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周琼  周娟  刘中秋  夏笔军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15):1208-1211
 目的 测定黄芩素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特异性代谢指纹谱,运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代谢速率、动力学特征预测该化合物在人体肝微粒体中的代谢行为。方法 采用12种人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以及人肝微粒体,在体外测定黄芩素代谢速率及代谢动力学特征。结果 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特异性代谢指纹谱表明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9是对黄芩素代谢最快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同工酶。代谢动力学研究及动力学参数比较结果显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9可能是负责黄芩素肝代谢的主要同工酶。相关性研究结果同样明确显示,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酶特异性代谢可对黄芩素在人体肝微粒体中的代谢情况进行预测。结论 黄芩素主要由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9代谢,其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特异性代谢指纹谱、代谢动力学特征可用于预测黄芩素在肝微粒体中的代谢速率及代谢特征。  相似文献   

2.
《中成药》2020,(7)
目的研究黄芩素和黄芩苷微生物和肝脏代谢异同。方法采用大鼠肠道菌和肝匀浆体外代谢模型,利用HPLC-Q-TOF-MS-MS技术,在正离子模式下通过分析化合物的质谱裂解规律来鉴定黄芩苷和黄芩素的代谢产物。结果在体外孵育液中共鉴定出18个黄芩素和黄芩苷的代谢物,其中4个未曾报道。在体外肝匀浆孵育液中,黄芩素的代谢途径为脱水、羟基化、脱羟基化、糖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甲基化,黄芩苷的代谢途径为羟基化、脱羟基化、甲基化、脱葡萄糖醛酸化,共有的代谢物有12个,4个只存在于黄芩苷肝匀浆孵育液中,1个只存在于黄芩素肝匀浆孵育液中。在肠道菌孵育液中,黄芩苷首先发生脱糖反应生成黄芩素,然后会继续发生羟基化、脱羟基化、甲基化的代谢反应。同时,黄芩苷、黄芩素在肝脏中可以发生相互转化,但在肠道菌中黄芩苷仅能单向转化为黄芩素,黄芩素却无法转化为黄芩苷。结论本研究明确了黄芩苷和黄芩素代谢物的生成位点,可为阐释两者体内代谢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鞣花鞣质是一类具有诸多生物活性的酚类化合物,近年来研究发现其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与其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尿石素密切相关。该研究就近几年国内外关于尿石素的结构特征、类型、分布,以及其改善前列腺、乳腺、结肠相关疾病,抗癌、抗氧化、抗炎等生物活性研究进行了综述,为开发和利用尿石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蛋白激酶抑制剂对木犀草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影响。方法分别将不同浓度的蛋白激酶抑制剂(姜黄素和钙感光蛋白C)与LS174T细胞共孵育1 h后裂解细胞,获得的细胞S9成分与木犀草素进行体外孵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孵育液中葡萄糖醛酸结合产物。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测定处理后的LS174T细胞中UGT1A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木犀草素与经蛋白激酶抑制剂处理后的细胞共孵育,其葡萄糖醛酸结合受到抑制。而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均表明,蛋白激酶抑制剂对UGT1A的表达无影响。结论蛋白激酶抑制剂可抑制木犀草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而这种抑制作用是间接的。蛋白激酶抑制剂很可能通过调控UGTs磷酸化修饰而改变UGTs活性进而导致木犀草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HPLC-Q-TOF/MS研究地榆鞣质在尿液中的代谢产物。方法:收集给药后大鼠尿样,采用ZORBAX Eclipse XDB-C_(18)(150 mm×2.1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飞行时间质谱负离子模式下扫描,利用TOF/MS得到的准确相对分子质量及一级、二级质谱信息,对照化学成分数据库,鉴定地榆鞣质在大鼠尿液中可能的代谢产物,结合相关文献,推测地榆鞣质在大鼠体内可能的代谢途径。结果:从大鼠尿液中共检测到9个代谢产物,分别为:M1(Pyrogallol)、M2(Urolithin B)、M3(Methyl-Urolithin C)、M4(Urolithin A)、M5(Methyl-Urolithin A)、M6(Urolithin C-Glucuronidation)、M7(Dimethy-EA)、M8(Urolithin M5)、M9(没食子酸),其中M9为原型药物。结论:地榆鞣质经灌胃给予大鼠后,先经过I相代谢反应生成尿石素等极性偏小的代谢产物吸收进入体内,再发生Ⅱ相结合反应,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变成极性较大的物质,从尿液排除体外,进一步阐明了地榆鞣质在体内发挥药理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木犀草素和木犀草苷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转化。方法 应用 UHPLC-Q-TOF-MS 方法研究分别灌胃木犀草素、木犀草苷后大鼠血浆、尿和粪中的代谢产物。结果 在灌胃木犀草素的大鼠血浆、尿、粪中共检测到 25 种代谢产物;在灌胃木犀草苷的大鼠血浆、尿、粪中共检测到 20 种代谢产物,但未检测到其原型。结论 木犀草素在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为氧化、甲基化、葡糖醛酸化和硫酸化;木犀草苷在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为脱葡萄糖基反应生成木犀草素素后,再氧化、甲基化、葡糖醛酸化和硫酸化。黄酮苷类化合物口服后易被肠道菌群产生的水解酶代谢为苷元吸收入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牡荆子中2个木脂素单体化合物6-羟基-4-(4-羟基-3-甲氧基苯基)-3-羟甲基-7-甲氧基-3,4-二氢-2-萘醛(VB-1)和vitedoin A(VB-2)在大鼠体内的代谢情况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超快速液相色谱-离子阱飞行时间质谱(UFLC-IT-TOF-MS)技术,鉴定大鼠分别ig给予2个木脂素单体化合物后,粪便、尿液、胆汁、血浆中的代谢产物。结果发现并确证了2个木脂素原型及其11个代谢产物在大鼠体内的存在。通过代谢产物鉴定分析了其主要代谢途径,发现在大鼠体内这2个木脂素成分发生了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羟化、羟化硫酸化、还原葡萄糖醛酸化和还原硫酸化等代谢反应。结论通过对2个木脂素单体化合物代谢产物的分析,基本阐明了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为进一步的药理活性及其机制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木犀草素和木犀草苷在大鼠体内的代谢转化。方法应用UHPLC-Q-TOF-MS方法研究分别灌胃木犀草素、木犀草苷后大鼠血浆、尿和粪中的代谢产物。结果在木犀草素灌胃大鼠的血浆、尿、粪中共检测到25种代谢产物;在木犀草苷灌胃大鼠的血浆、尿、粪中共检测到20种代谢产物,但未检测到其原型。结论木犀草素在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为氧化、甲基化、葡糖醛酸化和磺酸化;木犀草苷在大鼠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为脱葡萄糖基反应生成木犀草素素后,再氧化、甲基化、葡糖醛酸化和磺酸化。黄酮苷类化合物口服后易被肠道菌群产生的水解酶代谢为苷元吸收入血。  相似文献   

9.
何桂元  李妍  葛广波  李世阳  宁静  贵林  杨凌 《中草药》2017,48(11):2242-2248
目的对紫草素的立体异构单体阿卡宁的氧葡萄糖醛酸代谢通路进行研究和表征。方法采用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方法检测阿卡宁和其葡萄糖醛酸化代谢产物;将阿卡宁在人肝微粒体(HLM)、人肾微粒体(HKM)以及重组人类葡萄糖醛酸转移酶(UGT)中孵育,观察代谢轮廓、筛选参与催化的重组单酶、考察酶动力学;通过相关性分析以及化学抑制实验阐明UGT单酶对阿卡宁的选择性。结果阿卡宁在含尿苷5’-二磷酸葡萄糖醛酸(UDPGA)的HLM孵育中,可以检测到1个UGT代谢产物。UGT单酶筛选发现UGT1A9高选择性催化阿卡宁。酶动力学研究显示在HLM、HKM和UGT1A9中阿卡宁的UGT代谢都呈底物抑制模式,并且表观亲和常数(Km)在3.75~4.50μmol/L。阿卡宁和已知UGT1A9探针底物异丙酚在12例个体人肝中的UGT代谢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2为0.88。化学抑制实验显示在HLM中,厚朴酚和尼氟灭酸对阿卡宁的UGT代谢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睾酮、雷公藤红素和尼罗替尼对阿卡宁的UGT代谢均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UGT代谢是阿卡宁(紫草素)在人体的重要代谢途径之一,阿卡宁是人类UGT1A9的一个高选择性探针底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石榴皮中没食子酸、鞣花酸、槲皮素、异槲皮素、木犀草素、柚皮苷、山萘酚、熊果酸的8个化合物进行体外抗氧化、抗肿瘤活性筛选,并进行活性组分抑制肿瘤机理的初步研究.方法 用DPPH法测定石榴皮中8个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MTT法分别测定8种化合物对Hela细胞、胃癌BGC-823、结肠癌SW-480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活性组分对胃癌BGC-823细胞周期分布及细胞凋亡率影响.结果 石榴皮中的8种化合物,除柚皮苷外,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依次为没食子酸>鞣花酸>木犀草素>槲皮素>异槲皮素>山萘酚>熊果酸;没食子酸、鞣花酸和熊果酸对人宫颈癌细胞株Hela细胞、胃癌BGC-823、结肠癌SW-480细胞株增殖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发现没食子酸对BGC-823细胞阻滞在S期,木犀草素可使BGC-823细胞阻滞在G2/M期.熊果酸阻滞BGC-823细胞在G1/G0和G2/M期;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表明,木犀草素和熊果酸均可诱导BGL-823细胞凋亡.结论 石榴皮中抗肿瘤活性有效成分是鞣质和萜类,可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具有细胞周期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石榴皮鞣质改善大鼠肾纤维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周本宏  周静  梁艺小  吴玥  罗毅  刘苗苗  刘刚 《中草药》2014,45(11):1585-1590
目的 研究石榴皮鞣质对肾纤维化大鼠肾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缬沙坦组,石榴皮鞣质高剂量和低剂量(60、20 mg/kg,按鞣质计)组。除了假手术组,其余各组采用左侧输尿管结扎方法制备肾纤维化模型,假手术组的输尿管不结扎和剪断。术后当天开始ig给药,分别于术后1、2、3周检测各组大鼠尿液中的24 h尿蛋白、Ca2+和P3+浓度,检测血清中的血肌酐(Scr)和尿素氮(BUN),并进行肾组织HE、Masson染色,从形态学角度考察石榴皮鞣质对肾纤维化大鼠各项指标的影响。结果 HE、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组织受到损伤,左侧肾脏肾纤维化,造模成功;生理指标检测结果显示,左侧输尿管结扎后大鼠尿液的24 h尿蛋白,血清Scr、BUN偏离正常水平,Ca2+浓度上调,P3+浓度下调。石榴皮鞣质干预后,各项指标均具有恢复正常水平的趋势,石榴皮鞣质对大鼠肾纤维化具有改善作用。结论 石榴皮鞣质具有改善大鼠肾纤维化的作用,并能够调节肾纤维化大鼠机体钙磷代谢的失常。  相似文献   

12.
周本宏  陈鹏  涂杰  吴玥  刘刚 《中草药》2017,48(10):2072-2080
目的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的尿液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考察石榴皮鞣质对肾小球硬化大鼠内源性物质代谢的影响,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分析其代谢途径,为研究石榴皮鞣质对肾小球硬化大鼠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贝那普利组,石榴皮鞣质高、中、低剂量组,采用单侧肾切除结合2次尾iv盐酸多柔比星的方法制备肾小球硬化大鼠模型,ig给药8周,每周收集大鼠24 h尿液,用HPLC-MS对其检测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方法对各组大鼠尿液代谢物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并构建相应的代谢通路。结果代谢组学分析发现给药后第8周各组大鼠尿液有明显的聚类现象,通过对重要变量的分析鉴定,筛选出10个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涉及的代谢通路包括色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等多种氨基酸的代谢通路。结论石榴皮鞣质干预下的肾小球硬化大鼠内源性代谢物聚类性趋近正常水平,为进一步阐明石榴皮鞣质对肾小球硬化大鼠的作用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唐荣  魏欣  马江  刘昌孝  何新 《中草药》2023,54(12):3949-3961
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对石榴皮的研究现状及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国内突破石榴皮研究瓶颈和发现研究新思路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时间限定为2002年1月1日—2022年11月20日,共纳入3447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对年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作者合作网络,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词,英文文献共被引进行分析。结果 石榴皮研究中文文献发文量增长平缓,英文文献发文量增长快速,国内外对于石榴皮研究的热度不同。发文最多的3个国家是印度、中国、伊朗,国内主要的研究机构有新疆医科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国外主要的研究机构有伊斯兰阿扎德大学(Islamic Azad University)、沙特阿拉伯国王大学(King Saud University)等。国内外主要的核心作者有周文宏、高晓黎、Opara Umezuruike Linus等。国内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国外主要研究集中于石榴皮作为食品添加剂方面。结论 抑菌、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结肠炎、抗肿瘤等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及安...  相似文献   

14.
基于纳米材料角度研究石榴皮炭止泻作用物质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石榴皮炭Granati Pericarpium Carbonisatum中发现并分离出新型纳米类成分,并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其止泻作用。方法利用高温热解法对生石榴皮进行炭化,并对炭化产物进行萃取、滤过分离和透析得到一种具有水溶性的新型纳米类成分,命名为石榴皮炭纳米类成分(GPC-NCs)。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高效液相色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衍射对GPC-NCs进行表征。使用小鼠腹泻模型观察小鼠腹泻指数、腹泻潜伏期和肠道传输功能,以此来评价和证实GPC-NCs的止泻作用。结果从石榴皮炭中分离出来的GPC-NCs外形为类球形,粒径均匀分布在1.2~2.3 nm,晶格间距为0.321 nm,荧光量子产率为0.45%。GPC-NCs能够减少小鼠腹泻指数和腹泻潜伏期时间,并对番泻叶水煎剂所致的小肠运动功能亢进具有拮抗作用。结论 GPC-NCs的显著止泻效果,不仅为石榴皮炭的物质基础研究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也为GPC-NCs在止泻领域的潜在生物医学和医疗保健应用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对正常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千金子制霜减毒机制提供参考。方法大鼠ig高、中、低剂量的千金子生品和霜品提取物,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大鼠粪便中4类代表性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变化。结果平板菌落计数实验结果表明,ig千金子生品与霜品提取物后大鼠出现菌群失调现象,且千金子霜品较生品引起的菌群紊乱程度低,在低剂量给药时可使条件致病菌肠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数量减少。结论千金子制霜前后提取物均会影响肠道菌群的生物多样性,影响肠道菌群平衡,且千金子制霜后对4类肠道菌群的作用减弱,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程度减小,这与千金子霜品泻下作用缓和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表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考察千金子制霜前后对肠道菌群的干预作用,可揭示制霜与肠道菌群数量变化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白荣钰  易欢  陈丰连  邱静文  王莹  陈冰莹  李瑜  张蕾 《中草药》2021,52(20):6245-6253
目的探讨毛冬青三萜皂苷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大鼠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联合ip维生素D3诱导AS大鼠模型,给予辛伐他汀和毛冬青三萜皂苷进行干预,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胸主动脉病理变化;通过高通量测序检测各组大鼠肠道菌群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毛冬青三萜皂苷组AS斑块减少,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清中TC、ET-1和Ang-Ⅱ水平显著降低(P0.05、0.01),HDL-C、NO水平明显升高(P0.05、0.01),NO/ET-1显著升高(P0.05、0.01)。16S rRNA测序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肠道菌群紊乱,经毛冬青三萜皂苷干预后大鼠肠道菌群结构改善,拟杆菌等益生菌相对丰度增加,大肠杆菌等致病菌相对丰度降低。结论毛冬青三萜皂苷可以调节AS大鼠肠道菌群结构,对AS大鼠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寒凝血瘀状态下大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粪便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并考察与寒凝血瘀证密切相关的肠道菌群、代谢物、代谢通路。方法:采用冰水浴诱导的大鼠寒凝血瘀证模型,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联合UPLC-TOFMS的粪便代谢组学技术,将扰动的肠道菌群与内源性生物标记物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基于Illumina Mi Seq平台,发现与空白组大鼠相比,寒凝血瘀证模型组大鼠中Firmicutes显著上调(P0.05),Bacteroidetes显著下调(P0.01),显著差异的属有23个。确定了7个与寒凝血瘀证相关的粪便代谢物,涉及到的3个相关性最强的代谢通路,分别为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泛酸和辅酶A生物合成,组氨酸代谢。另外,肠道菌群的属与粪便代谢物有强相关性。结论:16S rRNA的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与代谢组学技术的联用可用于评价寒凝血瘀证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火麻仁水提液对便秘模型大鼠肠道菌群结构、短链脂肪酸(SCFAs)水平以及结肠炎症的病理变化,探讨火麻仁润肠通便作用的现代科学内涵。方法 SPF级Wistar大鼠4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火麻仁水提液组、阳性对照(优乐多益生元)组,给药处理28 d。采用复方地芬诺酯制备便秘致肠道菌群紊乱的大鼠模型。采用细菌平板计数法检测新鲜粪便中细菌变化,PCR-DGGE检测盲肠内菌群结构变化;气相色谱法测定盲肠中SCFAs水平;对结肠进行HE病理染色观察并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新鲜粪便中大肠杆菌及双歧杆菌有增多趋势,乳酸杆菌减少(P0.01);盲肠内细菌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升高,丁酸梭菌属、乳酸杆菌属减少;肠道内乙酸、丁酸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结肠病理评分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火麻仁水提液调整盲肠中厚壁菌门与拟杆菌门比值,升高乳酸杆菌、丁酸梭菌、Blautia、颤杆菌等水平,降低梭菌属IV群等水平;降低乙酸、丁酸水平(P0.05);降低结肠病理评分,改善病理损伤(P0.05)。结论火麻仁水提液能够缓解模型大鼠的便秘状态并修复结肠炎性损伤,其作用途径与调整肠道微生态有关,即促进失调的肠道菌群恢复平衡,同时通过影响肠道内SCFAs水平而改变肠道内的酸性环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采用序贯代谢方法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UPLC-HRMS)技术,鉴定给药后不同血浆样品中的原型成分与代谢产物,研究栀子化学成分在大鼠体内不同部位的代谢情况。方法 首先制备栀子提取液,然后通过肠灌流和封闭肠环法分别收集肠壁代谢、肠道菌群代谢、肝代谢的血浆样品,ig给药后收集综合代谢血液样品,结合UPLC-HRMS对各个样品所含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别。结果 从栀子提取液中共检测到环烯醚萜苷类、萜类、有机酸类和栀子黄色素类等46个化学成分。序贯代谢研究结果表明,在肠代谢样品中检测到38个原型入血成分和22个代谢产物,肝代谢样品中检测到25个原型入血成分和16个代谢产物,综合代谢组样品中检测到14个原型入血成分和10个代谢产物。结论 基于序贯代谢方法,解析栀子在大鼠体内的原型入血成分与代谢产物,不同代谢部位成分的差异为阐明栀子代谢成分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肉桂精油对正常大鼠肠道梭菌属IV簇菌群和拟杆菌属两类主要菌群的影响。方法 SD大鼠每天给予肉桂精油0.384 3 g/kg,连续给药30 d,取结肠和直肠内容物,针对肠道菌群的16S rRNA,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TRFLP)分析肠道梭菌属IV簇细菌和拟杆菌属细菌的数量、多样性及其分布。结果 肉桂精油给药后,肠道梭菌IV簇细菌和拟杆菌的数量、多样性及分布均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肠道梭菌IV簇细菌的变化更大。肉桂精油对结肠和直肠中两类菌的影响存在差异。结论 肉桂精油对肠道梭菌IV簇和拟杆菌属两类主要菌群的影响可能是肉桂对肥胖和糖尿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