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比较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老年病窦综合征(SS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4-2016年收治的78例SSS患者,按照右室不同起搏部位分为右室心尖部(RVA)起搏组(40例)和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组(38例),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9个月两组起搏器QRS波时限、总计右心室起搏百分比和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QRS波时限和各项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和术后9个月,RVA起搏组患者QRS波时限较RVOT起搏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两组总计起搏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RVOT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RVA起搏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小于RVA起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OT起搏对SSS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作用优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右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起搏对二尖瓣功能的影响,探讨间隔部起搏的临床益处。方法选取因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患者72例,随机分成RVA组40例和RVOT组32例,观察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以及二尖瓣功能变化。结果术后6个月,RVA组LVEF较术前明显降低,而RVOT组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两组LVDd与术前相比均无明显变化。RVA组新发反流及反流加重比率较RVOT组明显增加。结论与RVA起搏相比,RVOT起搏对二尖瓣功能及左室功能影响较小,是安全有效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急性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选择具有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25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0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5例,随机分为RVOT组(n=13)和RVA组(n=12),RVOT组导线选用主动固定电极,RVA组选用被动固定电极.起搏方式均为心室按需型起搏模式(VVI),对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必要时缩短AV间期以保证完全心室起搏.术后第一周内,在心室起搏完全夺获条件下,对比分析两种不同部位起搏时QRS波时限(QRSd)及每分心输出量(CO)、每搏心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结果:2组患者均完成手术,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RVOT组1例术后2 d出现起搏不良,第3天行电极重新固定.RVOT组较RVA组的心室起搏时QRS时限显著缩短[(129±11) ms vs(149±15) ms,P<0.05],SV[(84±8) mL vs(74±8) mL,P<0.05],CO [(5.6±0.7) L/min vs (4.8±0.9) L/min,P<0.05],CI [(3.8±0.5) L/min·m-2 vs (3.2±0.6) L/min·m-2]均有明显提高.结论:RVOT起搏较RVA起搏获得更佳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超声技术,通过计算起搏后左室各节段收缩时间的差异,比较右室心尖(RVA)起搏与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起搏时对左室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 入选符合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RVA组30例,RVOT组30例.RVA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心尖部,RVOT组患者右室电极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所有患者术后程控心室电极100%起搏,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测量左室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差异.结果 RVA组起搏后,左室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标准差分别为105.27士19.74 ms、42.71±17.63 ms;RVOT组起搏后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的最大差、标准差分别为41.65±-12.17 ms、17.63±5.62 ms,两组比较各指标均有差异(P<0.01).结论 RVOT间隔部起搏后的左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A起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右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器植入患者心功能及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49例因窦房结功能障碍或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VA起搏组(简称RVA组)147例,采用被动固定翼状电极行RVA起搏;RVS起搏组(简称RVS组)102例,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RVS起搏.对比两组术前、术后3年超声参数:包括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期(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术后3年内新发房颤情况、因心力衰竭住院情况等.结果 RVA组与RVS组比较,术后3年LAD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LVEDD、LVESD较RVS组明显扩大,LVEF则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S起搏与RVA起搏相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预后,为临床更为接近生理性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RVOT)起搏对减少单腔起搏带来的心功能负面影响的效果。方法比较24例RVOT与27例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病人起搏前后QRS波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起搏阈值情况。结果RVOT组对LVEF的影响和QRS宽度增宽程度均小于RVA组(<0.05)。术后6个月两组起搏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RVOT单腔起搏能最大程度减少心功能的负面影响,同时其安全性和可行性均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对双心室同步性的影响。方法50例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分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RVS组)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QRS波的形态、宽度以及术前、术后3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和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前LVEF、SPWMD及IVMD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与术前相比,RVS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波间期无明显变化,而RVA组较术前及RVS组显著延长(均P〈0.05)。术后3个月随访,RVS组LVEF、SPWMD、IVMD较术前无明显变化,而RVA组LVEF较术前下降,SPWMD、IVMD较术前延长;与RVS组相比,RVA组LVEF显著下降,SPWMD、IVMD显著延长(均P〈0.05)。结论RVA起搏使左、右心室不同步,与RVA起搏相比,RVS起搏尽可能地维持了双心室的正常激动顺序和双心室的同步性,比RVA起搏更接近生理性起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的主动电极和右心室心尖部(RVA)的被动电极起搏的长期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001例。根据心室电极导线的类型分为 RVOTS 组(521例)和 RVA 组(480例)。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即刻、术后1 w 及术后1、6、12、18、24个月心室起搏电极相关的基本参数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RVOTS 组术后即刻起搏阈值[(0.77±0.28)V]比 RVA 组[(0.53±0.17)V]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RVOTS 组术中曝光时间[(18.76±8.43)min]比 RVA 组[(9.66±4.35)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术后1 w 及术后1、6、12、18、24个月起搏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感知阈值及电极阻抗在不同时点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起搏参数均在可接受范围内且长期保持稳定。RVOTS 组心脏穿孔并发症发生率高于 RVA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随访期间心脏超声测量各参数及心功能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P >0.05)。RVA 组随访中房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较 RVOTS 组高(P <0.05)。结论主动螺旋电极在 RVOTS 起搏是可行的,长期随访起搏参数稳定。但是当主动螺旋电极固定于 RVOTS并指向前壁或游离壁可能增加心脏穿孔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植入VVI起搏器患者,相对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是否改善心功能。方法 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2015年2月~2016年7月,植入单腔(VVI)起搏器患者40例,随机分为RVA和RVOT两组,随访观察半年,对两组患者起搏参数、心功能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手术即刻起搏阈值RVOT组与RV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两组起搏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VA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半年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VA组有下降趋势。结论 针对VVI起搏患者建议尽量将心室起搏电极放置在RVOT间隔部,可能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人右室心尖部(RVA)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OT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17例老年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术前分为RVA组(n=70)和RVOTs组(n=47)。RVA组采用被动翼状电极或主动螺旋电极,固定电极于RVA ;RVOTs组采用主动螺旋电极,固定电极于RVOTs。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的起搏参数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与术前比较,RVA组术后1年随访心胸比率增大,LVEDD、LVESD增大,LVEF、SV减小(P<0.05)。RVOTs组术后1年心胸比率、LVEDD、LVESD缩小,LVEF、SV增大(P<0.05)。两组比较,RVOTs组的QRS波时限较RVA组窄(P<0.05),术后1年两组间比较心胸比率和心脏超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RVOTs起搏比 RVA起搏能获得更佳的血流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对经动静脉内瘘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行透析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经AVF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7例,根据是否发生肺动脉高压分为肺动脉高压组及无肺动脉高压组。利用超声多普勒采集两组右心室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血管通路的流量,评估两组间临床基线指标、透析相关因素、右心功能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肺动脉高压发生率37.31% (25/67),右心室肥厚发生率17.91% (12/67)。与无肺动脉高压组比较,肺动脉高压组患者收缩压升高 (P<0.01),血红蛋白值以及尿素消除指数(Kt/V)值降低 (P=0.03,P<0.01);肺动脉高压组LVEF低于无肺动脉高压组 (P=0.04),右心室肥厚发生率增高 (P=0.04),且右心室舒张功能受损较无肺动脉高压组明显,然两组间血管通路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收缩期肺动脉压(sPAP)与收缩压、右室壁厚度正相关 (r=0.246,0.394,P<0.05),与LVEF值负相关 (r=-0.373,P=0.002)。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对肺动脉高压的发生与否具影响和预测性的指标是LVEF值 (回归系数b=-0. 096,OR=1.100, P=0.01)及收缩压值 (回归系数b=0.063,OR=0.940, P=0.002)。结论 经AVF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约1/5~1/3发生肺动脉高压以及右心室肥厚;尿毒症患者左心功能状态、血压控制不佳可能共同参与肺动脉高压、右心室肥厚、右心室舒张功能不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右室间隔(RVS)和右室心尖(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天长市人民医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需要置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54例,随机分A组(RVS起搏,26例)和B组(RVA起搏,2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起博参数、术后1个月、3月和6月心功能指标和NT-proBNP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起博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QRS时限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低于B组,而左室射血分数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的NT-pro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RVA起博相比,RVS起博能够改善患者的左室功能和重构.  相似文献   

13.
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心室功能是心脏疾病的一项重要指标。右心室由于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常规的超声无法准确地评价右心室功能变化。各种测定右心功能的新方法,包括组织多普勒超声、应变率成像、实时三维超声和斑点追踪成像等,弥补了常规超声的不足,有助于评价右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右心功能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二维及脉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观测16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右心结构与功能,井与79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发现,患者早期右心收缩功能正常但舒张功能减退。有左室肥厚者右室收缩功能增强且舒张功能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15.
60例右心室心肌梗死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龙光 《中外医疗》2011,30(22):16-17
目的探讨右心室急性心肌梗死的病情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急诊内科收治的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的患者60例,其中6例行保守治疗的方式,13例给予溶栓治疗,41例行介入治疗;对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抽烟、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与住院的死亡率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 6例保守治疗的患者中死亡1例。13例行溶栓方法治疗的患者发生心绞痛7例,11例临床判定再通,死亡2例;41例行介入治疗的患者均获得成功,无一例死亡。应用多因素回归对高危因素与住院期间死亡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进行分析。结论急性右心室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性别、年龄、心脏功能及严重的血管病变都是对其影响的重要因素,早期及时诊断,选用合理治疗方案是抢救成功的关键,采取介入治疗可使右室心肌梗死降低,尤其是治疗合并心源性休克或低血压的患者均比保守治疗和溶栓治疗死亡率低。  相似文献   

16.
张贺彬  高枫  黄国庆  应鸣  吴俊  陈莎莎 《浙江医学》2017,39(15):1280-1283,1290
目的采用斑点追踪成像(STE)技术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存在和不存在肺动脉高压(PAH)时右心室收缩功能。方法将65例SLE患者按照肺动脉收缩压(PASP)分为两组:SLE无PAH组35例(PASP<40mmHg),SLE合并PAH组30例(PASP≥40mmHg),并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集受试者常规超声心动图指标及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PSv)、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MPI)、肺血管阻力(PVR)和右心室射血效率(RVEe)。采用STE技术获得右心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各节段峰值纵向收缩应变(LPSS)和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分析上述指标在各组间的差异性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3组间TAPSE、PSv、MPI、PVR和RVEe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SLE无PAH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底段、中间段和游离壁LPSS均减低(均P<0.05)。SLE合并PAH组与对照组比较,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游离壁、室间隔LPSS和GLS均减低(均P<0.05)。SLE合并PAH组与SLE无PAH组比较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游离壁、室间隔LPSS和GLS亦均减低(均P<0.05)。RVEe与PASP、PVR呈曲线关系,回归方程:RVEe=exp(1.35+29.44/PASP)(R2=0.81,P<0.01),RVEe=exp(0.92+2.32/PVR)(R2=0.90,P<0.01)。GLS与RVEe呈负相关(r=-0.708,P<0.01)。结论STE技术可以定量评价SLE患者存在和不存在PAH时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变化,结合常规超声心动图,可简单、客观、有效评价PAH患者的右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观察右心室间隔部与心尖部起搏的起搏及心动功能参数.方法106例安装DDD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右心室心尖部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进行起搏参数、左室射血分数对比.结果两组间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心尖部起搏组有显著差异.结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心功能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对慢快综合征患者行间隔部起搏后远期的血流动力学影响及间隔部起搏对阵发性房颤的控制效果。方法:需要植入DDD型起搏器的78例慢快综合征患者,按照心室电极的位置,随机分为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和右室心尖(RVA)起搏两组,对起搏器植入前、植入后第6个月和第12个月的QRS波宽度、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P波离散度、房颤负荷以及术中阈值、电极阻抗、感知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1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RVS组患者QRS时限较术前有延长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RVA组患者QRS时限较术前显著延长(P<0.05);RVS组患者心功能和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无明显变化,RVA组患者心功能较手术前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径较手术前明显增加,两组相比,RVA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较RVS组患者低,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RVS组患者较术前P波离散度和房颤负荷无明显变化,而RVA组患者较术前P波离散度和房颤负荷增加。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是安全、有效的,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将稳定或改善慢快综合征患者的远期心功能,最大限度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发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中的应用。方法对有植入永久起搏器适应证的缓慢心律失常患者42例,随机分为2组,22例用主动螺旋电极植入右室高位室间膈(高位室间隔组)。20例用被动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右室心尖组)。记录2组术中术后各项参数、心电图QRS波宽度及并发症。结果 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室间膈组电极植入15min后较植入即刻的起搏阈值明显下降[(0.71±0.11)vvs(0.97±0.13)v,P〈0.05]。起搏的QRS波时限较心尖部变窄[(124.77±11.35)msvs(149.28±12.51)ms,P〈0.05]。术后1、3个月随访2组的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差异。结论初步证明使用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高位室间隔起搏是稳定、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