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14,(9)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对同步放化疗所致Ⅳ度骨髓抑制患者中性粒细胞增殖的影响,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114例同期放化疗所致Ⅳ度骨髓抑制的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分析,试验组包括P-50组、P-100组和P+R组,其中P-50组42例,单次皮下注射PEG-rhG-CSF 50μg·kg-1;P-100组30例,单次皮下注射PEG-rhG-CSF 100μg·kg-1;P+R组22例,单次皮下注射PEG-rhG-CSF 50μg·kg-1+皮下注射rhG-CSF 5μg·kg-1·d-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2.0×109·L-1后停用rhG-CSF;对照组为RC组20例,皮下注射rhG-CSF 5μg·kg-1·d-1,ANC≥2.0×109·L-1后停用。对上述各组患者的时间-中性粒细胞增殖率、时间-AN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的时间-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和时间-ANC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临床效应发挥始于用药1224 h,于36 h左右达到改善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治疗目的,P-50组与P+R组的时间-中性粒细胞增殖率和时间-ANC值无明显差异。结论 PEG-rhG-CSF对于治疗同期放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的中性粒细胞缺乏具有较好的增殖作用,对于同期放化疗所致Ⅳ度粒骨髓抑制患者单次50μg·kg-1皮下注射的增殖效应即可满足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2.
目的:针对目前患者化疗后所致的骨髓抑制问题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后分析结果。方法采集本院一段时期间34例患者在经过TP方案化疗后出现的骨髓抑制问题,采用rhGCSF分析。结果患者在化疗前后骨髓抑制的WBC数据各为5.14和2.13,在中性粒细胞的数值上分别为3.24和1.46,使用rhGCSF后缓解了骨髓抑制问题,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有效率上升。但伴随有骨骼肌肉酸痛,食欲不振,皮疹呕吐的不良反应,用药停止后则恢复正常。结论 rhGCSF对骨髓抑制的作用很明显且反应小,推荐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骨髓抑制的疗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因化学治疗(化疗)致骨髓抑制的疗效。方法:39例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GM-CSF组18例(男性12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42a)与G-CSF组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3a)。因化疗后引起骨髓抑制,分别应用GM-CSF150μg/d与G-CSF100μg/d,sc,qd×(2 ̄6)d。结果:2组 相似文献
4.
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防治肺癌化疗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国产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uG CSF)对肺癌病人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自身交叉对比的方法 ,将 6 0例肺癌VIP方案化疗病人分成A ,B两组 (各 30例 ) ,A组第 1周期化疗结束 4 8h开始皮下注射rHuG CSF 3μg·kg- 1,qd ,7~14d ,第 2周期单用化疗 ;B组第 1周期单用化疗 ,第 2周期化疗结束 4 8h开始皮下注射rHuG CSF 3μg·kg- 1,qd ,7~ 14d。自化疗开始隔日查血常规 1次 ,观察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变化。结果 :治疗周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最低值均高于对照周期 ,最低值的持续时间和化疗开始至细胞恢复到正常值以上的时间均少于对照周期。骨痛、肌痛和乏力发生率分别为 10 %和 7% ,偶有发热。结论 :rHuG CSF对化疗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不良反应轻微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疗是当前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间缺少根本性的代谢差异,因此所有的抗癌药都不能完全避免对正常组织的损害。Ⅳ度骨髓抑制是化疗后常见的严重反应,可能导致严重感染、出血,甚至危及生命。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我们对28例化疗引起的Ⅳ度骨髓抑制病人采用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为主的综合治疗,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7.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预防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中国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预防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筛选上周期化疗后出现3~4度骨髓抑制的肿瘤患者,以化疗后24~48 h内预防性给予rhG-CSF的为A组;以化疗后未预防性给药,发生骨髓抑制后再给予rhG-CCSF的为B组,采用组间对照法,比较2组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情况.结果 入组的145例次肿瘤患者,A组61例次,B组84例次,白细胞计数<4.0×109·L-1的发生率分别为26.23%和79.76%,中性粒细胞计数<2.0×109·L-1的发生率分别为19.67%和78.57%,2组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hG-CSF对化疗后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无影响.A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显著低于B组.结论 上周期化疗后出现3~4度骨髓抑制的肿瘤患者,化疗后24~48 h内预防性给予rhG-CSF,能有效控制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降低感染的风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刘魁凤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7,(2)
目的:比较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因化学治疗(化疗)致骨髓抑制的疗效。方法:39例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GM-CSF组18例(男性12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42a)与G-CSF组21例(男性13例,女性8例,中位年龄53a)。因化疗后引起骨髓抑制,分别应用GM-CSF150μg/d与G-CSF100μg/d,sc,qd×(2~6)d。结果:2组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用药前比较均上升(P<0.01),2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均少而轻。结论:GM-CSF与G-CSF治疗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9.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小细胞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造血生长因子)对小细胞肺癌化疗所致骨髓抑制的疗效.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2002年至2006年来222例小细胞肺癌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采集其中62例化疗后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的病例,并对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可以有效缓解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的骨髓抑制反应,使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目明显升高,平均恢复时间3天,有效率为95.2%.结论 rhG-CSF对治疗小细胞肺癌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作用好,不良反应少;但对不同患者的不同情况,应调整剂量和用法. 相似文献
10.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肿瘤患者白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考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rh G- CSF)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入选对象均为细胞或组织学证实的恶性肿瘤患者 ,既往化疗有白细胞低下的倾向 (<4.0× 10 9/ L ) ,生活质量评分≥ 70分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ANC)≥ 2 .0× 10 9/L ,PL T≥ 10 0× 10 9/ L。随机分为 2组 :A组 17例 ,化疗结束后 2 4h开始使用 rh G- CSF。 B组 11例化疗结束后外周血 WBC<4.0× 10 9/ L时开始使用 rh G- CSF。结果 :2组患者中总有效率为 81.5 % (2 2 / 2 7) ,总感染率 30 % ,重度感染率 3.7% ,不良反应轻微。A组 WBC和 ANC下降的程度轻 ,持续时间短 ,下降最低值显著高于 B组 (P<0 .0 1) , 、 度 ANC下降发生率低 (P<0 .0 1) ;A组所用的 rh G- CSF量与 B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rh G- CSF具有一定程度的防治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作用 ;对外周血 WBC下降的治疗作用显著 ,对于那些预计有化疗后 WBC明显下降的患者可以考虑采用 rh G- CSF进行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临床肿瘤患者化疗后不同时期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T-(rhG—CSF)的疗效。方法选择上一周期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数(ANC)降至1.5×10^9/L以下的肿瘤患者共50例.分为A组与B组.分别在下一周期化疗结束48h后和中性粒细胞计数(ANC)〈1.5×10^9/L时使用rhG—CSF.连续2dANC〉2.0×10^9/L停药,观察ANC变化情况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A组ANC持续〈1.5×10^9/L的天数.ANC恢复至≥2.0×10^9/L.所需的天数均小于B组(P〈0.01),ANC最低值高于B组(P〈0.05),用药天数较B组少(P〈0.051,感染的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可能发生粒细胞减少倾向的患者建议化疗结束48h后立即使用rhG—CSF. 相似文献
12.
13.
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治疗放射及化学治疗所致的骨髓抑制18例(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龄47±s8a)。rHGM-CSF300μg,sc,qd或qod。升白泰组15例(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48±7a),升白泰冲剂15g,po,tid;安慰剂组8例(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46±9a),维生素C0.2g,po,tid。结果:治疗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升高多于对照组(P均<0.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化疗引起Ⅳ度骨髓抑制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68例恶性肿瘤患者288例/次因化疗引起Ⅳ度骨髓抑制的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1出现的中位时间为化疗后至第9天,12例/次血小板最低至5×109~24×109·L-1,6例/次血红蛋白最低至5~6.4g·100mL-1,37例/次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无效后改用三线抗生素或联用抗生素才控制感染;12例/次在住院期间ANC没有恢复正常。结论:对于化疗后Ⅳ度骨髓抑制患者,及时采取保护性隔离,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抗菌药物及支持治疗等综合处理,患者基本可安全度过化疗的危险阶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对生物药品导致骨髓坏死的认识,并探讨骨髓坏死的原发病、发病机理、临床特点、诊断以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病例,对病例特点进行分析,讨论骨髓坏死与原发疾病、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关系。结果骨髓坏死可发生于急性白血病的不同阶段,在化疗后骨髓抑制期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可出现骨髓坏死,常与粒细胞缺乏期G-CSF半衰期较正常情况下延长,刺激骨髓内细胞增生,加重微循环障碍,致骨髓缺血缺氧有关。结论急性白血病缓解状态下,由药物导致的骨髓坏死如诊断及时准确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肿瘤患者化疗所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及不良反应。方法:全组(92例)患者均行自身对照法,以第1次化疗周期为对照周期,此后采用升白胺、鲨肝醇治疗使白细胞恢复正常后开始第2周期(治疗周期),于治疗周期化疗后加用rhG-CSF。自化疗开始隔日查血常规1次,观察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变化。结果:治疗周期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最低值均高于对照周期,最低值的持续时间和化疗开始至细胞恢复到正常值以上的时间均少于对照周期。骨痛、肌痛以及乏力发生率分别为13.04%和4.35%,偶有低热。结论:rhG-CSF对化疗引起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不良反应轻微,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北京双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注射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预防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安全性,观察其升高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CD3+4细胞的效果,探讨量效关系,并通过人体药代动力学试验了解该药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消除规律,为制定II期临床研究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作为开放性试验,受试者均为初治的恶性肿瘤患者,连续接受两个周期紫杉醇联合卡铂方案化疗,第1周期为对照周期,第2周期化疗药物给药结束48 h给予PEG-rhG-CSF;其初始剂量为30μg.kg-1,递增剂量依次为60,100,150和200μg.kg-1。结果:共入组34例患者,30例可评价疗效和安全性。与PEG-rhG-CSF相关的不良反应仅观察到I~II度躯干及四肢的肌肉关节痛(8/30)。较之对照周期,应用PEG-rhG-CSF周期,化疗期间IV度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减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且ANC随研究时间呈双峰改变,外周血ANC最低值前移,并明显提高;其最低值及第二峰的峰值变化,呈一定程度的量效关系。结论:本项研究中PEG-rhG-CSF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未见到剂量限制性毒性剂量,也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鉴于其疗效已满足临床需要,推荐PEG-rhG-CSF II期临床试验研究的用药剂量为60和100μg.kg-1。 相似文献
19.
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Ⅱ期临床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防治实体瘤化疗所致白细胞(WBC)和中性粒细胞(ANC)减少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自身交叉对照方法将69例入组的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成AB组和BA组。AB组第1周期为治疗周期(A周期),采用化疗加rhG-CSF,第2周期为对照周期(B周期),单纯化疗。BA组第1周期单纯化疗,第2周期化疗加G-CSF。比较2周期WBC和ANC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60例可供疗效分析及评价不良反应。A周期WBC下降及ANC下降持续的天数明显少于B周期(P<0.01);A周期WBC,ANC最低值显著高于B周期(P<0.01);化疗21d时因WBC<4.0×109 相似文献
20.
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国产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在妇科恶性肿瘤化疗中的疗效,并与进口rhG-CSF比较。方法:98例卵巢癌、宫体癌和宫颈癌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按75μg·d-1和150μg·d-1剂量皮下注射国产rhG-CSF和进口75μg·d-1 rhG-CSF,直到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绝对数升至正常水平以上。结果:不同剂量国产或进口rhG-CSF均能使3组患者血WBC和ANC水平在用药d 4后升至正常水平以上;在初次化疗时,用不同剂量(75μg和150μ)国产和进口(75μg)rhG-CSF升WBC至正常水平的天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重复化疗期间150μg国产,rhG-CSF升白细胞的疗效显著优于75μg国产或进口rhG-CSF;同等剂量国产rhG-CSF与进口rhG-CSF升WBC效果一致。结论:75μg小剂量国产rhG-CSF在妇科恶性肿瘤初期化疗中升WBC的疗效肯定,重复化疗时较大剂量(150μg)rhG-CSF升WBC的效果优于小剂量rhG-CSF。同等剂量国产rhG-CSF与进口rhG-CSF的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