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药药动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药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中药药动学)是借助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草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在动物或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或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加以定量描述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中药药动学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内容涉及生物利用度、毒动学、透皮吸收药动学、群体药动学、时辰药动学、证治药动学、活性成分在肠道的代谢处置和在体液中浓度的测定等。中药药动学的研究对阐明和揭示中草药作用机制及其科学内涵,设计及优选给药方案,促进中药新药开发和剂型改进及…  相似文献   

2.
黄蜀葵为锦葵科秋葵属植物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L.)Medicus],始载于《嘉祐本草》,其花、种子、根和茎叶均可为药用,历代本草中多用其花,其次是种子、根。《本草纲目》引《嘉祐本草》云:"其花气味甘、寒、滑、无毒,主治小便淋及催生,治诸恶疮脓水久不瘥者,作末敷之即愈,为疮家要药,消疽肿,浸油涂汤火伤"等。黄蜀葵花收载于2010版药典一部,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1999年,由江苏苏中制药厂与江苏省中医院研发的三类新药—黄葵胶囊,具有减轻肾小球免疫性炎症、  相似文献   

3.
东莨菪内酯作为一种抗癌药物,它具有抗氧化、抗炎等药理作用,所以在心血管、肿瘤、抗关节炎、降温等治疗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以提高患者的肠胃吸收功能。本文通过查阅和不断整合近十年相关文献资料,探索东莨菪内酯的药理活性和药动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东莨菪内酯的药理活性和药动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枫 《中国药房》2011,(31):2971-2972
目的:综述东莨菪内酯的药理活性和药动学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十年相关文献资料,汇总综述。结果:东莨菪内酯有明显抗癌、抗氧化、抗炎等药理作用;东莨菪内酯吸收机制主要为被动扩散,吸收呈一级动力学过程。结论:东莨菪内酯在心血管、肿瘤等治疗方面应用广泛,并且在胃肠道有较好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群体药动学的研究方法,着重介绍了群体药动学的原理、步骤及应用。近年来群体药动学应用范围不断拓宽,极大地推进了个体化用药的发展,已成为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前药动学研究方兴末艾,国内对药动学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综述了外用制剂的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各自的研究进展;对外用制剂的应用现状和代谢特点进行了介绍,重点归纳了药物有效成分的药动学研究方法和检测技术。同时还指出药动学研究的重要性和今后外用制剂药动学研究中应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黄亮  陈力  林芸竹  张伶俐 《中国药房》2007,18(31):2462-2464
为适应胎儿生长发香需要,孕妇体内各系统发生了一系列生理性变化,导致药物体内过程的改变。妊娠期药动学研究涉及到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泻过程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药物整体药动学特征的影响,本文即对此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8.
万丽丽  郭澄 《中国药房》2006,17(8):627-628
中药药动学是用来研究中药的活性成分、组分、有效单体及复方体内动态变化过程和规律及体内浓度-时间关系的一门学科,以阐明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动力学特征,并根据数学模型提供重要的药动学参数,为药物的初步筛选、剂型设计、质量评价及给药方案的制订提供依据。临床药动学研究可以指导临床用药。使药物的使用更加安全、有效、经济,同时药动学的研究对复方的组方原理、药物作用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方面都有重要意义。中药药动学研究起步较晚,特别是复方成分复杂,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大多数尚不明确,使药动学研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促使我们要结合中药作用的特殊性,开创有特色的精密的研究方法,一方面是对药动学研究的丰富;另一方面也为中药作用机制研究提供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9.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主要对近年来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在模型建立、药理学、毒理学、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中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模式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但中药多成分间相互作用也会导致中药有效单体成分的药动学和药效学改变,使治疗失败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因此,本文集中介绍了药动学方面的中药多成分相互作用,并对其潜在机制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杜仲多糖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即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丹参片预处理组、杜仲多糖预处理组。监测各组兔血清心肌酶谱、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水平的变化。结果 杜仲多糖预处理组心肌酶、SOD、MDA含量与缺血再灌注组、丹参预处理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杜仲多糖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能够产生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是运动神经元病变相关疾患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其主要病理机制为多种因素导致运动神经元损伤变性,保护神经元乃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补益类中药杜仲来源于杜仲Eucommia ulmoides的干燥树皮,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有效成分具有神经保护、抗氧化应激等作用而被广泛运用于临床神经退行性疾患的防治。以当前对ALS发病机制的主流认识为出发点,探讨杜仲提取物及有效成分防治ALS的可行性,以期为杜仲防治ALS方面的开发应用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杜仲抗骨质疏松的药效成分进行初步筛选。方法 采用小鼠成骨细胞MC3T3-E1体外培养模型, 通过MTT法测定细胞增殖, ELISA方法测定碱性磷酸酶(ALP)活性, 观察杜仲中槲皮素、京尼平苷及桃叶珊瑚苷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 槲皮素促MC3T3-E1细胞增殖的有效浓度为10-6 mmol/L, 桃叶珊瑚苷则为10-5 mmol/L;10-4 μmol/L京尼平苷在干预后4 d, 才逐渐显现出促进MC3T3-E1增殖作用。槲皮素(10-5、10-3 mmol/L)、京尼平苷(10-3 mmol/L)和桃叶珊瑚苷(10-3 mmol/L)可增加MC3T3-E1 ALP活性。结论 槲皮素、京尼平苷和桃叶珊瑚苷可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且作用强度具有浓度相关性和时间相关性, 可能为杜仲抗骨质疏松的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4.
From the green leaves of Eucommia ulmoides Oliv., 12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asperuloside, asperulosidic acid, scandoside 10-O-acetate, deacetyl asperulosidic acid, geniposidic acid, aucubin, isoquercetin, quercetin 3-O-sambubioside, rutin, astragalin, kaempherol 3-O-rutinoside and chlorogenic acid. The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al data.  相似文献   

15.
16.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发病可受年龄、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其主要病理机制为大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病变缺失。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脑内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均可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杜仲是常用补益中药,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临床常用于PD的治疗,对近年杜仲及其有效成分在PD治疗中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杜仲在防治PD方面的开发应用提供一定线索。  相似文献   

17.
栀子具有泻火除烦、清利湿热、凉血解毒的功效,为我国传统药食两用中药。其炮制方法有多种,现行版《中国药典》收载了炒栀子和焦栀子,栀子炭和姜栀子在临床上也大量使用。近年来对栀子的炮制工艺和炮制品质量进行了许多研究,重点对栀子炮制工艺、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及药理作用变化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今后制订栀子饮片质量标准、规范栀子炮制工艺及进一步探究炮制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茜草科巴戟天属植物在国内外医药中有广泛的应用,主要的药用部位包括根、茎、叶、枝和种子等。通过在线数据库的搜索,本文对巴戟天属环烯醚萜类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进行研究总结。迄今为止,已鉴定巴戟天属环烯醚萜类化合物50余种,多具有抗炎镇痛、抗氧化、抗肿瘤、骨保护作用等多种生物活性,以期为巴戟天属环烯醚萜类成分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地龙是传统中药,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等功效,临床常用于治疗高热神昏、肺热咳喘、半身不遂等。地龙所含化学成分众多,其中氨基酸类、多肽类、核苷类和有机酸等类化合物为其主要活性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地龙具有抗炎、抗血栓、心脏保护、抗肿瘤和改善呼吸系统功能等作用。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地龙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相关文献,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地龙的药物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何首乌及其炮制品为临床常用中药,对人体有多种有益效果。临床服用何首乌引起肝中毒问题时有报道,但由于何首乌导致肝毒性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炮制后的何首乌仅被认为是相对安全,目前仍缺乏有效控制何首乌炮制品的科学方法。本文从何首乌的炮制工艺、化学成分、肝毒性、药代动力学等角度汇总分析何首乌研究进展,以探索何首乌质量控制方法和下一步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