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是髋部骨折的常见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残疾甚至死亡。早期诊断和积极预防下肢DVT形成,有助于促进髋部骨折患者早期康复。本文对国内近年来髋部骨折后下肢DVT形成的诊断、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各种原因引起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凝结,以致血管阻塞,引起静脉回流障碍的疾病。如不尽早防治,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1])。髋关节周围骨折是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的下肢骨折,加上老年患者骨质疏松、高龄且多基础疾病,骨折后卧床、制动及患肢牵引等处理是形成下肢DVT形成的高危因素~([2])。防治老年髋部骨折围手术期下肢DVT形成可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进行探析。方法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6例下肢骨折患者纳入研究中,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同时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DVT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DVT发生率为1.9%,护理满意度为96.2%,分别与对照组的11.2%、85.9%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肢骨折术后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有助于减少DVT发生,促进患者康复,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在骨科手术如全髋关节置换、全膝关节置换及髋关节周围手术等术后存在较高的发生率,且发生后易导致肺动脉栓塞等疾病的产生。据报道,在天津骨科医院547例骨科手术患者中有12.4%的患者发生下肢DVT,其中股骨干骨折占30.6%,髋部骨折占15.8%,胫腓骨骨折、膝关节周围骨折的分别占14.5%和10.8%[1]。台北荣民总医院724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在未给予预防性抗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ex-tremity,DVT)形成是下肢骨折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多数患者因得不到及时的诊治,不仅影响了原发病的治疗效果,而且容易演变成血栓,形成后遗症,甚至发生致命性的肺栓塞[1]而危及生命。目前 DVT 的防治已被广大骨科临床医师广泛关注[2],这个潜在的致残或致命性疾病被公认为下肢骨折后严重并发症。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9年5月-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共54例,并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并发 DVT 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下肢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预防髋关节周围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年龄大于60岁的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7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行物理方法预防;实验组36例行物理方法预防+低分子肝素预防。分别于入院时,术后1 d1、0 d查血常规、凝血四项;于入院时,术后10 d、1个月、3个月行下肢静脉彩超检查了解有无下肢DVT,记录术后引流量,2组进行比较。结果对照组术后10例发生DVT,发生率25%,实验组术后2例发生DVT,发生率6%,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选取病例数较多的股骨头置换术患者进行术后引流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无一例出现出血并发症。2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变化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地预防髋部骨折患者术后DVT的发生;对血小板、血红蛋白、凝血机制无影响,未明显增加术后引流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行骨折的12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术后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科室制订的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术后常规护理。分别在干预前及干预第7天活动后测量2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及DVT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1.7%,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1.7%,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可提高下肢股静脉流动速度,有效预防DVT形成。  相似文献   

8.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以下肢骨折、多发骨折为主,数据统计显示骨科术后DVT发生率高达32%~68%,而肺血栓发生率约10%[1]。因此准确评估DVT高危人群,进行科学有效的预防,对降低DVT风险、加速术后康复意义重大[2]。西医治疗多采用卧床休息及腿部抬高、患肢冷敷、加压包扎、抗凝及溶栓等治疗,药物治疗虽能够抑制凝血酶活性,但长时间用药会增加出血风险,导致血小板减少,并且部分患者不耐受[3]。传统中医药治疗和预防DVT发生有一定优势,能够减轻肢体肿胀、疼痛等不适症状,改善下肢瘀血状态,促进侧支循环形成,调动机体抗栓机制、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抑制炎性反应和抗氧化,抑制血小板聚集,修复内皮细胞抑制血栓形成,促进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选择素、抗心磷脂抗体(anticardiolipin antibody,ACA)及活化蛋白C抵抗(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对下肢创伤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接受手术治疗的下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后第3天抽取患者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选择素含量和ACA阳性率,采用Dahlback法测定APCR阳性率。按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中DVT的诊断标准判断患者术后2周内是否发生DVT,比较DVT组和无DVT组的血清P选择素含量、血清ACA阳性率及血清APCR阳性率。以是否发生DVT为因变量,以血清P选择素、ACA及APCR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648例患者,其中31例患者术后2周内发生DVT(DVT组),其余617例均未检出DVT(无DVT组)。2组患者的血清P选择素含量、血清ACA阳性率及血清APCR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989,P=0.000;χ~2=0.010,P=0.000;χ~2=12.447,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选择素、ACA及APCR是下肢创伤骨折术后DVT的危险因素(OR=1.219,P=0.019;OR=1.292,P=0.009;OR=2.430,P=0.012)。结论:P选择素、ACA及APCR是下肢创伤骨折术后DVT的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下肢创伤骨折术后DVT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下肢多发骨折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70%,不仅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而且可能引发肺栓塞危及生命。对此,笔者在系统化整体护理中实施预防先于治疗,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06年1月—2007年1月,我科共收治下肢多发骨折62例,男48例,女14例,平均年龄45岁。股骨骨折合并胫腓骨骨折8例,股骨干骨折合并胫腓骨骨折35例,骨盆骨折合并股骨粗隆骨折5例,股骨粗隆合并胫骨骨折14例。其中高血压10例,高血脂18例,糖尿病6例。2例并发DVT,经积极治疗、精心护理后痊愈。2术前护理2·1术前评估DVT形成的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预防,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及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对我科收治的下肢骨折术后DVT患者密切观察、积极预防,对23例发生DVT患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术后早期密切观察和预防可及时发现DVT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并发DVT,采取积极的预防和适宜的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防治DVT,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在骨科下肢大型手术如骨盆骨折、髋臼骨折、股骨干骨折等中的发生率在30~60%左右[1]。老年人骨折后,由于血管内皮损伤、组织修复能力差,更易发生DVT,而一旦DVT患者栓子脱落可造成肺栓塞、脑栓塞而危及生命,故骨科术后对DVT的预防和护理工作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股骨颈骨折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有效的护理预防,是减轻患者痛苦与降低DVT发病率的重要条件.我科通过对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四年来均无患者发生DVT,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中西结合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在2016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来院进行下肢骨折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低分子肝素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自拟活血通脉汤治疗。通过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情况,来确认下肢深层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在治疗后,其PT、APTT、D-D及血小板等指标上都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DVT发生率(0%)也要明显低于对照组DVT发生率(1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拟活血通脉汤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够降低下肢骨折患者高凝血水平,降低DVT发生率。中西联合治疗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血栓前状态的影响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四通胶囊治疗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下肢骨折术后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治疗原则为溶栓、抗凝,部分可采用手术取栓。由于溶栓、抗凝药物治疗可能引起凝血机制异常,导致出血危险及严重出血倾向,临床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四通胶囊为本院院内制剂,主要用于治疗下肢静脉栓、静脉曲张等病症,并作为下肢骨折手术后用药已有10余年历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在预防老年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DVT形成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DVT发生率、平均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DVT发生率观察组为11.7%,对照组为28.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平均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降低老年下肢骨折术后DVT发生率,缩短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正股骨颈骨折是骨科常见病,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不管是内固定还是股骨头置换术,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术后常见并发症。DVT主要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继而皮肤青紫,严重者可引发肺栓塞,甚至导致死亡[1]。研究显示[2],骨科手术后DVT的发生率高达43%,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器官衰退,且合并多种疾病,身体机能差,术后需长时间卧床,增加了DVT的发生率。单纯的常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0例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患者分为术前发生下肢DVT组与无DVT组,各40例,通过分析患者术前静脉造影结果,得出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最终确定髋部骨折术前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无DVT组造影距受伤时间显著低于D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相应调整后,得出股骨粗隆部骨折、造影检查距受伤时间为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因素。结论髋部患者术前下肢DVT具有较高的发生率,因此,股骨粗隆部骨折及受伤后等待时间较长者需关注是否存在术前下肢DVT。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股骨颈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头坏死等发生率有所上升,髋部手术也相应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已经成为髋部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术前、术后采用多种干预手段防治手术后DVT已成为提高髋部手术疗效的一个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下肢骨折在骨科中是常见病、多发病,多由车祸、重物砸伤、扭伤等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下肢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可引起患肢肿胀、色素沉着、皮炎、溃烂、功能障碍以及肺动脉栓塞等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