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大鼠胸主动壁脉过氧化物酶增殖体激活受体(PPAR)γ mRNA表达及核因子(NF)-κB活性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基础组(C)、高脂组(HL)、吡格列酮组(PI),每组8只。基础组饲基础饲料,其他两组饲高脂饲料。在饲喂饲料的同时,各组灌胃给相应干预剂。在0、3、6周尾静脉采血,测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6周末留取胸主动脉组织。酶法测TG、TC、HDL-C水平,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PPARγ mRNA表达,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MSA)测NF-κB活性。结果①HL组与C组相比,血清TG、TC含量明显升高(P<0.05),PI组较HL组明显降低(P<0.05),PI组与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HL组胸主动脉壁PPARγ mRNA表达较C组降低(P<0.05),NF-κB活性明显升高。③PI组主动脉壁PPARγ mRNA表达较HL组明显升高(P<0.05),NF-κB活性明显降低。结论吡格列酮具有降低血清TG、TC的作用;吡格列酮能通过上调高脂状态下大鼠胸主动脉壁PPARγ mRNA表达,抑制NF-κB激活。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关于瑞格列奈对吡格列酮及其主要活性代谢物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方法选取20名健康受试者高脂饮食后随机交叉口服单独吡格列酮30mg和吡格列酮30mg联合瑞格列奈0.5mg,清洗周期为2周。按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采用HPLC-MS法测定吡格列酮及其主要活性代谢产物M-Ⅳ、M-Ⅲ的血药浓度。结果给药吡格列酮15mg联合瑞格列奈药0.5mg(观察组)后,抗糖尿病药吡格列酮(PIO)、羟基吡格列酮(M-Ⅳ)、酮基吡格列酮(M-Ⅲ)的tmax(h)分别为(2.0±1.4)、(40.2±29.9)、(13.2±1.4);AUC0-324[μg/(L h)]分别为(6.42±2.28)、(13.08±5.41)、(6.01±2.91);Cmax(μg/L)分别为(641.03±198.87)、(301.16±102.21)、(141.09±80.31)。与吡格列酮单药给药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吡格列酮单药和吡格列酮与瑞格列奈片联合给药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行为基本相近。结论瑞格列奈对吡格列酮及其主要活性代谢物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基本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疗效。方法随机、平行对照的为期12周试验。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组45例,吡格列酮对照组45例。结果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组HbA1c从(8.2±2.3)%下降至(6.7±1.3)%;而对照组则从(8.1±1.4)%下降至(7.6±1.2)%,2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组HOMA-IR由(5.6±1.3)下降至(3.5±1.1);而对照组则从(5.5±1.4)下降至(4.6±1.2),2组间存在差异(P<0.05)。结论吡格列酮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较单用吡格列酮可进一步控制血糖并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是否可抑制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炎症性骨吸收。方法分别用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TNFR Ⅱ-Fc)腹腔注射,低、中、高剂量(3、10、30mg.kg-1.d-1)吡格列酮灌胃治疗CIA大鼠3周。比较各治疗组与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的病理差异、骨代谢指标——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及TNFα的蛋白水平差别。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印迹法等方法检测OPG、RANKL及TNFα的蛋白表达。结果模型对照组后踝关节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组织增生及软骨不同程度破坏;各治疗组关节炎症和滑膜增生不同程度改善,无软骨及骨破坏。相比模型对照组,各治疗组血清及软骨中OPG水平明显增高,而血清中TNFα及软骨中RANKL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比低剂量吡格列酮治疗组,高剂量吡格列酮治疗组OPG水平较高,而TNFα及RANKL水平较低(P<0.05)。相比TNFα拮抗剂治疗组,高剂量吡格列酮治疗组软骨中OPG水平较高,而RANKL水平较低(P<0.05)。结论吡格列酮可通过下调CIA大鼠血清中的TNFα及关节软骨中的RANKL,上调关节软骨、滑膜及血清中OPG的蛋白表达,起到抑制CIA大鼠的炎症性骨吸收的作用;并且有随剂量增大而增强的趋势,高剂量吡格列酮治疗时此作用可能稍强于TNFRⅡFc。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对 2型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为期 12wk试验。吡格列酮组12 0例 ,安慰剂组 12 0例。结果 :吡格列酮组空腹和餐后 2h血糖治疗后较前皆明显下降 :(1.5±s1.8)mmol·L- 1和 (2 .2± 2 .8)mmol·L- 1(P <0 .0 1) ,糖化血红蛋白从 (7.5± 1.2 ) %下降至 (6 .7± 1.3) %。而安慰剂组则从 (7.3± 1.4 ) %上升至(7.6± 1.2 ) % ,2组间存在非常显著差异 (P <0 .0 1)。但 2组治疗前后的空腹及餐后 2h胰岛素变化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吡格列酮组的HDL明显高于安慰剂组 (P <0 .0 5 ) ,而TG/HDL比值则无显著差异 (P >0 .0 5 )。吡格列酮组和安慰剂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 6 .0 %和 4 .4 % ,2组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吡格列酮有良好的降糖作用 ,还可改善脂代谢 ,而且不良反应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谷氨酸所致培养皮质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乳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培养7d后用于实验。实验分为对照组,加入0.1%二甲亚砜;谷氨酸损伤组,加入谷氨酸100μmol·L-1作用2h或24h;吡格列酮组,先分别加入吡格列酮0.01,0.1和1μmol·L-1作用1h,然后加入谷氨酸;谷氨酸+吡格列酮+GW9662组,先加入GW966210μmol·L-1作用30min,然后加入吡格列酮1μmol·L-1,作用1h后加入谷氨酸。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Hoechst33258核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Western印迹法检测Bcl-2蛋白、钙蛋白酶Ⅰ蛋白和磷酸化c-Jun氨基端激酶1(JNK1)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钙蛋白酶Ⅰ及磷酸化活化转录因子2(ATF2)表达。结果谷氨酸作用24h可使体外培养神经元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从对照组的(100.0±15.4)%降低至(71.5±6.1)%;细胞凋亡百分率明显增加,从对照组的(8.7±1.3)%增加至(35.4±6.9)%;磷酸化JNK1、钙蛋白酶Ⅰ蛋白和磷酸化ATF2表达增加,Bcl-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吡格列酮0.1及1μmol·L-1明显对抗谷氨酸引起的神经元损伤,神经元细胞存活率分别为(91.1±4.7)%和(96.6±3.4)%;细胞凋亡百分率分别为(15.5±3.8)%和(9.2±0.9)%。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特异性阻断剂GW9662不能拮抗吡格列酮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谷氨酸+吡格列酮+GW9662组细胞存活率为(91.3±6.7)%,细胞凋亡百分率为(10.2±1.8)%。单独应用GW966210μmol·L-1对细胞存活率和细胞凋亡百分率没有影响。吡格列酮也可抑制谷氨酸引起的磷酸化JNK1、磷酸化ATF2、钙蛋白酶Ⅰ表达增多及Bcl-2蛋白表达减少。结论吡格列酮对谷氨酸引起的培养皮质神经元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吡格列酮抑制磷酸化JNK1和钙蛋白酶Ⅰ表达,以及增强Bcl-2蛋白表达有关,与PPARγ激活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γ(PPARγ)在实验性2型糖尿病心肌病大鼠模型心肌结构功能损伤中的作用;柚皮苷治疗能否减轻心肌结构功能损伤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6周龄♂Wister大鼠80只建立实验性2型糖尿病心肌病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柚皮苷高、中、低剂量治疗组、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治疗组(各组16只),正常大鼠16只作为正常对照。观察不同剂量柚皮苷口服(40、20、10 mg.kg-1.d-1)治疗对心肌结构功能损伤程度的影响;免疫组化检测心肌PPARγ表达、免疫荧光定量检测外周血B型脑钠肽(BNP)和心肌肌钙蛋白I(cTnI)蛋白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①PPARγ在模型对照组表达增强,主要定位在血管内皮细胞及心肌细胞胞质区;相比于空白对照,模型对照组葡萄糖耐量(OGTT)阳性,心肌病损指标(心脏/体重指数、FFA、HO-MA-IR、GSP、BNP)均增高,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明显;②相比于模型对照组,中、高剂量柚皮苷和吡格列酮治疗组PPARγ表达下调,PPARγ阳性光密度呈阳性也减弱,相应灰度值增加(P<0.05);心脏/体重指数、FFA、HOMA-IR、GSP、BNP下调;OGTT及心肌细胞超微结构损伤明显改善;③相比于吡格列酮治疗组,高剂量柚皮苷治疗组在下调BNP方面明显,但改善HOMA-IR方面较差(P<0.05)。结论柚皮苷治疗减轻糖尿病心肌病心肌结构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控心肌PPARγ表达介导改善胰岛素抵抗、阻断FFA活化、抑制B型脑钠肽表达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降血糖药)对高糖培养条件下大鼠腹膜间皮细胞(RPMCs)活性氧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胰蛋白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腹膜间皮细胞;采用活性氧捕获剂双氢-乙酰乙酸二氯荧光黄(DCFH-DA)孵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的荧光强度,测得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分别用RT-PCR和ELISA法检测MCP-1 mRNA及蛋白含量.结果 正常组和甘露醇组比较,ROS水平和MCP-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糖组ROS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采用吡格列酮和乙酰半胱氨酸干预后,ROS水平显著降低(P<0.01);高糖组MCP-1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而小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和乙酰半胱氨酸组的MCP-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低于高糖组(P<0.01);大剂量较小剂量吡格列酮干预组的ROS和MCP-1水平进一步降低.结论 吡格列酮通过抑制氧化应激而降低高糖所诱导的MCP-1表达,这可能是吡格列酮保护腹膜功能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吡格列酮对破骨细胞样细胞整合素β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培养的大鼠破骨细胞样细胞(OLC)活性的影响,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PPAR)γ2活化与破骨细胞之间的关系。方法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及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诱导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向OLC分化,同时加入不同浓度盐酸吡格列酮(终浓度0、1、5、10μmol/L)干预,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培养3、5及7dOLC整合素β3(CD61)表达量,比较不同浓度吡格列酮对OLC活性的影响。结果培养早期(3及5d)吡格列酮10μmol/L及5μmol/L干预组OLCCD61表达量及平均荧光强度明显下调(P<0.05,P<0.01),表明吡格列酮在OLC分化早期可抑制其骨吸收活性。结论吡格列酮激活PPARγ2转录活性可部分抑制大鼠骨髓破骨细胞早期的融合聚集活性,这对骨质疏松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高脂饮食下兔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设立正常饮食、高脂饮食及高脂饮食加吡格列酮干预3组,通过比较主动脉病理形态学改变、血脂的变化、VCAM-1分子的表达进行研究,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用于主动脉病理形态学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兔主动脉上VCAM-1的表达。结果吡格列酮能减轻高脂饮食所致的内膜增厚和平滑肌增生。吡格列酮还能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对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甘油三酯(TG)无明显影响。高脂饮食刺激兔主动脉VCAM-1的表达增加,吡格列酮能显著减轻这种作用(0.78±0.16vs0.42±0.11,P<0.01)。结论吡格列酮能减轻高脂饮食兔主动脉VCAM-1的表达,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干扰核转录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1.
吡格列酮对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两组,一为再灌注30min组,进一步分为假手术组(n=5)、模型组(n=6)和吡格列酮(3mg·kg~(-1),n=7)组,测定有关心功能指标和心肌梗死面积;另一为再灌注2h组,再分为假手术组(n=5)、模型组(n=6)以及吡格列酮0.3mg·kg~(-1)(n=6)、1mg·kg~(-1)(n=7)和3mg·kg~(-1)(n=6)组,共5组,免疫组化检测MMP-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和PPAR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γ)蛋白质表达,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其m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吡格列酮组梗死面积(necrosis,nec)与缺血区面积(area at risk,aar)之比减少28%(P<0.01),nec与左室面积(left ventricular,lv)之比减少32%(P<0.01);吡格列酮作用后心率和反映心脏收缩功能指标的 dp/dt_(max)以及反映舒张功能指标的-dp/dt_(max)明显改善(P<0.05~0.001)。吡格列酮0.3、1、3 mg·kg~(-1)可呈剂量依赖性减少MMP-2蛋白质和mRNA表达,增加PPARγ蛋白质和mRNA表达(P<0.05)。结论:吡格列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且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PPARγ而抑制MMP-2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进一步了解吡格列酮的抗炎机制,观察其对炎症组织细胞中免疫及炎性调节因子S100A8和S100A9的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痛风防治作用机制。方法大鼠单侧踝关节腔一次性注射尿酸钠(MSU)晶体建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腹腔一次性注射MSU诱导急性腹膜炎模型。MSU注射诱发模型前3d,大鼠灌胃口服吡格列酮(20mg.kg-1.d-1),连续给药5d;模型诱发当天,在吡格列酮给药后2h注射MSU。以RT-PCR检测关节炎诱发后48h滑膜组织中和腹膜炎诱发后4,8,24,48及72h腹腔巨噬细胞S100A8和S100A9的mRNA的表达以及吡格列酮给药的影响。结果S100A8和S100A9的mRNA在正常大鼠滑膜中仅有微量表达(0.01±0.01,0.20±0.07),但在诱发关节炎后48h,滑膜组织中呈现高表达(1.21±0.20,1.44±0.20),吡格列酮则显著抑制其高表达(0.26±0.14,0.25±0.16)。S100A8和S100A9的mRNA在正常大鼠腹腔巨噬细胞未见表达,但在诱发腹膜炎后4,8,24,48和72h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中均有较高表达。吡格列酮仅在48和72h显示出明显的抑制作用(S100A8mRNA:1.17±0.38vs0.03±0.02和0.70±0.20vs0.02±0.01;S100A9mRNA:0.90±0.31vs0.10±0.01和0.77±0.10vs0.02±0.01)。结论吡格列酮具有抑制S100A8和S100A9的mRNA表达的作用,很可能与其对痛风炎症的防治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脂多糖(LPS)引起的神经元损伤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信号传导机制。方法取培养7d的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细胞,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先给予相应的处理30min~1h后,再加LPS10mg.L-1处理4~24h。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Hoechst33258核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磷酸化c-Jun氨基端激酶1(JNK1)细胞内定位;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活性胱天蛋白酶3(caspase3)蛋白表达和磷酸化JNK1水平;Griess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可使体外培养神经元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100.0±10.9)%vs(72.3±2.1)%;凋亡细胞百分率明显增加,(11.5±4.2)%vs(39.5±8.2)%;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和磷酸化JNK1水平增加;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O含量明显增加。吡格列酮0.01,0.1和1μmo.lL-1可明显对抗LPS引起的培养神经元细胞存活率下降,并呈一定浓度依赖性。吡格列酮0.1和1μmol.L-1也可明显对抗LPS引起的培养神经元凋亡细胞百分率、活性caspase3蛋白表达、磷酸化JNK1水平和NO含量增加。LPS+吡格列酮(1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为(97.8±9.7)%,凋亡细胞百分率为(20.6±5.0)%,NO含量为(6.8±1.3)μmol.L-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特异性阻断剂GW9662不能去除吡格列酮对LPS引起的神经元细胞损伤的抑制作用,在LPS+吡格列酮(1μmol.L-1)+GW9662(10μmo.lL-1)组,细胞存活率为(90.7±6.9)%,凋亡细胞百分率为(23.4±4.1)%,NO含量为(5.8±0.7)μmol.L-1。GW966210μmol.L-1对LPS引起的细胞存活率降低没有影响。与LPS组相比,JNK特异性阻断剂SP6001255μmol.L-1可明显对抗LPS引起的神经元损伤,细胞存活率明显增加,(72.3±2.1)%vs(109.8±11.8)%;凋亡细胞百分率降低,(39.5±8.2)%vs(19.1±4.8)%;NO含量降低,(21.1±5.0)μmol.L-1vs(4.0±1.3)μmol.L-1。结论吡格列酮能明显抑制LPS引起的皮质神经元损伤,这种作用可能与抑制JNK信号传导通路有关,与PPARγ激活无关。  相似文献   

14.
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雌性SD大鼠 30只分为 3组 :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吡格列酮组。检测各组wk 4 ,8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功能、血脂 ,血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 β1)水平等指标的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纤维连接蛋白 (FN )和层粘连蛋白 (LN)表达水平。结果 :wk 8时吡格列酮组较糖尿病组尿蛋白排泄量明显减少 ,(2 0 .8±s 0 .7) μg·2 4h- 1vs (12 .6± 1.4 ) μg·2 4h- 1,P <0 .0 1;血TGF β1水平下降 (P <0 .0 1) ;wk 8时吡格列酮组肾小管FN和肾小球LN表达低于糖尿病组 ,P <0 .0 1和P <0 .0 5。结论 :吡格列酮对于糖尿病肾脏病变具有部分保护作用 ,可抑制血中TGF β1水平 ,减少细胞外基质的沉积。  相似文献   

15.
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以二甲双胍为对照,评价盐酸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试验设计,在5个中心共收集227例2型糖尿病病人,分为吡格列酮组(113例,服用盐酸吡格列酮30mg,每日1次),和二甲双胍组(¨4例,服用盐酸二甲双胍250mg,每日2次),治疗期12周.结果用药12周后,与基础值相比,吡格列酮组空腹血糖下降1.42±1.93mmo1.L-1(13.41%±18.65%),餐后2h血糖下降4.42±3.96mmo1.L-1(26.94%±21.32%),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80%±1.57%;二甲双胍组,空腹血糖下降1.62±2.17mmo1.L(15.45%±20.13%),餐后2h血糖下降值3.89±3.75mmo1.L-1(24.27%±21.54%),糖化血红蛋白下降0.89%±1.39%.两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值与用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用药12周后,吡格列酮组,降低空腹血糖显效率40.66%,有效率75.82%,降低餐后2h血糖显效率51.38%,有效率86.24%二甲双胍组,降低空腹血糖显效率53.85%,有效率82.42%,降低餐后2h血糖显效率46.23%,有效率77.36%.两组间比较显效率和有效性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相似,未出现严重肝功能异常病例.结论吡格列酮可有效地降低2型糖尿病病人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耐受性好,未发生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预处理对冠状动脉支架治疗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将155例行择期冠状动脉支架术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吡格列酮高剂量组(30 mg)50例、吡格列酮低剂量组(15 mg)53例以及安慰剂的对照组52例。观察术后肌钙蛋白Ⅰ水平和4a型心肌梗死(支架术相关心肌梗死)发生率。结果吡格列酮适应组(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术后16 h超敏肌钙蛋白Ⅰ中位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4a型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4%或35.8%vs 56%,P<0.05)。结论吡格列酮预处理可降低择期PCI术后肌钙蛋白Ⅰ水平及4a型心肌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状态下的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分别用TNF—α(4ng/mL)和高浓度胰岛素(10^-7mol/L)刺激人肝癌细胞HepG2,建立胰岛素抵抗细胞模型。MTT法观察细胞毒性作用;氧化酶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的葡萄糖浓度;用DCF—DA探针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免疫荧光检测NF—κB核转位。结果:TNF—α和高浓度胰岛素刺激HepG2后,导致葡萄糖摄取障碍,细胞培养液上清中葡萄糖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同时细胞内活性氧的水平较对照组也显著升高。吡格列酮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同时显著降低细胞内氧化应激的水平。吡格列酮还能逆转TNF—α和高浓度胰岛素引起的NF—κB核转位。结论:吡格列酮能抑制NF—κB核转位,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高糖环境下吡格列酮对MC3T3-E1成骨细胞的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高糖(22.5 mmol·L~(-1))环境培养MC3T3-E1细胞,分为对照组,吡格列酮2.5、5、10μmol·L~(-1)组,干预24、48 h。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凋亡率、骨钙素和碱性磷酸酶(ALP)分泌水平,以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成骨因子runt相关基因2(Runx2)和骨形态蛋白2(BMP-2)mRNA的表达水平。并分析PPARγ、Runx2的表达与骨钙素、ALP、BMP-2的相关性。结果在相同干预时限,吡格列酮各组MC3T3-E1成骨细胞增殖活性、骨钙素和ALP的分泌水平、Runx2 mRNA和BMP-2 mRNA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凋亡率和PPARγmRNA的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随吡格列酮浓度增加,细胞增殖活性、骨钙素和ALP的分泌、Runx2 mRNA和BMP-2 mRNA的表达均降低,而细胞凋亡率和PPARγmRNA的表达增高(P<0.05)。与干预24 h相比,干预48 h时相同浓度吡格列酮组细胞增殖活性,骨钙素和ALP的分泌水平,PPARγ、Runx2、BMP-2 mRNA的表达或无变化或略增加。结论高糖环境下吡格列酮对成骨细胞有损害作用,促进PPARγ表达、抑制Runx2的表达可能为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自发性Zucker fa/fa大鼠药效的检测指标及评价标准。方法将45只雄性Zucker fa/fa大鼠按体重均一原则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每组各15只)。吡格列酮组以吡格列酮作为处理因素,8mg.kg-1灌胃给药;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则给予相应剂量的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3周。给药前及给药期间每周监测1次空腹胰岛素水平;给药前及给药3周后测定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并行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实验。结果吡格列酮能明显降低血清胰岛素、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水平(P<0.05);正常血糖-高胰岛素钳夹实验结果表明,能明显提高吡格列酮组大鼠的葡萄糖输注率与胰岛素敏感指数(P<0.05)。结论可将甘油三酯、游离脂肪酸及血清胰岛素水平与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实验结果为评价指标,用于自发性ZF大鼠模型评价吡格列酮的药效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朱晓荣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3):1949-1950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治疗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90例分为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对照组联合应用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吡格列酮组每天加服吡格列酮15 mg治疗12周,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CRP、TNF-α水平,评估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IR)变化.结果:对照组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显著下降(P<0.01),其他指标无显著变化;吡格列酮组治疗后FPG、2hPG、HbAlc、IR显著降低(P<0.01),血清CRP、TNF-α水平治疗后显著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吡格列酮治疗T2DM能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