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通过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X线片上的钙化表现判断DCIS生物学行为的可能性.方法 参照BIRADS标准及最新WHO关于DCIS分类、分级标准,回顾性分析行乳腺X线检查有钙化表现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0例DCIS的乳腺X线表现.结果 ①多形不均质钙化与线样分支状钙化在DCIS病理分级中存在显著差异(P<0.008).②钙化成簇分布与腺叶区段性分布在DCIS病理分级中存在显著差异(P<0.008).结论 仔细分析乳腺X线检查中钙化灶的形态、分布特点,对推测DCIS的病理分级、评估预后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表现的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浸润性导菅癌并与病理分型对照。结果:浸润性导管癌最常见的钼靶X线表现为不规则高密度肿块影、边缘毛刺状72例、伴钙化(28例);局部腺体密度增高影5例;单纯泥沙样钙化堆9例。结论:不规则高密度肿块影及肿块边缘毛刺、微小钙化,在判断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分型及伴有纤维增生,具有显著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为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的钼靶X线特征,分析其与病理核分级、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患者113例,均做乳腺X线检查,观察病变X线影像特征,并分析其影像表现与病理核分级及不同肿瘤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①影像表现:113例中出现钙化85例(75.2%),其中不对称影或肿块或结构扭曲伴钙化占多数共72例,单纯钙化13例;单纯肿块11例(9.7%),不对称影和结构扭曲影14例(12.4%),未见异常3例(2.7%)。②影像表现与病理因子表达:钙化为主要影像表现,钙化的形态、分布、数目在HER2阳性组、ER/PR阳性组和三阴组间表现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58例,以高级别DCIS为主,钙化为区段性分布,形态线状分枝状为主,数量以多发或大量为主,数目>30枚占多数;ER/PR阳性47例,以非高级别DCIS为主,钙化为区域性分布,形态微小圆点状为主,数量以少许钙化为主,数目<30枚占多数。结论:DCIS患者乳腺X线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X线影像与肿瘤的一些分子生物学行为及病理因子表达有相关性,对患者早期诊断、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ncer,IDC)钼靶X线征象与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之间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经乳腺钼靶X线摄影及手术病理证实的IDC的X线表现,术后标本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判断ER、PR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钼靶X线征象之间的关系.结果 65例IDC中,癌肿毛刺征与癌细胞ER阳性表达之间呈正相关(P<0.05);乳腺癌钙化与癌细胞ER和PR阳性表达水平之间呈负相关(P<0.05);乳腺癌结构紊乱与癌细胞ER阳性表达水平之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 乳腺IDC钼靶X线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ER、PR表达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CISM)与导管原位癌(DCIS)的X线及临床病理表现及DCISM的预测因子。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DCISM及DCIS患者626例,患者术前均接受乳腺X摄影检查。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对DCISM与DCIS患者X线表现进行分类诊断。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DCISM与DCIS患者临床病理及X线表现的差异性,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与DCISM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626例患者中,DCISM患者171例,DCIS患者455例。单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肿瘤直径≥2.7cm、高核级别、粉刺性坏死、淋巴结阳性、Ki67高表达、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阴性是DCISM的预测因子(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肿瘤直径≥2.7cm(OR 2.229,95%CI 1.505~3.301,P<0.001)、高核级别(OR 1.711,95%CI 1.018~2.875,P=0.043)、淋巴结阳性(OR 4.140,95%CI 1.342~12.773,P=0.013)是DCISM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乳腺X线摄影中,DCIS与DCISM患者的病变类型、有无钙化及钙化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7.42、9.65、9.10,P<0.05),17.6%(80/455)的DCIS患者表现为隐匿性病变,49.1%(84/171)的DCISM表现为钙化伴肿块、非对称致密、结构扭曲。团簇状钙化多见于DCIS(41.5%,120/289),而区域性钙化在DCISM中更普遍(35.9%,47/131)。结论乳腺X线摄影表现为钙化性病变及区域性钙化在DCISM中更常见。肿瘤直径≥2.7cm、高核级别、淋巴结阳性是DCISM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癌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评价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诊断乳腺导管内癌的价值。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 3 8例病理证实乳腺导管内癌的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的表现。结果 :3 8例中 ,乳腺钼靶X线摄影表现为丛样微小钙化点 16例( 4 2 .1% ) ,边界不规则高密度影 13例 ( 3 4.2 % )。乳腺导管造影显示导管充盈缺损或中断 6例 ( 15 .8% )。超声显示为界限不清和形态不规则实性肿块 11例 ( 2 8.9% ) ,界限清楚和形态规则实性肿块 6例 ( 15 .8% ) ,囊实性肿块 3例 ( 7.9% )。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准确诊断率分别为 78.9%和 5 2 .6%。结论 :乳腺钼靶X线摄影和超声对乳腺导管内癌有诊断价值 ,但前者优于后者 ,二者结合能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BDCIS)的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征象。方法回顾分析30例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为BDCIS的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表现。常规摄影双侧乳腺轴位(CC位)及侧斜位(MLO位)摄片。结果 30例中26例有病灶内钙化,其中单纯钙化18例,肿块伴钙化3例,结构扭曲伴钙化5例;3例为单纯肿块,其中,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的圆形肿块2例,边缘有毛刺、密度不均匀的类圆型肿块1例;1例为单纯结构扭曲。结论 BDCIS全数字化乳腺钼靶X线表现以钙化为主,还应重视肿块、结构扭曲以及局部非对称致密影等征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的铜靶X线特点,并分析其与病理分级、雌激素与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3例单纯性乳腺DCIS,观察其钼靶X线表现,并与病理分级对照.结果 (1)钼靶表现:43例中单纯钙化10例,结构紊乱伴细小钙化5例,肿块伴钙化9例,单纯结构紊乱7例,单纯肿块8例,非对称性致密4例;钼靶X线评估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类中2、3类者共12例,其中结构紊乱及非对称性致密者11例.(2)43例中出现钙化者24例,表现为中间性钙化者13例,高度恶性钙化者11例,中间性钙化出现在非高级别组中6例,高度恶性钙化出现在高级别组中11例,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3)钼靶表现与病理分级、ER/PR表达的关系:11例非高级别组中,10例ER/PR阳性,6例钼靶表现为结构紊乱伴或不伴有细小钙化,2例表现为非对称性致密;32例高级别组中,14例ER/PR阳性,6例钼靶表现为结构紊乱,2例表现为非对称性致密,ER/PR表达与病理学分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钼靶表现与病理分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结论 DCIS的钼靶X线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对结构紊乱伴或不伴有细小钙化及非对称性致密易低估.钼靶X线表现与基于分子生物改变为基础的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对患者的预后、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检测系统(CAD)对伴有微钙化的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其微浸润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本院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发现微钙化并经病理学证实的654例乳腺病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良性病变451例,DCIS(有/无微浸润)203例,使用CAD系统进行微钙化特征的提取和分类,比较14个特征参数在两组病变的差异,分析CAD的诊断效能.结果:所有特征参数中线样分枝状钙化数、细颗粒状微钙化率、段样分布、种群密度在两组病变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癌及微浸润组的特征参数值较高;四个特征参数对判别两组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2、0.734、0.729和0.714,低于CAD系统综合检测法的判别效能(AUC=0.873),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97.3%、75.8%和85.1%.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及微浸润的微钙化特征具有相对特异性,基于多特征分析的CAD系统对该类病变可达到较高的诊断效能,可为乳腺癌早期病变的诊断和临床个性化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线样或线样分支状钙化与组织病理学及分子表达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评价微钙化预测乳腺癌组织病理类型及分子亚型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钙化型乳腺癌(非肿块)患者的病例资料,由两位高年资医师根据钙化形态(线样钙化或非线样钙化)进行分组,分析钙化形态与乳腺癌病理类型(乳腺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及分子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相关基因(HER2)]的关系。结果: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中线样或线样分支状钙化组中伴局部微浸润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线样或线样分支钙化组(27/37VS9/22,P〈0.05);线样或线样分支状钙化组中雌激素受体(ER)的表达率低于非线样或线样分支状钙化(8/22VS22/34,P〈0.05),而HER2的过表达率高于非线样或线样分支状钙化组(17/39VS12/17,P〈O.05)。结论:线样或线样分支状钙化与乳腺癌病理类型和分子表达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可以为乳腺癌治疗策略的制定和预后预测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乳腺黏液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研究乳腺黏液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的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1例乳腺黏液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 ,与病理分型 (16例单纯型、5例混合型 )对照 ;单纯型肿瘤组尚与不同肿瘤黏液量 (少黏液量组、多黏液量组 )进行对照。结果  (1)乳腺黏液腺癌最常见的钼靶X线表现为肿块 (15例 )和肿块伴钙化 (2例 )。少见征象如局灶性致密病变和单纯钙化各 1例 ,阴性表现 2例 ,均为单纯型多黏液量组病变。 (2 )表现为肿块的 17例黏液腺癌中 ,混合型的钼靶X线表现为浸润性边缘(5 /5 ) ;单纯型多表现为小分叶边缘及清晰边缘 (7/12 )。 (3 )表现为肿块的单纯型黏液腺癌中 ,多黏液量组多数为小分叶状边缘 (4 /7) ;而少黏液组多呈浸润性边缘 (3 /5 )。 (4 )密度改变在判断黏液腺癌的病理分型及对黏液量的判断上差异无显著意义 (P值均 >0 0 5 )。结论 不同亚型的乳腺黏液腺癌的钼靶X线表现不完全一致 ,多黏液量单纯型黏液腺癌最常见的表现为小分叶状边缘肿块 ;少黏液量单纯型和混合型黏液腺癌常有浸润性生长的影像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50例乳腺未触及肿块的良恶性微小钙化,乳腺癌21例,早期微小乳癌占90.4%,钙化灶大多2mm以下,密度较高,呈局部密集线状排列,以细断针状为主。乳腺良性病变29例,乳腺病25例,纤维腺瘤4例,钙化灶大多3mm以上,密度较高,散在分布,以粗短折状为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原位癌的X线摄影表现。结果以恶性钙化为主要征象32例,钙化表现为微细、多形性,呈簇状、群集或段性分布,其中单纯钙化24例,钙化合并局灶性致密8例;表现为肿块8例,其中3例肿块边缘见毛刺;单纯局灶性致密3例;结构扭曲2例;导管造影显示导管内占位性病变3例;X线无异常发现4例。结论 FFDM可以清晰显示微小钙化、小结节、局灶致密及结构扭曲等征象,尤其对微小钙化敏感,对乳腺导管原位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乳腺导管内癌的X线-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钼靶X线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DCI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经病理证实的107例乳腺导管内癌的X线征象,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钼靶摄影显示钙化62例(57.9%),其中伴有肿物或局限致密的13例;局限致密浸润17例(15.9%);肿物20例(18.7%);乳头增大1例(0.9%);未见异常7例(6.5%)。结论多发细小多形性钙化为导管内癌最常见X线表现形式;乳腺摄影能早期发现临床触及不到的微小癌及早期癌,其中主要是导管内癌,还能准确反映乳腺内有否多原灶,有利于帮助临床确定手术范围及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超声声像图特征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及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36例IDC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分析声像图特征及其与ER、PR、HER-2、Ki-67间的关系。结果 直径≥2 cm、纵横比>1、有毛刺、有晕环、有微钙化、后方回声衰减、高增强、晚消散肿物的ER高表达占比分别高于直径<2 cm、纵横比≤1、无毛刺、无晕环、无微钙化、后方回声无衰减、低增强、早消散肿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2 cm、纵横比>1、有毛刺、有微钙化、早增强、晚消散肿物的PR高表达占比分别高于直径<2 cm、纵横比≤1、无毛刺、无微钙化、晚增强、早消散肿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2 cm、纵横比≤1、形态规则、有微钙化、早增强、高增强、晚消散肿物的HER-2高表达占比分别高于直径≥2 cm、纵横比>1、形态不规则、无微钙化、晚增强、低增强、早消散...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表现,分析其病理学基础,以提高乳腺癌手术前诊断水平。方法:23例住院病例,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回顾分析其乳腺钼靶X线表现,结合其病理学基础与生物学特性,总结其相关规律,发现提高钼靶X线诊断敏感度及特异性的方法。结果:23例浸润性导管癌中,钼靶X线表现:约70%为边缘模糊肿块。而同时出现2—5个恶性征象者有20例,占87%。结论:乳腺钼靶X线成像是目前诊断乳腺癌有效的手段。结合临床体查,特别是触诊,同时,熟悉及掌握各种乳腺癌钼靶X线的直接与间接征象,对提高乳腺癌术前正确诊断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和MRI表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特征及MRI表现 ,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材料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3 8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表现及 5例MRI表现。结果 :钼靶X线阳性表现 3 5例 ( 92 .1% ) ,其中显示肿块影 2 4例 ( 63 .2 % ) ,毛刺影 18例 ( 4 7.4% ) ,针尖状钙化影 3 3例 ( 86.8% ) ;MRI阳性率 10 0 %。结论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表现较具特征性 ,是首要影像学检查手段 ,MRI检查敏感性高 ,有助于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及DCIS伴微浸润的X线片表现,分析X线表现与预后生物学标记的相关性。方法对50例乳腺DCIS及45例DCIS伴微浸润的患者行X线检查,共62例行预后生物学标记,分析影像表现与孕激素受体(PR)、癌基因(C—erbB-2)、抑癌基因(p53)的相关性。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并对有意义者行优势比(OR值)分析。结果(1)单独1个X线征象表现者62例;合并2个征象26例;阴性7例。(2)各种X线征象单独分析显示,62例有钙化的病灶中恶性钙化占73%(45例),其余为中间性钙化;钙化以簇状分布最为常见(36例),其次为段样分布(18例)。22例有肿块的病灶中,以卵圆形肿块最为常见(13例);肿块的边缘表现为浸润、小分叶、清晰和模糊各为15、1、4和2例;等密度肿块占的比例较高(55%,12例)。结构扭曲7例,除1例外多与其他征象伴行;局灶性不对称占16%(15/95),可单独发生或与其他征象伴发。(3)将病灶的X线表现分成恶性钙化、中间性钙化和非钙化3组,PR与C-erbB-2在3组中的分布有统计性意义,PR阳性表达者X线上非钙化征象发生率是中间性钙化的11.00倍[χ^2=8.571,P=0.003;95%可信区间(CI)为1.998~60.572]、恶性钙化的8.80倍(χ^2=9.748,P=0.002;95%CI为2.024~38.253);而C—erbB-2高表达者,恶性钙化是非钙化发生的12.35倍(χ^2=7.353,P=0.007;95%CI为1.447—105.443),中间性钙化的5.74倍(χ^2=4.977,P=0.026;95%CI为1.110~29.645)。结论乳腺DCIS及DCIS伴微浸润X线征象有特征。X线征象可以作为早期乳腺DCIS的一个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20.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IDC)约占乳腺癌的45%~80%[1],为乳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本文回顾性分析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表现,探讨肿块周围钼靶X线征象的病理基础,并将浸润性导管癌与其他乳腺肿块病变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肿块周围异常钼靶X线征象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12月~2005年12月,进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4例女性乳腺病变,按病理类型分为下列3组:①浸润性导管癌组,42例,年龄29~70岁,平均55·0岁。②其他恶性病变组,24例,年龄37~70岁,平均51·3岁,包括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