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通过构建升麻Cimicifugae Rhizoma化学成分-靶点-代谢信号通路网络,探讨其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和PharmMapper获取升麻化学成分与作用靶点,将其与乳腺癌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升麻治疗乳腺癌的作用靶点,进一步利用靶点-成分反向筛选得到治疗乳腺癌的升麻潜在活性成分;通过GeneMANIA数据库获取间接靶标和“蛋白-靶点”互作网络,并通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筛选关键靶标;采用Cytoscape构建“成分-靶点”网络图,使用分子对接将潜在活性成分和关键靶标配对,以证实前期靶标筛选和反向药效团匹配的可靠性;通过DAVID网站对作用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利用R语言和在线绘图网站(omishare tools)将结果可视化。结果 获得升麻潜在活性成分共68个,与乳腺癌相关疾病靶点48个,关键靶点为ESR1、SRC和HRAS。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生物过程(BP)条目484条,细胞组成(CC)条目7条,分子功能(MF)条目75条。KEGG通路富集筛选获得到21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靶标与升麻潜在活性成分匹配性较好。结论 升麻主要通过作用于ESR1、SRC、HRAS等靶点,调节癌症通路、蛋白多糖通路和雌激素信号通路等起到治疗乳腺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白仙风汤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活性成分,并预测其可能机制。方法 白仙风汤剂中白芍、甘草、青风藤、威灵仙4味草药在TCMSP数据库中检索,经口服吸收率(OB)、类药性、半衰期条件筛选得到药物有效成分,并进行靶点预测;从OMIM、TTD、PharmGKB和GAD数据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靶点进行检索;使用Cytoscape 3.2.1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对该网络进行拓扑学分析得到核心化学成分及核心靶点;对核心靶点基因进行GO通路分析和KEGG生物过程分析。结果 筛选得到白芍有效成分10个,甘草有效成分66个,青风藤有效成分6个,威灵仙有效成分8个,删除共有的有效成分,共有83个有效活性化合物,对这些化合物进行靶点预测,共得到260个药物靶点;对疾病相关靶点进行检索,共得到58个疾病靶点。通过对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节点的拓扑学分析得到槲皮素、β-谷甾醇、豆甾醇、甘草素等19个核心化学成分,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4、雌激素受体、糖皮质激素受体等9个核心靶点,对这些靶点进行通路富集发现药物治疗疾病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调节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催乳素信号通路、雌激素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11条通路。结论 白仙风汤剂主要通过VEGF信号通路、调节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分解、催乳素信号通路等多条途径实现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表现出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与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机制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整合药理学平台寻找金铃子散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质量标志物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以整合药理学平台为基础建立金铃子散"药材-成分""疾病-靶标-成分"数据库,筛选关键靶标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以Score ≥ 0.8为相似度,采用AI技术对数据库进行分析和相互关联,进行金铃子散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中药-成分-靶标-通路"多维网络分析,筛选出金铃子散抗溃疡的质量标志物,并对其分子机制进行预测。结果 通过整合药理学平台中药成分数据库搜索,川楝子共收集7个成分,主要为三萜类成分,共预测到2个潜在的疾病靶标;延胡索共收集31个化学成分,主要为生物碱类成分,共预测到9个潜在疾病靶标。经筛选与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与治疗消化性溃疡相关的关键靶标7个RAC1、RAC2、NCF1、NCF2、NCF4、CYBA、ATP1A1,基因功能主要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信号通路、谷氨酸受体活性及相关通道、磷脂酰肌醇、血小板活化及其生长因子、Ras鸟苷核苷酸交换因子活性等。对数据库进行分析互联,最后筛选出海罂粟碱为金铃子散抗溃疡的质量标志物,金铃子散可能是通过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细胞通信、RAS通路、RAP1通路及黏合连接通路等达到治疗溃疡效果。结论 金铃子散应以延胡索和海罂粟碱做为进一步研究抗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预测分心木总黄酮(TFDJF)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探讨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抗2型糖尿病(T2DM)的作用机制;并选取AKT/FoxO1信号通路进行细胞实验验证。方法 基于文献检索构建分心木黄酮类成分的化学成分数据库,并以"类药五原则"筛选潜在的活性成分,采用PharmMapper服务器反向药效团匹配方法预测活性成分可能的作用靶标,并根据TTD、OMIM数据库中与T2DM相关的靶点,筛选分心木黄酮类成分抗T2DM的作用靶标,通过对靶标的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构建活性成分-抗T2DM作用靶点-代谢通路网络图,探讨TFDJF抗T2DM的作用机制。采用系统对接网站进行GSK3B和AKT1对山柰酚的分子对接。并进一步采用细胞实验进行验证:选取HepG2细胞,运用高浓度胰岛素诱导胰岛素抵抗(IR)模型,150 μg/mL TFDJF处理细胞36 h,氧化酶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AKT-FoxO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共获得分心木潜在的黄酮类活性成分10个,预测成分作用靶标共104个,筛选出与抗T2DM相关的关键靶点15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TFDJF抗T2DM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胰岛素、FoxO、AMPK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有关。山柰酚与GSK3B有强烈的结合活性,与AKT1有较好的结合活性。进一步通过细胞实验验证,TFDJF可显著提高HepG2细胞IR模型葡萄糖消耗量(P<0.01),显著升高AKT蛋白磷酸化水平(P<0.01),显著降低FoxO1蛋白表达水平(P<0.01),验证了网络药理学的部分预测结果。结论 TFDJF抗T2DM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胰岛素、FoxO、AMPK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的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网络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检索复方丹参滴丸的活性成分,利用GeneCards、Disgnet和TTD数据库检索心绞痛疾病相关靶点,通过String数据库和Metascape开放平台对复方丹参滴丸与心绞痛的交集靶点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富集分析及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注释。采用SYBYL2.1软件的Surflex-Dock模块对筛选的核心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 从复方丹参滴丸中筛选出76种活性化合物,涉及500个潜在靶点。复方丹参滴丸成分靶点与心绞痛疾病靶点取交集,共获得457个交集靶点;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作用靶标的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中共包含158个节点,其中重要的靶点有STAT3、TP53、AKT1、JUN、MAPK1、HSP90AA1等。复方丹参滴丸通过调控炎症反应、凋亡信号通路、积极调节细胞迁移等GO生物过程,参与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心绞痛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活性成分与靶点有较强的结合。结论 运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推测出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心绞痛的潜在分子机制及作用靶点,分子对接验证了筛选的关键活性成分与重要靶点具有较强的结合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探讨雷公藤有效成分治疗白塞病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获取雷公藤活性成分;利用PubChem和SwissTargetPrediction数据库将活性成分转化为基因名;通过Disgenet、GeneCards数据库获取白塞病的疾病靶点;利用Venny 2.1软件绘制雷公藤主要成分基因与白塞病基因的共同靶点韦恩图;应用Cytoscape3.2.1软件构建“雷公藤–主要成分–白塞病”交集基因网络图;利用STRING数据库对其作用靶点构建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通过DAVID数据库和微生信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筛选出潜在通路并分析其作用机制,并利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结果 从雷公藤中共获得59个生物活性成分,对应的作用靶点561个;白塞病疾病基因984个;通过筛选雷公藤作用于白塞病的共同靶点,得到73个交集基因;其核心靶点为肿瘤坏死因子(TNF)、蛋白激酶B1(Akt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信号传导和转录激活蛋白3(STAT3);核心通路为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乙型肝炎信号通路、Th17细胞分化信号通路、癌症信号通路、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技术显示,去甲黑蔓酮酯与TNF、Akt1靶蛋白的结合能力较强,雷公藤三萜酸A与Akt1靶蛋白的结合能力较强。结论 雷公藤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发挥其整体调节效应而治疗白塞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祛肺毒一号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物质基础和潜在作用机制。方法检索祛肺毒一号方中各药味的归经,并构建药味-归经网络;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检索并筛选祛肺毒一号方中各药味潜在活性成分,通过文献检索补充不满足上述条件但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采用TCMSP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成分相关靶标,采用Genecards数据库获取COVID-19疾病靶标;运用DAVID数据库对成分和疾病共有靶标进行KEGG通路注释和GO功能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3.5.1软件构建靶标蛋白互作PPI网络和成分-靶标-通路网络;采用SYBYL-X.v1.3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祛肺毒一号方中药味主要归经是肺经和胃经。预测和筛选得到260个成分和85个靶标,核心化合物有槲皮素、β-谷甾醇、咖啡酸、人参皂苷Rh4、甘草查尔酮A等18个,靶标主要涉及PTGS2、NOS2、MAPK14、PPARG、PTGS1等55个,PPI核心网络涉及GAPDH、TP53、MAPK3、EGFR、TNF、IL6等11个靶标。通过GO富集获得BP、MF和CC条目分别352、71和41条,获得121条(P<0.05) KEGG信号通路,核心通路有33条,主要涉及乙型肝炎、甲型流感、PI3K-Akt信号通路、丙型肝炎、HIF-1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VEGF信号通路等。驴食草酚和3''-甲氧基光甘草定与ACE2有较好的结合活性,刺果甘草查尔酮、驴食草酚和咖啡酸与3CLpro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阐释了祛肺毒一号方治疗COVID-19的多靶标、多通路协同作用,为中医药治疗COVID-19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实验验证方法探讨雷公藤治疗黑色素瘤的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及信号通路,分析雷公藤对黑色素瘤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TCMSP数据库检索雷公藤的有效成分及靶点,借助GeneCards、OMIM数据库获取中药与疾病的交集靶点。采用Cytoscape 3.7.1进行拓扑分析,构建“药物活性成分–疾病靶点”网络图。运用String平台构建共同靶点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和条形图,筛选出核心靶点。进行靶点基因富集分析,完成核心靶标与成分的分子对接。利用CCK-8及qPCR方法验证核心单体成分对黑色素瘤及治疗靶点的作用。结果 雷公藤有效成分51个,其中最优成分是雷公藤甲素、山柰酚。雷公藤甲素对黑色素瘤细胞具有明显抑制作用,且显著降低核心治疗靶点蛋白激酶B1(Ak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的mRNA表达(P<0.01、0.001)。结论 雷公藤治疗黑色素瘤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其中雷公藤甲素是其核心药用成分,该研究为雷公藤抗黑色素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利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康莱特注射液3种主要成分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 以康莱特注射液中具有抗肿瘤作用的甘油三油酸酯、薏苡仁酯、薏苡素为研究对象,依托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反向分子对接服务器(PharmMapper)、人类基因组注释数据库(GeneCards)、药物治疗靶标数据库(TTD)进行靶点预测和筛选,借助Cytoscape 3.5.1软件构建活性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借助STRING平台构建靶蛋白相互作用网络,通过DAVID平台对靶点基因本位生物过程和KEGG信号通路进行富集分析。结果 康莱特注射液活性成分作用于EGFR、PGR、PTGS2、AR、MAPK1等25个潜在抗肿瘤靶点,调控FoxO、前列腺癌、癌症、Rap1、TNF、Ras、MAPK信号通路,参与细胞增殖调控、蛋白激酶B信号调控、环氧合酶途径、细胞迁移调控等生物过程,可用于20多种癌症的治疗。结论 本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康莱特注射液抗肿瘤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枸杞子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曾用名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活性成分的作用靶点及机制。方法 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获取枸杞子的活性成分,设定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和类药性(DL)≥0.18,并筛选出枸杞子作用靶点,构建成分-靶点网络。通过GenCards数据库筛选出枸杞子治疗MAFLD的潜在作用靶点,利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疾病-成分-靶点可视化网络图,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分析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 获得枸杞子活性成分45个,MAFLD差异基因1 656个,交集靶点87个,涉及60条通路,可能通过AKT1、IL6、IL1B等关键靶蛋白,参与DNA结合转录激活因子活性表达、RNA聚合酶Ⅱ特异性转录、肽链内切酶活性等生物学过程,枸杞子可能通过作用于IL-17信号通路、AGE-RAGE信号通路、MAFLD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MAFLD的作用。结论 枸杞子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MAFLD。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黄、枳实、厚朴饮片变化对小承气汤药效组分的影响,以期为临床的合理应用和饮片的质量标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法分别测定各类成分。大黄游离蒽醌类(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大黄素甲醚):Syncronis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8 m 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54 nm。大黄结合蒽醌类(番泻苷B、番泻苷A):Syncronis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梯度洗脱;柱温30℃;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340 nm。枳实黄酮苷类(芸香柚皮苷、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Syncronis C_(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7 m L/min;柱温40℃;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83 nm。厚朴木脂素类成分(和厚朴酚、厚朴酚):Syncronis C_(18)色谱柱(250 mm×4.6mm,5μm);流动相:乙腈–0.05%磷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7 m L/min;柱温30℃;进样量10μL;检测波长294 nm。结果小承气汤配伍剂量(大黄12 g–炒枳实9 g–姜厚朴6 g)不变,大黄、枳实、厚朴饮片改变时,小承气汤药效组分总量变化规律为:大黄–枳实–姜厚朴酒大黄–炒枳实–姜厚朴熟大黄–炒枳实–姜厚朴大黄炭–炒枳实–姜厚朴≈小承气汤大黄–炒枳实–厚朴,变化率分别为酒大黄组(6.561%)、熟大黄组(4.222%)、大黄炭组(0.118%)、枳实组(30.186%)、厚朴组(-11.218%)。除大黄炭组外,其余组的药效组分总量皆明显变化,其中枳实组变化最明显。结论同一味药材的不同炮制品在小承气汤处方中药效组分不同,对其他药味的影响亦不同,在小承气汤处方配伍中不可随意替代。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以Nepasaikosaponin K为指标,建立柴胡属饮片中藏柴胡掺伪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HPLC-MS/MS),电喷雾负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以m/z 943.6→635.5、m/z 943.6→797.4、m/z 943.6→781.5为特征离子对,对北柴胡、南柴胡、锥叶柴胡、竹叶柴胡和藏柴胡等5种常见柴胡属饮片中Nepasaikosaponin K含量进行检测。进一步考察Nepasaikosaponin K定量离子对峰面积与藏柴胡掺伪比例之间线性关系,建立柴胡属饮片中藏柴胡掺伪比例计算公式,并以Nepasaikosaponin K为指标,开展藏柴胡掺伪限度研究。结果 Nepasaikosaponin K在藏柴胡中含量约为其他种柴胡的25~140倍。藏柴胡掺伪比例为0% ~ 100%范围内的混合样品中,定量离子对m/z 943.6→635.5峰面积与掺伪比例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不同柴胡属掺伪模拟样品的计算掺伪量与实际掺伪量偏差在0.6%~1.4%之间。3批市售疑似掺伪北柴胡饮片中藏柴胡掺伪比例分别为14%、16%和27%。结论 该分析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测定结果准确,为柴胡饮片中藏柴胡的掺伪情况筛查与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为其他中药饮片的掺伪情况分析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研究甘草和大戟配伍的体外肝毒性。方法 采用显微观察法和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甘草单煎液、大戟单煎液、甘草-大戟合煎液和甘草-大戟单煎混合液对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并比较大戟单煎液、甘草-大戟合煎液和甘草-大戟单煎混合液相当浓度下细胞毒性的大小。结果 大戟单用及大戟与甘草配伍均有细胞毒性,且呈剂量相关性;与大戟单煎液相比,甘草-大戟单煎混合液细胞毒性无明显差异,甘草-大戟合煎液细胞毒性减小。结论 甘草和大戟配伍导致大戟的体外肝毒性减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滇南金线兰进行生药鉴定,明确其原植物形态和显微特征。方法 采用生药学鉴定方法,观察滇南金线兰的原植物形态、组织构造及粉末显微特征。结果 叶片呈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具金红色叶脉,花不倒置,唇瓣黄色,呈Y字形,前部明显扩大并2裂,裂片狭长圆形或狭倒披针形,中部收狭成长10 mm左右、其边缘具狭翅。显微结构中,根、茎横切面中皮层明显,具草酸钙针晶、黏液细胞等;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乳突状,下表皮气孔类型多样,以不定式气孔为主。粉末中可见草酸钙针晶和导管。结论 滇南金线兰的生药鉴定为其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鹿茸草始见于《植物名实图考》,是玄参科植物绵毛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 Franch.)或沙氏鹿茸草(Monochasma sheareri Franch. ex Maxim.)的全草,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痛、凉血止血等多种功效。本文利用CNKI、PubMed和SciFinder以鹿茸草(Monochasma savatier Franch.或Monochasma sheareri Franch. ex Maxim.)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对鹿茸草的品种、药材标准、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与药理作用等文献进行综述,为鹿茸草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临床合理使用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出现铜绿假单胞菌合并按蚊伊丽莎白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方法 临床药师参与1例脑出血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合并按蚊伊丽莎白菌肺部感染的治疗过程,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患者病情、病史、用药史及相关检查结果,分析按蚊伊丽莎白菌致病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抗菌药治疗方案。结果 临床药师基于感染部位、混合细菌感染特点、抗菌药动学/药效学特性等,在抗感染方案调整为临床医师提出的用药建议后,患者全身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按蚊伊丽莎白菌为条件致病菌,毒力较低,不易感染健康人群。但当患者免疫力低时易转化为致病菌,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in vitro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a chitooligosaccharide mixture (MW 2000–30 000 Da) with a deacetylation degree of 91.5% against two representative oral pathogens, 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 and Streptococcus mutans. A 0.1% concentration of the chitooligosaccharides (derived from the exoskeletons of marine crustaceans) was used to estimate antibacterial activity. Approximately 2 log colony forming units (CFU)/ml of A. actinomycetemcomitans were inactivated by 0.1% chitosan after 30 min, while 120 min exposure inactivated about 4.5 log CFU/ml of this organism. In contrast, the level of inactivation against S. mutans was less than 0.5 log CFU/ml after an exposure of up to 120 min. Electron microscopy showed that the exposure of A. actinomycetemcomitans to the chitooligosaccharides resulted in the disruption of cell membranes and that it could be considered for the treatment of periodontal diseases associated with A. actinomycetemcomitans.  相似文献   

19.
Nepeta cataria L., commonly known as catnip, is a perennial herb with a considerable folkloric reputation. A diethyl ether extract of this plant has been shown to have antimicrobial activity against fungi and Gram-positive bacteria. The aim of this work was to study the activity of N. cataria extract on 44 Staphylococcus aureus strains, some resistant to methicillin, and S. aureus 6538P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by evaluating the effect of sub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on coagulase, DNAse, thermonuclease and lipase production, and on in-vitro adherence. DNAse, thermonuclease and lipase were inhibited by concentrations equal to 1/2 and 1/4 MIC. A reduction of adherence was also observed.  相似文献   

20.
蝙蝠蛾拟青霉与冬虫夏草关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5月和6月两个不同时段采集的分别产于青海省化隆县和四川省康定县的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新鲜子实体为材料,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以rDNA-ITS序列为分子标记,对蝙蝠蛾拟青霉(Paecilomyces hepiali)与冬虫夏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分别对蝙蝠蛾拟青霉及冬虫夏草子座和僵虫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获得的片段克隆到pMD18-T Vector上进行测序,结果表明,随机挑取的46个克隆与某些已在GenBank中注册的中国被毛孢(Hirsutella sinensis) 或冬虫夏草的rDNA-ITS序列的一致性均在99%以上,但与蝙蝠蛾拟青霉的rDNA-ITS序列的一致性约为72%。根据蝙蝠蛾拟青霉的rDNA-ITS序列设计了两对特异引物,分别以不同产地及不同生长时期共4个批次的冬虫夏草子座和僵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及巢式PCR扩增,均得到了相应片段,该片段与蝙蝠蛾拟青霉的rDNA-ITS序列具有100%的一致性。在GenBank中注册号为AB067740的另一个标明为冬虫夏草的rDNA-ITS序列与注册号为AJ309353的中国被毛孢的rDNA-ITS序列一致性仅为87.3%,但根据AB067740序列设计特异引物,也从冬虫夏草基因组DNA中扩增到其相应序列。研究结果表明,在天然冬虫夏草中除了中国被毛孢之外,还普遍存在着蝙蝠蛾拟青霉等内寄生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