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磷酸川芎嗪星型聚乳酸缓释微球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林雅铃  张安强  王炼石 《中草药》2010,41(10):1627-1631
目的制备磷酸川芎嗪星型聚乳酸载药微球,研究制备工艺参数对载药微球的药物包封率的影响,并对其体外释放特性进行表征。方法以星型聚L-乳酸(sPLLA)为聚合物基材,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磷酸川芎嗪(LP)星型聚乳酸载药微球(sPLLA/LP),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处方,研究sPLLA/LP的体外缓释特性,并用FT-IR和SEM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通过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建立sPLLA/LP的药物包封率与制备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遴选出优化工艺。LP与sPLLA结合良好,sPLLA/LP微球缓释7 d后,sPLLA出现部分降解。采用优化工艺所制备的sPLLA/LP微球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SEM分析与缓释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0~48h阶段的释药机制为药物扩散和聚合物降解协同作用;48~144 h阶段则主要为药物扩散释药。结论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的sPLLA/LP微球的药物包封率较高、体外释药平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穗花杉双黄酮自微乳化给药系统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 通过溶解度试验、处方配伍试验及绘 制伪三元相图筛选辅料种类及用量,通过比较不同处方自微乳外观、粒径及乳化时间优选处方工艺,确定穗花杉双黄酮自微乳载药量并评价其体外释放情况和稳定性。结果: 穗花杉双黄酮自微乳最佳处方为m穗花杉双黄酮:m聚氧乙烯蓖麻油:m油酸乙酯:m1,2-丙二醇=5.0:47.5:19.0:28.5,乳滴呈圆球性,粒径(15.37±0.09) nm,Zeta电位(-17.1±0.24) mV,在不同pH介质中自微乳制剂均能快速完全释放药物。结论: 穗花杉双黄酮自微乳可显著提高穗花杉双黄酮的体外溶出度,且制备工艺简单、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3.
葛根素微乳凝胶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考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制备葛根素微乳凝胶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Franz扩散池对葛根素微乳凝胶进行体外释放试验研究。结果:葛根素微乳凝胶在5 h内释放较快,6~24 h释放稳定。体外释放度经一级、零级和Higuchi方程3种常用的数学模型拟合,结果葛根素微乳凝胶的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释放模型。结论:葛根素微乳凝胶体外释放性能良好,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葛根素微乳凝胶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采用Frans扩散池对葛根素微乳凝胶进行体外释放实验研究。结果:微乳凝胶在前5h内释放较快,后19h释放稳定。体外释放度经一级、零级和Higuchi方程3种常用的数学模型拟合,结果葛根素微乳凝胶的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释放模型。结论:葛根素微乳凝胶体外释放性能良好,有一定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醒脑静微乳体外释放的特性,探讨其释药机制.方法:采用HPLC测定栀子苷含量,GC测定龙脑含量,以透析法研究醒脑静微乳的体外释放并利用药物释放模型方程拟合释放曲线.结果:微乳中水溶性成分栀子苷2h内基本释放完全,释放符合Weibell方程,脂溶性成分龙脑释放符合一级方程.结论:微乳中不同性质的药物成分释放行为存在较大差异,各成分分布于微乳的不同相中.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马齿苋总黄酮为模型药物,制备治疗湿疹的经皮给药中药有效组分微乳。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及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筛选微乳组分,并以药物体外经皮渗透速率进一步优化微乳处方。结果:优选处方为肉豆蔻酸异丙酯-Cremophor EL-丙三醇-水(6.5:29.25:29.25:35),平均粒径为24.54nm;马齿苋总黄酮稳态透皮速率为114.70μg·cm^-2·h^-1,比原湿疹搽剂的透皮速率提高了17倍。结论:马齿苋总黄酮微乳性状均一,澄清透明,质量稳定,透皮性能好。  相似文献   

7.
钦富华  林杭娟  高建青 《中成药》2012,34(11):2261-2264
目的制备熊果酸自微乳制剂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通过溶解度试验、油和表面活性剂配伍试验,绘制伪三元相图,筛选熊果酸自微乳的处方组成;通过粒径分布和载药量优化熊果酸自微乳处方;并对熊果酸自微乳的理化性质及体外溶出进行了考察。结果熊果酸自微乳处方中油相为油酸乙酯(15.0%),乳化剂为Cremophor EL(40.0%),助乳化剂为transcutol P(45%),熊果酸质量分数为10 mg/g。自微乳化后粒径为23 nm,zeta电位为-5.35 mv;体外释放结果表明熊果酸自微乳制剂能明显提高药物的溶出。结论所制备的熊果酸自微乳粒径小、溶出快,符合良好自微乳制剂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赖章婷  丁海波  蒋且英  陈绪龙  廖正根 《中草药》2019,50(17):4091-4099
目的开发和优化水飞蓟宾(SLB)过饱和自微乳给药系统(SLB-SSMEDDS),提高SLB在生物介质中的过饱和度以及延长过饱和时间。方法通过溶解度试验、乳化剂乳化能力的考察以及伪三元相图的绘制,筛选出SLB-SSMEDDS处方组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综合评价各处方的性能以筛选最优处方比例;以维持药物在体外生物介质中的过饱和度和持续时间优选沉淀抑制剂(PPIs)的种类及其用量;从乳化效果、乳液大小及表面形貌,体外释药及体外过饱和度等角度全面评价SLB-SSMEDDS。结果 SLB-SSMEDDS处方为丙二醇单辛酸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二乙二醇单乙基醚-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10∶67.5∶22.5∶2),载药量为50.19 mg/g,形成的自微乳均一透明,乳滴呈大小均匀的圆球状分布,乳化时间为(30.67±4.16)s,平均粒径为(11.67±0.81)nm,多分散指数(PDI)为0.15±0.04,SLB-SSMEDDS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2种生物介质中药物的溶出速率均显著升高,体外稀释过饱和度在120 min内可维持在10以上。结论 SLB-SSMEDDS制备工艺简单,能改善传统自微乳给药系统(SMEDDS)的稳定性问题,有效维持过饱和状态,增强SLB体外溶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制备O/W型土槿皮乙酸(PAB)微乳,并进行体外经皮渗透性能研究。方法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PAB微乳形成的区域,以微乳的体外经皮渗透速率为指标进一步优化筛选PAB微乳的处方,并对微乳的外观、形态、粒径分布等进行表征;以大鼠皮肤为渗透屏障,利用V-C扩散池比较了PAB微乳和PAB过饱和水溶液的体外经皮累积渗透量及皮肤滞留量。结果优选的PAB微乳处方为IPM-Cremophor EL-Transcutol P-水(0.2∶0.97∶1.83∶7),所制备的微乳澄清透明,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为均匀的球形或近球形,平均粒径为(18.7±1.9)nm。PAB微乳与PAB过饱和水溶液24 h累积渗透量分别为(50.31±4.63)、(6.27±1.33)μg/cm2,皮肤滞留量分别为(6.28±0.31)、(0.51±0.13)μg/cm2,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PAB微乳新型给药系统可有效促进PAB的经皮渗透及提高其皮肤滞留量,为PAB皮肤给药抗真菌新制剂的设计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制备蟾蜍毒素微乳并考察其理化性质及体外经皮给药特性。 方法: 通过溶解度试验和伪三元相图筛选蟾蜍毒素微乳处方,考察蟾蜍毒素微乳的外观形态、粒径分布、Zeta电位及稳定性,通过透皮扩散仪考察蟾蜍毒素微乳的体外透皮过程。采用RP-HPLC测定蟾蜍毒素含量,色谱条件为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1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水(70:30),流速1.0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300 nm,进样量10 μL。 结果: 优选的微乳处方为辛酸癸酸三甘油酯-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二乙二醇单乙基醚-水(10.47%:33.69%:11.23%:44.61%),载药量(1.36±0.12)%。制得的蟾蜍毒素微乳外观圆整,平均粒径(31.33±5.362) nm,多分散指数(0.103±0.025),Zeta电位-(30.85±3.25) mV。蟾蜍毒素微乳12 h的累积渗透量1 339.32 μg·cm-2,皮肤滞留量1 895.36 μg,分别是蟾蜍毒素水溶液的3.96,4.89倍。 结论: 蟾蜍毒素微乳稳定性较好,可显著促进蟾蜍毒素的透皮吸收。  相似文献   

11.
卓虹伊  陈梁  王春蕊  周洁  赵誉  李维  李寒梅  邹亮 《中草药》2020,51(3):616-624
目的制备川芎嗪(Lig)双羟萘酸盐(Lig-PAM)缓释纳米混悬剂(Lig-PAM-NSps),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难溶性盐技术制备Lig-PAM,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采用微型介质研磨法制备Lig-PAM-NSps,以平均粒径、多分散指数(PDI)、稳定系数(SI)为评价指标综合加权评分,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工艺参数,对制备的Lig-PAM-NSps进行表征,并考察其稳定性及体外药物释放情况。结果 Lig与PAM以物质的量为1∶1制备的Lig-PAM复合率为(97.48±0.04)%,与Lig相比,Lig-PAM在水和模拟体液中的溶解度分别降低了95.50%和77.39%;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粉末衍射(XRD)表明Lig与PAM形成了Lig-PAM。经正交试验优化后,按最佳处方工艺制得Lig-PAM-NSps的平均粒径为(585±5)nm,PDI为0.328±0.015,SI为0.928±0.012;扫描电镜显示Lig-PAM-NSps呈大小分布均一的圆球形,粒径在600 nm左右,且在60 d内物理稳定;体外释放结果表明48 h内Lig-PAM-NSps与Lig溶液相比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并呈现一级释药特征[ln(1-Q)=0.153 67 t+80.458 14,r=0.998 26]。结论 Lig-PAM-NSps制备工艺稳定,在体外可缓慢释放Lig。  相似文献   

12.
严红梅  汪晶  贾晓斌  张振海  孙娥 《中草药》2015,46(14):2082-2086
目的制备灯盏乙素-胡椒碱共无定型复合物,以期达到增加药物溶出度的目的。方法采用溶剂法制备灯盏乙素-胡椒碱共无定型复合物,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法(SEM)、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和红外光谱(IR)等分析方法对其微观结构进行表征和分析,并对其体外溶出行为进行考察,研究灯盏乙素和胡椒碱的共无定型复合物的形成情况。结果 DSC和XRD结果显示灯盏乙素与胡椒碱均以无定型形式存在,IR谱图提示二者之间有分子间作用。体外溶出结果表明,相较于灯盏乙素和胡椒碱,复合物中二者在水中的累积溶出率均得到较大提高。结论所制备的灯盏乙素-胡椒碱共无定型复合物能显著改善灯盏乙素和胡椒碱的溶出度,所形成的药物-药物共无定型药物系统,为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和溶解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优化鞣花酸微球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药机制,为该制剂的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测定鞣花酸含量,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23∶77),检测波长254 nm。以微球释放度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海藻酸钠、壳聚糖、氯化钙质量分数及海藻酸钠-药物质量比对鞣花酸微球处方工艺的影响,利用零级动力学方程、一级动力学方程和Higuchi方程进行体外释放度拟合。结果:最佳处方工艺为海藻酸钠-鞣花酸(3∶1),海藻酸钠2%,氯化钙2%,壳聚糖0.1%;微球在48 h内平均释放度80.14%,体外释放符合Higuchi方程Q=0.131t1/2-0.046 9(r=0.966 4)。结论:该处方工艺稳定可行、重复性好。鞣花酸微球体外释放具有缓释性能。  相似文献   

14.
马钱子碱聚乳酸载药纳米粒的制备和体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和评价马钱子碱聚乳酸载药纳米粒(Bru-PLA-NPs).方法: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Bru-PLA-NPs,并对其进行表征和体外释药评价.结果:制得的Bru-PLA-NPs的平均粒径为95 nm,多分散指数为0.362,zeta电位为-15.68 mV.Bru的平均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37%.体外释药试验表明,与Bru溶液相比Bru-PLA-NPs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结论: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的Bru-PLA-NPs粒径小,载药量高,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丹酚酸B脂质体的制备及其体外释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丹酚酸B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及其体外释放情况。方法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丹酚酸B脂质体,超滤离心法测其包封率,以包封率和粒径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优化处方,并对其表面特征、包封率、粒径、体外释放情况进行考察。结果制备的丹酚酸B脂质的体平均粒径为109.8 nm,药物的平均包封率为71.0%,体外12 h累积释放率为43.7%。脂质体外观圆整而均匀,分散性好。结论制备的丹酚酸B脂质体包封率较高,粒径小,有良好的缓释作用,为后期研究其长循环心靶向脂质体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和评价马钱子碱聚乳酸载药纳米粒(Bru-PLA-NPs)。方法: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Bru-PLA-NPs,并对其进行表征和体外释药评价。结果:制得的Bru-PLA-NPs的平均粒径为95 nm,多分散指数为0.362,Zeta电位为-15.68 mV。Bru的平均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为7%,37%。体外释药试验表明,与Bru溶液相比Bru-PLA-NPs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结论:采用溶剂扩散法制备的Bru-PLA-NPs粒径小,载药量高,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武娜  张利红  程玲  李娟娟  邱玲  沈刚  韩晋  袁海龙 《中草药》2015,46(12):1759-1763
目的制备金丝桃苷固体纳米晶体(hyperoside solid nanocrystal,Hyp-SN),并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Hyp纳米混悬剂,并进一步冷冻干燥得Hyp-SN。以平均粒径及多分散度指数(PI)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及制备工艺;对最佳处方及制备工艺所得Hyp-SN进行理化性质表征,并测定其体外释放特性。结果以叔丁醇为冻干保护剂制备的Hyp-SN平均粒径为(405.2±14.6)nm,PI为0.25±0.08(n=3);扫描电镜显示Hyp-SN呈不规则棒状,大小较均匀,X射线衍射图谱表明Hyp制备成纳米混悬剂后,仍以结晶状态存在;体外释放结果表明Hyp-SN的溶出速率和溶解度显著高于Hyp物理混合物。结论 Hyp-SN制备方法简便,能显著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溶出速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银杏提取物缓释片的制备及其体外释放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制备银杏提取物缓释片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以溶胀性材料羧甲基纤维素钠和羟丙甲基纤维素为骨架材料,直接粉末压片制备银杏提取物缓释片.根据单因素试验中各因素对银杏提取物体外释放度影响结果,进行正交设计,优化处方和工艺,以f_2相似因子法评价释放的差异.结果:羟丙甲基纤维素与羧甲基纤维素钠的用量比、羟丙甲基纤维素的黏度、不同的稀释剂均对药物释放有一定的影响,而缓释片的硬度、片重等对药物的释放没有显著的影响.结论:以羟丙甲基纤维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骨架材料,制得持续释药12 h的银杏提取物缓释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