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因极高致残和致死率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尽管在治疗方法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成功,但完全治愈仍然是一个挑战;因此,对该类疾病的防治研究急待挖掘出新的突破口.中医学对心肠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认识较早,明确提出了“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经典理论,此传统理论为临床从心肠相关思维论治ASCVD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抑郁症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理疾病,是全球性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社会问题,多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所致。本文通过探讨“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现代生物学内涵,分析肠道菌群与抑郁症发生发展的密切联系,以期为“心与小肠相表里”中医学认识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仝小林院士提出的糖络病学说,是指由血糖增高等因素引起的脉络损伤,即糖尿病基础上伴随的大血管、微血管病变,临床常见于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及糖尿病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在糖尿病的进程中占有重要部分,也是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肠道菌群在其发病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中医药对糖络病患者的肠道菌群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但理论基础薄弱、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团队以“心与小肠相表里”“心主血脉”的中医理论为桥梁,构建肠道菌群与糖络病的联系,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糖络病及后期开展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在心肌缺血疾病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肌缺血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多发的心血管疾病,有着较高的死亡率和复发率。“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为中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通过阐述“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中医学基础与现代研究进展,探讨“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在心肌缺血疾病中的运用,为中医从“心与小肠”论治心肌缺血提供充分的科学依据,为临床诊治和科研工作开辟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6.
《辽宁中医杂志》2017,(11):2441-2444
"肺与大肠相表里"起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中脏腑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体脏腑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结合现代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及肠道菌群在内环境的作用机理,中医从整体出发,通过对肠道菌群的调节,达到微生态平衡,使机体保持一个良好的内环境。作者通过研究近年的相关文献,研究结论旨为中医药治疗与微生态学的发展及"肺与大肠相表里"相关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心与小肠相表里”源自中医经典理论,强调“心”与“小肠”作为脏腑互为表里、相互配合作用,此理论与现代研究所证实的心血管疾病(CVD)和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理念相吻合。通过论述“心与小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源流、CVD与肠道微生态的联系、以肠道微生态作为中医药治疗CVD靶点的3个方面,望能阐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以及在指导研究CVD与肠道微生态上的现实意义,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诊疗CVD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9.
基于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心病可及小肠,小肠病亦可反作用于心,而心主神明是心的重要功能.若小肠分清泌浊功能受损,会有碍于心主司神志活动的发挥.现代医学发现肠道菌群与认知功能的联系紧密,这与中医学心与小肠相表里相吻合.糖尿病认知障碍(DCI)在中医学里属于消渴呆病范畴.中医学认为,脾胃失衡是消渴呆病的始动因子,脾...  相似文献   

10.
“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是藏象学说的理论核心之一。以博览医书—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中所涉及的中医古籍为主要检索书目,对记载有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相关古籍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梳理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历史源流及发展脉络,认为该理论萌芽于秦汉时期、形成于晋隋唐时期、发展于宋金元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变革于清末民初时期,并对该理论的经脉络属、生理与病理联系、病机与临床辨治等进行探析,以进一步建立心与小肠相表里理论的系统逻辑性,更深层次发掘该理论旨要,启发中医思维,指导中医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1.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异质性肺部状态,其特征是持续性、并通常是进行性的气流阻塞,包括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在内的气道异常及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在内的慢性呼吸道症状等,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中医学提出“肺与大肠相表里”,认为肺脏和大肠在生理病理方面相互联系影响,可采用补益肺脾肾,以及祛痰、逐瘀等治法肺肠同治。肠道菌群在人体的免疫、神经和代谢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可能通过影响肺肠组织结构功能,调节肺部炎症和免疫等作用于COPD。中医药能够调控肠道菌群使其恢复平衡,从而有利于COPD的恢复,如以补益肺补肾为主的治法能够调控肠道菌群,改善肺肠组织损伤,调节肺部免疫;以祛痰、逐瘀为主的治法能够调控肠道菌群,降低肺部炎症反应。该文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以肠道菌群为关键点,阐述了中医药调控肠道菌群治疗COPD的内涵,旨在为临床通过肠道菌群治疗COPD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心与小肠相表里是中医经典理论之一,心与小肠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肠脑轴理论认为肠道菌群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联系.通过阐述心与小肠相表里与肠脑轴的相关性,探讨耳鸣与心、脾及小肠等脏腑的联系,为耳鸣的治疗探索一条新思路,并为从心脾论治耳鸣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胡健  李泽庚  张峰  李晓娟 《新中医》2022,54(21):26-30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 是呼吸系统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近年来,随着对CAP 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与CAP 的发生密切关联。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对于肺与大肠在生理与病理的认识为从肠道菌群角度治疗CAP 提供新思路。该文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认识、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功能、肠道菌群丰富度、益生菌数量及维持肠道屏障功能方面论述了CAP 与肠道菌群的作用,概括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中医外治法调节肠道菌群治疗CAP 的研究内容,以期为中医药治疗CAP 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从肠道菌群与变应性鼻炎的关系、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原因之一。中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增加菌群的数量,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缓解变应性鼻炎症状。  相似文献   

16.
中医藏象理论认为,心与小肠表里相依,生理相关,病理相及。近年来亦有学者根据肠道微生态与心脏之间的双向信号传递提出了“肠心轴”学说。本文从“心与小肠相表里”角度出发,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除涉及肝脾肾等脏之外,还与心主一身之阳、心主血脉功能失司密切相关,心阳不足,寒移肠腑,瘀血阻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病机,提出温阳散瘀之治疗大法,以温通阳气固其本,审证查因,灵活选用通络、解郁、化痰诸法以祛瘀,虚瘀并治,攻补兼施,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医学“肺-肠轴”的发现为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现代生物学内涵,在微观上证明了肺脏疾病(包括肺癌)的发生发展与肠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传统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现代医学“肺-肠轴”的关系,进一步从肠道菌群探究肺癌的防治前景,特别是中医中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防治肺癌的潜在价值,促进“肺与大肠相表里”中医学认识创新和发展的同时,为肺癌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鲁尔旦  王真 《新中医》2020,52(13):14-17
中医学中有"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观点,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上的常见病、难治病,现代研究发现COPD患者常并发胃肠道疾病。COPD发生演变过程中,吸烟、抗生素的使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而肠道微生态失衡引起的免疫应答损伤、内毒素释放、细菌移位等也会导致COPD的发生发展。肠道菌群调节制剂、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合理饮食、运动、粪菌移植等是调节肠道菌群失衡的基本手段。COPD属中医学中肺胀的范畴,临床上基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运用肺肠同治法治疗COPD,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利用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及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探索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失衡防控COPD,或将成为未来防治COPD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肠道菌群相关研究现状,为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三大数据库建库至2021年8月20日的所有文献,根据研究主题、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并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提取分析。结果:共纳入79篇文献,2010年开始有相关研究;59篇期刊文献共涉及214名作者、61个机构单位,42种期刊,45篇文献有基金资助。纳入文献共61篇被引用,经合并整理共得到关键词165个,成都中医药大学发文量最多。结论:“肺与大肠相表里”与肠道菌群的共同研究是未来的热点趋势,发展空间大,研究价值高,但目前的发文量和高质量论文均较少,今后应加强合作,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思想理论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现代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痤疮相互影响,但其具体机制不明。本文从中医理论角度解释二者的内在联系。通过阐述"肺合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与痤疮之间的关系,分析肠道菌群可能参与痤疮的发病及治疗。中医学的许多基本原理都包含着微生态学的内容和机理,针灸、中药的取效过程都利用了微生态系统的机制,提示中医药治疗痤疮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可能有其内在的微生物机制,这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拓宽了痤疮临床诊疗的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