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摘要】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是基于经颅磁刺激发展而来的一项新的神经电生理技术,它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非侵入性地刺激大脑皮层,从而改变刺激部位及与其存在解剖连接部位的皮层兴奋性。本文就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失眠的刺激技术参数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失眠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为特征的睡眠障碍.通常会导致患者日间功能受损,造成患者不同程度的心理和精神痛苦,临床针对失眠的治疗手段众多,但大多数疗法都因其具有明显的不良反应或操作复杂等原因造成使用局限,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利用快速变化的磁场所产生的感应电流,重复刺激大脑皮质的特定部位,使得脑神经细胞的兴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高频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抑郁症伴失眠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该院收治的80例抑郁症伴失眠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频组、低频组各4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高频组给予10 Hz rTMS治疗,低频组给予1 Hz rTMS治疗,两组均持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程度[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睡眠质量[阿森斯失眠评定量表(AIS)]、脑电图指标[听觉事件相关电位P300与失匹配负波(MMN)的潜伏期、波幅]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HAMD、AI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300和MMN的潜伏期均短于治疗前,P300、MMN的波幅均大于治疗前,且高频组的P300、MMN潜伏期短于低频组,波幅大于低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和低频rTMS均能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情绪及失眠症状,但高频r...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方法 评估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MCI)的疗效及其对静息功能脑网络的调控机制。方法 纳入MCI患者38例,随机分配到rTMS真刺激组或伪刺激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10天后均接受一次认知功能评估和rs-fMRI图像检查。对比分析rTMS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组间MCI患者认知功能评分、静息功能网络连接的变化;进一步计算治疗前后功能网络连接变化与认知功能改变的相关系数。结果 rTMS治疗后,对比结果 显示,除AFT、 TMT-B评分外,真刺激组比伪刺激组在其余认知功能评分上均改变更明显。真刺激组患者的静息态脑网络在左侧眶部额中回、额上回及双侧前扣带回与L-DLPFC的功能连接显著增强,右侧颞中回与L-DLPFC的功能连接显著降低。额中回、前扣带回的功能连接改变量分别与MoCA-B评分、TMT-A评分改变量显著正相关;颞中回的功能连接改变量与AVLT-I、AVLT-LR评分改变量显著负相关。且治疗后左侧额中回、右侧颞中回、右侧顶下小叶与L-DLPFC的功能连接均与AVLT评分显著相关。结论 rTMS刺激MCI患者左侧DLP...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旨在为低频rTMS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患者给予艾司西酞普兰+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rTMS无效刺激进行治疗。分别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水平的改变,并与HAMD评分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 经过4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27.78%,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2组研究对象治疗效果的差异性,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4.86,P<0.001);观察组患者治疗2周后、治疗4周后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58,P=0.021 vs.t=3.594,P<0.001);观察组患者血清中NE (t=3.544,P<0.001)、5-HT (t=4.821,P<0.001)和BDNF (t=2.171,P=0.33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4周后血清中NE、5-HT和BDNF与HAMD评分均呈现显著负相关(r=-0.512、-0.683、-0.624,P<0.05)。 结论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明显改善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症状,治疗效果较好,有助于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9月浙江省嘉兴市中医医院康复科收治的6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健侧M1区1 Hz,90%MT,总刺激数1200次,每次刺激持续时间为20 min的rTMS治疗;对照组采用假刺激,以上治疗共进行4周,每周干预5次。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患侧拇短展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皮质潜伏期、上肢Fugl-Meyer评分(FMA)、上肢运动力指数(MI)及运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治疗前后大脑前、中、后动脉(ACA、MCA、PCA)和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MEP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治疗组ME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后治疗组上肢FM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急性脑梗死伴偏瘫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低频刺激组和对照组。低频治疗组接受10次1 Hz rTMS治疗,患者在rTMS治疗后均进行运动功能训练。在治疗前、第10天、第40天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功能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Fugl-Meyer评分(FMA)。结果治疗前两组间NIHSS、BI、FMA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的临床功能评分(NIHSS、BI、FMA)在治疗后第10天和40天时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治疗后第10天和第40天时两组间的NIHSS、BI、F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低频刺激组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低频rTMS对急性期脑梗死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其效果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3):10-13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及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通过我院治疗的6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应用药物治疗,研究组联合应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PANSS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和有效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PAN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认知功能评分(包括即刻记忆、延时记忆、语言功能)较治疗前有一定提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过程中,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治疗效果理想,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帕金森病失眠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8例帕金森病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3周,比较两组患者帕金森病统一评分量表(UPDR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UPDRS得分均明显较入组时改善,观察组患者UPDRS得分和PSQ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71,P>0.05)。结论: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失眠是一项无创性的物理治疗措施,该方案临床疗效确切,具有安全可靠和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33-35
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10 Hz,rTMS)对躯体化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74 例躯体化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rTMS)38 例和对照组(舍曲林)36 例,治疗8 周。研究组给予10 Hz rTMS 治疗,对照组给予抗抑郁剂舍曲林。两组患者在基线时和治疗后每隔2 周各测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 项(HAMD-24)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以HAMD 减分率评价疗效、TESS 评价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8 周后,两组HAMD-24 评分和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时期不良反应量表评定中,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和舍曲林治疗躯体化障碍的疗效相当,前者的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系统评价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原发性失眠的安慰剂效应。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评价rTMS治疗原发性失眠效果的文献,最终纳入9篇文献,共计580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采用Newcastle Ottawa量表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Stata 150软件进行数据的meta分析。结果 真rTMS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的合并效应量(Hedges′ g)为-1.44 (95% CI=-1.63~-1.26) (P<0.001),与伪rTMS比较,其发生不良事件的相对风险(RR)为1.55 (95% CI=0.90~2.67) (P=0.11)。伪rTMS的安慰剂效应显著,其PSQI、睡眠效率(SE)、睡眠潜伏期(LPS)、总睡眠时间(TST)和睡眠后觉醒时间(WASO)的效应量均大于0.8。rTMS的效应量中安慰剂效应占比高达73.5% (95% CI=50.8%~96.2%)。伪rTMS对睡眠结构的影响中,深度睡眠(NREM 3)的改善几乎均为安慰剂效应的作用(95%),但安慰剂效应对REM睡眠几乎没有影响(3.7%)。伪rTMS和真rTMS的效应量,在30 d内,都有随治疗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P=0.09)。结论 rTMS是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有效方法,然其效应量的绝大部分根源于安慰剂(伪rTMS)效应,真正的rTMS效应仅占总治疗效应的25%左右。安慰剂效应在30 d内有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及其功能影像学变化。方法 纳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例,分为rTMS治疗组8例和传统康复治疗组(Conventional Therapy,CT)7例;rTMS组除接受10天高频rTMS治疗外,其他治疗措施与CT组相同。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两组的临床评分进行评估,并进行功能磁共振图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采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临床评分及神经活动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 ALFF)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rTMS组患者的FMA和BI评分改善优于CT组。另外,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F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LFF值增加的脑区包括:右侧壳核、左侧小脑;ALFF值降低的脑区有:双侧M1区、双侧SMA区、右侧丘脑、右侧小脑。结论 高频rTMS可以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且高频rTMS可能通过影响大脑内相关区域的神经活动强度达到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瘫患儿功能网络的影响,为了解rTMS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对1例脑瘫患儿进行为期一年的周期性rTMS治疗,刺激频率1Hz,每个治疗周期后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选取刺激额中回区域为种子点,分析种子点与全脑所有体素的功能连接情况,并将不同治疗阶段的功能网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额中回与全脑的功能连接性随治疗时间逐渐增强,连接区域逐渐增大,尤其是与运动皮层、小脑、楔前叶以及海马的连接范围及强度呈明显的动态变化。结论在前额叶区域对脑瘫患儿进行重复性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其大脑的功能连接情况,这些结果证明了rTMS对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66例抑郁症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编入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抑郁症常规治疗,研究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两组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抑郁症患者的症状改变和家庭功能变化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8,P>0.05);对照组和研究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HAMD、HAM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6周两组间FAD总分、问题解决、情感介入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2.22、2.16,P<0.05)。结论和单独使用文拉法辛组比较,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状及其家庭功能。 相似文献
16.
重复经颅磁刺激利用电磁感应原理非侵入性地刺激大脑皮层,从而改变刺激部位及与刺激部位存在解剖连接部位的皮层兴奋性。动物实验已证明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对皮层兴奋性产生持久性效果,并有效改变突触连接性。因其无创、无辐射且操作简便,重复经颅磁刺激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病学、精神病学、康复医学及认知领域,成为一种最具潜力的临床治疗方法。本文对重复经颅磁刺激从动物实验到中风、抑郁、帕金森等临床研究进展情况进行评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提供实时交互式经颅磁刺激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中风病人中的初步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卒中后抑郁(PS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PSD患者8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rTMS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均予脑梗死常规治疗和度洛西汀抗抑郁治疗,观察组加用低频rTMS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痊愈率及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蒙哥马利抑郁量表(MARDS)的分值变化。结果观察组完成临床治疗36例,对照组为37例;所有患者行rTMS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痊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3.9%(23/36),97.2%(35/36),均高于对照组的37.8%(14/37)、75.7%(28/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SDS及MAR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及MAR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但治疗前后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HAMD、SDS及MARD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述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低频rTMS治疗PSD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功能障碍和抑郁情绪的治疗效果。方法 50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的UPDRSⅠ、UPDRSⅡ、UPDRSⅢ评分、UPDRS总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MMS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作为一项无创性物理治疗帕金森病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疗效.方法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所致迟发性运动障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给予1 Hz(低频)和10 Hz(高频)的rTMS治疗4周,每周治疗5d.中间休息2周.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异常不自主运动评定量表(AIMS)和锥体外系副反应量表(RESES)评定,评分变化作为疗效和副反应评价指标.结果 低频组经rTMS治疗后只有上肢的不自主运动改善[治疗前(2.6±1.0)分,治疗后(1.8±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经rTMS治疗后多个量表分下降,其中上肢[治疗前(1.9±1.2)分,治疗后(0.8±0.9)分]、唇及口周[治疗前(1.0±0.8)分,治疗后(0.3±0.5)分]和舌[治疗前(2.6±0.9)分,治疗后(1.7±0.9)分]及总量表分[治疗前(7.7±3.0)分,治疗后(4.2±1.7)分]评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另外,两组间在下肢和总量表分减分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MS治疗TD有效,且高频(10 Hz)组治疗TD效果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