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理疾病,是全球性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社会问题,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所致。本文通过探讨“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现代生物学内涵,分析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发生发展的密切联系,以期为“心与小肠相表里”中医学认识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仝小林院士提出的糖络病学说,是指由血糖增高等因素引起的脉络损伤,即糖尿病基础上伴随的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临床常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在糖尿病的进程中占有重要部分,也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肠道菌群在其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中医药对糖络病患者的肠道菌群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但理论基础薄弱、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团队以“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脉”的中医理论为桥梁,构建肠道菌群与糖络病的联系,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糖络病及后期开展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6.
7.
8.
9.
基于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心病可及小肠,小肠病亦可反作用于心,而心主神明是心的重要功能.若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受损,会有碍于心主司神志活动的发挥.现代医学发现肠道菌群与认知功能的联系紧密,这与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相吻合.糖尿病认知障碍(DCI)在中医学里属于消渴呆病范畴.中医学认为,脾胃失衡是消渴呆病的始动因子,脾... 相似文献
10.
“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是藏象学说的理论核心之一。以博览医书—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中所涉及的中医古籍为主要检索书目,对记载有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相关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梳理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认为该理论萌芽于秦汉时期、形成于晋隋唐时期、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变革于清末民初时期,并对该理论的经脉络属、生理与病理联系、病机与临床辨治等进行探析,以进一步建立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系统逻辑性,更深层次发掘该理论旨要,启发中医思维,指导中医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1.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异质性肺部状态,其特征是持续性、并通常是进行性的气流阻塞,包括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在内的气道异常及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在内的慢性呼吸道症状等,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中医学提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认为肺脏和大肠在生理病理方面相互联系影响,可采用补益肺脾肾,以及祛痰、逐瘀等治法肺肠同治。肠道菌群在人体的免疫、神经和代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可能通过影响肺肠组织结构功能,调节肺部炎症和免疫等作用于COPD。中医药能够调控肠道菌群使其恢复平衡,从而有利于COPD的恢复,如以补益肺补肾为主的治法能够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肺肠组织损伤,调节肺部免疫;以祛痰、逐瘀为主的治法能够调控肠道菌群,降低肺部炎症反应。该文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以肠道菌群为关键点,阐述了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COPD的内涵,旨在为临床通过肠道菌群治疗COPD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心与小肠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肠脑轴理论认为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联系.通过阐述心与小肠相表里与肠脑轴的相关性,探讨耳鸣与心、脾及小肠等脏腑的联系,为耳鸣的治疗探索一条新思路,并为从心脾论治耳鸣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是呼吸系统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对CAP 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与CAP 的发生密切关联。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对于肺与大肠在生理与病理的认识为从肠道菌群角度治疗CAP 提供新思路。该文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认识、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功能、肠道菌群丰富度、益生菌数量及维持肠道屏障功能方面论述了CAP 与肠道菌群的作用,概括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医外治法调节肠道菌群治疗CAP 的研究内容,以期为中医药治疗CAP 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16.
17.
现代医学“肺-肠轴”的发现为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现代生物学内涵,在微观上证明了肺脏疾病(包括肺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传统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现代医学“肺-肠轴”的关系,进一步从肠道菌群探究肺癌的防治前景,特别是中医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防治肺癌的潜在价值,促进“肺与大肠相表里”中医学认识创新和发展的同时,为肺癌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中有"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观点,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难治病,现代研究发现COPD患者常并发胃肠道疾病。COPD发生演变过程中,吸烟、抗生素的使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肠道微生态失衡引起的免疫应答损伤、内毒素释放、细菌移位等也会导致COPD的发生发展。肠道菌群调节制剂、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合理饮食、运动、粪菌移植等是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的基本手段。COPD属中医学中肺胀的范畴,临床上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运用肺肠同治法治疗COPD,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利用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及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探索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衡防控COPD,或将成为未来防治COPD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肠道菌群相关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8月20日的所有文献,根据研究主题、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提取分析。结果:共纳入79篇文献,2010年开始有相关研究;59篇期刊文献共涉及214名作者、61个机构单位,42种期刊,45篇文献有基金资助。纳入文献共61篇被引用,经合并整理共得到关键词165个,成都中医药大学发文量最多。结论:“肺与大肠相表里”与肠道菌群的共同研究是未来的热点趋势,发展空间大,研究价值高,但目前的发文量和高质量论文均较少,今后应加强合作,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思想理论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现代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痤疮相互影响,但其具体机制不明。本文从中医理论角度解释二者的内在联系。通过阐述"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痤疮之间的关系,分析肠道菌群可能参与痤疮的发病及治疗。中医学的许多基本原理都包含着微生态学的内容和机理,针灸、中药的取效过程都利用了微生态系统的机制,提示中医药治疗痤疮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可能有其内在的微生物机制,这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拓宽了痤疮临床诊疗的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