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及其防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奈唑胺为恶唑烷酮类抗生素,主要用于革兰阳性细菌引起的呼吸道和皮肤感染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引起的感染.利奈唑胺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腹泻、恶心、呕吐、头痛、皮疹等.利奈唑胺可致血小板减少,其危险因素为长时间治疗、高龄以及肾功能不全.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可能与骨髓抑制或免疫介导致血小板减少有关.防治血小板减少的措施:避免大剂量和长时间应用利奈唑胺;用药期间严密监测血小板水平;避免将利奈唑胺与抑制骨髓的药物联用;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药,严重患者可考虑输注血小板.  相似文献   

2.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进 《医药导报》2010,29(9):1244-1245
1病例资料患者,女,75岁。于2008年4月7日上午11:00无明显诱因突发头痛、恶心,伴有呕吐,自测血压(BP)200/90mmHg(1mmHg=0.133kPa)。在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给予脱水、利尿等对症治疗后,于发病当日转至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进一步抢救治疗。诊断:右侧颞叶脑出血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3.
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感染应用利奈唑胺的162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用药后是否出现血小板减少,将患者分为血小板减少组和血小板正常组。主要分析指标为患者性别、年龄、体重,应用利奈唑胺前血小板计数、血清肌酐清除率(Ccr)、白蛋白、血红蛋白、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应用利奈唑胺的剂量、给药途径和持续时间,以及合并用药情况等。对影响血小板计数的相关变量分别进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对筛选出的危险因素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结果 162例患者中男113例,女49例,年龄19~96岁,平均年龄(57.2±16.1)岁;用药方法均为静脉滴注,600 mg/次,2次/d。应用利奈唑胺的时间为1~46 d,中位时间6 d。血小板正常组115例,血小板减少组47例。47例患者用药后出现血小板减少的中位时间为4.5 d,血小板计数平均为(53±29)×109/L,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25、10、12例。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用药前Ccr<50 ml/min的OR为6.75,95%CI为2.93~15.58,P=0.000;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OR为4.54,95%CI为1.53~13.50,P=0.006;应用利奈唑胺时间>14 d的OR为4.00,95%CI为1.40~11.39,P=0.009;用药前AST>75 U/L的OR为2.73,95%CI为1.07~6.99,P=0.036。结论应用利奈唑胺前Ccr、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AST高于正常和应用利奈唑胺时间>14 d可能为利奈唑胺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小板减少症是利奈唑胺所致严重不良反应之一。利奈唑胺所致血小板减少症的危险因素为高龄、女性、治疗周期长、联用3种以上抗生素、基础血小板计数低、肾功能不全等。利奈唑胺引起血小板减少症的局部症状可见牙龈、鼻腔出血,紫癜等,严重者可出现胃肠道出血;全身症状则以发热、寒颤、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腹痛、关节痛等常见。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的机制可能包括骨髓抑制、免疫介导或氧化应激。维生素B6可能对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症有效,但机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5.
《中国药房》2019,(7):980-984
目的:系统评价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起至2018年10月,收集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对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质量评估量表(NOS)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项临床研究,合计2 26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日公斤剂量高[SMD=0.62,95%CI(0.29,0.95),P=0.000 2]、用药前血小板计数低[SMD=-0.90,95%CI(-1.62,-0.18),P=0.01]、肌酐清除率低[SMD=-0.65,95%CI(-1.10,-0.19),P=0.005]、疗程长[SMD=0.45,95%CI(0.18,0.71),P=0.000 9]、体质量低[SMD=-0.36,95%CI(-0.60,-0.11),P=0.005]对血小板减少的发生均有显著影响。结论:血小板基础值低、肌酐清除率低、体质量低,用药疗程长和日公斤剂量高是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利奈唑胺治疗重症感染患儿对血小板的影响。方法 对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7月31日在北京儿童医院儿童重症医学科住院患儿使用利奈唑胺进行抗感染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24例患儿,中位年龄为5.01(四分位距:1.75~9.07)岁;其中6例血小板减少(2例输注血小板对症处理,4例自行恢复正常),发生率为25.0%;血小板减少的中位时间为4.00(四分位距:3.25~5.50)d,血小板恢复正常的中位时间为5.00(四分位距:3.25~6.75)d。结论 重症感染患儿使用利奈唑胺出现相关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有血小板基线值偏低、利奈唑胺谷浓度较高、脏器功能损害等。建议根据利奈唑胺血药浓度进行个体化剂量调整。  相似文献   

7.
1例55岁男性患者因糖尿病高渗性昏迷、重症肺炎联合应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1.0 g、3次/d及左氧氟沙星0.5 g、1次/d静脉滴注。由于效果不佳,加用利奈唑胺0.6 g,2次/d静脉滴注,患者体温逐渐下降。入院时患者红细胞计数4.4×1012/L,血红蛋白141 g/L,血小板计数251×109/L。利奈唑胺治疗第1天红细胞3.7×1012/L,血红蛋白122 g/L,血小板计数88×109/L;第5天血小板计数降至34×109/L。立即停用利奈唑胺,改为替考拉宁,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和左氧氟沙星继续应用,并输注新鲜血浆200 ml。停用利奈唑胺第6天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192×109/L),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进行性下降,停药第8天降至最低,分别为2.2×1012/L、69 g/L。之后逐渐上升,于停药第27天接近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8.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1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1临床资料 患者,女,79岁,主因反复咳嗽,咳痰,痰中带血3月余加重伴发热20余天,于2008年2月19日入院。入院诊断:1)肺部感染;2)支气管扩张;3)胆囊壁息肉样病变;4)粒细胞减少症;5)胆囊炎。因考虑患者年龄较大,体质较差,病情较重,感染控制不理想,于2月23日给予利奈唑胺(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8D22238)0.6g,静脉滴注,每12h1次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注射用伏立康唑抗真菌药治疗,其余还有一些营养药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  相似文献   

9.
车宁 《首都医药》2014,(18):54-54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的临床不良反应(ADR)。方法对我院2014年1月8日因“严重肺炎”收入院的患者使用利奈唑胺的有关情况进行分析,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用药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本例患者在使用利奈唑胺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因素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年龄、基础疾病等。结论利奈唑胺适用于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院内肺炎,但可引起骨髓抑制,用药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过低时,应考虑停用利奈唑胺。  相似文献   

10.
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3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3例男性患者,年龄46~91岁,给予利奈唑胺600mg,2次/d静脉滴注治疗感染。给药前血小板计数正常,治疗3~17d后均出现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分别为95×109/L、74×109/L、86×109/L。停用利奈唑胺,改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万古霉素、美洛培南,其他治疗不变,2~9d后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利奈唑胺治疗重症感染患者发生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逻辑回归分析方法,结合TDM技术,针对患者用药治疗前生理特点、治疗期间临床指标特征情况、治疗药物监测结果、感染类型与合并用药情况这五个方面,通过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联合ROC曲线对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预测分析。结果:108例患者(男性65例,女性43例),35例患者出现了血小板减少症状。采用逐步回归的Logistic分析法显示,患者年龄、血肌酐浓度、血小板基线值、谷浓度是发生血小板减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综合上述独立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Logit (P)=0.056×XC-0.094×XPLT+0.086×XScr-0.082×XAge+1.927,并通过构建联合预测因子的ROC曲线,对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变换得到联合预测因子的计算公式,Y联合=XC-1.678×XPLT+1.535×XScr-1.464×XAge。结论:患者应用利奈唑胺治疗时,可将该患者的年龄、血肌酐浓度、血小板基线值、谷浓度代入方程中(Y联合=XC-1.678×XPLT +1.535×XScr-1.464×XAge),若计算出的结果小于520.62(ROC最佳临界值),则该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血小板减少症的风险较高,此时需要加强血常规监测,并根据结果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主动监测方法,分析评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患者中利奈唑胺注射液致血小板减少的真实世界数据。方法:依托医疗机构药品不良事件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ADE-ASAS),回顾性调取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该院使用利奈唑胺注射液患者信息。对系统报警的疑似病例展开双人盲评、逐一甄别,确认利奈唑胺注射液致血小板减少阳性病例。结果:ADE-ASAS提取获得利奈唑胺注射液用药患者9 338例,通过对患者诊疗信息开展主动监测,判别得到阳性病例810例(8.67%),其中ADR组(血小板计数<100×109/L)465例(4.97%),趋势组(血小板降幅>基线值×25%)754例(8.07%)。高龄和入住ICU患者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较高,高龄、入住ICU、血小板基线值较高、用药时间短、合并抗感染药物品种数少的患者血小板日均降速较大。进一步单因素分析提示,高龄(RR=3.33/3.54,P<0.05)、入住ICU(RR=1.73/1.90,P<0.05)、血小板计数值低/降幅大(RR=2.04/3.33,P<0.05)为ADR组和趋势组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应用ADE-ASAS可以高效、准确地获取利奈唑胺注射液真实世界用药数据,发掘血小板减少发生趋势、规律和院内死亡危险因素,进而早期识别、有效规避高危患者不良反应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关注利奈唑胺和磺胺类药物合用导致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临床病例资料,探讨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从而提出临床工作中的药学监护事项。结果:根据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该患者出现的严重血小板减少很可能与利奈唑胺、磺胺类药物的合用有关,其发病机制仍有争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结论:在可能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的药物使用过程中,临床药师应当加强药学监护,警惕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早期防范的意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静脉注射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的相关因素,明确该不良反应的诱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09年12月我院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球菌感染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三组:A组为老年组,B组为中青年组,C组为儿童组。治疗方法及疗程:A、B组给予利奈唑胺注射液(600mg:300mL),q12h,ivgtt,对于心功能不全及需要控制总输入液体量者给予口服利奈唑胺片600mg,每日2次;C组静脉应用利奈唑胺10mg·kg-1,q8h,ivgtt。常规疗程为7~14d,重症老人及菌血症病人最长疗程21d。按WHO化疗急性、亚急性毒副反应表现和分度标准观察血小板的变化。结果:三组患者接受利奈唑胺治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患者A组占43.3%(23/53),下降程度大,恢复慢,B组占19.2%(5/26),C组占17.3%(4/23),下降程度低,恢复快。结论:利奈唑胺致血小板减少与患者高龄、肝肾功能不全、用药时间长、免疫介导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功能对利奈唑胺谷浓度及代谢物PNU-142300浓度的影响,评估利奈唑胺谷浓度及PNU-142300浓度对血小板减少(linezolid induced-thrombocytopenia,LIT)的影响及预警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1月至2022年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住院期间使用利奈唑胺的患者,分为肾功能不全组与肾功能正常组,比较2组利奈唑胺谷浓度和PNU-142300浓度的差异,分析不同利奈唑胺谷浓度下LIT的发生风险。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利奈唑胺谷浓度及PNU-142300浓度对LIT的预警价值。结果:共收集92例患者,肾功能不全组40例,肾功能正常组52例。肾功能不全组利奈唑胺谷浓度及PNU-142300浓度更高(P<0.01;P<0.01),两者与肾功能均存在一定的负相关(Spearman's r=-0.371,P<0.01;Spearman's r=-0.451,P<0.01)。共19例患者发生LIT,肾功能不全组12例(30.00%),肾功能正常组7例(1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利奈唑胺谷浓度≥7mg·L-1相比于<7mg·L-1发生LIT的风险增加(Log-Rank P=0.010);肾功能不全者LIT风险增加(Log-Rank P=0.036)。LIT组利奈唑胺谷浓度和PNU-142300浓度更高(P<0.01)。利奈唑胺谷浓度和PNU-142300浓度折点分别为12.10mg·L-1、4.63mg·L-1结论:肾功能不全者利奈唑胺谷浓度及PNU-142300浓度更高。利奈唑胺谷浓度>12.10mg·L-1、PNU-142300浓度>4.63mg·L-1时LIT发生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6.
1病例资料 患者,男,72岁,于2005年7月20日入院,诊断为冠心病,急性前壁、下壁、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有银屑病史20余年,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病史10年.入院后给予扩张血管、改善心肌氧供、强心、利尿、改善心功能、抗血小板、调脂、稳定斑块及其他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7.
1例中年女性患者因手掌和手关节疼痛10月余口服醋氯芬酸片0.1 g,bid,q12h治疗,服药6 d后血小板急剧下降到1.0×109.L-1。本文分析醋氯芬酸片致血小板减少的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和处理措施,提醒临床医务人员在使用过程中应重视该药潜在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李静  李坚  温浩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8,38(12):1302-1306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发生低分子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HI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某院2011年1月-2017年11月出院的ACS且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患者资料,调查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情况,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素诱导的HI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90例患者(HIT组48例,对照组142例)。年龄≥ 70岁(t=4.274,P=0.042)、血小板基础值(t=6.442,P=0.000)、肾功能肌酐水平(t=-4.080,P=0.000)、血红蛋白水平(t=3.337,P=0.001)、肝功能谷丙转氨酶(t=-2.253,P=0.02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t=27.023,P=0.000)以及联合使用替罗非班(t=4.656,P=0.031)在HIT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对以上指标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高龄(OR=0.183,P=0.008)、血小板基础值低(OR=0.960,P=0.000)、肾功能肌酐水平高(OR=1.023,P=0.00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OR=0.191,P=0.003)、联合使用替罗非班(OR=3.500,P=0.041)是HI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CS患者在使用低分子肝素时应警惕HIT的发生,尤其年龄≥ 70岁、血小板基础值低、肾功能肌酐值高、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及联合使用替罗非班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免疫状态.方法 选择COPD合并真菌感染55例,COPD无合并真菌感染67例,健康人54例作为对照,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TLS)水平并进行比较.COPD患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单因素分析.结果 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COPD合并真菌感染组和COPD无合并真菌感染组CD3、CD4和CD4/CD8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COPD合并真菌感染组CD3、CD4明显低于COPD无合并真菌感染组(P<0.05).结论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糖皮质激素、抗真菌、机械通气治疗,有效提高机体免疫水平,治疗糖尿病、呼吸衰竭等基础病是降低COPD并发肺部真菌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