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建立合理的苗药红禾麻Laporteabulbifera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建立以指纹图谱为特征的多指标定性定量控制方法,对红禾麻12批次的药材进行质量控制,运用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对所测定的指纹图谱进行评价。结果建立了同时测定红禾麻药材中10个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芦丁、异槲皮苷、木犀草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槲皮苷、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的多指标质量控制方法,该方法的线性关系、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良好,加样回收率为95.89%~98.62%、RSD3%。同时测定了12批次红禾麻药材的指纹图谱并建立了共有模式,标定共有峰20个,12批次红禾麻药材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805~0.931。结论所建立的基于指纹图谱和多指标含量测定的红禾麻质量控制方法,灵敏度高、准确度好、稳定可靠,为控制和评价红禾麻药材的内在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伍珊娜  刘振杰  章从恩  何琴  王玄  牛明  王伽伯  肖小河 《中草药》2017,48(24):5179-5185
目的通过生物活性检测结合化学指纹图谱分析,探索灯盏细辛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UPLC-UV分析技术建立不同批次灯盏细辛药材化学指纹图谱,对不同批次灯盏细辛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效价检测,基于谱效关系推测可能的活性物质,并对5个高相关性成分进行体外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的验证,根据5种单体化合物在灯盏细辛中的含量差异,计算5个单体化合物的相对活性贡献度。结果通过化学指纹图谱与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效价的谱效相关分析,筛选并鉴定出与生物活性相关系数大于0.5的5个色谱峰,分别鉴定为绿原酸、咖啡酸、野黄芩苷、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进一步体外实验表明5个化合物在相同质量浓度下均有不同程度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率16.5%~85.5%),相对活性强度顺序:野黄芩苷异绿原酸C咖啡酸异绿原酸A绿原酸;而5种成分从相对活性贡献度来看,异绿原酸C与野黄芩苷的活性贡献度大于另外3种成分。结论建立了灯盏细辛体外抗血小板聚集生物效价的检测方法;且野黄芩苷和异绿原酸C是灯盏细辛体外抗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金银花药材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指纹图谱,并对有效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马钱苷、当药苷、断氧化马钱子苷、芦丁、木犀草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的含量进行测定,为不同种质金银花药材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Thermo AccucoreTM C18色谱柱(100mm×4.6mm,2.6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水溶液,体积流量为0.3mL/min,梯度洗脱,分段检测波长324nm(0~13.5 min)、238 nm(13.5~18 min)、354 nm(18~27 min)、324 nm(27~40 min),柱温30℃,进样量2μL;通过对照品比对,对共有峰进行鉴定,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软件构建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评价;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以抗炎为例,建立基于效应成分指数(effect-constituents index,ECI)的金银花配方颗粒质量一致性评价方法。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22批次不同标准(国标/企标)的金银花配方颗粒样品中9种具有抗炎活性的单体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断马钱子酸、断氧化马钱子苷、木犀草苷、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含量,采用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试剂盒测定上述样品的抗炎效价和相关单体成分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进而整合分析获取上述各个成分的抗炎效价权重系数,通过权重系数和效价整合计算得到ECI,最后通过细胞实验验证所构建的ECI的可行性。结果抗炎成分含量测定结果显示,9种单体成分含量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国标批次(S1~S11)和企标批次(S12~S22)在单体成分的含量高低也存在显著差异,如国标批次(S8)中绿原酸的含量是企标批次(S16)中该成分含量的3.3倍(43.06 vs 12.98 mg/g)。国标(S1~S11)样品的整体...  相似文献   

5.
山楂饮片的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以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与多指标成分定量相结合的山楂质量评价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以磷酸盐缓冲液(pH3.0)-乙腈梯度洗脱。结果:建立了山楂饮片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指认了5个色谱峰:绿原酸,表儿茶素,原花青素B2,异槲皮素,及芦丁与金丝桃苷的共洗脱峰;测定了绿原酸与表儿茶素的含量,其中绿原酸含量为0.03%~0.06%;表儿茶素含量为0.09%~0.43%。结论:该方法可为山楂的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6.
蒋爱  陈健  韩加伟  王洪兰  李俊松  狄留庆 《中草药》2019,50(13):3077-3083
目的建立小儿退热洗剂HPLC指纹图谱,并测定其中10种成分(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连翘酯苷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迷迭香酸、连翘苷)的含量。方法采用Kromasil 100-5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0.1%磷酸水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35℃,检测波长330 nm,以连翘酯苷A为参照峰,建立11批样品的HPLC指纹图谱;基于指纹图谱色谱条件,在330、280nm检测波长下测定10种主要成分含量,并对11批制剂进行多指标含量测定。结果建立了HPLC指纹图谱,共标定22个共有峰,指认出13个色谱峰,11批制剂相似度在0.987~0.999。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连翘酯苷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迷迭香酸、连翘苷分别在14.18~141.78、20.53~205.63、14.38~143.78、5.62~56.19、22.22~222.22、8.40~83.98、5.70~57.02、7.46~76.36、16.95~169.48、8.59~85.94μg/m L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9.51%、98.73%、99.41%、90.63%、92.73%、95.39%、91.87%、106.50%、95.23%、108.71%。11批制剂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连翘酯苷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迷迭香酸、连翘苷质量浓度分别在306.38~457.85、607.67~854.71、306.81~469.02、95.65~170.64、484.41~819.44、234.28~322.01、145.42~226.85、219.11~292.21、347.94~507.74、201.35~261.94 mg/mL。结论该方法准确简单,稳定可靠,可用于小儿退热洗剂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曾维艳  陈肖  王洋  孙丰慧  代敏  蒲忠慧 《中草药》2023,54(18):6084-6091
目的 以非挥发性化学成分为指标,评价不同产地艾叶Artemisia argyi质量,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以指纹图谱定性,绿原酸和黄酮等多指标成分定量,结合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对艾叶进行化学模式识别研究。结果 建立了20批艾叶的指纹图谱,相似度为0.739~0.983,标定了28个共有峰,指认了绿原酸、木犀草苷、圣草酚、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5个成分,含量测定表明不同产地艾叶绿原酸和黄酮成分存在显著差异;HCA分析20批艾叶为3类;PCA得到7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6.676%;OPLS-DA分析表明绿原酸、木犀草苷、圣草酚、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可能是影响艾叶药材质量的差异标志物。结论 指纹图谱定性及多非挥发性成分定量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可用于艾叶药材鉴别和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抗炎有效成分为评价指标,建立畲药树参茎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显微鉴别法对树参茎粉末的特征性组织、细胞及细胞内含物进行鉴别;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树参茎中的4个主要抗炎有效成分(紫丁香苷、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树参茎中上述4种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树参茎的水分、总灰分、浸出物进行控制。结果:建立的显微鉴别法可鉴别出树参茎粉末中的木纤维、木栓组织碎片细胞、草酸钙簇晶、石细胞、导管、韧皮纤维;建立的两个薄层色谱法,可分别鉴别出树参茎中的主要抗炎有效成分紫丁香苷、绿原酸、异绿原酸A和异绿原酸C;建立的两个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分别对树参茎中的紫丁香苷、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进行含量测定,4种成分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35 7~0.894 0μg、0.077 5~1.938 0μg、0.022 3~1.114 0μg、0.012 3~0.617 0μg;回归方程分别为y=1 829.1x+3.503 2(r=0.999 8)、y=531.13x-5.373 2(r=0.999 8)、y=3 296.4x+0.384 2(r=0.999 9)、y=...  相似文献   

9.
研究藁本类药材UPLC指纹图谱与体内抗炎活性的相关性,探究藁本类药材抗炎活性的有效成分群。建立18批藁本类药材的UPLC指纹图谱,测定其中8种化学成分的含量,采用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趾肿胀抗炎模型,测定足肿胀率、IL-1β、IL-6和PGE2,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法进行谱效关系研究。化学成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藁本和辽藁本的化学成分较为接近。藁本、辽藁本及新疆藁本甲醇提取物均可以显著降低足趾肿胀率,显著下调小鼠肿胀组织中IL-1β、IL-6和PGE2的表达,但新疆藁本的炎症抑制效果弱于藁本和辽藁本。研究结果表明化学成分与药效指标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UPLC方法中化合物1、3(绿原酸)、4(隐绿原酸)、5、6(阿魏酸)、7(异绿原酸B)、9、11、13、15、16、17、18(阿魏酸松柏酯)、19、20(正丁基苯酞)、21、22、23均与抗炎活性显著相关,其中化合物5、11、13、15、17、21、23与抗炎活性呈负相关。该研究筛选出藁本类药材中抗炎活性的有效成分群,对药材藁本的质量评价体系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安兰兰  李开敏  何倩倩  杨婉珠  刘刚  刘育辰 《中草药》2020,51(22):5850-5855
目的 进行不同来源苗药黑骨藤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效部位中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 6种咖啡酰基奎宁酸类化学成分测定并结合化学计量学综合分析其质量,为合理有效评价苗药黑骨藤抗类风湿性关节炎功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HPLC-UV法同时测定,色谱柱为Xtimate 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乙腈,梯度洗脱,进样量10 μL,体积流量1 mL/min,柱温25℃,检测波长327 nm;采用SPSS24.0及SIMCA14.1软件进行综合分析评价黑骨藤药材的质量。结果 对21批不同来源黑骨藤样品进行了含量测定;通过聚类分析,将21批样品分为Ⅲ类,其中第Ⅱ和第Ⅲ类质量较好;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与聚类结果一致,筛选得到绿原酸和异绿原酸C是引起不同来源黑骨藤质量差异的标志物。结论 通过对6种咖啡酰基奎宁酸类成分含量测定结合化学计量法,可以进一步针对黑骨藤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功效品质进行评价,为黑骨藤质量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菊苣Cichorium intybus中绿原酸、秦皮乙素、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A的一测多评方法。方法以秦皮乙素为内参物,分别建立绿原酸、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A的相对校正因子,并用该校正因子进行绿原酸、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A量的计算(计算法),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菊苣中4种成分的量(实测法),并比较计算值与实测值间的差异性,验证所建立方法的准确性、适用性和重复性。结果 8批菊苣中绿原酸、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A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无显著差异。实验建立的菊苣中绿原酸、秦皮乙素、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A的一测多评法准确性、可行性、重复性好。结论一测多评法测定菊苣中绿原酸、秦皮乙素、异绿原酸B和异绿原酸A的质量评价模式得到了验证,可用于菊苣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近红外光谱法快速测定杭白菊中3种成分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杭白菊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及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快速测定的近红外光谱模型。 方法: 以HPLC分析值作为参照,采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采集杭白菊的近红外光谱,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绿原酸、木犀草苷及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含量的快速测定方法。 结果: 杭白菊中绿原酸、木犀草苷及3-5-O-双咖啡酰基奎宁酸近红外光谱校正模型的相关系数(R)、校正均方差(RMSEC)、内部验证均方差(RMSEP)分别为0.954 93,0.015 7,0.012 7, 0.984 50,0.013 1,0.017 6和0.998 28,0.009 17,0.005 11。经外部验证,3种成分的预测值和真实值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40 4,0.941 2,0.944 6。 结论: 该方法准确、快速、简便,可实现杭白菊大批量样品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3.
雷晓晴  王秀丽  李耿  付梅红  张秀荣  陈芳宁 《中草药》2019,50(16):3947-3954
目的应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当归中多指标成分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以更好地控制当归药材和饮片的质量。方法采集购买不同产地的当归样品共108批。建立同时测定当归中7种成分含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方法,并以其测定值为参比;以积分球漫反射模式采集当归样品的NIRS图;采用PLS等化学计量学手段建立各指标性成分的参比值与NIRS图的定量校正模型。分别对建模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优化,包括样本集的选择、不同预处理方法和不同光谱区段的选择。结果所建立的绿原酸、阿魏酸、异绿原酸A、藁本内酯、丁烯基苯肽、洋川芎内酯I和欧当归内酯A的模型校正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37 6、0.970 2、0.963 4、0.991 1、0.962 4、0.966 6和0.947 6;预测均方差分别为0.072 1、0.038 9、0.011 3、0.483 0、0.017 5、0.178 0和0.097 0。NIRS模型预测值与UPLC测定值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模型预测效果良好。结论采用NIRS技术结合PLS可以快速对当归中绿原酸、阿魏酸、异绿原酸A、藁本内酯、丁烯基苯肽、洋川芎内酯I和欧当归内酯A 7种成分的含量进行检测,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4.
侗族药羊耳菊醇提物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侗族药羊耳菊醇提物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羊耳菊醇提物(生药)2.5,5 g.kg-1剂量组和阳性对照阿司匹林0.25 g.kg-1组。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法观察其抗炎作用;采用小鼠醋酸扭体法、热板法观察其镇痛作用。结果:羊耳菊醇提物(5 g.kg-1)显著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P<0.05)及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P<0.01);羊耳菊醇提物(5 g.kg-1)显著减少醋酸致小鼠20 min内扭体次数,提高热板致痛小鼠痛阈值(P<0.01,P<0.01)。结论:羊耳菊醇提物具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丽  张剑光  张英秀  苏学燕  张志锋 《中草药》2022,53(15):4822-4832
目的 基于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核心理论,从网络药理学(有效性)及化学成分(特有性、可测性)角度对民族药材飞蓬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Q-Marker进行分析,评价其资源品质、寻找灯盏花素的新资源。方法 采用UPLC-Q-TOF-MS分析飞蓬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有效性及化学成分特有性与可测性对飞蓬治疗心脑血管疾病Q-Marker进行筛选;采用UPLC-DAD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飞蓬Q-Marker含量。结果 从飞蓬中鉴定得到灯盏乙素、灯盏花苷I、异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芹菜素、木犀草素、槲皮素等26个活性成分;初步确定绿原酸、灯盏花苷I、灯盏乙素、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为飞蓬治疗心血管疾病的Q-Marker;建立了基于UPLC-DAD测定飞蓬Q-Marker的方法,10批次不同产地的样品被测定,绿原酸质量分数为0.43~2.13mg/g,灯盏花苷I质量分数0.18~1.92mg/g,灯盏乙素质量分数为0.21~3.75 mg/g,绿原酸A质量分数为0.07~0.18 mg/g,异绿原酸B质量分数为0.56~1.76 mg/g。结论 该...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羊耳菊提取物在大鼠肠内的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循环肠灌流模型,选择羊耳菊提取物中东莨菪苷等9种代表性成分为考察对象,建立其UPLC-MS/MS并测量各成分的累计吸收量,探究药物质量浓度,胆汁,P-糖蛋白(P-gp)抑制剂及不同肠段对羊耳菊提取物中东莨菪苷等成分肠吸收的影响,阐明各成分在不同肠段的吸收特征。结果:东莨菪苷在高质量浓度条件下存在饱和现象,提示可能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转运,而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等其余8种成分则无明显高浓度饱和现象,提示这8种成分可能的吸收方式均为被动扩散。木犀草苷,1,3-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4,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主要吸收部位在空肠,东莨菪苷和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回肠,绿原酸、新绿原酸和隐绿原酸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羊耳菊提取物中东莨菪苷等9种成分的肠吸收均受到p H和胆汁的影响。结论:羊耳菊提取物中9种成分在小肠均有吸收,但各成分的吸收速率、最佳吸收部位及吸收机制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对比主产区和部分新产区金银花的差异,研究金银花药材质量的分级规律,建立广泛通用的金银花等级质量标准。方法 收集8个地区共计78批样品,测定外观性状指标,包括颜色、黄条率和枝叶率,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原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C、总酚酸和木犀草苷含量;使用SPSS 26.0和SIMCA 14.1软件进行质量评价和等级划分。结果 8个地区金银花样品绿原酸质量分数为1.17%~3.66%,总酚酸质量分数为3.34%~6.59%,木犀草苷质量分数为0.045%~0.185%。主成分分析对比发现甘肃通渭、云南云龙地区金银花同主产区金银花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加工方式处理的金银花区分较为明显。根据综合评分结果将金银花分为4个等级。结论 部分样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为总酚酸含量不达标。主产区金银花特征相似,不同新产区的金银花质量差异较大。建立的金银花等级质量标准能够反映药材质量的差异性,为不同产地金银花药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异绿原酸A、B和C的制备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从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中分离制备高质量分数异绿原酸A、B和C的方法。方法采用D-101大孔树脂、中低压制备色谱分离制备金银花中异绿原酸A、B和C单体,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制备的异绿原酸A、B和C质量分数分别为98.7%、99.2%和97.6%。结论该方法经济、简单、快速,可用于制备高质量分数的异绿原酸A、B和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