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时轮换注射部位与皮下出血的关系,找出有效的轮换注射部位的方法,以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率。方法选择过敏性紫癜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的患儿3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时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对照组随机轮换注射部位,两组各注射150例次,观察两组皮下出血发生例数及出血程度。结果观察组皮下出血率及出血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0.01)。结论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可以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的临床效果,寻找最佳注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需要注射低分子肝素的患者68例,其中常规注射26例,改良注射42例.传统组采用上臂三角肌外缘或前臂外侧注射,改良组采用腹壁部位轮换的垂直皱褶注射法,观察分析患者主观感受及皮下出血面积,并与传统注射法进行比较.结果 改良组患者主观感受较为舒适,皮下出血率7.1%,无皮下出血直径大于2 cm;常规组皮下出血率46.2%,皮下出血直径大于2cm有10例,两组皮下出血率、大面积(出血范围直径大于2 cm)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可以减少患者皮下出血率及出血面积,注射舒适度较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改良低分子肝索皮下注射方法与患者接受度、皮下出血发生率和出血面积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科2008年1月-2010年1月住院需注射低分子肝素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改良注射组和常规注射组,各40例.改良组采用注射部位轮换及提捏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注射法.对比观察患者自评接受度及注射部位皮下出血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改良组及常规组患者自评接受度分别为:很满意10、1人,满意26、18人,不满意4、21人;满意率分别为90%、47.5%,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改良组皮下出血5人,平均出血面积(0.016±0.022)cm^2,皮下出血率为12.5%;常规组皮下出血31人,平均出血面积(0.025±0.034)cm^2,皮下出血率为77.5%;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改良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方法可明显增加患者接受度并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率及缩小出血面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两种不同皮下注射方法对皮下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100例,均连续应用低发子肝素7d。每例患者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每日2次。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改进组各100例,对照组传统方法皮下注射,改进组注射前按摩局部皮肤3min,注射过程及注射后保持皱褶3min。结果:2种不同注射方法所致皮下出血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改良皮下注射法可以显著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刘燕春  杜蕊 《家庭医药》2016,(12):101-102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两种不同注射方法对局部出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5年8月于我院采用低分子肝素注射治疗的12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全部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63例患者,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注射,观察组应用改良方法注射,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皮下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是9.23%,重度出血率是8.33%;对照组皮下出血发生率是17.69%,重度出血率是26.09%,观察组局部出血率与重度出血率均要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应用改良注射方法相比于常规注射方法疗效更为显著,患者局部出血率更低,可以有效减少患者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张冬梅  杜蕊 《家庭医药》2016,(9):132-133
目的:观察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减少皮下出血的结果,为优化注射方法提供就。方法:随机挑选2014年1月-2014年12月之间来我院治疗的需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计98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42例上半年治疗的患者采取常规的注射方法;下半年治疗的56例患者为实验组,采取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对比患者的皮下出血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皮下出血对比对照组要低,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56例患者的瘀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能够较好的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对于促进患者健康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按压方法与皮下出血的关系。同时找出有效的按压时间及力度,减少皮下出血的概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患有脑梗死并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按压时间分别为3min、5min、8min、10min,在各组按压时间的基础上用弹力按压器按压力度为皮肤下陷1cm、2cm、3cm、5cm等深度,观察各组出血面积的大小和出血例次。结果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按压方法与皮下出血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局部按压5min,皮肤下陷2cm可以减少出血面积和出血例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减少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出血的方法。方法将60例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皮下注射法,试验组采用垂直皱褶法及留置气泡技术皮下注射。观察并计算每组注射部位皮下出血发生率及程度。结果试验组皮下出血率为15.7%低于对照组的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局部出血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垂直皱褶法及留置气泡技术可有效降低患者皮下出血发生率,减轻皮下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时更换针头与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的关系。方法:选择脑梗死和T IA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注射前更换针头,对照组直接注射,两组各注射240例次,观察两组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结果:实验组皮下出血面积及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注射前更换针头可以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  相似文献   

10.
潘莲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3):3629-3629
目的:探讨注射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导致皮下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采取患者自身对照法,每12h注射1次,采取对时注射,9:00 am~21:00 pm,早晚选择不同的注射部位,不同的注射方法,连续7d,每次注射后观察注射部位并记录患者疼痛程度及出血情况.结果:通过比较,改良方法注射后疼痛程度、出血肿胀范围明显低于传统的注射方法,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正确的操作和规律轮换间隔注射、每次观察并记录注射部位情况等是避免皮下出血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培氟沙星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0.9%氯化钠溶液中配伍后的稳定性。结果甲磺酸培氟沙星注射液与利巴韦林注射液在25℃±1℃配伍稳定,24h内含量降低2%,pH值变化不明显。结论:在0.9%氯化钠液中两药可以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注射用加替沙星和甲硝唑注射液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配伍前后2种药物的含量,并观察和测定外观性状、pH变化。结果注射用加替沙星和甲硝唑注射液配伍后在室温及35℃放置24h,配伍溶液外观性状、pH值及2种组分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注射用加替沙星与甲硝唑注射液配伍后至少24h内稳定,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卓青注射液的一次性注射的成功率,减轻注射时的疼痛。减少局部硬结的发生。方法通过对106例患者的212次卓青注射,采用两种不同注射方法进行注射后的效果比较。结果改进的注射方法明显优于传统的常规注射,一次成功率达99.05%,且疼痛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的注射方法有明显的减轻患者的痛苦,降低成本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Earlier studies suggest higher infection risk among recently initiated injection drug users (IDUs) than more experienced users. Whether IDUs' risky injection practices rise progressively with duration of injection or frequency of practices is higher near initiation and then taper remains an open question. METHODS: Recently initiated IDUs were street recruited and interviewed between 1997 and 1999 as part of a multisite cohort study in five US urban cities. Recent risky injection practices (injecting with others and injecting on average more now) were examined across three cross-sections defined by duration of injection: 0-1 year, 2-3 years, and 4-6 years. RESULTS: The IDU groups of <2 years duration (n = 691) and 2-3 years duration (n = 697) had higher odds than the 4-6 year group (n = 520) of reporting injecting with others (Odds Ratio, OR = 1.52, and OR = 1.47, respectively) and injecting on average more now (OR = 1.44 and OR = 1.44, respectively). The associations remained after multivariate adjustment for demographic variables. CONCLUSIONS: These data on recently initiated IDUs suggest that risky injection practices were more frequent earlier than later within the first 6 years of initiation, emphasizing that outreach prevention needs to identify and intervene with IDUs early.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室温6h内胰岛素注射剂与5种药物在5%葡萄糖注射剂(GS)中的配伍稳定性。方法采用发光免疫法测定胰岛素含量,同时考察配伍液的外观、pH值和不溶性微粒的变化。结果胰岛素与头孢哌酮钠配伍产生浑浊,胰岛素与头孢呋辛钠、头孢他啶、头孢地秦钠、门冬氨酸钾镁在6h内外观、不溶性微粒、pH值未出现明显变化,胰岛素含量在3~4h后变化超过10%。结论在5%GS中胰岛素与头孢哌酮钠不宜配伍,与头孢呋辛钠、头孢他啶、头孢地秦钠、门冬氨酸钾镁可配伍,但应在3~4h内用完。  相似文献   

16.
依诺沙星注射液与替硝唑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葡萄糖酸依诺沙星注射液与替硝唑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取依诺沙星注射液与替硝唑注射液配伍后的溶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在25℃下6 h内不同时间的吸收度,计算依诺沙星、替硝唑配伍前后的含量。扫描紫外吸收图谱,观察溶液的外观,测定pH值。结果在25℃下,0~6 h内配伍液外观、pH值和紫外吸收图谱无明显变化,依诺沙星和替硝唑的含量无明显变化。结论依诺沙星注射液与替硝唑注射液在25℃下可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7.
李元福 《安徽医药》2006,10(1):61-62
目的考察昂丹司琼注射液与注射用顺铂在氯化钠注射液中的稳定性。方法参考临床常用剂量,配制含昂丹司琼与顺铂的配伍液,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与炽灼残渣检查法分别测定配伍液中昂丹司琼与顺铂在25℃、37℃条件下,于配伍后8 h内的含量变化。并同期观察配伍液的外观变化和测定配伍液的pH值。结果在25℃、37℃条件下,昂丹司琼注射液与注射用顺铂配伍后,8 h内配伍液外观未见变化,pH值、昂丹司琼与顺铂的含量稳定。结论昂丹司琼注射液可以与注射用顺铂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硫辛酸注射液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条件以及在木糖醇和果糖注射液中的稳定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将600 mg硫辛酸注射液与250 m L的木糖醇注射液及果糖注射液配伍,测定溶液的p H值、硫辛酸的含量,定时观察溶液的颜色及澄明度。结果本实验所建立的色谱条件对硫辛酸注射液的检测专属性好,硫辛酸在0.062.0 m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硫辛酸注射液与木糖醇配伍后,在避光条件下硫辛酸含量、溶液的p H值、澄清度均无明显的变化,24 h内稳定性好。而与果糖注射液配伍后溶液的颜色澄清度有明显的变化,且硫辛酸降解快,4 h后的含量为89.89%,配伍稳定性不好。结论硫辛酸注射液可以与木糖醇注射液配伍,不宜与果糖注射液配伍。  相似文献   

19.
朱雪松  郑芳  李志浩  陈莉莉  师娉嫔 《安徽医药》2010,14(12):1391-1393
目的考察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与葡萄糖酸依诺沙星注射液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室温[(20±1)℃],避光条件下,盐酸氨溴索与葡萄糖酸依诺沙星配伍后0~6 h内测定pH,观察外观及性状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测定盐酸氨溴索与葡萄糖酸依诺沙星的含量变化。结果 6 h内混合液外观、pH及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室温[(20±1)℃]避光条件下,盐酸氨溴索注射液与葡萄糖酸依诺沙星注射液6 h内可以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20.
甲磺酸帕珠沙星(pazufloxacin mesilate)是第四代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其作用靶位是细菌DNA拓扑异构酶Ⅱ和Ⅳ,主要用于呼吸道、泌尿道和皮肤组织感染,特别是对复杂性感染、急性感染、重度感染、手术和外伤感染,以及对一般抗感染药物有耐药性的细菌感染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