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晓琳  吴彦 《安徽医药》2018,39(7):881-884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就诊于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年龄≥65岁且通过临床表现、冠脉造影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患者80例,根据PCI围术期治疗药物选择不同分为两组,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治疗的为替格瑞洛组(40例),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的为氯吡格雷组(40例),PCI术后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及术后随访期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出血事件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替格瑞洛组PCI术后TIMI血流改善程度较氯吡格雷组好(替格瑞洛组术后TIMI血流3级增加22例,氯吡格雷组术后TIMI血流3级仅增加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4例,少于氯吡格雷组的12例,肌酐值升高发生1例少于氯吡格雷组的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风险和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在老年ACS患者PCI围手术期中抗血小板聚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替格瑞洛与阿司匹林在急性脑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预防卒中复发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以急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卒中症状发生后的24 h内随机分配接受替格瑞洛或阿司匹林治疗。观察治疗后90 d内主要终点事件(复发性卒中、心血管事件或全因死亡)以及次要终点事件(出血和呼吸困难)的发生率。结果 共纳入1 307例患者,替格瑞洛组651例,阿司匹林组656例。治疗90 d内,替格瑞洛组47例患者(7.2%)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其中38例复发缺血性卒中(5.9%);阿司匹林组52例患者(7.9%)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其中44例复发缺血性卒中(6.8%)。替格瑞洛治疗能显著降低二次卒中的发生率(P=0.03)。对于次要终点事件观察发现:替格瑞洛组发生轻微出血8例(1.3%),呼吸困难40例(6.2%);阿司匹林组轻微出血4例(0.6%),呼吸困难9例(1.4%);替格瑞洛组轻微出血和呼吸困难的发生率略高于阿司匹林治疗组。结论 对于急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相比于阿司匹林治疗,替格瑞洛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二次卒中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联合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5年5月-2019年3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行PCI手术的STEMI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替格瑞洛片,180 mg/次为初始剂量,之后90 mg/次,2次/d。共治疗2个月,随访半年。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即刻冠状动脉血流及心肌血流灌注指标,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的心功能指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CI术后ST段回落率、TIMI血流分级3级以及TMPG3级患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TFC值比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LVEF、E/A明显升高,LVEDD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改善更为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CK-MB水平明显降低,血清VEGF、vWF及cTnI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K-M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VEGF、vWF和cTnI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及术后随访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替格瑞洛联合阿托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可以更好改善PCI术后STEMI患者的凝血纤溶系统和心肌血流灌注,保护心功能,减少预后MACE事件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索CYP2C19基因指导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合理使用。方法 利用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2 836例,从中选取符合标准的CYP2C19 IM和PM基因型患者480例,根据患者是否根据基因型改变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常规剂量氯吡格雷组(常规治疗组)、氯吡格雷剂量加倍组和替格瑞洛组,观察各组患者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和1年内主要不良心血管(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最终入选468例患者,替格瑞洛组和剂量加倍组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均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且替格瑞洛组又明显高于剂量加倍组(P<0.05)。MACE事件发生率方面,各组患者均是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最高,且替格瑞洛组及剂量加倍组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7),其余MACE各事件及出血发生率各组之间无差异性(P>0.017)。结论 CYP2C19基因指导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临床应根据患者基因特点进行个体化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替格瑞洛对氯吡格雷抵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6月1日—2016年12月1日廊坊市广阳区管道局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急诊科收治的PCI术后冠心病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50例)加用替格瑞洛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术前,两组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2 h、1 d、1周,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所下降(P<0.05);且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观察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2.00%(1/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0%(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格瑞洛用于氯吡格雷抵抗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疗效确切,可明显降低术后血小板的聚集率,降低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替格瑞洛联合瑞舒伐他汀对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5月选择在宝鸡市中医医院诊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7 d和术后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d。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替格瑞洛片,90 mg/次,1次/d。两组均治疗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6 min步行距离(6 M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经(LVESD)、左室间隔厚度(LVIV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N末端脑钠肽原(NT-proBN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6 MWT值都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LVEDD、LVESD、LVIV、LVPWT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血清NT-proBNP、hs-CRP水平都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的MACE发生率为5.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7%(P<0.05)。结论 替格瑞洛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能抑制NT-proBNP、hs-CRP的释放,提高患者的6 MWT值,减少MACE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不同剂量替格瑞洛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的效果。方法 2016年1月—2018年3月选择在宝鸡市中心医院诊治的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患者136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80例与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大剂量替格瑞洛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美托洛尔缓释片+小剂量替格瑞洛治疗,两组都用药观察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心功能、炎症因子水平及预后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3%和96.4%,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高于治疗前,左心室舒张末期半径(LVEDD)值低于治疗前,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都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也都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观察组的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冠脉再狭窄、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发生率(3.8%)显著低于对照组(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替格瑞洛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老年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也能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且能更加有效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降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口服替格瑞洛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9月在安国市医院就诊的UA合并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50)。对照组在常规基础给予患者口服氯吡格雷片,观察组在常规基础给予患者口服替格瑞洛片,均治疗6个月。对比两组心绞痛发作情况、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CD40配体(CD 40L)水平及循环血内皮细胞(CEC)。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发作频率、发作间隔和发作持续时间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显著(P<0.05);且观察组发作频率和发作持续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发作间隔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IL-6和外周血CE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CD40L水平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血清hs-CRP、IL-6水平和外周血CEC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CD40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服替格瑞洛治疗UA合并糖尿病老年患者效果显著,且能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参麦注射液联合替格瑞洛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7月—2022年3月在海安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1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替格瑞洛片,90 m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100 mL加入250 mL葡萄糖溶液中,1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心绞痛症状以及血清中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肌红蛋白(Mb)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3.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发作频率、最长持续时间、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R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发作频率、最长持续时间、N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PAPP-A、HMGB1、Mb水平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PAPP-A、HMGB1、M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麦注射液联合替格瑞洛片可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减轻心绞痛症状,降低心肌损伤,并且具有良好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李莉  张海霞 《现代药物与临床》2020,35(10):1968-1972
目的 探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替格瑞洛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2月天津市宁河区医院收治的10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口服替格瑞洛片,90 mg/次,2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40 mg/次,1次/d。15 d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连续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绞痛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视觉模拟评分(VAS)、心功能指标和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同型半胱氨酸(Hcy)、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心绞痛疗效、心电图疗效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心绞痛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LVEF、CO、SV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IL-6、Hcy、IM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IL-6、Hcy、IM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盐酸川芎嗪注射液联合替格瑞洛片可提高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改善心绞痛症状,提高心功能,降低心肌的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非血运重建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非血运重建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替格瑞洛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血清指标[C反应蛋白(CRP)、心肌肌钙蛋白T(cTnT...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益生菌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疗效及对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及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85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必净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和体征缓解时间及治疗前后PCT、CRP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52%(P<0.05);观察组患者的腹痛腹胀缓解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和血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CT、CRP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联合血必净注射液可显著缩短急性胰腺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缓解时间,降低炎症反应,改善高凝状态,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联合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石家庄市第二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86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3例)和治疗组(4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扩张冠状动脉、降血脂和抗凝血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口服替格瑞洛片,首日剂量180mg/次,1次/d,次日剂量90 mg/次,2次/d;同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首日剂量300 mg/次,次日剂量150 mg/次,均为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血必净注射液,50 m L加入生理盐水250 m L,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血小板凝集率(PAR)和心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40%,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5.3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7(IL-17)、IL-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这些血清炎性因子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PAR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降低的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舒张早期二尖瓣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二尖瓣血流速度比值(E/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射血分数(LVEF)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这些心功能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23%和16.2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联合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治疗ACS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炎症反应,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服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3月—2018年6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PCI术后服用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的ACS患者100例,采用VerifyNow-P2Y12系统检测患者血小板反应性并随访6个月,根据是否发生相关不良反应分为对照组和不良反应组,收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出血和呼吸困难的危险因素。结果 纳入研究的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的40例纳入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60例纳入不良反应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60.0%,84例(84.0%)患者存在低血小板反应性。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疾病、血小板反应性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组吸烟患者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51.7%vs27.5%,P=0.016)。不良反应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和轻中度呼吸困难,用药后1个月内出血和呼吸困难发生率显著高于用药后2~6个月(出血发生率:38.0%vs1.0%,P<0.001;呼吸困难发生率:32.0%vs8.0%,P<0.001)。多因素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女性和贫血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关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吸烟和出血事件是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关呼吸困难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早期出血和呼吸困难发生率高但程度较轻,对于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提前评估、加强监测,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通口服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16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片/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心通口服液,10 mL/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和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等]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是94.83%、89.66%,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76%、75.86%(P<0.05)。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用量、持续时间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病情控制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D-D、FIB水平均显著降低,而PT均显著延长(P<0.05);治疗后,治疗组凝血功能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LR、NLR、CRP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炎症相关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8.62%、6.9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心通口服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整体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机体凝血功能,抑制机体炎症状态,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三七通舒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安全性及对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PT-INR)、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的影响。方法 选取绵阳市中医医院在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冠心病患者9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n=45)及观察组(n=45)。对照组给予患者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常规治疗,同时口服拜阿司匹林0.1 g/次,1次/d,睡前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三七通舒胶囊200 mg/次,3次/d;疗程均为6个月。对比两组治疗前后PT-INR、D-D、PT、血小板聚集功能(PAgT)、肝肾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PAgT及D-D降低,PT及PT-INR延长,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AgT、PT、PT-INR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2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七通舒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给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液指标的影响。方法 从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2016年1月1日-2017年6月1日收治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中选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130 mg溶于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均14 d为1个疗程。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白介素-6(IL-6)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8.00%显著高于对照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cy、CRP、FIB、D-D、LDL-C、TG、TC、IL-6、MMP9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2.00%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4.00%无明显差异。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疗效显著,并可有效改善血脂、血凝情况,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心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1月阜阳市肿瘤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8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有43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脑心通胶囊,0.8 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D-二聚体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检测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搏出量(CO)水平。运用WHO生活质量量表(WHOQOL)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LVEF、CO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LVEF、CO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D-二聚体显著降低,HCT水平显著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D-二聚体和HCT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WHOQOL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以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脑心通胶囊联合阿司匹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和心功能,增强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2月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兴化市人民医院6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替格瑞洛片,初始剂量采用单次负荷剂量180 mg,此后90 mg/次,2次/d。同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片/次,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芪苈强心胶囊,4粒/次,3次/d。两组均治疗和观察周期为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血胞介素6(IL-6)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E)、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hsCRP、IL-6的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hs-CRP、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VEF均较治疗前上升,LVEDD和LVESV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血事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替格瑞洛和阿司匹林治疗陈旧性心肌梗死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管炎性反应,使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降低MAC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注射用丹参多酚酸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清D-二聚体、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和血液流变参数的影响,并监测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收集2016年3月-2017年8月许昌市中心医院的神经内科缺血性脑卒中住院病患,共118例。采用随机平行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尽早口服阿司匹林150~300 mg/d,并辅以血压调控、血糖控制以及并发症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注射用丹参多酚酸0.13 g,用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溶解后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均为14 d。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测评治疗前后血浆Hcy、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和血液流变参数。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88.14%,与对照组的72.88%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Hcy、血清D-二聚体、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各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Hcy、D-二聚体、hs-CRP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参数,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并且表现出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