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通过检测给药后血浆中白藜芦醇的量,比较纳米级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β-环糊精包合物生物利用度的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段大鼠血浆中白藜芦醇的质量浓度,使用3p97软件进行药动学参数模拟。结果纳米级白藜芦醇药动学参数:AUC=315.89μg.min/mL,tmax=40.44 min,Cmax=3.23μg/mL;白藜芦醇β-环糊精包物药动学参数:AUC=185.83μg.min/mL,tmax=79.71 min,Cmax=1.69μg/mL。结论纳米级白藜芦醇达峰时间短,且生物利用度明显高于白藜芦醇β-环糊精包合物。  相似文献   

2.
紫杉醇冻干纳米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紫杉醇冻干纳米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紫杉醇的HPLC-紫外检测法,大鼠股静脉注射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进行后眼眶静脉丛穿刺取血,测定其血浆中的血药浓度,并用3P97药动学程序对血药浓度进行处理。结果:紫杉醇可与血浆中的其它成分较好地分离,在0.12~60μg/mL的血药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紫杉醇注射液和冻干纳米乳两种制剂大鼠静脉给药后体内药动学符合二室模型.后者AUC和MRT均大于前者.结论:紫杉醇纳米乳可延长药物在大鼠体内的循环时间。  相似文献   

3.
陈容  田莉  薛晓菲  潘思影  杨雪  田青 《中成药》2023,(12):3872-3878
目的 制备葫芦素B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以稳定剂种类、稳定剂与药物比例、均质次数为影响因素,粒径、PDI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处方,测定溶解度、稳定性,进行晶型分析。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葫芦素B、物理混合物、葫芦素B纳米混悬剂喷雾粉的0.5%CMC-Na混悬液(10 mg/kg),于0.5、1、2、3、4、8、10、12 h采血,UPLC-MS/MS法测定葫芦素B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优处方为稳定剂羟丙基纤维素+十二烷基硫酸钠(1∶1),稳定剂与药物比例3∶1,均质压力80 MPa,均质次数12次,平均粒径为200 nm, PDI为0.140,Zeta电位为-32 mV。纳米混悬剂溶解度明显高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在6个月内稳定性良好。葫芦素B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纳米混悬剂中。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纳米混悬剂tmax缩短(P<0.01),t1/2延长(P<0.05,P<0.01),Cmax、AUC0~t...  相似文献   

4.
 目的 本实验制备了herpetrione纳米混悬剂(PEDX-NS),并进行了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herpetrione纳米混悬剂,考察纳米混悬剂的形态及粒径分布。以herpetrione(PEDX)为指标成分,采用HPLC测定大鼠灌胃给药后的血药浓度,用DAS2.0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制得的纳米混悬剂呈不规则球形,平均粒径为(238.6±1.9) nm,多分散度指数为(0.183±0.017)。herpetrione在大鼠体内动力学行为符合二室模型。herpetrione纳米混悬剂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25.19 μg·h·mL-1,达峰浓度(ρmax)为11.64 μg·mL-1,与参比药herpetrione普通混悬剂(PEDX-S)相比,分别提高了2.47倍和2.63倍(P<0.01)。结论 高压均质法制备herpetrione纳米混悬剂工艺简单可行,herpetrione纳米混悬剂能显著提高药物体内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5.
刺五加总苷自微乳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海燕  刘建平  唐蓉蓉  潘博 《中草药》2006,37(4):521-524
目的研究刺五加总苷自微乳的制备工艺和检测方法。方法考察了刺五加总苷在不同油、乳化剂、助乳化剂中的平衡溶解度,通过伪三元相图的绘制、含药自微乳释药系统自微乳化效率和稳定性考察,确定最佳处方;以刺五加中异嗪皮啶为指标,采用HPLC法测定其在微乳中的量。结果自微乳最佳处方:C af-丙二醇-亚油酸乙酯的比例为16∶4∶5;微乳的平均粒径为40 nm,异嗪皮啶的平均质量浓度为92.6μg/mL。结论刺五加微乳粒径小,稳定性好。以异嗪皮啶为质量控制指标,方法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白藜芦醇为对照,探讨白藜芦醇-Labrasol/P407混合胶束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透析法考察混合胶束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的稀释稳定性;大鼠灌胃给药后,采用UPLC-Q-Orbitrap HRMS方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3-葡萄糖醛酸苷的浓度,采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混合胶束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的稀释稳定性良好。与白藜芦醇混悬剂相比,白藜芦醇-Labrasol/P407混合胶束中白藜芦醇在大鼠体内C_(max)(1389.9±373.2 ng/mL)是混悬剂(188.9±58.9 ng/mL)的7.4倍,相对生物利用度是混悬剂的9.6倍;白藜芦醇-3-葡萄糖醛酸苷的达峰浓度(C_(max))分别为(3060.7±787.4)ng/mL和(1298.1±523.2)ng/mL,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24))分别为(14294.9±6085.1)ng·h/mL和(6061.5±874.4)ng·h/mL,分别下降57.59%和57.60%,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将白藜芦醇制成混合胶束后可显著提高白藜芦醇的血药浓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7.
寇应琳  徐向宇  孙宁 《中成药》2023,(4):1045-1051
目的 制备染料木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单因素试验分析稳定剂(大豆卵磷脂+PVP K30)用量、大豆卵磷脂与PVP K30比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对粒径、PDI的影响。以蔗糖-甘露醇(1∶2)为冻干保护剂制备冻干粉,测定溶解度、体外溶出度。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染料木素、物理混合物、染料木素纳米混悬剂的0.5%CMC-Na混悬液(40 mg/kg),于0.25、0.5、1、1.5、2、3、4、6、8、12 h采血,HPLC法测定染料木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最佳处方工艺为染料木素用量20 mg,稳定剂用量50 mg,大豆卵磷脂与PVP K30比例2∶3,均质压力100 MPa,均质次数10次,平均粒径为184.63 nm, PDI为0.090,Zeta电位为-33.69 mV。纳米混悬剂在不同pH值介质中的溶解度、累积溶出度明显高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纳米混悬剂tmax缩短(P<0.01),t1/2延长(P<0.01),C...  相似文献   

8.
田莉  李伟宏  王风云  刘俊保 《中成药》2023,(5):1403-1409
目的 制备辣椒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测定其粒径、Zeta电位、体外释药。以脂药比、固液脂质比、乳化剂(聚乙二醇硬脂酸酯15)浓度为影响因素,包封率、载药量为评价指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处方工艺。1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辣椒素、物理混合物、辣椒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0.5%CMC-Na混悬液(15 mg/kg),于不同时间点采血,HPLC法测定辣椒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另取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50 mg/kg盐酸雷尼替丁)、辣椒素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组(15 mg/kg),给药7 d后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结果 最佳处方为脂药比18.5∶1,固液脂质比4∶1,乳化剂浓度1%,包封率为80.62%,载药量为3.96%,粒径为178.06 nm, Zeta电位为-36.14 mV,36 h内累积释放度为66.17%。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纳米结构脂质载体tmax延长(P<0.05),Cmax、AUC0~t<...  相似文献   

9.
《中药材》2015,(1)
目的: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在大鼠口服给药后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以纳米混悬剂粒径、多聚分散系数(Pd I)和Zeta电位为指标,考察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影响因素,并对制得的纳米粒进行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姜黄素浓度,计算相应的药动学参数。结果: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396.4±67.2 nm,Pd I为0.369±0.061,Zeta电位为-16.7±3.5 m V。姜黄素原料药和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的AUC(0-t)分别为3.62±0.66 mg/(L·h)和14.36±1.20 mg/(L·h);t1/2分别为0.62±0.06 h和2.15±0.15 h;tmax分别为1.83±0.11 h和1.02±0.09 h;Cmax分别为0.94±0.12 mg/L和5.78±0.46 mg/L。结论:姜黄素原料药制成纳米混悬剂后能显著提高药物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0.
张小飞  果秋婷 《中药材》2015,(1):163-166
目的: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在大鼠口服给药后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采用高压均质法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以纳米混悬剂粒径、多聚分散系数(Pd I)和Zeta电位为指标,考察制备姜黄素纳米混悬剂的影响因素,并对制得的纳米粒进行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的姜黄素浓度,计算相应的药动学参数。结果:姜黄素纳米混悬剂平均粒径为396.4±67.2 nm,Pd I为0.369±0.061,Zeta电位为-16.7±3.5 m V。姜黄素原料药和纳米混悬剂在大鼠体内的AUC(0-t)分别为3.62±0.66 mg/(L·h)和14.36±1.20 mg/(L·h);t1/2分别为0.62±0.06 h和2.15±0.15 h;tmax分别为1.83±0.11 h和1.02±0.09 h;Cmax分别为0.94±0.12 mg/L和5.78±0.46 mg/L。结论:姜黄素原料药制成纳米混悬剂后能显著提高药物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白藜芦醇脂质体并对其体外抗肿瘤作用进行评价。方法:通过薄膜分散-硫酸铵梯度法制备白藜芦醇脂质体,使用粒度仪对脂质体进行表征;确定C6胶质瘤细胞对数生长期;通过磺酰罗丹明B蛋白(SRB)法评价游离白藜芦醇及其脂质体对C6胶质瘤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利用流式法考察白藜芦醇及其脂质体对C6胶质瘤的凋亡作用,以及C6胶质瘤细胞对白藜芦醇和其脂质体的摄取作用。结果:白藜芦醇脂质体的平均粒径(139.97±0.64)nm,Zeta电位(-7.00±0.74)m V;游离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脂质体对C6胶质瘤细胞的抑制率最高分别可达(73.30±0.56)%和(91.70±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游离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脂质体对C6胶质瘤细胞的诱导凋亡率分别为(20.03±0.85)%和(27.18±0.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6胶质瘤细胞对游离白藜芦醇和白藜芦醇脂质体的摄取率分别为(67.79±1.19)%和(77.61±1.67)%。结论:相比于游离的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脂质体对C6胶质瘤细胞的抗增殖作用更明显,具有更强的诱导C6胶质瘤细胞凋亡作用。白藜芦醇脂质体可以更多地被C6胶质瘤细胞摄取,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对C6胶质瘤细胞的抗增殖作用和诱导凋亡能力。说明白藜芦醇脂质体具有较强的体外抗C6胶质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虎杖提取物在大鼠胃及小肠中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以虎杖苷和白藜芦醇含量作为评价指标,采用HPLC测定灌流高、中、低剂量虎杖提取物后指标成分的含量变化,研究二者在胃、小肠中的吸收动力学。结果:虎杖提取物在胃内吸收量与药物浓度成正比,经SPSS 17.0软件分析,低剂量组虎杖提取物中虎杖苷的吸收速率与中、高剂量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不同组别之间白藜芦醇吸收速率分析结果为F=609.724,P0.05。当虎杖提取物给药剂量为600 mg·L~(-1)时,虎杖苷和白藜芦醇在大鼠肠道的吸收速率常数(Ka)分别为0.925,0.575 h-1;不同剂量组中虎杖苷和白藜芦醇的Ka及吸收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虎杖提取物中虎杖苷在胃内吸收具有浓度饱和现象,可能是主动吸收或易化扩散机制;而白藜芦醇在胃内的吸收率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提示其吸收机制可能是被动转运;不同质量浓度虎杖提取物对虎杖苷和白藜芦醇的肠吸收没有影响,吸收无浓度饱和现象,提示其在肠道内的吸收可能是被动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考察葛根素自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经时过程,评价葛根素自微乳的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单剂量给予大鼠葛根素自微乳和葛根素混悬液,采用HPLC测定血浆中葛根素质量浓度,检测波长250 nm,流动相甲醇(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0~30 min,20%~25%A;30~40 min,25%~40%A;40~50 min,40%A),运用DAS2.1.1程序拟合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生物利用度。结果:葛根素自微乳和混悬液的tmax分别为0.71,1.1 h,Cmax分别为2.052,1.120 mg·L-1,AUC0-24 h依次为2.901,2.013 mg·h·L-1,葛根素自微乳相对于混悬液的生物利用度144.11%。结论:与葛根素混悬液相比,葛根素自微乳能显著提高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O/O型纳米乳经胃肠道吸收转运及其粒径相关性。方法:采用大鼠胸导管插管术同时眼眶取血的方法,比较淋巴管阻断及未阻断下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的变化,考察大鼠灌胃葛根素纳米乳后胃肠道的生物转运效率、主要转运途径和体内血药浓度经时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粒径的纳米乳对淋巴吸收转运效率的影响。结果:葛根素口服纳米乳经胃肠道生物转运途径中约有36.8%的药物经淋巴途径转运进入体循环;纳米乳经淋巴途径吸收转运的程度与粒径的大小成反比。结论:O/O型葛根素纳米乳平均约有1/3经淋巴途径、2/3经非淋巴途径吸收进入体循环,经淋巴转运的效率与粒径相成反比。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广藿香油对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大鼠肠黏膜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的保护作用。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PI-IBS模型组、藿香正气液组、广藿香油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采用结肠灌注乙酸的方法建立PIIBS大鼠模型。正常组和模型组ig生理盐水,藿香正气液组ig藿香正气液3.3 m L·kg~(-1),广藿香油低、中、高剂量组分别ig广藿香油2,3,4 g·kg~(-1),每日1次,共5 d。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结肠黏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二胺氧化酶(DAO)和血清免疫球蛋白A(SIg A)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结肠肠黏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表达。结果:PI-IBS大鼠结肠上皮细胞微绒毛稀疏,长短不一,有微绒毛断裂现象。广藿香油高剂量组对受损的上皮细胞有改善作用。PI-IBS组血清DAO含量高于正常组(P0.05)。广藿香油高剂量组血清DAO含量低于PI-IBS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I-IBS组血清SIg A含量低于正常组(P0.01)。藿香正气液组、广藿香油高剂量组血清SIg A含量与正常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I-IBS组ICAM-1蛋白表达IA值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广藿香油高剂量组ICAM-1蛋白表达IA值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广藿香油通过修复受损的肠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降低肠道通透性,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通过促进SIg A分泌,抑制ICAM-1的表达,发挥对PI-IBS免疫屏障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人参三七川芎提取物对老龄大鼠免疫器官功能及行为学的影响。方法:选取100只SD大鼠,饲养至18~19月龄,建立自然衰老大鼠模型。按体重水平分层后将成模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衰老模型组、人参三七川芎中药低、中、高剂量组(2 305.64,1 152.82,576.41 mg·kg-1)和白藜芦醇组(50 mg·kg-1),另设2月龄SD大鼠做为青年对照组。干预3个月后,进行旷场实验,记录大鼠跨越方格总数和总行径距离,检测大鼠血清活性氧族(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胸腺系数和脾脏系数。结果:与青年组大鼠比较,自然衰老组大鼠跨格总数减少(P0.01),总行径距离减少(P0.05),血清ROS含量增高(P0.01),胸腺系数和脾脏指数下降(均P0.01)。与衰老模型组比较,中药各组和白藜芦醇组大鼠的跨格次数和总行径距离均有增加(P0.05);血清活性氧族(ROS)含量降低(P0.05);中药高剂量组和白藜芦醇组可以增高大鼠的胸腺系数和脾脏系数(均P0.01),中药中剂量组可以增高大鼠的胸腺系数(P0.05)。结论:人参三七川芎提取物可以改善自然衰老大鼠精神迟缓状态,增强其空间探索性,同时能够提高免疫器官功能和降低血清活性氧含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制备槲皮素和白藜芦醇共载磁性固体脂质纳米粒(QR-MSLN),探索合理表征方法并考察其对小鼠肝癌H22移植性肿瘤的抑瘤作用。方法:制备油酸表面修饰的磁性Fe_3O_4(OA-Fe_3O_4),采用红外光谱分析进行结构确证;采用乳化超声分散法制备QR-MSLN,分别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纳米粒径-Zeta电位测定仪观测其形态与粒径,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制剂中铁含量,超滤离心法测定2种成分的包封率,振动样品磁强计测定其饱和磁化强度,透析法研究其体外释药行为;建立小鼠肝癌细胞(H22)移植瘤模型,评价在外加磁场下QR-MSLN对移植瘤的抑制作用。结果:QR-MSLN形态圆整,内部可见载有黑色磁性微粒,粒径(171. 9±2. 2) nm,铁质量浓度(1. 40±0. 46) g·L~(-1),饱和磁化强度7. 75 A·m2·kg~(-1),具有超顺磁性。槲皮素和白藜芦醇的包封率分别为99. 10%,80. 83%。与槲皮素和白藜芦醇原药、载药固体脂质纳米粒相比,QRMSLN的肿瘤抑制率显著增高(P 0. 01)。结论:制得的QR-MSLN粒径均匀、磁响应性好,对小鼠H22移植瘤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吴旭锦  欧阳五庆  朱小甫  杨宝平 《中草药》2007,38(11):1629-1632
目的研制紫苏子油纳米乳剂,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绘制伪三元相图优选处方,考察制剂的形态、黏度、电导率、折光率、乳滴粒径分布及稳定性。结果以小麦胚芽油为油相,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为表面活性剂的处方最佳,紫苏子油纳米乳在透射电镜下呈圆球形,黏度为(5.49±0.02)/mm2.s-1,电导率为316/ms-1,折光率为(1.124±0.00250),平均粒径为(50.3±1.1)nm,气相色谱法测定质量分数的平均回收率为98.9%,RSD为0.88%。结论纳米乳能提高紫苏子油的溶解度和稳定性,重现性好,是一种很好的药用基质。  相似文献   

19.
杭凌宇  申宝德  沈成英  杨阔  袁海龙 《中草药》2021,52(7):1898-1905
目的制备不同粒径波棱甲素纳米混悬剂(herpetrionenanosuspension,Her-NS),并探讨粒径对Her-NS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2种不同粒径Her-NS,采用单因素实验以平均粒径、多分散系数、稳定性指数为评价指标优化处方工艺参数,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Her-NS形态,X射线衍射(XRD)分析晶型,透析法研究体外释放特性。通过SD大鼠比较2种不同粒径Her-NS口服药动学差异。结果以P188、P407为稳定剂分别制备了200、450 nm 2种不同粒径Her-NS(Her-NS200、Her-NS450),SEM显示2种粒径的Her-NS均为球状,XRD分析表明2种粒径Her-NS均为无定型态。体外释放度与药动学结果显示,与波棱甲素原料药比较,2种粒径Her-NS的累积释放度明显提高,Her-NS的达峰浓度(Cmax)、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均显著提高;Her-NS200的Cmax、AUC0~t均...  相似文献   

20.
朱文静  张良珂 《中草药》2018,49(9):2057-2062
目的制备载和厚朴酚(HK)介孔二氧化硅(MSN)包覆聚吡咯纳米粒(PPy@MSN-HK),考察其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首先制备聚吡咯纳米粒,然后在其表面包裹MSN壳层,再吸附HK,即得PPy@MSN-HK。依次从透射电镜图、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包封率、红外光谱分析、体外光热研究及体外释放度等方面进行评价,采用相似因子(f2)法分析释放曲线,并运用多种常用数学模型拟合溶出曲线。结果透射电镜图显示,制备的MSN包覆聚吡咯纳米粒(PPy@MSN)粒径大小均一,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220.4±4.2)nm,多分散系数为0.042±0.010,Zeta电位为(-21.1±0.8)m V,载药量为(2.58±0.53)%,包封率为(75.04±0.95)%。体外光热实验结果表明,在照射激光功率密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纳米粒质量浓度逐渐增大,纳米粒混悬液温度变化值明显增大,说明PPy@MSN具有良好的光热效应。体外释放实验表明,PPy@MSN-HK与HK原料药的释放曲线不相似,分别以Ritger-Peppas、Logistic方程拟合最佳。原料药释放曲线最接近Ritger-Peppas方程(R2=0.997 32);PPy@MSN-HK释放曲线用Logistic方程拟合最好(R~2=0.997 88)。结论采用水溶液法成功制备了PPy@MSN-HK,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给药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