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与匹配蒙片去骨法(matched mask bone elimination,MMBE)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头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减影的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于我院行头颈CTA检查且诊断颅内动脉瘤的47名患者资料。分别使用GE AW4.6 后处理工作站VCTDSA减影技术与SIEMENS Syngovia后处理工作站MMBE减影技术对这47名患者头颈CTA的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比较不同减影技术的自动减影时间、手动减影时间和总减影时间,并评价减影后的去骨情况,血管的减影效果及动脉瘤显示情况。结果:VCTDSA和MMBE的自动减影时间、手动减影时间和总减影时间分别为12、598、561.5 s和76、288、375 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VCTDSA在减影后颈内动脉颅内段和静脉窦的减影效果及动脉瘤显示情况均优于MMBE,而其减影后的去骨情况较MMBE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于颈内动脉虹吸部的动脉瘤,VCTDSA的显示情况优于MMB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CTDSA的自动去骨速度快、效果好,对头颈部血管、动脉瘤的显示优于MMBE,有助于颅内动脉瘤的观察和诊断;MMBE的自动去骨效果好,更节约手动减影时间,但易过度减影导致血管假性狭窄及动脉瘤显示不完整,总体减影效果差,不利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高级血管分析软件(advanced vascular analysis,AVA)与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技术在正常头颈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中去骨效果的可靠性。方法: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0名正常头颈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受检者的影像资料。同一操作者使用AVA软件和VCTDSA对原始图像去骨,记录自动去骨、手动去骨及总去骨时间,从血管完整性、图像质量、假性血管狭窄三方面评价VR和MIP图像。去骨时间比较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血管完整性用配对卡方检验;图像质量和假性血管狭窄评价用相关样本的秩和检验。结果:VCTDSA自动去骨、手动去骨及去骨总时间分别为14.5(13,20.25) s、399(353.75,501.75) s及415.5(371.5,516) s,AVA自动去骨、手动去骨及去骨总时间分别为116.5(109,123.25) s、11.5(0,71.25) s及140(115.5,188) s,AVA手动去骨和去骨总时间短于VCTDSA(P<0.01); M4~M5、大脑桥静脉、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AVA显示率为0,VCTDSA显示率达93.33%(140/150)(P<0.01);图像质量方面,ICA2段,VCTDSAⅠ级图像为86.21%(25/29),AVAⅠ级图像仅为44.83(13/29);ICA6,VCTDSAⅠ级图像分别为96.55%(28/29),AVAⅠ级图像仅为58.62%(17/29),VCTDSA优于AVA(P<0.01);假性血管狭窄发生率,VCTDSA1.41%(10/711),AVA1.13%(8/7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VCTDSA技术CTA去骨效果可靠性更高,应作为CTA优选去骨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表面遮盖重建进行头部CTA去骨成像技术(简称SSD‐CT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 )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提供的27例利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VCTDSA )确诊为AVM 的患者资料,将其数据导入本院CT工作站,进行SSD‐CTA去骨重建,并将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另收集成都市第一人民院5例经SSD‐CTA检查确诊为AVM的患者资料,将其结果与DSA进行对比。结果 SSD‐CTA重建图像质量不及VCTDSA ,但两种技术的诊断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限于本院技术条件,收集AVM 患者数量不足以进行统计分析;对图像的观察体会,SSD‐CTA 细节分辨不及DSA ,但所收集病例与DSA诊断一致。结论 SSD‐CTA 具有临床实用价值,可作为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检查、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4.
CTA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减影CTA在颅内动静脉畸形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DSA诊断为颅内动静脉畸形32例。经64层螺旋CT平扫、增强动脉期和静脉期扫描。将动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动脉的减影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动脉期数据获得静脉减影数据,静脉期数据减去平扫数据获得混合动静脉的减影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进行颅内动静脉畸形三维成像。结果:本组颅内动静脉畸形幕上30例,幕下2例。其中额叶动静脉畸形6例,顶叶动静脉畸形5例,枕叶动静脉畸形4例,顶枕部动静脉畸形4例,侧裂区3例,额顶区动静脉畸形2例,颞顶区动静脉畸形2例,颞叶动静脉畸形2例,胼胝体动静脉畸形1例,丘脑动静脉畸形1例,小脑半球动静脉畸形1例,脑干动静脉畸形1例。单一供血动脉供血8例,两支及以上动脉供血14例;其中浅表静脉回流引流29例,深静脉回流引流3例。结论:减影CTA能够清楚显示供血动脉的来源、数目和形态,以及引流静脉的部位、大小以及深度。对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39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AVM患者的VCTDSA和3D-DSA资料,比较二者的病变检出、部位、畸形血管团大小、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数目、颅内盗血现象及合并病灶,以3D-DSA为金标准评价VCTDSA诊断AVM的敏感性、特异性,并分析漏误诊原因.结果 39例AVM患者均为单发病灶,VCTDSA和3D-DSA均检出36个AVM.VCTDSA误诊1例小型AVM,漏诊2例微小AVM(直径小于1 cm);VCTDSA对AVM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00%、97.20%.VCTDSA不仅能够清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及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还可同时显示27例3D-DSA无法显示的脑出血,且仅需一次扫描即可显示合并的动脉瘤,但对颅内血管的盗血不敏感.结论 VCTDSA是一种无创的可替代3D-DSA作为AVM常规筛查、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扫描参数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管电流(mA)、管电压(kV)、层厚及螺距变化对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 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VCTDSA)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对颅骨标本采用VCTDSA扫描方法进行扫描,不同mA(100、85、75、65、50、25、10mA)、kV(两次扫描同步变化140、120、100、80kV;不同步变化120~140、100~140、80~140、100~120、80~120、80~100 kV)、层厚(0.625、1.25、2.5、3.75、5 m)和螺距(0.531、0.969)的变化组合进行扫描,用Add/Sub软件进行减影,测量减影后全图CT值反映图像噪声,减影后图像行3D容积重建(3D Volume rendering, 3D VR)评价减影图像质量.结果:变化mA、同步与非同步变化kV、变化层厚和同步变化螺距减影后图像质量均为Ⅰ级(100%),非同步变化螺距减影后图像质最为Ⅲ级(100%).随mA、kV、层厚降低和螺距增大,减影后全图CT值增大,图像噪声增加而图像质量降低.非同步变化kv的双能量减影,随kV的增加,减影后全图CT值降低,图像噪声降低而图像质量提高.结论:应用舣能量、厚层采集薄层重建、降低毫安和增加螺距,不仅能保证VCTDSA的图像质量,同时可降低X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病人头部运动方式及程度对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ic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减影后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分析44例(男18例,女26例,平均年龄(52.6±17.6)岁)脑血管VCTDSA不固定头部的小剂量团沌测试扫描和固定头部扫描的影像数据,观察两种扫描模式下头部运动的形式、程度及减影后图像伪影的表现形式及程度.结果:不固定头部的小剂量团注测试扫描,头部运动有3种方式:层面内移动(77.3%)、层间移动(4.5%)和混合移动(18.2%).头部运动多数为轻微移动(65.9%).减影后的运动伪影表现为高密度,多出现在解剖结构的边缘.固定头部扫描后减影后图像的运动伪影明显减少,无伪影图像率由13.6%增加至59.1%,中重度伪影图像率由47.7%降至11.4%.结论:脑血管VCTDSA不固定头部扫描.头部运动有3种方式,减影后产生多种形式的运动伪影;固定头部后扫描可明显减少运动伪影,提高脑血管VCTDSA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吴奇华  张丽娟  杨仕海  吕发金 《重庆医学》2011,40(19):1923-1926
目的探讨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对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建立紧贴骨结构的血管模型,采用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1)未注射对比剂螺旋扫描20次,球管曝光时间为2.1 s,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1.9、3.9、5.9、7.9、9.9、11.9、13.9、15.9、17.9、19.9、2.9、4.9、6.9、8.9、10.9、3.0、4.0、5.0、6.0、7.0 s。(2)注射对比剂后螺旋扫描10次,扫描间隔时间分别为9.9、11.9、13.9、15.9、17.9、10.9、12.9、11.0、12.01、3.0 s,其余扫描参数同(1)。减影后数据行3D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重组,评价减影后图像质量、测量减影后全幅图像CT值、记录球管曝光角度差。结果注射对比剂前、后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均为Ⅰ级,非同步扫描15次,减影后图像质量Ⅰ级2次、Ⅱ级12次、Ⅲ级1次;20次未注射对比剂减影后图像CT值比较,非同步扫描减影后图像CT值均数大于同步扫描;同步扫描的球管曝光角度差均数明显小于非同步扫描。结论同步扫描保证球管曝光的起始位置相同,明显提高了VCTDSA减影后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管电压设置对头部减影CT血管成像(CTA)图像质量的影响,以达到脑血管成像的最佳效果.方法:85例患者按照时间顺序分100KV组、双KV(平扫120KV、增强100KV)组和120KV组进行头颅减影CTA检查,比较3组数据图像质量及方法.结果:双KV组颅骨减影干净,100KV组、120KV组减影后颅骨有残余,部分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静脉减影后显示效果不佳.辐射剂量从高到低依次为120KV组、双KV组、100KV组.结论:双KV头颅减影CTA的图像质量优于双100KV、双120KV扫描,显示颅脑动静脉的情况更细致,对针对颅底、静脉窦的病变比常规CTA更具有临床价值,其辐射剂量比成人常规120KV扫描约有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常规CTA与减影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优缺点。方法 1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CTA检查后,分别进行常规CTA重建及减影CTA重建。由影像科头颈组2名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对两组图像质量分析并进行诊断。126例患者于3-72小时内行金标准DSA检查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治疗。结果常规法完成MPR、MIP及全脑动脉VR所需要平均的时间为27.17±5.89min;减影法完成MPR、MIP及全脑动脉VR所需要平均的时间为15.62±3.02min;两组重建时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19.587p=0.000),减影CTA可显著缩短重建时间。床突以上脑动脉重建,减影组重建图像质量略逊于常规组,但评分差距无统计学意义(t=0.397,p〉0.05);床突及以下脑动脉重建,减影组重建图像质量优于常规组,评分差距有统计学意义(t=18.035,p=0.000)。常规CTA对脑动脉瘤检出总体诊断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5.6%,准确性为96.8%;减影CTA检出脑动脉瘤的总体诊断敏感性为100%,特异性均92.3%,准确性为99.2%;减影CTA与常规CTA综合评价动脉瘤诊断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100%。结论减影CTA较常规CTA在颅底动脉瘤的诊断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减影CTA联合常规CTA综合评价颅内动脉瘤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100%,可作为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双能量减影法与常规减影法CT血管造影颅外颈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及扫描辐射剂量,评价两种方法的优劣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5例临床怀疑颅外颈动脉病变患者进行双源CT血管成像检查,数据后处理包括用平扫+80kV增强数据进行传统去骨数字减影(常规减影法)和用80及140kV两个不同能量的数据进行直接去骨减影(双能量减影法).两种方法均保存减影后数据,再完成容积显示和最大密度投影.将图像质量分为4级,对比常规减影法和双能量减影法的图像质量及平均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对正常血管的显示:45例患者中24例未见异常,两种方法均清晰显示颈部动脉血管主干及主要分支,两种方法总体质量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病变的显示:两种方法均清晰显示21例狭窄血管45支,两种检查方法对血管狭窄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剂量对比:双能量减影法CT血管造影较常规减影法CT血管造影总辐射剂量降低了17.3%(P<0.01).结论 常规减影法与双能量减影法CT血管成像均能够清晰显示正常颅外颈动脉及狭窄血管,双能量减影法患者受到的辐射剂量更低.对扫描中不配合患者,双能量减影法去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2.
减影CTA和64层VCT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减影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和64层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olume CT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的差异.方法:检索1990~2008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依据标准筛选,获取9篇文献进行研究(英文7篇,中文2篇),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分析这两种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所纳入9篇文献中,除Imakita、Romijn等动脉瘤检出的敏感性为92%、99?,其余均为100%,特异性为90%~100%.从文献的图片中获得脑血管显示及动脉瘤的诊断信息,88.9%图像质量达到优良(8,9),与其他减影CTA比较,VCTDSA图像质量优,可完整的显示全脑血管.显示5级分支血管,清晰显示动静脉、动脉瘤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论:与其他减影CTA比较,VCTDS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分次栓塞治疗巨大脑动静脉畸形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17例巨大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均接受栓塞术前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畸形血管团位置、供血动脉来源、静脉引流情况和总体动静脉循环时间,测量畸形血管团大小,进行Septzler分级,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监视下行NBCA分次栓塞治疗。结果17例巨大脑动静脉畸形经NBCA分次栓塞治疗后畸形血管团直径明显缩小,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8.1±1.24)cmvs(2.3±0.45)cm,P〈0.01]。1例患者接受3次治疗后2个月再次发生畸形血管团破裂出血而放弃治疗,2例患者术中并发脑血管痉挛,2例患者术中出现一过性眩晕、头痛,自然缓解。结论NBCA分次栓塞治疗巨大脑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并发症少,但彻底治愈巨大脑动静脉畸形,仍需结合栓塞后手术治疗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4.
VCTDSA及MR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层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olume computed tomography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VCTDSA)及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Three dimensional time-0f-m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TOF MR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比较.方法:分析34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或)手术确诊为动脉瘤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比较VCTDSA与3D TOF MRA三维容积重建Three dimensional volume rendering,3D VR)的图像质量、检出动脉瘤的大小、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本组34例41个动脉瘤,VCTDS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O%和85.7%;3D TOF MR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0%和66.6%;VCTDSA与3D TOF MRA检出动脉瘤的大小无显著性差异;VCTDSA的图像质量较高.结论:VCTDSA是一种快速、可靠的检查方法,可作为检出动脉瘤的首选方法;对于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e angiography,CTA)禁忌的患者,可考虑将3D TOF MRA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和医用生物胶NABC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疗效观察。方法 对4例颅内动脉瘤、6例脑动静脉畸形,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颅内动脉瘤用GDC栓塞,脑动静脉畸形予NBCA栓塞。结果 成功栓塞动脉瘤3例,1例因微导管无法到位未行栓塞;4例脑动脉畸形1次性栓塞彻底,2例巨大脑动静脉畸形栓塞2次后畸形面积减少50%。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脑动静畸形、颅内动脉瘤较为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我院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护下,采用NBCA胶栓塞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现就该手术的相关护理技术的要点及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冉勇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4):114-115,121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头皮巨大动静脉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例头皮巨大血管畸形患者,分析其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经16层螺旋CT双能量同步扫描CTA技术确诊,平扫后再行CTA容积扫描的动静脉同期显示全脑血管成像。然后使用常规CTA和减影CTA的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成像(MRP)后处理技术观察图像。结果 4例头皮巨大动静脉畸形,同时合并头皮-颅骨-脑膜动静脉瘘1例,合并动静脉瘘2例,CT平扫结果显示:头皮团块状软组织影增厚。增强扫描显示:蚯蚓状或条状迂曲强化的血管影,有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两例还在窦汇区见颅骨内增多扭曲血管与窦汇相连,双侧小脑幕窦显示,直窦顶部与上矢状窦间见细小大脑镰状静脉影相连。一例出现左侧横窦微小变异。结论通过CTA重建,颅骨结构间的空间关系及动静脉畸形的3种组成部分的空间关系能够被充分显示,能够代替常规的DSA检查,在头皮动静脉畸形的筛查、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技术在头颈部动脉成像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软件进行头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探讨新的半自动减影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评价效果.方法:100例患者经过头颈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扫描期间使用特殊的头部固定装置利于图像配准,通过减影软件将增强前骨骼的三维模型从增强后的数据中减去,得到头颈部血管减影图像.(1)让1名有经验的操作者分别对这100例患者进行常规血管成像和减影血管成像,记录图像处理时间.(2)让2位资深放射科医生双盲评价两种方法做出的头颈部动脉图像并按质量等级(1~5级)进行评分. 结果:(1)两种图像处理方法所需时间具有统计学差异(14.30±2.25 min vs 11.01±1.89 min,P<0.01),减影组比常规组明显节省了时间.(2)两位盲法观察者的相关系数达到0.87,具有很高的相关性,结合两位观察者的数据,常规法与减影法得到的头颈部动脉图像质量有统计学差异(评分为2.93±0.36 vs 4.22±050,P<0.05),减影法图像质量优于常规法图像.结论:在头颈部CT血管造影中,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减影技术操作简便、省时,较好的克服了常规方法难以从骨骼中提取血管的难题,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应用三维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脑动静脉畸形潘靖靖杨翔发(广西桂林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桂林市541002)关键词脑内动静脉畸形;三维经颅多普勒;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手术笔者应用三维经颅多普勒(3D-TCD)诊断脑内动静脉畸形(AVM)18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效果。方法 61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显微外科手术组(31例)和血管内栓塞组(30例),分别接受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栓塞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GO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微外科手术组术中平均出血量[(362.4±70.8)mL]显著少于血管内栓塞组[(713.1±110.7)mL],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4.88,P〈0.01)。术后GOS评分显示,显微外科手术组疗效较血管内栓塞组好,两组术后疗效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3%vs 63.3%,χ2=3.92,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并发症(6.5%vs 10.0%,χ2=1.33,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具有术中出血少、手术效果好、安全性高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