模块,其中最大的2个模块是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和亚油酸代谢通路;在整个网络中,花生四烯酸(59)、亚油酸(55)、烟酰胺(26)和棕榈酸(11)节点度值大于均值(8.010),涉及的通路分别为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和饱和脂肪酸β-氧化通路;共筛选出26个相关基因,同属于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系。结论 附子可能通过作用于CYP450,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等途径,进而调节机体能量代谢,从而发挥临床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