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血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同型半胱氨酸(HCY)的关系。方法:收集60例ACI患者,其中斑块组25例,非斑块组35例。同时选取60例体检健康的成年人作为对照组。观察ACI组和对照组以及斑块组和非斑块组血hs-CRP、FIB及HCY水平的差异,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ACI组患者的血hs-CRP、FIB及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斑块组高于非斑块组(P 0. 05);斑块组患者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高于非斑块组(P 0. 05),而血TC、HDL-C水平无明显差异(P 0. 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hs-CRP、HCY水平是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OR=4. 315、5. 208和4. 553)。结论:ACI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与血hs-CRP、HCY水平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正五聚体蛋白(PTX)3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32例和不稳定斑块组28例,并选取同期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三组受检者的血清PTX3及CRP水平,并分析PTX3、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的PTX3、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斑块组PTX3、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PTX3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明显相关性(r=-0.391,P<0.05),而CRP无明显相关(r=-0.182,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PTX3、CRP水平有明显上升趋势,且PTX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胱抑素C(Cys-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9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ACI患者189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体检健康者8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MMP-9、Cys-C与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分析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MMP-9、Cys-C对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空腹血糖(F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MMP-9、Cys-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中发现不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多者83例(占43.9%),稳定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较多者67例(占35.5%),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39例(占20.6%)。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MP-9、Cys-C水平较低的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优于MMP-9、Cys-C水平较高者(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MMP-9预测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932[95%CI(0.896,0.968)],最佳截断值为7.96 mmol/L,灵敏度为1.000,特异度为0.750,约登指数为0.075;Cys-C预测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曲线下面积为0.794[95%CI(0.732,0.857)],最佳截断值为0.75 mmol/L,灵敏度为0.756,特异度为0.701,约登指数为0.457。结论 MMP-9、Cys-C水平与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二者对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预测价值均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老年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脂蛋白(a)和血糖水平的关系.方法 选择60岁以上老年人127例.根据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颈动脉斑块组(观察组)和非颈动脉斑块组(对照组),并检测两组患者血清CRP、脂蛋白(a)和血糖水平,分析老年人急性脑梗死中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 127例老年人中发生急性脑梗死46例(36.22%),其中观察组32例(25.19%),对照组14例(11.02%),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65.35%,观察组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CRP、脂蛋白(a)和血糖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越高,脑梗死发生率也随之增高.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加重的危险因素,CRP、脂蛋白(a)和血糖可作为老年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可预测梗死面积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血脂、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等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125例脑梗死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将其与体检中心63名体检者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颈部血管多普勒、血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FIB、CRP、GhbA1C.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P<0.05或 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非斑块组血压、LDL-C、TG、FIB、CRP、血尿酸、GhbA1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 P<0.01).结论 血压、LDL-C、TG、血尿酸、FIB、CRP、GhbA1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对82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CI组)及2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TIA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40名)比较。根据斑块性质将CI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三个亚组,再进行组内比较。结果 CI组、TIA组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率及血清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不稳定斑块组MMP-9水平又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较无斑块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MMP-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压的关系.方法 将12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与脑梗死组,并将51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测量所有患者的血压、血脂,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量、部位.结果 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达94.9%,发生率和IMT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斑块最好发的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BIF),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的血压、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高于无粥样硬化斑块者(P<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高血压与高血脂是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79例急性脑梗死组患者和64例正常对照者的颈动脉斑块及内膜中膜厚度(IMT),同时检测血清PAPP-A水平;将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15例,稳定性斑块组20例,不稳定性斑块组44例,比较各组血清PAPP-A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性斑块检出率及IM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PAPP-A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PAPP-A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稳定性斑块组血清PAPP-A水平显著高于无斑块组(P0.01)。线性相关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组患者IMT与血清PAPP-A水平有明显相关性(r=0.718,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PAPP-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因果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10—2011年在神经内科明确诊断为脑梗死的1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疾病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结果观察组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为70.0%(84/120),高于对照组的18.3%(22/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66.7%(56/84),高于对照组的18.2%(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因素,必须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1月—2012年11月在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作为脑梗死组,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患者又分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组40例,颈动脉稳定斑块组25例,无斑块组17例;另选取同期在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体检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斑块检出情况及血清MMP-9水平。结果脑梗死组患者斑块检出率为79.3%,高于对照组的20.0%(P<0.05)。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为(609.46±253.42)mg/L,稳定斑块组为(483.12±201.13)mg/L,无斑块组为(294.38±150.23)mg/L,对照组为(178.54±101.67)mg/L。不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对照组(P<0.05),稳定斑块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高于无斑块组、对照组(P<0.05),无斑块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清MMP-9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bloo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65例,按颈动脉彩色超声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45例和不稳定斑块组120例。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测定体重指数、踝臂指数、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肌酐、白细胞、血红蛋白、RDW、红细胞体积、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等,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稳定斑块组比较,不稳定斑块组RDW、hs-CRP、Fib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RDW(r=0.244,P<0.01)、hs-CRP(r=0.323,P<0.01)、Fib(r=0.164,P<0.05)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性别、年龄及其他传统危险因素后,RDW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OR=2.020,95%CI:1.191~3.426,P<0.01)。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RDW相关,RDW增高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并分析两指标在脑梗死发病预测及病情判定中的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83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采用颈动脉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性质、内一中膜厚度(IMT),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IMT及神经功能障碍程度的关系。结果梗死组斑块阳性率、IMT及血清hs-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不稳定斑块者血清hs-CRP、IMT及同侧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稳定斑块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hs—CRP水平与IMT及神经功能障碍程度均呈正相关,P均〈0.05(r值分别为0.67、0.58)。结论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阳性率及血清hs-CRP水平升高,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血清hs-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神经功能损害程度有关,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脑梗死发病的预测及病情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3—8月在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46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135例和斑块组211例。记录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检测其空腹血糖、血脂、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阳性率,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患者年龄大于无斑块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低于无斑块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斑块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均与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0.141,P=0.01;r=0.142,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二者共同参与了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113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和31例健康对照者为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根据斑块的性质,将病例组分为无斑块组39例、稳定斑块组34例和不稳定斑块组40例。采取ELISA法检测脂联素水平并分析。结果病例组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颈动脉硬化发生率、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脂联素水平低于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稳定斑块组脂联素水平低于无斑块组和对照组(P<0.05)。无斑块组脂联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入院第14天脂联素水平仍高于入院48 h(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脂联素的降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及性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和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ACI)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进行研究。方法选择拟诊为ACS的患者100例(单支病变患者50例,多支病变患者50例)及ACI的患者56例,采用高频超声对以上两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ACS及ACI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均以双侧颈动脉窦部多发,且以硬斑块多见;ACS中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斑块发生率高于单支病变(P0.05),与ACI患者相似;ACS中多支病变患者与ACI患者的不稳定斑块及狭窄发生率均较单支病变患者高(P0.05)。结论高频超声发现ACS和ACI患者具有相似的颈动脉斑块特征,其中ACS中多支病变患者与ACI患者颈部斑块特征的相似度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1-磷酸鞘氨醇(S1P)水平对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横断面法选取入院24h内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老年ACI患者223例,根据有无CAS斑块分为内膜增厚组(72例)和斑块组(151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受试者血清S1P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1P与老年ACI患者CAS斑块形成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1P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S1P水平与CAS斑块的形成有关(P均<0.05)。斑块组S1P水平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 [(712.63±132.34) ng/mL vs. (656.86±130.58)ng/m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S1P是影响CAS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ROC曲线显示,当S1P截断值为685ng/mL时,曲线下面积为0.97(95%CI:0.970~0.980,P=0.001),敏感度为95.8%,特异性为89.4%。结论: 血清S1P水平是老年ACI患者CAS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有无颈动脉斑块与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经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46例,根据超声结果分为斑块组398例,无斑块组148例。分析2组患者与血管危险因素、脑卒中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斑块发生率较高,占72.89%。与无斑块组比较,斑块组患者发病年龄、吸烟、脑卒中、血压、高敏C反应蛋白、糖尿病、脂蛋白(a)、全部前循环及部分后循环脑梗死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脑卒中、高敏C反应蛋白≥1.74 mg/L、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年龄、高血压、高敏C反应蛋白升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危险因素的干预对预防脑血管病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88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A组)、62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B组)和30例健康对照者(C组)进行研究,使用64排CT检测颈动脉斑块的形态、性质特征,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SAA含量,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RP含量.结果 SAA、CRP含量在A、B和C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患者颈动脉斑块以软斑块(51.5%)为主,B组以钙化斑块(40.8%)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nman分析显示,SAA与CRP呈正相关.结论 SAA、CRP参与炎症反应是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的重要原因,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发病机制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淑嫒  赵仁亮 《山东医药》2009,49(27):30-32
目的探讨血清抵抗素水平变化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5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血清抵抗素、瘦素、胰岛素、空腹血糖(FBG)、TG、TC、HDL-C、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计算定量胰岛素敏感性检测指数(QUICKI);测量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计算BMI及腰臀比(WHR)。对上述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脑梗死组血清抵抗素、胰岛素、FBG、瘦素、LDL-C及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QUICKI和血清HDL-C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与年龄、抵抗素、瘦素、hs-CRP、TG、LDL-C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与QUICKI呈显著负相关(P〈0.05)。③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显示,抵抗素与胰岛素、FBG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与QUICKI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抵抗素水平升高与糖代谢指标密切相关;此可能在脑梗死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入选病例行氧化应激、炎症、免疫及血栓形成等方面的多种生化指标的检测,评价这些指标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05例经64层螺旋CT(64-MSCT)颈动脉成像确诊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老年患者,根据CT结果分为稳定斑块组(55例)、不稳定斑块组(50例),分别测定血浆C反应蛋白(CRP)、丙二醛(MDA)、可溶性CD40配体(sCD40L)、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结果不稳定斑块组的CRP、MDA,sCD40L,FIB及HCY水平均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的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仅sCD40、CRP、吸烟是显著影响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病变的因素(P<0.05)。结论血浆生化指标CRP、HCY、FIB、MDA、sCD40L水平的升高与老年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病变显著相关,其中血浆高水平的CRP、sCD40L是影响不稳定斑块病变的独立因素,CRP及sCD40L水平的变化可能更能预测老年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病变,尤其是特异性较高的sCD40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