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与老年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症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风险预测及影响因素,探讨PNI作为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风险及预后指标的作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5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老年OP行髋关节置换术26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NI指数分为PNI≥45(112例)和PNI45(152例),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价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影响因素,并分析其预测价值。结果 PNI45的分组患者比PNI≥45分组患者具有更高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术后并发症、低骨密度、高血清PTH及BLAP含量、低Harri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其他指数和指标在两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不同PNI分组患者的营养免疫相关血液学指标(HGB、TP、ALB、LYMPH、RBC、PALB)及BMI、Harris评分情况在不同时间段进行纵向变化比较,组内及组间差异分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NI(HR=1.26,95%CI:0.89~2.01,P0.001,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055)的贡献度最高,是预测术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Kappa系数提示,PNI与Harris筛查评定结果具有一致性(P0.001)。结论 PNI是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独立影响因素,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风险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老年股骨颈骨折(TF)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THA)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医院收治的TF患者156例,给予THA手术治疗,术后完成随访。术后对患者进行Harris评分评定,根据结果分为良好组(n=43)与不良组(n=113)。设计调查表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进行1个月随访,156例患者中43例恢复不良,占27.56%。经单因素统计分析,与良好组患者相比,不良组患者年龄高于70岁、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手术时间高于2 h、导管留置时间高于24 h、苏醒期出现躁动、术后下床活动时间高于7 d、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占比明显提高,隐性失血量明显增加(P<0.05);经多因素分析,影响老年TF患者行THA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高、合并多种内科疾病、手术时间长、隐性失血量多、苏醒期出现躁动、围术期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P<0.05)。结论 老年TF患者THA术后髋关节恢复存在一定的不良情况,影响不良情况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高、合并多种内...  相似文献   

3.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于1993年至1998年3月,对145例患者(147髋)施行人工关节置换术,对获得随访120例(122髋)的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  120例中,男26例,女94例;年龄28~92岁。左64个,右58个,双髋2例。全髋关节置换72个(60岁以下25个,60岁~80岁44个,80岁以上3个);人工股骨头置换50个(60岁以下5个,60岁~80岁39个,80岁以上6个)。骨水泥型23个;非骨水泥型99个。120例中各病种为:股骨头颈骨折106例,股骨头坏死8例(1例双髋),髋关节骨关节病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2例,化脓性髋关节炎后遗症1例(双髋)。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2天应用抗生素,选用后外侧切口、改…  相似文献   

4.
赖婷  吴明珑  胡凯利  周欣可  胡嘉欣 《骨科》2024,15(3):258-262
目的 调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后病人运动恐惧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23年3月至2023年6月武汉市3所三级甲等医院THA术后1~2 d的病人,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Tampa运动恐惧症量表(TSK)、运动自我效能感量表(SEE)、Groningen骨科社会支持量表(GO-SSS),广泛性焦虑障碍量表(GAD)-2、2条目病人健康问卷(PHQ-2)、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261份,有效回收249份,有效回收率为95.40%。249例THA术后病人TSK得分为(39.14±7.65)分,恐动症发生率为43.78%(109/249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合并慢性疾病、运动自我效能、焦虑抑郁情绪及疼痛程度是THA术后病人发生恐动症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 THA术后病人恐动症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需加强对恐动症病人的早期评估及管理,鼓励多学科团队的合作,整合认知运动训练、行为疗法和心理干预等多种方法,提高病人康复锻炼积极性和自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系统分析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方法 在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搜集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1日,由2名研究者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23篇文献,包括19 298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男性、股骨颈骨折、术后低氧血症、糖尿病、卒中史、痴呆/术前认知功能障碍、全身麻醉、ASA分级高、术后VAS疼痛评分>3分、低水平血红蛋白、受伤至手术时间>3 d是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谵妄的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 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谵妄受较多因素影响,医护人员应针对谵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筛查、及早干预。但受纳入研究所限,上述结论尚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6个月发生慢性疼痛(CPSP)的相关因素,并进一步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选择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77例,男85例,女92例,年龄65~80岁,ASAⅠ—Ⅲ级。应用NRS量表评价术后24 h以及术后6个月的疼痛情况。依据国际疼痛学会的标准诊断CPSP。根据患者术后6个月是否诊断为CPSP分为两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PSP的相关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术后6个月CPSP相关因素包括饮酒史、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手术类型、术后24 h NRS评分以及术后镇痛方式(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CPSP危险因素包括术中出血量大、手术时间长以及术后24 h NRS评分3分(P0.05)。CPSP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78.05%)和特异性(97.04%)。结论本研究建立CPSP的风险预测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6个月CPSP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633例,男243例,女390例,年龄65~96岁,ASAⅠ—Ⅲ级.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指南中的诊断标准:48 h内血清肌酐值升高≥26.5μmol/L;血清肌酐值升高超过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 年2 月—2018 年7 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14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临床结局分为并发症组29 例、无并发症组85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术后并发症。采用多元逐步Logisitic 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临床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两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年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高血压、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搬运不当、长期应用激素、输血、术后C 反应蛋白(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多元逐步Logistic 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 岁、BMI ≥ 24 kg/m2、糖尿病、手术时间≥ 2 h、住院时间≥ 15 d、术后搬运不当、输血过多、术后CRP ≥ 10 mg/L 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列线图预测模型经Bootstrap法重复抽样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C 指数分别为0.817 和0.795,区分度较好。结论:年龄大、BMI 大、有糖尿病、手术时间长、住院时间长、术后搬运不当、输血过多、术后CRP 大是影响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与准确度,临床工作中应考虑对这些因素进行针对性防控,以降低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易发因素分析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是一个严重而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仅次于假体松动[1]。目前报告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发生率在0.5%~12%[2]。本文通过对脱位的易发因素研究,为有效地预防和恰当地治疗术后脱位提供依据。资料与方法1980~1998年,共有252例患者(275侧髋关节)在我院接受了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其中进口关节占54%,国产关节占46%。手术均由我科关节小组的高年资医师完成。在275侧髋关节置换手术中,有14侧(例)发生人工髋关节脱位,均为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国产关节和进口关节分别占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LLD)的影响因素和控制下肢长度的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全髋关节置换术(THR)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利用NEUSOFT PACS/RIS3.0影像诊断系统测量LLD值,并按性别、麻醉方式和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124例患者THR术后下肢不等长的发生率(LLD绝对值>10 mm)为21.77%.不同性别、麻醉方式和年龄的患者LLD发生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麻醉方式的患者LLD值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年龄<65岁组年轻患者LLD值=(3.7091±6.51886)mm,年龄≥65岁组的老年患者LLD值=(-0.0736±8.316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使用NEUSOFTPACS/RIS3.0影像诊断系统辅助术前模板测量,可以达到降低THR术后LLD的发生率的目的 .年龄<65岁组比年龄≥65岁组的患者手术侧下肢长度偏长.  相似文献   

11.
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的麻醉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的麻醉体会.方法 仝绀50例,全部采用连续硬外麻醉,术中常规监测MAP、HR、SPO2,合并糖尿病者约45 min监测血精一次.结果 硬膜外阻滞下,所有患者麻醉效果满意,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适量应用胶体溶液进行容量治疗,备好麻黄碱和阿托品,既有利于维持血压平稳、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节约川血和减少输血发症,也可以减少老年患者肺郎感染的发生率,还呵以用硬膜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行连续硬膜外麻醉有利于减少老年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12.
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分析影响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因素.方法 择期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33例,随机分为2组:静吸复合全麻组(G组,n=15)和脊椎.硬膜外麻醉组(E组,n=18).术中收缩压波动幅度不超过基础值的25%,SpO2≥95%.术后48 h静脉输注0.001%芬太尼2 ml/h镇痛.于麻醉诱导前、术后3 h、6 h、1 d、3 d时记录MMSE评分;采集颈内静脉血样,测定血清S-100β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计算麻醉诱导前MMSE评分的标准差,每例患者以麻醉诱导前评分为对照,术后评分与麻醉诱导前比较≥1个标准差时即判断发生POCD.根据术后3 h有无POCD分为POCD组(A组)和无POCD组(B组).结果 E组术后3 h时POCD发生率(22%)低于G组(67%)(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G组和A组术后3、6 h、1 d时、E组和B组术后3、6 h时S-100β蛋白和NSE浓度均升高(P<0.05或0.01);与术后3 h比较.4组术后其余时点S-100β蛋白浓度均降低,G组和B组术后3 d时NSE浓度降低(P<0.01);与G组比较,E组术后3 h时NSE浓度降低(P<0.05);与A组比较,B组术后3 h时S-100β蛋白浓度降低,术后6 h时NSE浓度降低(P<0.05或0.01).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行全身麻醉较行脊椎.硬膜外麻醉术后早期POCD发生率高,且与S-100β蛋白和NSE浓度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老年髋部骨折病例分析,了解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致伤因素,为预防髋部骨折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老年髋部骨折住院病例570例,按照年龄、性别等对致伤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老年髋部骨折病例中男性167例(293%),女性403例(707%),平均年龄795岁(60~100岁)。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949%为低应力骨折,且随着年龄增长脆性骨折比例逐步升高;骨折地点随着年龄增高逐步由户外为主转为室内为主;患者在户外及室内客厅发生髋部骨折的时间段均以白天为主(8:00~20:00),卧室及卫生间发生髋部骨折的时间段均以晚上为主(20:00~6:00);髋部骨折地域不同,摔倒的主要原因亦有不同;570例患者中951%合并基础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比例也逐步升高;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得出,存在呼吸系统基础疾病、中重度营养不良以及患者基础疾病数量是髋部骨折后新发急性疾病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致伤原因包括自身因素、药物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多方面,医疗工作人员应做好预防摔倒宣教、积极控制基础疾病、纠正骨质疏松,以期降低髋部骨折风险。  相似文献   

14.
高龄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严重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高龄严重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06例,均采用转子部骨折固定及全髋、半髋关节置换,术后进行骨质疏松治疗。结果10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个月~3年6个月。骨密度测定:术前T值≤-2.5SD,术后T值≤1.5SD;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5.5~7(6.4±0.3)分,术后1年2.0~3.0(2.5±0.2)分;ADL日常能力评分:术前25~40(32.6±6.0)分,术后1年12~25(18.5±5.5)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X线平片所见:骨折愈合良好,假体头臼匹配良好。按Harris评分:优83例,良17例,可6例,优良率为94.3%。结论对于年龄>70岁、患有严重骨质疏松的不稳定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是可行的,但同时需加强对骨质疏松的治疗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明确中国老年男性罹患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 使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数据库(自建库以来至2020年1月),并使用NOS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6.
正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科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结合克氏针固定治疗40例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资料本组40例,男12例,女28例,年龄75~95岁(84.5±3.8)岁。左侧17例,右侧23例。骨质疏松Singh指数分级:Ⅲ级12例,Ⅱ级20例,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The outcome of treatment of hip fractures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in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s largely unknown. Hence, we stratified elderly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into age groups and compared the prognosis in various age groups.

Materials and Methods:

Among 459 patients with hip fracture treated at our hospital from 1997, 430 patients aged 65 years or above at the time of injury were studied. The patients comprised 98 males and 332 females and the ages at injury ranged from 65 to 103 years (mean 83.4 years). There were 167 cases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and 263 cases of trochanteric fractures. Surgery was performed in 383 cases, while 47 cases were treated conservatively. The subjects were classified by age into young-old for those aged 65-74 years (group A, n = 55), middle-old for those aged 75-84 years (group B, n = 172), old-old for those aged 85-94 (group C, n = 180), and oldest-old for those aged 95 years or above (group D, n = 23). The functional and survival prognosis at discharge in each group was investigated.

Results:

Numbers of patients who were ambulatory at discharge among those ambulatory before injury were 43 of 49 (87.8%) in group A, 113 of 152 (74.3%) in group B, 86 of 138 (62.3%) in group C, and 5 of 14 (35.7%) in group D, showing worse recovery of walking ability as age advanced. Among those ambulatory before injury, 42 patients in group A, 139 patients in group B, 130 patients in group C, and 12 patients in group D underwent surgery and of these patients, 38 patients (90.5%) in group A, 109 patients (78.4%) in group B, 83 patients (63.8%) in group C, and 5 patients (41.7%) in group D were ambulatory at discharge. On the other hand, the numbers of patients who were ambulatory at discharge among those receiving conservative treatment were 5 of 7 (71.4%) in group A, 4 of 13 (30.8%) in group B, 3 of 8 (37.5%) in group C, and 0 of 2 (0%) in group D, showing better walking ability in surgical patients than in conservatively treated patients even in the elderly. There were two in-hospital deaths in group B, 11 in group C, and two in group D. Five of the 15 deaths were inoperable cases due to poor performance status at admission.

Conclusion:

Walking ability at discharge and survival prognosis worsened as age advanced. On the other hand, since surgical cases achieved better walking ability than conservatively treated cases,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achieve better functional prognosis even in the old-olds, including surgery together with early ambul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A)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症和围手术期因素,了解这些因素与术后住院时间(length of stay,LOS)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THA的绝经后股骨颈骨折患者病历资料。共纳入患者637例,平均年龄(70.6±6.5)岁,平均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28.2±5.7)kg/m2,术后LOS中位数为7(6,8)d,术后LOS长于中位数的有263例(占41.3%)。采用Logistic 回归方法分析影响LOS的相关因素。结果 ①运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THA的LOS因素,其中年龄、BMI、入院时间、ASA(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合并症、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贫血、术后低蛋白血症、术后不良事件这十项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将P<0.1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其中年龄>70岁(OR : 1.513 ;95% CI:1.032~2.260 ;P<0.001)、BMI< 18.5 kg/m2(OR : 1.577; 95% CI:1.073~2.319 ;P=0.021)、周五或周六入院(OR : 1.558 ;95% CI : 1.154~2.412;P=0.007)、ASA III/IV级(OR : 2.076 ;95% CI : 1.472~2.926;P<0.001)、合并术前贫血(OR : 1.665 ;95% CI : 1.338~2.072;P<0.001)、合并术后不良事件(OR : 1.814 ;95% CI : 1.174~2.803;P=0.007)这六项指标为LOS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后住院时间(LOS)与老年人术后恢复状况关系密切,绝经后股骨颈骨折患者THA术后LOS延长与部分人口学、合并症、围手术期指标、入院时间等因素相关;其中有六项指标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延迟出院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7月择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BMI、ASA分级、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术中失血量、术中输液量、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用量、PACU停留时间、术后随访静息疼痛评分、术前住院时间、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及转归情况。根据术后住院时间将患者分为两组:正常出院组(术后住院时间≤14 d)和延迟出院组(术后住院时间>14 d),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延迟出院的因素。结果共纳入908例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与正常出院组比较,延迟出院组的年龄明显偏高,术中失血量明显增多,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前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术前合并症、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多(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2.075,95%CI 1.287~3.346,P=0.003)、手术时间>3 h(OR=1.997,95%CI 1.181~3.375,P=0.010)、术中失血量≥800 ml(OR=2.898,95%CI 1.449~5.794,P=0.003)、PACU时间>60 min(OR=1.745,95%CI 1.064~2.859,P=0.027)、术前住院时间≥7 d(OR=1.805,95%CI 1.114~2.924,P=0.016)、术前有合并症≥2个(OR=2.912,95%CI 1.513~5.825,P=0.003)是导致患者延迟出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患者年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前住院时间及术前合并症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出院延迟的独立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是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患者预后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