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对青少年中低度近视的控制效果。

方法:选取2016-01/06我科收治的中低度近视青少年患者76例152眼,按照自愿原则分为角膜塑形组36例72眼与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组40例80眼(联合组),两组患者均配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组加用0.1g/L阿托品滴眼液点眼,均随访1a,检查戴镜前后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眼压、泪膜功能及角膜各参数的变化,统计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戴镜前、戴镜1a两组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长度、眼压比较无差异(P>0.05),联合组戴镜前、戴镜1a裸眼视力变化幅度高于角膜塑形镜组,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差值低于角膜塑形镜组(P<0.05); 戴镜前,两组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LLT)、客观散射指数(OSI)、泪膜破裂时间(BUT)比较无差异(P>0.05),戴镜1a,联合组LLT、BUT高于角膜塑形镜组,OSI低于角膜塑形镜组(P<0.05); 戴镜前,两组患者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比较无差异(P>0.05),戴镜1a,联合组角膜曲率、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变化幅度均低于角膜塑形镜组(P<0.0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可改善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患者裸眼视力,控制屈光度、眼轴增长,对角膜形态及泪膜功能无明显负面影响,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青少年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及控制近视发展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近视患者102例204眼,平均屈光度-3.36±1.07D(等效球镜),用临床问诊、视力检查、裂隙灯检查等方式, 观察戴镜2a平均屈光度、裸眼视力、眼轴、中央角膜厚度、视觉异常(有无复视、眩光、重影)以及眼表并发症等情况。

结果:戴镜6mo; 1,2a与戴镜前相比,裸眼远视力、平均屈光度变化有显著差异(P<0.05),所有患者配戴镜片后屈光度降低,视力改善; 眼轴、中央角膜厚度戴镜前后差异无显著变化(P>0.05),角膜健康状况良好,因戴镜所致不适症状经适当用药或镜片处理后均可消失。

结论:角膜塑形镜是一种有效地矫正视力和控制近视增长的方法。在使用合格的产品、规范的流程、合格的验配技术和严格的复查的前提保障下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青少年近视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4-01/2015-08于我院采用长期配戴OK镜进行近视矫正的160例32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所有患者均按要求配戴并完成随访。统计配戴OK镜后2a的角膜、结膜并发症; 采用角膜内皮镜检测配戴OK镜后6mo,1、2a角膜中央最薄点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参数变化; 比较两组患者矫正视力前后屈光度、眼轴长度和裸眼视力。

结果:所有患眼共出现Ⅰ~Ⅱ级角膜点染98眼,Ⅲ~Ⅳ级角膜点染18眼,视觉异常15眼,角膜压痕16眼,结膜充血10眼,角膜无菌性浸染8眼,过敏性结膜炎8眼,经对症干预治疗后缓解。患眼戴镜前和戴镜6mo,1、2a角膜中央最薄点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平均细胞面积、角膜内皮六角型细胞比例、角膜内皮变异系数、角膜前表面水平曲率(HK)及垂直曲率(VK)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戴镜后6mo,1、2a裸眼视力显著上升,屈光度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戴镜后6mo,1、2a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青少年近视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能显著提升裸眼视力,改善屈光度,未发生严重的角膜、结膜并发症,对角膜内皮细胞、角膜厚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术对近视患者立体视觉、调节参数和眼生物学参数的影响。

方法:分析2016-01/2017-05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5例13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等效球镜度分为高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轻度近视组。比较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近视患者立体视觉、调节参数和眼生物学参数的变化。

结果:三组患者远近视力差值、立体视锐度、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患者治疗后裸眼视力(LogMAR)、球镜度数、柱镜度数明显低于戴镜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压、中央角膜厚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后患者角膜曲率低于配戴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塑形术可改善青少年患者的近视和散光,且能改善角膜曲率和延缓眼轴增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低中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2016-05/2018-08于我院就诊的青少年低中度近视患者126例126眼(均取右眼数据),使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1mo后随机进行分组,试验组患者63眼每晚联合应用低浓度(0.01%)阿托品滴眼液1次,对照组患者63眼每晚联合应用聚乙二醇滴眼液1次。随访观察眼轴、等效球镜度、最佳矫正近视力、瞳孔直径、调节幅度、泪膜破裂时间、眼压的情况。

结果:联合治疗1a,试验组和对照组低度近视患者眼轴分别增长0.13±0.03、0.22±0.05mm,中度近视患者眼轴分别增长0.12±0.03、0.20±0.05mm; 低度近视患者等效球镜度分别增加0.16±0.07、0.21±0.08D,中度近视患者等效球镜度分别增加0.16±0.05、0.20±0.09D,两组之间眼轴和等效球镜度变化均有差异(均P<0.05)。治疗1a后,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近视力、泪膜破裂时间、眼压均无差异(P>0.05),但试验组患者瞳孔直径较对照组明显增大,调节幅度较对照组降低(P<0.05)。

结论:0.01%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角膜塑形镜能更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陈彬  贺涛  邢怡桥  曹婷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2):2183-2186

目的: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与常规框架眼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屈光度、裸眼视力及眼球参数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4-04/2017-04在我院眼科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02例204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102眼,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框架眼镜配戴治疗,观察组给予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戴镜前和戴镜1wk,1、3、6mo,1a后屈光度和裸眼视力(UCVA); 戴镜前和戴镜1a后眼球参数情况; 随访1a,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戴镜1wk,1、3、6mo,1a,观察组患者屈光度呈逐渐降低趋势,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屈光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wk,1、3、6mo,1a,观察组患者UCVA呈逐渐升高趋势,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患者戴镜6mo,1a UCVA升高趋势不显著,且戴镜6mo,1a,观察组患者UCVA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戴镜1a,观察组患者的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中央前房深度及眼压与戴镜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的眼轴长度显著长于本组患者戴镜前及观察组患者戴镜1a的眼轴长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a,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10.8%和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可有效矫正患者近视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对眼球损伤小,并发症少,临床应用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选取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轻中度青少年近视患者共78例(156只眼)随机分为两组,框架眼镜组(A组)、角膜塑形镜组(B组),比较两组矫正后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等情况。结果戴镜1年后,B组裸眼视力明显优于A组原框架眼镜矫正视力;B组患者的屈光度明显低于A组的屈光度(P〈0.05);A组患者戴镜后角膜曲率较戴镜前增高,B组患者戴镜后角膜曲率较戴镜前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疗效确切,能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视功能,控制近视的发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单眼近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4-06/2016-03于我院视光门诊单眼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单眼近视患者56例112眼,将配戴角膜塑形镜的眼作为试验组,未作处理的另一眼作为对照组。观察戴镜前和戴镜12mo后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变化情况。

结果:戴镜12mo后,试验组屈光度增加量(0.29±0.15D)与对照组(0.76±0.41D)差异显著(t=2.8631,P<0.001); 试验组水平角膜曲率变化量(0.27±0.11D)与对照组(0.20±0.14D)无差异(t=0.8204,P>0.05); 试验组眼轴长度增加量(0.14±0.10mm)与对照组(0.32±0.14mm)差异显著(t=2.7518,P<0.001)。

结论:角膜塑形镜可通过减缓眼轴增长来控制近视度数的增加,从而延缓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眼轴长度的变化。

方法:选取2014-07/2017-10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视光中心配戴角膜塑形镜的8~16岁青少年近视102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其戴镜后1、2、3a眼轴变化情况,对研究对象的右眼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青少年近视102例配戴角膜塑形镜3a后,眼轴增长0.42±0.37mm,低、中、高度近视组眼轴分别增长0.65±0.35、0.32±0.37、0.30±0.29mm,高度近视组(夜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全矫框架眼镜)眼轴增长最慢; 配戴时间与戴镜前屈光度、起始治疗年龄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01); 而配戴时间和性别之间无交互作用(F=0.292,P=0.695),男、女性戴镜后的眼轴变化速率未见差异。

结论:低、中、高度近视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眼轴长度均有增长,高度近视青少年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联合白天全矫框架眼镜眼轴增长速度慢于低中度近视者。  相似文献   


10.
肖志刚  邓姿峰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0):1934-1936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近视患者的矫正效果和对患者角膜形态以及屈光度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6-01/2017-01在我院收治的青少年儿童近视患者150例282眼,根据患者及其家属意愿分为角膜塑形镜组和框架镜组。框架镜组进行常规配镜治疗,角膜塑形镜组患者给予角膜塑形镜进行矫正,在治疗前和治疗1a后对所有患者的视力情况进行检测统计,记录矫正前后两组患者的角膜曲率、角膜中央厚度和屈光度并进行比较,同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角膜塑形镜组患者治疗后的裸眼视力显著优于框架镜组患者治疗后的裸眼视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角膜曲率角膜塑形镜组显著低于框架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角膜中央厚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的屈光度角膜塑形镜组明显低于框架镜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塑形镜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3%,显著高于框架镜组的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患者效果显著,但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较多,临床应用过程中应针对可能会引发并发症的因素进行针对性地防范,使治疗过程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中轻度近视的临床应用情况,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选择2014-01/2015-02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2~18岁轻中度近视的患者85例165眼,按照我院角膜塑形镜验配流程规范验配,采用夜间戴镜8~10 h。配镜后随访6lo,观察患者的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的变化。
  结果:随访6 lo后,与戴镜前相比,患者的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屈光度与配戴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长度、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密度、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有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配戴后主观感觉基本良好,少数患者出现点状角膜上皮脱落,结膜炎等,经治疗后均可恢复,不影响继续配戴。
  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其疗效确切、安全、可靠,但长期配戴须严密观察和随诊。  相似文献   

12.
钱晓文  戴国林  蒋伟 《国际眼科杂志》2018,18(11):1967-1972

目的:探讨光学治疗区偏心与角膜塑形镜配戴后泪膜功能及角膜形态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于本院配戴角膜塑形镜的80例8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戴镜前后不同时间点分别对患者的光学治疗区偏心距离、泪膜功能及角膜形态指标进行检测。根据中位偏心距离,将患者分为低度偏心组和高度偏心组,比较两组患者戴镜前后不同时间点泪膜功能及角膜形态指标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戴镜后12mo时总偏心距离与泪膜功能及角膜形态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与戴镜前相比,两组患者戴镜后1wk,3、6、12mo的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度偏心组患者较低度偏心组患者升高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泪膜破裂时间、角膜曲率、基础泪液分泌量、中央角膜厚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度偏心组患者较低度偏心组患者在泪膜破裂时间、基础泪液分泌量方面降低更为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角膜曲率、中央角膜厚度下降程度则较低(P<0.05);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戴镜后1wk和3mo无明显差异(P>0.05),在戴镜后6、12m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戴镜后12mo,总偏心距离与角膜表面非对称性指数、角膜表面规则性指数均呈正相关(r=0.869、0.815,均P<0.05),与泪膜破裂时间、角膜曲率、基础泪液分泌量、中央角膜厚度均呈负相关(r=-0.865、-0.745、-0.912、-0.713,均P<0.05),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未见明显相关性(r=0.185,P=0.199)。

结论:光学治疗区偏心发生在戴镜起始阶段,且总偏心距离与角膜塑形镜配戴后泪膜功能及角膜形态的改变具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2014-08/2015-10在我院眼科治疗的青少年近视患者204例408眼,均给予角膜塑形镜矫正,随访检查患者配戴后1、3、6、12 mo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等.结果:患者配戴后裸眼视力较配戴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配戴后1、3、6、12mo裸眼视力为0.52±0.12、0.64±0.20、0.95±0.15、0.97±0.12;配戴后屈光度较配戴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配戴后1、3、6、12mo屈光度为1.82±0.40、0.96±0.20、0.40±0.09、0.25±0.06D;患者配戴前后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中央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配戴后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较配戴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配戴后1、3、6、12mo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为7.90±0.21、8.20±0.22、8.24±0.23、8.30±0.26 mm;患者配戴前后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和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是安全有效的,对角膜内皮细胞、前房深度等无明显影响,但矫正近视度有一定适用范围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分析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9-09/2020-09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门诊首次就诊且未进行过任何近视矫正训练的儿童56例110眼纳入研究,根据儿童近视的临床表现分为隐匿性高度近视组(27例52眼)和对照组(29例58眼,普通近视儿童)。比较两组儿童黄斑各分区视网膜厚度情况,分析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与基线资料的相关性。

结果: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以黄斑中心凹最薄,内环区上方最厚。隐匿性高度近视组儿童黄斑9个分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均较对照组变薄,其中黄斑中心凹、外环区下方和颞侧处视网膜厚度有显著差异(均P<0.05)。随着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屈光度的增高,黄斑各分区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值均降低。与对照组相同屈光度儿童比较,隐匿性高度近视组除0.00D≤屈光度≤-1.00D儿童外环区颞侧、-2.00D<屈光度≤-3.00D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有明显差异(均P<0.05),其余各分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均无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与性别、年龄、眼轴、眼压、角膜曲率均无相关性(P>0.05),与屈光度呈负相关性(r=-0.201,P<0.05)。

结论: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视网膜厚度以黄斑中心凹最薄,内环区上方最厚,黄斑各分区平均视网膜厚度较相应屈光度数近视儿童薄。隐匿性高度近视儿童黄斑中心凹平均视网膜厚度与屈光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0.005%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角膜塑形镜控制不同民族青少年低度近视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民族差异性。方法:选取2021-01/10就诊于我院的汉族、哈尼族低度近视患者246例246眼,其中试验组患者120例120眼采用0.005%阿托品滴眼液联合角膜塑形镜治疗;对照组患者126例126眼采用角膜塑形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戴镜前、戴镜1 a的裸眼视力、等效球镜度(SE)、眼轴长度(AL)、眼压、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曲率、角膜厚度,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戴镜1 a,试验组患者AL和SE变化量(0.16±0.35 mm、-0.39±0.47 D)低于对照组(0.22±0.89 mm、-0.48±0.54 D),裸眼视力(LogMAR)优于对照组(0.11±0.25 vs 0.14±0.19)(P<0.05),BUT、前房深度、角膜曲率及角膜厚度均有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眼压无差异(P>0.05),且两组中汉族和哈尼族患者裸眼视力、AL及SE变化量比较均无差异(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眼...  相似文献   

16.
喻谦  刘娟  付敏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6):1095-1098
目的:分析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效果及对角膜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和前房深度的影响.方法:选择青少年近视患者120例,根据年龄分为11~14岁组58例116眼,15~18岁组62例124眼,均给予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戴镜前、戴镜6、12mo裸眼视力、平均屈光度改善情况、中央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裸眼视力比较:戴镜12mo>戴镜6mo>戴镜前,平均屈光度比较:戴镜12mo>戴镜6mo>戴镜前,11~14岁组戴镜6、12mo裸眼视力、平均屈光度优于15~18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央角膜厚度戴镜12mo>戴镜6mo>戴镜前,但戴镜6、12mo,11~14岁组与15~18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比较:戴镜12mo>戴镜6mo>戴镜前,11~14岁组戴镜6、12mo眼轴长度大于15~18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后表面曲率半径戴镜前后及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戴镜前、戴镜6、12mo各时间段及组间戴镜前后前房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配戴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具有显著效果,同时有助于改善角膜前表面曲率半径,尤其低年龄近视人群效果较佳,且对前房深度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眼生物测量参数进行分析,为高度近视白内障的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提供参考。

方法:选取2011-01/2017-05我院收治的152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所有患眼眼轴≥26mm,测量白内障手术前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以及手术后3mo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分析各参数之间相互关系,并对术后前房深度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术前眼轴长度与术前角膜曲率、晶状体厚度呈正相关(r=0.236、0.216,P<0.05)。术前眼轴长度与术前前房深度无相关关系(P>0.05)。术前前房深度与术前角膜曲率无相关关系(P>0.05)。术前前房深度与术前晶状体厚度呈负相关关系(r=-0.513,P<0.05)。术后前房深度与术前眼轴长度、术前前房深度、术前角膜曲率、术后角膜曲率呈正相关关系(r=0.374、0.364、0.333、0.356,P<0.05)。术后前房深度与术前晶状体厚度无相关关系(P>0.05)。术后前房深度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术后前房深度=-2.592+0.091×术前眼轴长度+0.078×术前角膜曲率+0.491×术前前房深度。

结论:通过测量术前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利用术后前房深度多元回归方程,可以计算出术后前房深度,从而为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术后人工晶状体屈光度计算公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