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刘明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31-133
目的比较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与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应用于膝关节镜半月板损伤术后镇痛效果及其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12月于我院行单侧膝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是收肌管阻滞组(ACB组)和股神经阻滞组(FNB组)。所有患者均在全凭静脉麻醉喉罩下进行手术,麻醉前在超声引导下行收肌管阻滞与股神经阻滞,用药量是0.5%罗哌卡因20 mL。术后记录2、6、12、24 h静息下、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股四头肌肌力分级、麻醉操作及药物副作用和其他镇痛药的用量。结果 ACB组和FNB组均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术后24 h之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股四头肌的肌力在2、6、12 h分别是3(3~4)和1(1~2)、4(3~4)和2(1~2)、4(4~4)和3(3~4)(P0.01),股四头肌肌力在24 h左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明显的副作用,也未使用其他镇痛药。结论无论是ACB还是FNB,在膝关节镜半月板损伤术后镇痛中的效果都非常理想,但是同FNB相比,ACB对运动功能影响非常小,因此对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收肌管阻滞联合浸润麻醉对下肢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2例下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麻醉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收肌管阻滞组(ACB组,n=40)和股神经阻滞组(FNB组,n=42)两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点运动、静息数字分级疼痛评分(NRS)及术后患侧膝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运动NR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B组术后不同时间股四头肌肌力分级高于FNB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高于FN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收肌管阻滞联合浸润麻醉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肯定,不影响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恢复,且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讨论单侧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通过收肌管阻滞联合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的镇痛效果及对于肌力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三组。三组患者术后分别行股神经阻滞(FNB)、收肌管阻滞(ACB)、收肌管联合膝关节囊后间隙阻滞(ACB+IPACK)。记录并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个时间点膝关节VA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及膝关节KSS评分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前膝关节V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CB组膝关节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较FNB及ACB+IPACK组更高(P<0.05),FNB组患者与ACB+IPACK组患者相比,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未见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术前股四头肌肌力Kendall评分及K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3d、2周及4周三组患者股四头肌肌力Kendall评分及KSS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FNB组患者最低,ACB+IPACK组患者最高。结论:ACB阻滞联合IPACK阻滞,能够完全覆盖膝关节置换手术范围,有效缓解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不影响膝...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FICNB)与收肌管阻滞(ACB)用于老年膝关节置 换术(EKR)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拟行全身麻醉下膝关节置换术的120 例老年患者分为 A 组和B 组,每组各60 例。两组均于术前30 min 给予神经阻滞干预,A 组于超声引导下行FICNB,B 组则行 ACB。比较两组不同时间、不同区域感觉阻滞有效率、术后不同时间的静息和运动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VAS) 及股四头肌肌力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两组股神经阻滞后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 组 股外侧皮神经、闭孔神经阻滞有效率均高于B 组(P <0.05);A 组术后静息和运动状态下的VAS 评分均低于 B 组(P <0.05);A 组术后24 h 股四头肌肌力小于B 组(P <0.05);两组术后48 h 股四头肌肌力、药物不良 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髂FICNB 相比ACB 用于EKR 后镇痛效 果更佳,前者术后24 h 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相对大,但术后48 h 影响减小,建议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神经阻滞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连续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 ACB)与连续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 FNB)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前瞻性观察2016年4-9月因重度退行性骨关节炎行单侧、初次膝关节置换的患者,随机分为ACB组和FNB组。记录患者术后2、6、12、24、48 h静息及运动状态下运用疼痛数字分级法(numeric pain rating scales, NPRS)进行的镇痛评分、术前及术后24、48 h股四头肌肌力、术后48 h内阿片类药物追加使用量、术后不良反应等。结果: 共纳入40例患者,每组各20例,男 ∶女=7 ∶33,年龄(63.8±10.1)岁,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8.5±3.5)kg/m2。两组患者在美国麻醉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评分、术前畸形程度、疼痛评分、股四头肌肌力、手术时间和止血带使用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术后2 h的静息痛[ACB=0.0(0,6),FNB=3.0(0,5),P=0.004]和术后12 h的运动痛[ACB=3.0(3,0), FNB=5.5(0,10),P=0.004)外,其他时点两组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 h股四头肌肌力,ACB组为(85.3±27.6) N和(82.0±30.1) N,FNB组为(69.0±29.4) N和(64.4±32.0) N,两组均随时间变化呈下降趋势,尽管具体数值ACB组高于FNB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703,P=0.108)。术后24 h内追加使用盐酸哌替啶(100 mg/次)者,ACB组有4例,FNB组有5例;术后24~48 h内追加者,ACB组3例,FNB组2例;所有追加均为1次。ACB组中,5例患者出现术后恶心,另有1例感到口干;FNB组恶心者4例,均同时伴有呕吐,另有口干者3例,下肢肌间血栓患者2例。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连续ACB的镇痛效果并不优于连续FNB,但ACB减小了对术后股四头肌力的影响,有利于术后早期活动。  相似文献   

6.
彭文勇  屠文龙  杜光生  王伟 《浙江医学》2018,40(6):603-606,611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连续隐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全麻下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于术后48h的舒芬太尼静脉注射(I组)、连续股神经阻滞(F组)和连续隐神经阻滞(S组)自控镇痛治疗,每组30例。记录术后2h(T1)、6h(T2)、12h(T3)、24h(T4)、48h(T5)患者下肢静止情况下VAS(RVAS)评分、被动屈膝VAS(MVA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舒适度评分、镇痛药追加情况和不良反应。结果术后T1~T3RVAS评分F组和S组低于I组(均P<0.05),其他时点R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5时点F组和S组MVAS评分均明显低于I组(均P<0.05);T1~T5时点I组和S组股四头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高于F组(P<0.05)。T1~T5时点舒适度评分S组和F组高于I组(P<0.05)。I组术后追加镇痛药物者比例明显高于F组和S组(P<0.05),I组恶心、呕吐和嗜睡发生率高于F组和S组(P<0.05),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隐神经阻滞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相当,且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更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持续收肌管置阻滞镇痛在膝关节僵直手法松解术后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关节僵直的患者36例,年龄45~75岁,体质指数18~25 kg/m2,ASAⅡ~Ⅲ级。所有患者均在静脉麻醉下由同一外科医生行手法松解术,而后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置管持续阻滞镇痛,置管成功后连接电子自控性输注泵行术后镇痛。根据神经阻滞镇痛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持续收肌管阻滞镇痛组(A组)及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F组),每组18例。记录两组术后72 h内不同的观察点持续主动及被动运动功能锻炼时VAS评分、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次数、术后12、24、36、48、72 h的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等。观察镇痛期间恶心、呕吐、导管阻塞、渗液、脱管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72 h镇痛期间不同时间点VAS评分、镇痛药物使用总次数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股四头肌力测试评分高于F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F组(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F组(P<0.05),阻塞、渗液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F组(P<0.05)。结论膝关节僵直手法松解术后超声引导下持续收肌管阻滞镇痛与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均可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但持续收肌管阻滞镇痛可有效保持股四头肌肌力,有利于早期主动功能锻炼,同时,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的满意度较高,为膝关节僵直手法松解术后康复治疗理想镇痛选择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收肌管阻滞(CACB)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PLIA)对小儿膝关节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78例单侧膝关节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麻醉方案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收肌管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对照组采用单纯超声引导收肌管阻滞镇痛。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价两组术后的疼痛程度,并观察记录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及股四头肌肌力减弱情况,比较两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镇痛满意度在术后6h、12h、24h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股四头肌肌力减弱发生率在术后4h、6h、12h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在术后24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术后4h、6h、12h,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直腿抬高时间、被动屈膝90°角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5.3%)显著低于对照组(22.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收肌管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用于小儿膝关节术后镇痛临床效果明显,有利于膝关节活动度,缩短预后时间,促进预后,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隐神经阻滞(saphenous nerve block,SNB)在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多模式镇痛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行单侧TKA的老年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5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组和SNB组,每组各25例。FNB组患者于术后行超声引导下FNB,SNB组患者于术后行超声引导下SNB。比较两组患者阻滞后4h、8h、12h、24h、36h、48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膝关节最大屈曲度和股四头肌肌力。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后吗啡使用率和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阻滞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24h、36h、48h,SNB组患者的膝关节最大屈曲度显著大于FNB组(P<0.05);阻滞后8h、12h、24h、36h、48h,SNB组患者的股四头肌肌力均显著优于FBN组(P<0.05)。两组患者的吗啡使用率、阿片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患者TKA术后多模式镇痛中,与FNB相比,SNB对膝关节屈曲度和股四头肌肌力的影响较小,有利于患者早期活动和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收肌管阻滞(CACB)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6例重度膝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术后实施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观察组术后实施CACB,比较两组术后6 h(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T1、T2、T3,两组运动和静息状态下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观察组股四头肌肌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CB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可提高股四头肌肌力评分,效果优于CFNB。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拇内收肌和足拇短屈肌在单纯全身麻醉(GA)以及GA联合硬脊膜外腔阻滞(cGEA)下的恢复情况,并探讨硬脊膜外腔阻滞对肌松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 选择行腹式全子宫切除术的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为Ⅰ~Ⅱ级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GA组和cGEA组.cGEA组选取L1~L2间隙行硬膜外穿刺,插管完成后10 min开始追加局部麻醉药(0.75%布比卡因2.5 mL与2%利多卡因2.5 mL的混合液).予常规麻醉诱导,单次肌颤搐高度稳定在100%左右时,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并完成气管插管.连续刺激尺神经和胫后神经,监测4个成串刺激(TOF)及单刺激肌颤搐(T1/Tc).分别记录起效时间,TOF中第1、2、3、4个肌颤搐(T1、T2、T3、T4)出现的时间,以及TOF中第4个肌颤搐与第1个肌颤搐的比值(TOFR)恢复至0.25及0.9的时间.当TOFR恢复至0.9时拔管.术后于麻醉后监护室内评价患者的Bromage运动阻滞评分. 结果 两组间手指、脚趾于首次及末次追加后起效时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首次剂量给药后,GA组拇内收肌、拇短屈肌T1、T2、T4出现的时间和临床时效(TOFR恢复至0.25)与同部位的cGEA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首次追加后,cGEA组拇内收肌T2、T3、T4出现的时间及临床时效均显著长于GA组(P值分别<0.05、0.01).末次追加后,cGEA组拇内收肌T1、T2、T3、T4出现的时间、临床时效以及TOFR恢复至0.9的时间均显著长于GA组(P值均<0.05),而两组问足拇短屈肌上述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硬脊膜外腔阻滞会加速维库溴铵的起效,减慢恢复,但不能改变拇内收肌和足拇短屈肌肌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14.
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臂丛神经阻滞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周围神经阻滞。除了手术应用以外,臂丛神经阻滞在疼痛治疗领域也应用广泛,如对重度肩周炎、涉及肩臂部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CRPS)、幻肢痛预防和肩臂部癌痛等均有较佳效果。近年来,臂丛神经阻滞出现了许多新理论和新技术,如高分辨率超声的应用。本文对臂丛神经阻滞在阻滞技术和疼痛治疗应用方面的新进展及其它相关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16.
星状神经节阻滞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本文详细介绍星状神经节的解剖、治疗机制、适应证、禁忌证、并发症及其临床应用,如治疗面神经炎、带状疱疹、雷诺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17.
触痛点阻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触痛点阻滞是在疼痛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其操作虽属“小技术”,但在治疗效果上所获结果却炯然不同,正确规范的操作可获优良效果,而不正确不规范的操作会导致合并症或效果不良。本文重点叙述触痛点阻滞的定义、作用机制、操作技术、用药、症状与阻滞部位、合并症及作者的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新型神经阻滞针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及术后镇痛应用中的优势。   方法  选择2020年1—5月在延安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榆林市第一医院择期行桡骨骨折手术的患者60例,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使用普通神经阻滞针行锁骨上臂丛阻滞的对照组(C组,30例)、使用新型神经阻滞针行锁骨上臂丛阻滞的观察组(N组,30例)。在超声引导下,观察2组患者麻醉操作时间、置管成功率、局麻药毒性反应发生率、辅助镇痛药使用剂量、术后镇痛泵使用效果、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围术期神经损伤、穿刺部位有否感染、患者满意度。   结果  超声引导下,C组锁骨上臂丛阻滞操作时间为(9.3±1.6)min,长于N组麻醉操作时间[(6.2±1.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对照组无置管操作,术后镇痛采用静脉镇痛泵PCA。2组患者术后镇痛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术后随访,N组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术毕48 h患者满意度调查,C组评分[(8.2±0.3)分]低于N组[(9.5±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2组患者均未发现局麻药毒性反应、神经损伤及穿刺置管部位感染、呼吸抑制等并发症。   结论  新型神经阻滞针行锁骨上臂丛阻滞在桡骨骨折术患者中是更高效、安全的麻醉操作方式,具有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为临床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0.
星状神经节联合颈丛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联合颈丛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疼痛门诊颈源性头痛患者63例,阻滞药物均为1%利多卡因。于患侧阻滞颈2、3、4脊神经,无不良反应后阻滞同侧星状神经节。均隔日阻滞1次,3次为1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前后的VAS评分,同时记录患者治疗后1、6、12个月的治愈、显效、有效、无效例数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第1次至第3次治疗后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第1次治疗后比较,第3次治疗后的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第1次和第2次治疗后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治愈率84.1%(53例),总有效率96.8%(61例);均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星状神经节联合颈丛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