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低能量激光对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后痛觉敏感及脊髓背角内TRPV4表达及分布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分为空白组、CCD组、激光组各12只,各组均给予常规饲养.激光组在CCD后第4...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背根神经节受压(CCD)对大鼠脊髓背角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和CCD组,其中假手术组9只,CCD组33只。按照术后时间点不同,将CCD组细分为术后1 d组(6只)、术后3 d组(6只)、术后7 d组(9只)、术后14 d...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ERK-TRPV4途径参与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CCD)后痛觉敏感的脊髓中枢敏化的机制。 方法:选取SPF级雄性Wistar大鼠共4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6只,CCD手术组36只(包括术后2d、4d、7d、10d和14d,每组6只,以及免疫荧光组6只)。利用免疫共沉淀检测正常大鼠脊髓背角中ERK与TRPV4的相互联系。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ERK与TRPV4的分布情况。制备CCD模型,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空白对照组及术后2d,4d,7d,10d及14d,手术侧及对侧脊髓背角ERK和TRPV4蛋白表达的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技术观察术后4d脊髓背角中ERK和TRPV4阳性细胞数目、神经元的形态及阳性神经元比率的变化。 结果:CCD术后第2天至第10天,手术侧脊髓背角中ERK及TRPV4表达明显升高(P<0.01)。同时,手术侧脊髓背角中ERK和TRPV4阳性细胞数目、共同阳性表达细胞数及阳性神经元细胞比率均高于非手术侧(P<0.01)。脊髓背角阳性神经元分布于灰质第Ⅰ至Ⅳ层,手术侧的神经元树突棘生成增加,胞体增大。 结论:ERK-TRPV4通路参与了CCD后痛觉敏感的脊髓中枢敏化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持续机械压迫(CCD)对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TRPV4)基因、蛋白表达及功能的影响,明确TRPV4是否参与CCD导致的机械和热痛敏。方法:建立CCD模型后,分别于手术前及手术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8天取材前测量运动功能、机械刺激缩爪反应阈值和热辐射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为了测量TRPV4反义核苷酸干扰对机械和热痛阈值的影响,在蛛网膜下腔内注入TRPV4寡脱氧核苷酸(ODN)40μg/d,每天1次,第7天后测量大鼠行为学变化。使用实时定量RT-PCR检测TRPV4基因表达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TRPV4蛋白质表达量的变化,激光共聚焦检测低渗溶液和佛波醇(4α-PDD)刺激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所有动物在损伤前后步态均正常,持续压迫明显降低大鼠的机械和热痛阈,TRPV4干扰可部分逆转该痛敏。持续机械压迫可以明显增加TRPV4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手术后第7天,第14天和第28天,TRPV4mRNA的表达分别为假手术组大鼠的4.29倍、2.95倍和2.48倍,蛋白表达量分别为假手术组大鼠的4.34倍,3.88倍和2.47倍。持续机械压迫后,对低渗溶液和4α-PDD产生反应的DRG神经元的比例数增加,细胞内钙的峰值增高。这种反应被TRPV4反义ODN所抑制。结论:CCD可以上调TRPV4的基因、蛋白表达,敏化通道的功能;TRPV4参与介导CCD导致的机械和热痛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right side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后脊髓背角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TRPV4)基因及蛋白变化,明确脊髓背角TRPV4在CCD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共36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CD手术组、CCD+钌红组。制备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模型,于术前1天、术后第7天、给药前及给药2h后,测量大鼠机械刺激缩爪反应阈值,观察机械痛阈的变化;利用RT-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手术侧脊髓背角TRPV4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术后第7天,CCD组大鼠术侧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P0.001),同侧脊髓背角TRPV4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给药前相比,给予钌红2h后,术侧机械痛阈值明显升高(P0.001),同侧脊髓背角TRPV4基因及蛋白表达下降(P0.05)。结论:CCD后大鼠术侧机械痛阈下降,脊髓背角TRPV4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钌红可部分逆转CCD后痛觉过敏,部分降低脊髓背角TRPV4基因及蛋白表达。脊髓背角TRPV4参与CCD后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使用蛋白质组学方法筛查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持续受压(CCD)后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特别是筛查与疼痛和组织损伤相关的蛋白。方法:78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CCD组,建立CCD模型后,测量行为学指标。28d后处死大鼠,从DRGs中提取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分离蛋白,找出差异表达蛋白,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得到其肽指纹图谱(PMF),进行鉴定。使用Westernblot和实时RT-PCR验证部分差异蛋白。结果:CCD明显降低机械痛阈和热辐射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正常组和CCD组98个蛋白点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成功鉴定出15种蛋白,其中8种蛋白的表达在CCD组下调,7种蛋白表达上调(其中1种蛋白只存在于CCD组)。验证显示与质谱分析的结果相符。结论:以差异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分析CCD对DRG蛋白质表达的影响,鉴定出15种差异表达的蛋白。其中膜联蛋白A2、p11和蛋白激酶Cε(PKCε)蛋白表达的上调,可能参与了神经性疼痛的发生过程。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的上调或许参与神经元凋亡,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上调或许与神经保护有关。  相似文献   

7.
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细胞电生理学特征的改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细胞电生理特征的改变.方法:以单侧L5和L6脊神经结扎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运用全细胞电流钳技术进行电生理记录.结果:引起损伤侧DGR中、小直径神经元兴奋的基强度降低,动作电位爆发阈值下降,小直径神经元的动作电位时程变宽,自发放电的细胞比率明显升高.结论:神经损伤诱导初级感觉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强,这可能是引起动物神经病理性痛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细胞受压模型,观察在恒定压力下培养24h和48h后神经元形态和活性的变化,评价这种神经元压力培养模型的优缺点。方法将培养的新生大鼠DRG细胞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受压24h组、受压48h组,在80mmHg压力的密闭环境中培养相应时间后观察各组细胞在荧光显微镜和电镜下形态学特点,并用MTT法分析各组神经元细胞生长活性的改变。结果加压培养后,荧光显微镜下DRG神经元形态未发生明显变化,超微结构示48h组和24h组较正常组线粒体肿胀明显,粗面内质网缩短、变少,游离核糖体增多,部分核固缩,神经元代谢水平下降,MTT法比较加压前、后各组细胞活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加压培养未使细胞活性发生显著改变,此模型可观察机械压力单一因素对神经元的影响,有望成为一种在亚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机械压力对DRG神经元的影响的有效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9.
关节炎性病变引发的慢性疼痛是困扰关节炎患者的首要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现有临床治疗方法常不能有效缓解关节炎患者的慢性疼痛[1]。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关节炎疼痛产生的机制,寻求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脊髓中胶质细胞激活在炎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3],但脊髓中胶质细胞激活与关节炎慢性疼痛的关系并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大鼠佐剂单发关节炎疼痛模型,探讨关节炎疼痛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关系。材料与方法1.实验动物及试剂Wistar大鼠20只,雌雄各半,体重150~180g(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chronic compression of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CCD)后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香草素亚族受体4(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4,TRPV4)在脊髓背角中的蛋白表达及分布规律。方法:选取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空白对照组5只,手术组25只(术后4天、7天、14天、28天各5只;免疫荧光组5只)。制备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模型,于术后4天,7天,14天及28天,测量机械刺激缩爪反应痛阈,观察机械痛阈的变化;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空白对照组及术后4天,7天,14天及28天,手术侧及对侧脊髓背角TRPV4蛋白表达的变化;利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术后4天,手术侧与对侧脊髓背角TRPV4阳性细胞分布。结果: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4—14天,机械痛阈值明显下降(P0.001);术后4—7天,手术侧脊髓背角TRPV4表达升高(P0.01),对侧无明显变化;手术侧脊髓背角内TRPV4阳性细胞数目高于对侧(P=0.0008)。结论:大鼠背根神经节持续受压后,机械痛阈下降的同时,手术侧脊髓背角内TRPV4蛋白表达上调及阳性数目增多,TRPV4可能参与CCD后病理性神经痛的中枢敏化机制。  相似文献   

11.
孙怡  田玉科  项红兵 《中国康复》2004,19(4):206-208
目的 :研究丙泊酚对慢性神经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激活的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 4 0只 ,随机分为 4组 ,Ⅰ组为正常对照 ;Ⅱ、Ⅲ、Ⅳ组结扎左侧坐骨神经 ,术后第 7天 ,Ⅰ、Ⅱ组腹腔均注射生理盐水 5 0ml·kg 1,Ⅲ、Ⅳ组腹腔分别注射丙泊酚 5 0、75mg·kg 1( 1mgoml 1) ,共 7d ;术后第 6、10和 13天 ,使用VonFrey纤维分别测定各组动物触诱发痛阈 ,观察丙泊酚对其影响 ;随后取脊髓切片 ,观察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背角的分布。结果 :①与Ⅰ组比较 ,Ⅱ组双侧的 5 0 %缩足阈值 (PWTs)在术后第 6、10和 13d均较低 (P <0 .0 5 ) ;与Ⅱ组比较 ,Ⅲ、Ⅳ组双侧的PWTs在术后第 10、13天升高 (P <0 .0 5 )。②Ⅱ组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背角的分布密度 (AD)、平均光密度 (AOD)和积分光密度 (IOD)值显著高于Ⅰ组 (P <0 .0 1) ,Ⅲ、Ⅳ组低于Ⅱ组 (P <0 .0 5和P <0 .0 1)。③与Ⅱ组比较 ,Ⅲ、Ⅳ组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背角数量、体积依次减少。结论 :慢性神经痛大鼠的脊髓星形胶质细胞被激活 ,丙泊酚可抑制激活 ,抑制程度与剂量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在体神经纤维电生理技术记录大鼠背根神经节(DRG)持续受压(CCD)后的异位放电情况,明确瞬时感受器电位离子通道4(TRPV4)是否参与了CCD后受损DRG的异位放电。方法:共采用35只Wistar大鼠。制备大鼠DRG的CCD模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测量损伤侧的机械痛阈和热辐射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利用在体神经纤维电生理技术分别记录正常组大鼠DRG及CCD组、CCD+钌红(RR)组、CCD+佛波醇(4α-PDD)组受损DRG神经元的异位放电情况。结果:持续压迫明显降低大鼠损伤侧的机械痛阈和热辐射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n=30,P0.05);CCD组可以记录到受损DRG神经元的异位放电,放电率约为67%,而正常组DRG的异位放电率约为4.5%;以TRP家族阻断剂钌红(RR)100μm孵育受损DRG,较CCD组受损DRG神经元异位放电的频率和波幅均明显下降(n=10,P0.05);以TRPV4特异性激动剂佛波醇(4α-PDD)10μm孵育受损DRG,较CCD组受损DRG异位放电频率和波幅均明显增加(n=10,P0.05)。结论:CCD后受损DRG可出现异位放电,TRPV4参与了CCD后受损DRG的异位放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实验采用福尔马林诱导的急性内脏炎症痛模型,观察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激动剂PMA(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与抑制剂H-7(1-(5-isoquinolinesulfonyl)2-meth-ylpiperazine dihydrochloride)对脊髓背角神经元放电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1)福尔马林直肠粘膜下注射致炎组(F);(2)福尔马林致炎与脊髓微透析生理盐水组(F+NS);(3)福尔马林致炎与脊髓微透析H-7组(F+H-7);(4)福尔马林致炎与脊髓微透析PMA组(F+PMA)。结果:记录到24个单位的反应结果表明:福尔马林致炎后0~120min内放电频率明显增加,特别是0~15min和15~30min内与致炎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增强(P<0.05);经微透析PMA和H-7后,上述时间段内放电频率分别明显增强(P<0.01)和回降(P<0.05)。结论:PKC在福尔马林致内脏炎症痛的产生和维持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对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持续压迫后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模型的DRG组织进行miRNA测序,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差异表达的miRNA及其靶基因在疾病中的定位与功能。 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大鼠分为2组,每组12只,分别为假手术组、CCD背根神经节持续压迫(chronic compression of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 CCD)模型组,术后进行行为学检测。确定痛觉敏感的天数后重复造模,取材后进行miRNA转录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筛选具有显著性差异的miRNA,预测相关靶基因并对其GO功能及KEGG富集情况进行分析,使用在线数据库对miRNA与靶基因之间的属性关系建立miRNA-靶基因的调控网络。最后,通过qPCR验证差异最为显著的4条miRNA在CCD模型DRG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CCD造模7天后,大鼠痛觉最为敏感。重复造模,在第7天取材并进行miRNA转录组测序。将差异表达的miRNA以|log2(fold change)|>1且P<0.05为阈值,筛选符合要求的miRNA,与假手术组相比,有57种miRNA在CCD模型组表达上调,有17种miRNA在CCD模型组表达下调。差异表达的miRNA对应的靶基因主要富集在外泌体、细胞质、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等结构,在细胞固有免疫、炎症信号传导、氧化应激等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PI3K-AKT、MAPK、JAK-STAT、钙信号等通路上均存在富集。经实验验证,miR-21-3p、miR-675-5p、miR-487b-5p、miR-3585-3p的表达与测序结果一致。 结论:在大鼠背根神经节慢性压迫所致NP模型的DRG组织中,异常表达的miRNA及其富集的相关信号通路可为NP诊断和治疗的新靶点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足底切口痛模型大鼠术后行为学改变及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Nav1.8表达的动态变化,探讨Nav1.8与术后痛觉敏化的关系。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足底切口痛组(n=30)和对照组(n=6),分别于术前、术后2h、1d、2d、3d、5d测定大鼠的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测痛后取同侧L4-L6节段背根神经节,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质印迹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中Nav1.8的表达。结果:切口痛组大鼠术后痛阈下降,术后2 h机械性痛阈和热痛阈降至最低(P<0.05),Nav1.8表达量最高(P<0.05);术后1 d热痛阈和机械性痛阈开始恢复,Nav1.8表达也逐渐下降。结论:切口痛术后痛觉敏化与Nav1.8表达的动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Nav1.8参与急性术后痛觉敏化的形成与维持过程,在急性术后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对正常大鼠痛行为的影响以及对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s,VGSC)的电流密度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方法:80~100 g雄性SD大鼠63只,随机分为对照组,sham组及PRF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将sham组及PRF组大鼠经腹腔麻醉后暴露其右侧坐骨神经,PRF组坐骨神经接受2 Hz,2 min,42℃的脉冲射频处理,而sham组不接受脉冲射频处理。在脉冲射频前2 h,脉冲射频后1 d,3 d,5 d,7 d分别测定各组大鼠的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和热辐射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脉冲射频后1 d取L4~5段DRG细胞,应用单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大鼠DRG细胞钠电流密度和动力学特性的改变。结果:sham组和PRF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的PWMT值和PWTL值与自身手术前的基础阈值相比无差异,各组大鼠之间相同时间点的PWMT值和PWTL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RF组大鼠DRG细胞电压依赖性钠电流密度、半数激活电压(V1/2act)、半数失活电压(V1/2inact)与sham组和对照组相比也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该参数的脉冲射频未影响正常大鼠痛行为。DRG神经元钠电流密度以及通道动力学特性也未受该参数脉冲射频的影响,提示该参数的脉冲射频可能并不影响大鼠生理状态下伤害性感觉传导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单关节炎大鼠颈、胸、腰、骶段脊髓背角的活化.方法:1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单关节炎组(n=8).左侧踝关节腔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 s adjuvant,CFA)建立单关节炎模型.分别采用Hargreaves’法和von Frey纤毛测定单关节炎大鼠双侧后爪致炎前及致炎后3d的热刺激缩爪反应潜伏期(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机械刺激抬腿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行为学测定结束后,每组取4只大鼠,灌注后取脊髓颈、胸、腰、骶段,采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法检测Iba-1(小胶质细胞标记物)和GFAP(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在大鼠脊髓背角的表达情况.结果:单关节炎组大鼠致炎侧后爪的PWL和PWT值在致炎3d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侧后爪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关节炎组大鼠致炎3d后,Iba-1和GFAP的荧光强度在颈、胸、腰段脊髓的双侧背角相较于对照组均明显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 0.05或P<0.01),而在骶段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有明显增加趋势.致炎侧和对侧脊髓背角Iba-1和GFAP的荧光强度在颈、胸、腰、骶各节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关节致炎导致大鼠患侧后爪出现触诱发痛和热痛觉过敏,并诱导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在大鼠颈、胸、腰段双侧脊髓背角的活化.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胰腺炎(CP)系指胰腺泡和胰岛组织萎缩、胰腺实质广泛纤维化的病理过程。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或脂肪泻,消瘦及营养不良等胰腺功能不全的症状。CP引起的慢性痛非常顽固,疼痛剧烈,持久并反复发作,以左上腹或上腹为主,向左肩、背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脉冲射频(pulsed radiofrequency,PRF)大鼠慢性坐骨神经缩窄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sciatic nerve,CCI)模型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能否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中干扰素调节因子8(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8,IRF8)表达而减轻疼痛。方法: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CCI组、CCI+PRF组、CCI+NPRF组,每组30只。采用结扎一侧坐骨神经主干制作大鼠CCI模型。CCI+PRF组于制模后第7 d,对术侧L4-5背根神经节进行脉宽20 ms、脉冲频率2 Hz,42℃,持续6 min的PRF治疗。CCI+NPRF组仅在相同位置放置射频电极,无脉冲治疗,持续6 min。制模前测量各组大鼠基础阈值,制模后1、3、5、7 d,PRF后1、3、5、7、14 d四组大鼠均接受行为学、痛阈测定。制模后7 d,PRF后7、14 d western blot检测IRF8蛋白表达。制模后7 d,PRF后14 d免疫荧光法检测Iba1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CCI组、CCI+PRF组、CCI+NPRF组大鼠于神经损伤后痛阈均显著降低(P<0.05),脊髓IRF8、Iba1表达上调(P<0.05)。脉冲射频后CCI+PRF组与治疗前比较痛阈升高(P<0.05),并显著高于CCI组和CCI+NPRF组(P<0.05),脊髓IRF8、Iba1表达则相应减少。结论:脉冲射频可缓解大鼠CCI模型神经病理性疼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脊髓IRF8表达、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在炎性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中的表达及趋化因子受体2(chemokine receptor 2,CCR2)对其调控的影响。方法:青年雌性SD大鼠72只,150~180 g。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在右后足底皮下注射100μl生理盐水)、炎性疼痛模型组(B组,在右后足底注射100μl完全弗氏佐剂CFA制备大鼠炎性痛模型)、拮抗剂组(C组,在右后足底注射100μl CFA,同时腹腔注射CCR2拮抗剂RS102895 20 mg/kg,连续注射7天)。三组分别于制模前和制模后1、3、5、7天测定制模侧后足机械刺激缩足阈值(MWT),在3、5、7天分别处死8只大鼠,取制模侧L4~5 DRG,采用免疫组化与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CCR2和p-p38MAPK表达水平。结果:与A组相比,B组与C组制模侧后足MWT显著降低(P<0.05),制模后3、5、7天CCR2和p-p38MAPK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B组与C组比较,C组大鼠制模后相应时间点MWT显著增高(P<0.05),CCR2和p-p38MAPK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p38MAPK在炎性痛大鼠DRG中表达升高;抑制CCR2活性可以降低p38MAPK在大鼠DRG的磷酸化水平,达到减轻炎性疼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