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梁宗锁  李倩  徐文晖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4):2055-2060
目的:以丹参幼苗为材料,研究不同光质(白光,蓝光,红光)对其生长,有效成分积累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不同光质处理丹参幼苗,测定相关指标,结合方差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丹参生长及有效成分积累受不同光色影响显著,与同等PAR的白光相比较,增加蓝光(WB)处理使植株株高显著降低;增加红光(WR)处理使丹参根长、根直径、根鲜重和干重分别显著增加.丹酚酸B含量在补充蓝光与补充红光后均显著提高,而丹参酮ⅡA含量未受补充光质显著影响;蓝光处理下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AT)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显著提高;红光处理下过氧化物酶(POD)、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AT)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显著提高.同时实验证明,种子直播幼苗比根栽苗对光色反应敏感.结论:补充红光能够显著促进丹参根系的生长,其有效成分丹酚酸B含量在补充蓝光与补充红光后显著提高,补充蓝光与补充红光能够显著提高丹参TAT和PPO活性.  相似文献   

2.
光质对三七生长、光合特性及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光质对三七生长、光合特性及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该研究采用7种光质(红、橙、黄、绿、青、紫、蓝),进行盆栽试验,测定三七生长过程中其生长指标、光合特性及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表明,光质对三七生长、光合特性及有效成分均有显著影响,其中红光有利于三七的株高生长,青、黄、紫、蓝光均有利于三七地下部分生物量的积累,蓝、黄光有利三七光合作用,青光有利于人参皂苷Rd的积累,黄、青光有利于单株三七有效成分总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生长素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及施加方式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根系形态和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 IAA设置0、5、10、20、30mg/L5个质量浓度,分别采用叶面喷施和根部浇灌的方法处理丹参植株,测定各处理组中丹参根系形态学指标及酚酸类成分和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结果 IAA处理总体上促进了丹参侧根的发育和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2种施加方式相比,叶面喷施更有利于酚酸类成分含量的提高。结论外源施加IAA对丹参根系发育和有效成分的合成积累均具有调控作用,进一步深入探究IAA对3个生理过程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丹参有效成分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方法:采用HPLC,Shim-pack VP-ODS C18色谱柱(4.6 mm×150mm,5μm),乙腈-0.02%磷酸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70,280 nm,流速1.0 mL.min-1。分别测定丹参粗皮部分,去粗皮部分和原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丹参有效成分的分布部位不同,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咖啡酸主要存在于粗皮部分,丹参素和丹酚酸B主要分布在去粗皮部分;栽培丹参粗皮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咖啡酸、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含量分别是去粗皮部分含量的1 933.6%,1 554.7%,700%,268.4%,56.6%,61.1%;野生丹参粗皮中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咖啡酸、丹参素和丹酚酸B的含量分别是去粗皮部分含量的1 393.0%,1 822.0%,235.7%,150%,62.8%,90.4%;栽培丹参中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含量较高。结论:丹参不同部位成分的差异证实丹参传统等级划分的科学性,可以指导我们合理地利用丹参资源。  相似文献   

5.
<正>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山东、河南、陕西、安徽、河北、江苏和四川等省。丹参味苦、性微寒,归心、心包、肝经。具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和清心安神等功效[1]。近年来,提高丹参次生代谢产物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产地丹参的ITS序列差异,并结合其有效成分含量,分析ITS序列、有效成分含量与产地之间的关系,为探索不同产地丹参质量差异机制奠定基础。方法:提取不同产地丹参样品DNA,采用PCR-测序技术,应用序列分析软件分析各个产地之间ITS序列差异。采用UPLC方法检测不同产地丹参有效成分含量。结果:发现不同产地丹参ITS序列在152 bp处存在变异位点,且经诱导子诱导后的ITS序列位点在152 bp处存在"A"和"G"两种变异类型;各地丹参有效成分含量存在差异。结论:初步得出不同诱导子诱导后丹参ITS序列152 bp处的变异导致更多"G"型转变;山东丹参分别经壳聚糖、水杨酸处理后水溶性成分均增加,联合诱导则对有效成分的增加无显著效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氮素是中药材有效成分积累的重要影响元素,为探讨不同氮源对丹参Salviamiltiorrhiza和藏丹参Salvia castanea毛状根生长和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硝酸铵、水解乳蛋白、蛋白胨、牛肉浸膏、酪蛋白和酵母提取物6种氮源处理对丹参和藏丹参毛状根的影响,分析毛状根生长及活性成分积累的变化。结果硝酸铵最有利于2种丹参毛状根的生长。水解乳蛋白能够显著促进丹酚酸类成分的积累,与硝酸铵对照相比,丹参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含量分别提高了2.94倍和3.27倍,藏丹参二者含量分别提高了13.74倍和2.01倍。酵母提取物对2种丹参毛状根二氢丹参酮Ι和隐丹参酮积累的促进效果最为显著,水解乳蛋白能显著促进丹参根中丹参酮IIA的积累,牛肉浸膏则对藏丹参中丹参酮IIA积累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结论硝酸铵是2种丹参毛状根生长的最佳氮源,水解乳蛋白是丹酚酸积累的最佳氮源,不同氮源对4种丹参酮的影响不一致,丹参和藏丹参对不同氮源的响应也不一致。该研究不仅对丹参毛状根规模化培养及活性成分工业化生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也对藏丹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水分对根类中药材根系生长及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水分对根类药用植物根系生长及有效成分累积的影响 ,并探讨了通过调控土壤水分改善根类中药材产量和品质的可能性 ,为建立中药材 SOP和实现 GAP所要求的“优质、安全、稳定、可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栽植密度对丹参产量和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研究不同的栽植密度对丹参中有效成分含量及丹参产量的影响 ,为丹参规范化栽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实验设计分 7个不同的密度处理 ,株行距分别为 :2 0 cm× 2 0 cm ,2 0 cm× 2 5 cm ,2 5 cm× 2 5cm ,2 5 cm× 30 cm ,2 5 cm× 35 cm ,30 cm× 35 cm ,30 cm× 2 5 cm ,每个处理为 3次重复 ,随机排列 ,共 2 1个实验小区。收获期记录丹参存苗数 ,采样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丹参素、丹参酮 A 的含量 ,统计每小区的丹参产量及每株单产。结果 丹参的产量和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均以 2 0 cm× 2 5 cm的栽植密度为最佳 ,根产量以鲜重计可达 16 31kg/亩 ,丹参素含量可达 2 .15 % ,丹参酮 A 含量可达 0 .4 2 %。结论 在进行丹参规范化栽培时可选择株行距为 2 0 cm× 2 5 cm的栽植密度  相似文献   

10.
严硕  高文远  王娟  黄滔  曹宇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6):2027-2030
目的:研究不同生物反应器对丹参不定根培养的影响.方法: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小同生物反应器对丹参不定根生长以及丹参不定根有效成分丹参酮Ⅱ_A(TA)及原儿茶醛(PA)含量积累的影响.结果:不同反应器培养丹参不定根中,60°圆锥型反应器最有利于丹参不定根有效成分的积累.测定60°圆锥型反应器中的丹参不定根生长曲线以及有效成分产物积累曲线形如"S"型.丹参不定根培养在第35天达到最大生物量为16.24 g·L~(-1)(鲜重),有效成分丹参酮Ⅱ_A(TA)和原儿茶醛(PA)在第40天达到最高,分别为0.23,0.51 mg·g~(-1)干重.结论:60°圆锥型反应器最有利于丹参不定根有效成分的积累,本实验对于丹参不定根大规模培养具有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亳州产丹参药材UPLC-MS指纹图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洋  石喆  陈涛  李正  崔维利  李进 《天津中医药》2015,32(7):437-441
[目的]研究和建立亳州产丹参药材的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UPLC-MS)指纹图谱,考察不同批次丹参药材的质量稳定性,为全面的评价其整体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UPLC-MS法分别对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进行测定,对10批样品的相似度进行计算分析;对共有峰进行标定,并通过MS数据对色谱峰进行指认。[结果]建立了10批亳州产丹参药材中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的UPLC-MS指纹图谱,标定共有峰18个,其中水溶性成分8个,脂溶性成分10个,鉴定了其中9个色谱峰的化学成分,10批样品的相似度均大于0.90。[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以用于丹参药材的整体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2.
边丽华  邹琳  周冰谦  刘伟  周洁  王晓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23):4344-4349
该文研究了镧对丹参毛状根中活性物质积累及其合成途径中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揭示土壤因子镧影响丹参药材品质形成的环境机制奠定基础。采用HPLC测定丹参毛状根中活性物质含量;采用Tiangen多糖多酚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提取RNA,采用Takara反转录试剂盒合成c DNA,采用PCR荧光定量试剂盒进行实时定量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镧处理对丹参毛状根内丹参酮类和酚酸类的积累表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处理后9 d其酚酸类成分含量达到峰值,丹参酮类成分含量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15 d内);镧处理后丹参体内活性物质积累的峰值时间相对滞后于酶基因表达的峰值时期,FPPS,TAT,HPPR 3个酶基因与丹参酮ⅡA、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含量变化趋势相似,暗示FPPS,TAT,HPPR 3个酶基因在镧诱导的丹参活性物质积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烯效唑对丹参植株生长的影响。在丹参整个生长期内,动态观测植株株高、株幅及地径的变化,并对收获期丹参叶、茎、花果、根的生物量及其所占生物量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叶面喷施烯效唑后,丹参植株形态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株高降低、株幅减小、高径比减小等。同时,丹参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情况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茎、叶所占生物量比显著减少,而根所占生物量比显著增加。因此,在丹参生长期叶面喷施一定浓度烯效唑具有明显的矮化植株、修整株型、增强抗倒伏能力的作用,在丹参规范化生产中对其合理密植,提高产量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丹参干叶片的DNA提取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郭宝林  林生 《中草药》2002,33(5):418-420
目的以丹参干叶片为材料,优选一种有效去除多酚类杂质的DNA提取方法.方法先用PVP-40T与材料共研碎,加预冷的提取缓冲液冰置,弃去上清液,沉淀用加Vit C粉末(调pH=6~6.5)的2×CTAB抽提缓冲液提取.结果得到的DNA可以很好地用于PCR扩增.结论该方法适用于提取含多酚材料的DNA.  相似文献   

15.
不同干燥方式对丹参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开  王征  黄松  黄静  王钢  刘岩 《天津中医药》2012,29(4):389-391
[目的]探索不同干燥方式对丹参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真空微波干燥、户外晾晒、恒温鼓风烘烤3种方式干燥鲜丹参,并对制备样本有效成分、浸出物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户外晾晒有利于丹酚酸B和丹参素成分的保留,恒温鼓风烘烤有利于醇溶性浸出物成分的保留,真空微波干燥有利于总酚酸、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保留。[结论]真空微波干燥方式处理鲜丹参,干燥效率高、有效成分损失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该文旨在初步探索接种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GV)真菌不同时期丹参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实验设定对照组和菌根组,测定接种GV菌剂30,60,75,90,105,130 d丹参根系侵染率,同时采用ELISA方法测定内源激素ABA,ZR,GA,IAA,Me JA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接种菌根90 d丹参根部侵染率为90%,基本达到平衡;地上部分鲜重和叶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约为对照组的2.7,1.96倍;除ABA外,丹参接种菌剂75 d地上部分其他内源激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约为对照组含量的63%~75%;接种菌剂90 d后地下部分内源激素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约为对照组含量的45%~81%;接种GV菌剂105 d后地下部分内源激素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分别高1.4~1.7倍;接种菌剂60,75,105 d地下部分ABA含量显著增加。因此,推论丛枝菌根真菌能促进丹参生长,且不同侵染时期影响丹参内源激素含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丹参种子的形态结构、萌发与贮藏特性,为丹参规范化栽培和种子长期贮藏提供参考。方法:形态结构研究采用体视显微镜和石蜡切片法观察种子的外观形态、解剖结构和显微结构并拍照;萌发特性研究考察丹参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最适宜温度以及光照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贮藏特性研究考察不同贮藏含水量和贮藏温度下种子活力的变化,从而确定最优化的贮藏含水量和贮藏温度。结果:1丹参种子在15~35℃均萌发较好,最适萌发温度为20~30℃;15/25℃,20/30℃的变化温度能有效促进种子萌发,高温下光照可抑制种子萌发;2低温贮藏效果优于室温贮藏;较高或较低的含水量会导致种子活力的快速降低,丹参种子的最佳贮藏含水量为5%,贮藏温度为4℃。3丹参果实的果皮由黏液细胞层、薄壁细胞层、单层石细胞、厚壁细胞层组成。吸水后黏液细胞膨胀、破裂,释放出胶状黏液质。结论:丹参种子萌发温度范围广泛,可在大部分地区种植,育苗时可采用变温方法快速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出苗率。含水量和贮藏温度是丹参种子贮藏中需要严格控制的重要指标,最适宜贮藏方法为低温干藏。丹参种子迅速而大量吸水的特性与黏液细胞层有关,这种结构虽然有利于种子保持水分、抵抗干旱,但不利于种子贮藏。  相似文献   

18.
N、P、K配施对丹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研究N、P、K配比对丹参产量、生长及质量的影响,探寻鲁中南地区丹参最佳N、P、K配比及用量,为鲁中南地区棕壤土质下丹参精准施肥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采用"3414"随机区组设计N、P、K 3种肥料不同配施组合,共14个施肥处理,测定丹参产量、生长性状、生物活性成分含量。分析不同施肥处理对丹参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鲁中南丹参的肥料效应模型,估测该地区丹参最大产量施肥量及最佳经济施肥量。结果 N、P、K缺素处理较最高产量处理分别减产27.29%、22.09%、23.83%,增收最佳处理为N2P2K_2,产量为16740kg/hm~2;单因素肥料效应分析表明丹参产量随单种肥料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限制山东地区丹参产量及效益的主要营养元素依次为NKP;两因素交互效应分析表明,在较低施入水平下,N、P、K肥之间相互促进,且交互效应NPNKPK;N、P、K配施对生长性状影响分析得出N肥显著促进丹参根部物质积累,K肥对丹参株幅、根粗有促进作用;对活性成分含量影响分析得出P肥对酚酸类成分积累均有促进作用,促进丹参酮类成分积累,K肥对其有抑制作用。结论丹参施肥量与产量之间二次函数拟合结果均符合报酬递减定律,能较好反映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通过建立三元二次效应函数估测鲁中南地区最佳经济施肥量为N 195.63 kg/hm~2、P_2O_5 116.64 kg/hm~2、K_2O 153.84 kg/hm~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建立新方法探索丹参中潜在的促进血管生成的活性成分。方法 以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血管的转基因斑马鱼为实验动物,以血管抑制剂PTK787损伤造模建立血管生成活性评价模型,评价不同产地的丹参提取物对血管生成的促进作用。采用分子对接技术筛选丹参促血管生成的潜在活性成分,结合分子对接筛选结果与斑马鱼活性实验结果,确认关键的活性成分。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不同产地的丹参提取物均能明显促进斑马鱼节间血管的生成(P<0.01)。通过分子对接筛选发现丹酚酸B与VHL-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复合物的对接结合能最低,并初步揭示可能的作用位点。利用斑马鱼模型实验发现,丹酚酸B具有明显的促进血管生成作用(P<0.01)。结论 建立了一种基于斑马鱼模型的“虚拟筛选-活性评价”的中药药效物质辨识新方法,将计算化学数据挖掘技术与斑马鱼活性实验结合,发现了丹酚酸B是丹参中促血管生成的关键活性成分之一,为冠心病的防治及后续的新药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