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绝经后阴道流血的病因和诊断方法。方法:对210例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结果:良性疾病引起的阴道流血占54.38%,非器质性疾病占25.64%,恶性肿瘤占19.96%。病理结果显示破碎子宫内膜和经期内膜37例,增生期内膜50例,萎缩内膜7例,分泌期内膜6例,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14例(6.52%)。恶性肿瘤主要是宫体癌和宫颈癌。患者出血时年龄大于58岁,绝经年限大于10年,子宫增大宫腔深度大于8cm,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显著增高。结论:对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进行常规妇科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以防恶性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宫颈癌的MRI表现,评价MRI对宫颈癌术前诊断与分期的价值.方法 搜集本院2009年1月~2013年1月50例经病理证实的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资料.年龄32~75岁,平均45岁.主要临床症状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包括接触性、性交后和绝经后.病理诊断:鳞癌42例,腺癌6例,腺鳞癌2例.50例患者中21例行手术治疗,其余行放疗.回顾性分析其MRI影像特征,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信号特征以及对周围组织的侵犯情况.结果 宫颈癌MRI表现: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与正常宫颈基质(低信号)及宫旁脂肪(高信号)形成良好的对比,GD-DTPA增强呈轻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同时显示宫体、宫旁、阴道、盆壁、器官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等.结论 MRI显示宫颈癌瘤灶、侵犯范围与途径,明显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对发现宫旁侵犯情况明显优于临床,应作为宫颈癌术前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预测宫颈癌淋巴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宫颈癌患者的 MRI 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最大径、宫颈浸润深度、宫旁侵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肿瘤最大径>4 cm、宫颈浸润深度>1/2、存在宫旁侵犯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 均<0.05)。结论:肿瘤最大径、宫颈浸润深度、宫旁侵犯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上述宫颈癌原发灶 MRI 影像特征有助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白冬梅  宋芳霞  周洁 《海南医学》2005,16(10):104-105
目的 分析引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 对400例绝经后阴道出血的患者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 良性疾病引起出血占51.25%,非器质性疾病占31.25%,恶性肿瘤占17.5%。子宫内膜病检:破碎宫内膜和经期内膜45例,增生反应54例,萎缩反应12例及分泌反应14例。因宫内膜及宫颈上皮不典型增生引起出血23例(5.75%)。恶性肿瘤以宫颈癌和宫体癌为主。患者出血年龄〉59岁,绝经年限〉10年及子宫官腔深度〉8cm者,恶性肿瘤发生率高。结论 对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的诊断应重视常规妇科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明确病因,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阻断恶性肿瘤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阴道镜在子宫颈病变中的诊断价值,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宫颈疾病。方法:对2007年5月~2008年7月,156例宫颈病变患者的阴道镜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阴道镜检查156例宫颈病变中,全部进行病理学检查,病理检查确诊为CIN 43例(包括CINⅠ~Ⅱ级),原位癌19例(包括CINⅢ级),宫颈浸润癌9例,慢性宫颈炎85例。结论: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癌前病变、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绝经后阴道流血的原因和诊断方法.方法 对200例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结果 良性疾病引起的阴道流血占55%;非器质性疾病占25%;恶性肿瘤占20%.患者出血时年龄大于56岁,绝经年限大于9年,子宫增大宫腔深度大于8cm,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显著增高.结论 对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进行常规妇科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以预防恶性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卵巢黏液囊腺瘤恶变与子宫颈癌并存者较少见,我们遇到1例,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现就其B超、MRI表现诊断及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66岁,绝经17年,于半年前发现左下腹肿物,近1月加重,肿物增大,8天来伴阴道流血,在本市妇儿医院检查为子宫颈癌,病理切片为鳞状细胞癌,中等分化程度,我们以宫颈癌,盆腔肿瘤恶变收入院。查体:体温36·5℃,脉搏84次/分,血压20/12kPa,一般情况尚可,心肺无异常,腹部正中偏左可触及一肿物,8cm×7cm,无移动性浊音,无压痛及反跳痛。妇科检查:外阴红肿,已萎缩,阴道通畅有少许咖啡样分泌物,宫颈略小后唇有高粱米粒大小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阴道二维超声联合超微血管成像(SMI)在宫颈癌术前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8 年11 月—2019 年12 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宫颈癌拟手术治 疗的76 例患者。所有患者术前行阴道二维超声联合SMI 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 标准,分析2 种检查方法对宫颈癌分期的准确率及敏感性。结果 76 例宫颈癌患者中,Ⅰ A 期3 例,Ⅰ B 期 57 例,Ⅱ期16 例。二维超声联合SMI 诊断宫颈癌分期总的准确率为77.6%(59/76),MRI 为73.7%(56/7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二维超声联合SMI 诊断Ⅰ B1、Ⅰ B2 期的准确率均高于MRI(P <0.05)。肿瘤 直径<2 cm、2 ~ <4 cm 时,二维超声联合SMI 诊断敏感性为87.5% 和93.8%,优于MRI 的84.0% 和87.5%。 结论 二维超声联合SMI 在早期宫颈癌术前分期诊断上具有价格低廉、可反复操作、无创等优势,可为宫颈 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宫颈恶性淋巴瘤罕见,属结外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我院曾收治3例,报道如下。例1,任某,60岁,绝经22年,阴道流血5个月。妇科检查宫颈肿物鸭卵大,表面凹凸不平,阴道上1/2处变硬,子宫超手拳大、硬、活动。行子宫全切术,见宫颈上1/2处有2×2.5×2cm3肿块,界不清、中等硬。病理诊断宫颈恶性淋巴瘤(小核裂)。例2,吴某,37岁,曾有接触性出血数月。妇科检查宫颈见1.0×0.5×1.0cm3大小息肉,行摘除术。病理诊断恶性淋巴瘤(小圆细胞)。例3,吴某,42岁,阴道不规则流血半年,下腹胀痛。妇科检查宫颈糜烂,宫体正常,双附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子阴道镜在宫颈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12月我院门诊218例宫颈疾病患者的阴道镜情况。结果经阴道镜检查218例宫颈病变中,全部行病理学检查,病理检查确认为轻中度不典型增生(CINⅠ-Ⅱ)30例,原位癌5例,宫颈浸润癌2例,慢性宫颈炎191例。结论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癌前期病变、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患者54岁,因绝经2a,阴道不规则流血伴白带增多半a于2000年10月8日入院。患者既往月经正常,绝经2a后无诱因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伴白带增多,无阴道排液,未作过系统诊治,于2000年9月18日就诊于门诊行诊刮病检(病理号:20001477)示:1、宫内膜鳞状细胞癌(中分化),2、宫颈管高分化粘液腺癌,3、宫颈息肉小灶性腺体癌变。入院体查:体温:37°C,血压:110/80mmHg,心肺(一),腹软、肝脾未及。妇检:外阴:经产型,阴道畅,白带多,宫颈肥大光滑,子宫前位,大小约9cm×6cm×4cm,活动,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宫颈癌复发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经临床病理确诊的65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非宫颈癌患者为对照组.检测血清中SCC-Ag值,分别与宫颈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浸润肌层深度,肿瘤直径大小,复发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宫颈癌组患者SCC-Ag的阳性率为75.4%,临床期别高者显示较高的阳性率;SCC-Ag值水平与宫颈癌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浸润肌层深度及肿瘤直径大小有关(P<0.05);复发和/或转移者SCC-A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01);治疗后SCC-Ag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与病理组织学分级和肿瘤生长方式无相关性(P>0.05).结论:SCC-Ag是宫颈鳞癌较特异的肿瘤标记物,在宫颈癌辅助诊断和疗效判断及预后监测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龙艳  高志霖 《吉林医学》2014,(35):7906-7906
目的:探讨MRI在诊断子宫内膜癌及术前分期及其临床治疗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行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病例27例,术前行MRI检查并将其显示肿瘤浸润肌层深度、有无宫颈、阴道受侵、有无淋巴结转移等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MRI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比较:Ⅰa期、Ⅰb期和Ⅱ期各存在1例误判,Ⅲ期以上MRI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结果一致。MRI对肿瘤术前评估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对照:瘤浸润肌层深度、有无宫颈及阴道受累、有无淋巴结转移等准确率较高。结论:MRI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肿瘤侵犯范围、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等术前分期方面具有很高的准确率,是临床选择合适治疗方案和预后判断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阴道镜在宫颈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杜娟  年丽 《实用全科医学》2008,6(10):1044-1045
目的探讨阴道镜检查在诊断宫颈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5年10月-2007年10月240例宫颈病患者的阴道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阴道镜检查240例宫颈病变中,全部行病理学检查,病理检查确认为轻中度不典型增生(CINⅠ-Ⅱ)72例,原位癌10例,宫颈浸润癌20例,慢性宫颈炎138例。结论阴道镜检查对宫颈癌、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流血的病因与病理类型及恶性肿瘤发生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07年12月在本院妇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125例绝经后阴道流血病例资料。结果125例绝经后阴道流血患者中,良性病变48例(占38.4%),其中:宫颈息肉25例(占良性病变52.1%),宫内膜息肉6例(占良性病变12.5%),黏膜下子宫肌瘤10例(占良性病变8%),宫颈肌瘤7例(占良性病变10.4%);老年性阴道炎28例(占22.4%);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3例(占26.4%),其中:单纯型增生21例(占功血63.6%),萎缩性子宫内膜7例(占功血21.2%),复杂型增生5例(占功血15.2%);恶性肿瘤16例(占12.8%),包括:子宫内膜癌8例(占恶性肿瘤50%),宫颈癌4例(占恶性肿瘤25%),卵巢癌3例(占恶性肿瘤18.8%),输卵管癌1例(占恶性肿瘤6.3%)。恶性病变绝经年限较良性病变绝经年限明显延长,有显著性差异;恶性病变的出血时间较良性病变的出血时间长,有显著性差异。良性病变可给予非手术对症治疗或小手术治疗,恶性肿瘤患者通过在本院或转院手术治疗。结论要重视并预防妇女的绝经后阴道流血,特别是老年妇女的绝经年限越长,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越高。对这一高危年龄段妇女进行早期检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李峰 《当代医学》2014,(33):18-19
目的:探讨宫颈锥切术在诊断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和镜下早期宫颈癌浸润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宫颈癌的确诊率,为疾病进一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120例经阴道镜活检病理诊断CIN(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或镜下早期宫颈癌浸润的患者在LEEP刀下行宫颈锥切术再行病理检查病理诊断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以宫颈锥切病理为准,CINⅠ25例,CINⅡ40例, CINⅢ36例,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CIS)13例,浸润癌6例,对比阴道镜多点活检病理结果相符合有71例,不符合49例,其中诊断不足有23例,诊断过度26例。120例LEEP诊断为宫颈浸润癌的有13例,阴道镜下活检漏诊率为10.8%。结论阴道镜下多点宫颈活检对CIN的诊治有局限性,联合宫颈锥切可提高宫颈癌诊断准确率,并减少隐匿性宫颈癌的漏诊率,可以对宫颈癌的进一步诊断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明确高原地区引起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对267例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引起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中,阴道炎最多,占30.34%(81/267),其次宫颈炎,占21.35%(57/267),恶性肿瘤逐年减少,占9.73%(26/267),但随年龄增长,绝经时间延长,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性也随之增大。结论:对绝经后阴道出血的诊断,应重视常规的妇科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明确病因,作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阻止肿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绝经后阴道流血326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流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对绝经后阴道流血326例进行临床及病理分析。结果良性疾病致绝经后阴道流血者占48.16%,非器质性病变占32.21%,恶性病变占19.63%。恶性病变的比率随年龄增加、绝经年限的延长逐渐上升(P〈0.01)。结论出血来自子宫最多见。恶性肿瘤以子宫内膜癌和宫颈癌为主,年龄越大、距绝经年限越长者恶性病变的可能性越大。阴道B超结合宫腔镜检查有利于绝经后阴道流血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李学明  徐娟 《当代医学》2016,(12):19-20
目的 探讨经阴道B超对宫颈浸润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100例宫颈浸润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患者采取经阴道B超的检查方式进行临床诊断,对照组患者采取经腹超声的检查方式进行临床诊断,诊断结束后,对比2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试验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0.00%,对照组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4.00%,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宫颈癌浸润深度符合率为92.00%,对照组的宫颈癌浸润深度符合率为7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阴道B超对宫颈浸润癌的诊断价值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确诊率,能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提高疗效,减少医疗隐患,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影响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 010例行手术治疗的ⅠA2~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病理特征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采用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ⅠA2~ⅡB期宫颈癌发病高峰年龄为40~49岁,临床表现以接触性流血(45.15%)、不规则阴道流血(27.52%)多见,避孕方式以未避孕(38.21%)多见,首次症状出现距就诊中位时间3.25个月,四分位数时间(1.23,10.72)个月。ⅠA2~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2.38%。单因素分析表明,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肿瘤直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脉管浸润、间质浸润深度、宫旁浸润、累及阴道等因素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直径>4 cm(OR=1.853)、特殊病理类型宫颈癌(OR=2.921)、组织学分级(OR=0.592)、间质浸润深度>1/2全层(OR=3.674)、脉管浸润阳性(OR=4.156)、肿瘤累及阴道(OR=2.456)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ⅠA2~ⅡB期宫颈癌发病呈年轻化趋势,肿瘤直径>4 cm、组织学分级越高、特殊病理类型宫颈癌、间质浸润深度>1/2、肿瘤累及阴道、脉管浸润更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应规范盆腔淋巴结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