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务萍  张丽萍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6):1501-1503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尿激酶在恶性血液病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完全性血栓堵塞中的疗效.方法 对80例以PICC建立血管通路的患者,发生导管完全性血栓堵塞后,随机分为4组各20例,A组和C组采用尿激酶5 000 U/ml溶栓,B组和D组采用尿激酶10 000 U/ml溶栓,观察4组导管的再通率、再通时间及凝血功能.结果 4组导管的再通率和再通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对恶性血液病患者PICC完全性血栓堵塞尿激酶10 000 U/ml的溶栓效果优于尿激酶5 000 U/ml,每4h通管一次且在48 h溶栓再通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发生血栓及非计划拔管的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术后行PICC置管的患者510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PICC置管资料以及活动时间等临床资料,统计发生血栓及非计划拔管情况,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510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中,发生血栓36例,发生率为7.06%;单因素分析显示,身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置管上肢活动时间为PICC并发血栓的高危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MI、糖尿病史、活动时间为PICC并发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非计划拔管27例,发生率为5.29%;单因素分析显示,BMI、导管堵塞和导管相关血栓形成是非计划拔管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导管堵塞和导管相关血栓形成是非计划拔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加强PICC小组对患者导管的规范化管理,可预防导管相关血栓形成、降低非计划拔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术后,定期进行血管彩超随访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导致的非计划拔管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12月241例于我院运用B超引导下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121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对置管侧肢体行定期血管彩超随访,对照组在患者出现血栓症状时进行血管彩超检查,比较分析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因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导致的非计划拔管率。结果实施定期血管彩超随访后,观察组的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PICC置管侧上肢深静脉完全性血栓发生率、导管相关性血栓导致的非计划拔管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患者中运用血管彩超随访可以及时检测出导管相关性血栓,从而减少有症状上肢深静脉完全性血栓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焦虑与不适感,且能动态监测血栓的转归情况,最大限度减少因导管相关性血栓导致的非计划拔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DVT)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策略.方法 对130例DAI患者进行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根据是否发生LDVT分为LDVT组22例和非LDVT组108例,对患者长期卧床、血浆纤维蛋白原、股静脉穿刺、静脉曲张、高血压、性别、吸烟、饮酒、糖尿病、肥胖、G CS评分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LDVT组与非LDVT组比较,患者长期卧床、高血压、吸烟、糖尿病、高血浆纤维蛋白原、GCS评分、年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08、5.99、5.17、4.70、3.55、12.72,t =27.80;P均<0.05);而性别、饮酒、肥胖、静脉曲张因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DAI合并LDVT患者多见于年龄偏大、长期卧床、高血压、吸烟、糖尿病、GCS评分低、血浆纤维蛋白原较高者.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应用超声探查后经颈外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对降低PICC合并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了解穿刺前行超声检查确定血管形态、走行及周边情况后行颈外静脉PICC的患者409例,常规经验性评估行颈外静脉PICC患者386例,分析两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超声探查组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与非探查组,静脉炎由6.0%降至1.2%,血栓发生率由10.1%降至2.0%,导管易位率由3.9%降至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置管前行血管超声确定颈外静脉分型再行置入PICC,可有效地降低PICC合并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患者预后的多种因素,为改善其预后提供指导意义。方法 6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患者的预后为死亡、短肠和治愈,分别对比研究死亡组与治愈组、手术后短肠组与非短肠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有无便血、是否合并心血管疾病和血栓栓塞位置,比较影响其预后的多种因素。结果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死亡组患者≤6 h病程的比例明显低于治愈组、血栓栓塞的位置明显高于治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便血及合并心血管疾病与治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系膜上动脉血栓短肠组≤6 h病程的比例明显低于非短肠组、血栓栓塞的位置明显高于非短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短肠组的年龄、性别、便血及合并心血管疾病与非短肠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程和血栓栓塞的位置是影响肠系膜上动脉血栓患者预后的两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成年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风险因素及综合性干预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18年4月本院182例PICC置管成年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PICC相关性血栓分为研究组(出现,n=15)与对照组(未出现,n=167)。对比两组一般情况、病例资料、PICC导管信息等,评估PICC相关性血栓风险因素,提出综合性干预对策。结果①两组年龄、性别、每日卧床时间、单次置管穿刺次数、是否合并糖尿病、带管时间、导管移动、穿刺点异常、体质量指数、D-二聚体水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②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60岁、每日卧床时间 12 h、单次置管穿刺次数≥2次、合并糖尿病、导管移动、穿刺点异常、体质量指数 28 kg/m2、D-二聚体500μg/L为成年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成年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风险因素较多,临床需加强评估,根据结果制定综合性干预方案,以减少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锁骨下静脉导管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对比研究,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比较PICC导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成功率、操作时间、留置时间、液体流速、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拔管后导管内壁的光滑度。结果 PICC组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率、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P<0.01),但穿刺成功后把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以及总成功率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无显著差别(P>0.05);PICC组穿刺置管平均操作时间(11min)明显少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35min);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3.5%和38.3%,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113d和42d,差异显著(P<0.05);锁骨下静脉导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置管时间较长时,PICC导管内壁光滑,而锁骨下静脉导管内壁沉积物多。结论 PICC导管插管快捷方便、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保留时间长,生物相容性佳,在体内保留较长时间后导管内壁无沉积物,不会发生微血栓。但鉴于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在血液病的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外周血管情况、具体治疗要求,与锁骨下静脉导管互补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网络医疗平台健康管理对肿瘤化疗间歇期PICC带管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6月新疆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化疗间歇期PICC置管患者13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由PICC健康管理小组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基于网络医疗平台,应用电话、短信、QQ群和PICC园地论坛等管理方式进行健康干预;对照组按照传统的健康教育模式进行每月一次的电话随访。健康管理3个月后对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和患者家庭功能得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静脉炎、导管感染、导管堵塞、导管渗漏、导管脱出率和非计划性拔管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家庭功能得分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肿瘤化疗间歇期PICC带管患者基于网络医疗平台健康管理的实施,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非计划拔管率的发生,促进患者家庭健康,提高患者导管自我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血栓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PICC并发血栓的80例肿瘤患者作为血栓组,选取同期未发生血栓的80例PICC肿瘤患者作为非血栓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导致血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护理措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类型、置管时间(d)、活动度、体质量指数(kg/m2)、合并糖尿病、血栓史、使用预防性的抗凝药物以及病情程度均为导致肿瘤患者PICC并发血栓的影响因素(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使用预防性的抗凝药物、置管时间( 7 d)、肿瘤类型(恶性)、活动度(安静)、合并糖尿病、存在血栓史、病情重、年龄(≥60岁)为导致肿瘤患者PICC并发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影响肿瘤患者PICC并发血栓危险因素较多,临床上可根据危险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降低血栓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1.
恶性血液病并医院感染性败血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华  吴巨峰  姚红霞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7):2718-2719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因患恶性血液病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986次住院中共发生医院感染性败血症38例次,粒细胞缺乏组医院败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粒细胞缺乏组(P<0.05),老年组高于非老年组(P<0.05)。感染病原菌以G-杆菌为主(73.2%),G-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最高(91.4%),G 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最好(99.6%)。结论:恶性血液病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性败血症的发生率高,粒细胞缺乏和老年是恶性血液病并发医院感染性败血症的高危因素,应积极预防和早期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PICC置管所致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7例肺癌化疗PICC置管患者资料,其中有14例患者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占比为16. 09%。收集患者相关资料,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肺癌化疗PICC置管所致上肢静脉血栓的相关单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D-二聚体水平、导管型号、病理类型、吸烟史;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合并糖尿病、病理类型、D-二聚体水平。结论肺癌化疗PICC置管后发生上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较多,护理人员须动态监测血糖、D-二聚体水平,积极给予患者信心和护理知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统计我院PICC门诊置管患者3 273例,分为A组(发生血栓)和B组(未发生血栓),将两组患者的性别、肿瘤发生部位、穿刺部位、穿刺导管外径、导管材质及置入导管顺利程度例数经统计学处理后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13例,B组患者3 26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肿瘤发生部位、穿刺部位、导管外径、留置时间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导管材质方面,聚氨酯材质的血栓发生率为1.58%,硅胶材质血栓发生率为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导管顺利程度方面,遇送管困难者发生血栓占5.66%,导管调整者发生3.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导管选择硅胶材质的、由掌握置管技巧的专业护士操作可减少置管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有无PICC原发性异位的患者在导管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为预防和早期发现原发性异位患者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提供一定的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2016年7-12月临床资料完整的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患者2879例,其中,原发性异位(调整成功)患者367例,无原发性异位患者2512例。分析两组留置期间PICC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感染、继发性导管异位、完全堵管、非计划拔管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结果:原发性异位组在PICC留置期间,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感染、非计划拔管发生率方面高于无原发性异位组,分别为1.9% vs 0.7% (P = 0.022)、9.3% vs 3.9% (P = 0.000)、1.4% vs 0.3% (P = 0.005)。在出现继发性并发症患者中,原发性异位组在导管相关感染方面,置管≤30天的患者百分比要高于无原发性异位组(P = 0.002)。 结论:本回顾性资料结果显示,原发性异位患者在PICC留置期间,导管相关性血栓、导管相关感染、非计划拔管发生率高于无原发性异位患者,且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更早。应尽可能减少原发性异位的发生,密切关注原发性异位患者后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联合D-二聚体(D-D)检测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血栓风险早期预警的意义。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江门市中心医院PICC置管患者180例,所有患者均予置管后1 w、2 w时间点完成血管彩超血栓筛查,根据筛查结果分为血栓组、无血栓组。两组均在PICC置管前T0(0~1 d)、置管后T1(4~7 d)两个时间点检测TEG和D-D;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栓弹力图联合D-D在PICC血栓风险早期中的预警效能(诊断敏感性、特异性)。结果血栓组血栓弹力图中凝血反应时间(R)、血细胞凝块形成时间(K)低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血栓弹力图中K、CI、最大振幅(MA)、血细胞凝块形成速率(ε)及D-D水平均高于无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表明:血栓弹力图联合D-D在PICC血栓风险早期中预警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单一血栓弹力图和D-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弹力图联合D-D检测用于PICC血栓风险中效果理想,能实现早期预警,获得较高的预测敏感性、特异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FOCUS-PDCA管理模式下的临床护理路径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行化学治疗(简称“化疗”)的肿瘤患者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PICC置管行化疗的14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70例)和对照组(7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FOCUS-PDCA管理模式下的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管理。比较2组的PICC置管时间、患者依从性、非计划拔管率、护理质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PICC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非计划拔管率低于对照组(P<0.05),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感染、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堵塞、导管脱落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FOCUS-PDCA管理模式下的临床护理路径能够延长行化疗肿瘤患者的PICC导管留置时间,降低非计划拔管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依从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王卉  龙小丽  曹佳 《护理研究》2023,(2):359-362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上肢功能锻炼预防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导管相关性血栓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置管后进行局部上肢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病人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凝血指标及穿刺侧腋静脉血流速度。结果:剔除脱落病例,最终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纳入30例病人。置管期间观察组无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对照组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显著(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上肢功能锻炼可以有效改善肿瘤PICC置管病人血液循环障碍,调整全身血液高凝状态,有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2种中心静脉导管开口方式对导管内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肺癌患者,根据导管末端开口类型不同分为侧开口组和末端开口组,均行定期维护。统计维护期间的导管内血栓发生率。结果侧开口组发生导管内血栓率明显低于末端开口组(P0.05);侧开口组堵管发生率明显低于末端开口组(P0.05),而机械性静脉炎显著高于末端开口组(P0.05);侧开口组导管滴速明显高于末端开口组(P0.05),维护费用明显少于末端开口组(P0.05)。结论侧面开口的PICC导管较少发生导管内血栓,若使用末端开口的PICC导管,使用前一定要回抽,查看有无管内血栓形成,避免相关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经肘部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者头静脉穿刺,导管尖端达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同时也易导致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形成。而糖尿病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途径也可引起血栓及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发生。本科室收治1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置入PICC管后发生了上肢的深静脉血栓,激发引起肺栓塞。经过抗凝治疗、密切的观察和护理,协助患者积极的控制血糖等一系列措施,患者上肢静脉血栓消失,肺栓塞痊愈。  相似文献   

20.
黄莉萍  徐晓丽  胡莎  赵珍珍 《全科护理》2021,19(13):1814-1816
目的:调查导致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收治的125例PICC置管的新生儿作为调查对象,根据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将患儿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其中发生组28例,未发生组97例。收集患儿一般资料、病例信息及PICC置管时的操作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与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患儿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龄过小(<32周)、体重过轻(<1600 g)、穿刺位置在腘静脉、脐带异常、羊水污染、出生伴有基础性疾病、连续置管时间长、导管阻塞是影响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体重<1600 g、胎龄<32周、有基础性疾病、连续置管时间长是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引起新生儿PICC导管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有胎龄过小、出生体重轻、出生伴有基础性疾病、连续置管时间长,应加强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减少连续置管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