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黄潇  刘婧  付小梅  关志宇  蒋淑敏  李桥英 《中草药》2017,48(6):1133-1138
目的优化栀子炭微波炮制工艺。方法以HPLC法测定传统炒制方法炮制的栀子炭中京尼平苷及鞣质的量作为评价指标,采用CRITIC法计算权重系数,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栀子炭微波炮制工艺,并对栀子炭微波炮制品的药效进行验证。结果 CRITIC法得出炒制栀子炭京尼平苷、鞣质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27、0.73,微波炮制栀子炭的Box-Behnken响应面法得出最佳工艺为微波功率600 W,微波时间6 min,样品质量120 g,京尼平苷、鞣质量分别为35.19、4.76 mg/g。通过药效验证表明微波炮制栀子炭与传统炒制栀子炭均能够缩短小鼠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两者药效无明显区别。结论微波炮制工艺节能高效、可操作性强,该方法可以作为丰富传统炮制工艺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栀子炒炭前后的主要化学成分变化及其对干酵母致血热复合出血模型大鼠的凉血止血作用,探索栀子炭的炮制机制。方法:检测栀子炮制前后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情况。运用HPLC测定京尼平-1-β-D-龙胆双糖苷,栀子苷,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西红花苷-Ⅲ的含量,流动相乙腈-0.2%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38 nm和440 nm;利用UV测定总鞣质含量,检测波长760 nm。动物实验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阳性药组、生栀子组、栀子炭组。阳性药(云南白药)组、生栀子组、栀子炭组分别按2.1 g·kg-1(按生药量折算)灌胃给药,空白组和模型组分别给予等体积0.5%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6 d后建立大鼠致热复合出血模型,监测大鼠肛温、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及全血黏度的变化情况,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栀子炒炭后,栀子苷及西红花苷类成分含量急剧下降,总鞣质含量上升;与模型组比较,生栀子能够极显著性降低大鼠的肛温(P0.01),且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全血高、中、低切黏度(P0.05,P0.01),但对凝血指标无影响;栀子炭只能在0~4 h极显著性降低大鼠肛温(P0.01)及全血低切黏度(P0.05),但可显著缩短TT,APTT和PT(P0.05,P0.01),且能明显降低FIB水平(P0.05)。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栀子炭能够缓解血热出血大鼠肺损伤的症状。结论:栀子炭具有凉血止血作用,其炮制机制可能与栀子苷、西红花苷类成分及鞣质的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热分析技术对生地黄炭的最佳炮制温度进行探讨,建立地黄炒炭炮制过程中内在能量变化的量化方法和评价指标.方法 采用热重-微商热重(TG-DTG)技术,对地黄样品、地黄各提取物与对照品进行程序升温及恒温的热解特性研究及热分析动力学研究,分析生地炭炮制温度上限,推导生地黄炒炭的最佳温度及内在能量变化.结果 (333....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热分析技术及混合权重的响应面实验优选小米炒党参炮制工艺。方法 运用热分析技术对小米炒党参炮制前后的有效成分进行热解特性分析,得出适宜的炮制温度范围,同时从热分析角度初步解析其炮制机理;以指标性成分5-羟甲基糠醛(5-HMF)、党参炔苷、白术内酯Ⅲ、党参多糖的含量结合外观性状为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结合CRITIC权重法确立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利用响应面法考察炒制温度、炒制时间、辅料用量对小米炒党参综合评分的影响,优选小米炒党参炮制工艺。结果 热分析结果表明党参炮制后主要影响党参的多糖类成分及苷类成分,小米炒党参最佳炮制温度范围为120~220℃;以AHP-CRITIC混合权重法得出党参炔苷、党参多糖、白术内酯Ⅲ、5-HMF、外观性状的权重分别是0.434 5、0.176 8、0.139 3、0.088 9、0.160 5;以此进行综合评分,通过响应面法优选得到小米炒党参最佳炮制工艺为每100 kg党参加小米20 kg, 165℃炒制5 min。结论 结合了热分析技术与AHP-CRITIC混合权重法的响...  相似文献   

5.
蚂蟥酶解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雪  袁瑞娟  赵智婕  詹雪艳  王雄飞  段天璇 《中草药》2014,45(17):2482-2486
目的确定蚂蟥的最佳酶解工艺。方法选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3种抗凝活性指标,以外翻肠囊实验筛选蚂蟥酶解物在肠吸收前后最佳活性测定指标。采用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复合酶(先胃蛋白酶后胰蛋白酶)对蚂蟥进行酶解,以筛选得到的最佳活性指标考察酶的种类、酶底比、酶解时间以及酶解温度对蚂蟥酶解工艺的影响。结果 TT是测定蚂蟥酶解物抗凝活性的最佳指标,采用胰蛋白酶对蚂蟥酶解可获得高活性的酶解产物,最佳的酶解条件为温度73℃,酶底比10%,酶解时间8 h。结论 TT作为抗凝指标进行酶解工艺考察,可反映整个凝血过程,结果更可靠,且该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所优选的酶解工艺简单可行,可为蚂蟥合理提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盛萍  白杰  张冰 《中药材》2008,31(1):23-25
目的确定栀子炭止血作用活性部位.方法对栀子炭按不同提取方法、不同溶剂极性提取,以小鼠的止血时间为筛选指标对各部位进行筛选.结果栀子炭水煎煮法可明显缩短小鼠凝血时间;栀子炭的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水部位可以明显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结论正丁醇部位、水部位、乙酸乙酯部位为栀子炭止血作用的主要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脂血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进行低分子肝素(LMWH)辅助治疗的效果以及对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泉州德诚医院收治的76例高脂血症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按照常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和观察组(38例,常规治疗方案联合LMWH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血脂、不良反应以及炎症因子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相较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更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APTT、TT、PT均更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更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更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临床在对高脂血症患者治疗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LMWH辅助治疗,可以调节患者APTT、PT、TT水平,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减轻患者体内炎症反应,有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清血通脉颗粒抗凝血作用及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大鼠腹主动脉采血,取血浆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含量;家兔耳中动脉采血,取富血小板血浆(PRP)及穷血小板血浆(PPP),ADP作为诱导剂,利用血小板聚集凝血因子分析仪,观察2 min、4 min、6 min时血小板聚集功能,记录聚集百分率,计算最大聚集百分率及聚集抑制百分率。结果:清血通脉颗粒明显延长大鼠血浆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明显降低大鼠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显著抑制由二磷酸腺苷引起的家兔血小板聚集。结论:清血通脉颗粒具有抗凝血作用,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金氏痔痛贴对实验性大鼠的止血作用。方法:将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对照组、云南白药组、赋形剂组及金氏痔痛贴大、中、小剂量组,测定大鼠的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值及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金氏痔痛贴能显著缩短模型大鼠的凝血时间、PT、TT、APTT,并能增强大鼠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对于Fg,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氏痔痛贴上述指标与云南白药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氏痔痛贴能显著缩短凝血时间、PT、TT和APTT,并能增强大鼠的血小板的聚集功能,该药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可作为临床痔疮出血的止血药物,其止血机制可能与促进凝血过程中的凝血酶原和凝血活酶的生成、增强血小板的聚集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0.
运用热分析技术,以模拟空气(N2-O2 4∶1)为载气,选取10℃·min-1的升温速率,体积流量为60 mL·min-1,分别对甘遂生品、甘遂醇提物、石油醚萃取物、氯仿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及其甘草汁拌制品进行热解特性分析。结果发现,由于萃取溶剂极性的不同,各极性部位所含化学成分的种类及数量发生变化,且随着甘草汁固体粉末加入量的增加,最大热失重速率峰均提前,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部位分别提前(157.40±1.06),3.50,(25.83±1.66)℃,但是热失重率除氯仿部位增加(2.62±5.19)℃外,石油醚、乙酸乙酯部位却分别减少(33.90±1.72),(19.28±1.11)℃。可见甘草汁的加入,使得甘遂的毒性部位石油醚部位及氯仿部位的热解速率增加,最大热失重速率峰的温度点降低,同时药效部位乙酸乙酯部位虽然在升温过程中亦有所下降,但是整体失重率及失重速率相对较小,达到保留药效成分的作用,证明了甘草制甘遂炮制后减毒的机制以及甘草制甘遂的科学性及合理性。同时,随着加入甘草汁比例的增大,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部位的最大热失重速率峰均提前,峰温降低,易于热解。其中石油醚、氯仿部位10∶1混合物的热失重速率相对较大,峰温较低,而乙酸乙酯则正好相反。此结论对于甘遂与甘草的比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栀子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的干燥成熟果实中的黄酮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光谱分析鉴定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栀子的果实中分离鉴定了12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1)、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2)、芦丁(3)、5-羟基-7,3′,4′,5′-四甲氧基黄酮(4)、5,3′-二羟基-7,4′,5′-三甲氧基黄酮(5)、5,7-二羟基-3′,4′,5′-三甲氧基黄酮(6)、5,7,3′-三羟基-8,4′,5′-三甲氧基黄酮(7)、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8)、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9)、5-羟基-6,7,3′,4′,5′-五甲氧基黄酮(10)、5,7,3′,5′-四羟基-6,4′-二甲氧基黄酮(11)和5,7,4′-三羟基-3′,5′-二甲氧基黄酮(12).结论:化合物6和8为首次从栀子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应用ArcGIS和Maxent模型分析栀子在全国的生态适宜性。以85批栀子药材为分析基点,选取适合栀子生长的生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4月均降水量、11月均降水量和8月均温度等是影响栀子的生长最关键的生态因子,栀子适宜生长区域相对集中,北至陕西南部、河南南部、安徽中部,南至海南省北部,西至四川省中部,东至浙江沿海地区、台湾东北部。  相似文献   

13.
基于ISSR和SRAP标记的栀子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武  吴志刚  陶正明  蔡胡敏 《中草药》2019,50(2):510-516
目的对栀子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为栀子资源保护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12条ISSR和9对SRAP分子标记,以3个居群21份栀子种质资源为材料,通过多态性检测水平、遗传多样性比较和聚类分析,揭示栀子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结果 ISSR引物和SRAP引物分别扩增出125和80条带数,多态性条带数分别为100和74,多态性比率(PPB)分别为80.00%和92.50%,栀子居群的总体物种水平的等位基因观察数(Na)分别为1.461 3和1.579 2,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1.307 7和1.342 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173 1和0.197 4,Shannon's指数(I)分别为0.254 5和0.295 9;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ISSR和SRAP标记中3个居群之间的遗传多样性(Ht)分别为0.239 1和0.289 9,种间遗传多样性(Hs)分别为0.173 1和0.197 4,基因分化系数(Gst)分别为0.276 2和0.318 9,即72.38%和68.11%的遗传变异在种群内进行,居群间基因流(Nm)分别为1.310 3和1.068 0,证明居群间存在一定的基因流动(Nm1);UPGMA聚类分析表明,ISSR和SRAP标记将栀子资源分为2个类群,且以SRAP分析的聚类结果更符合实际居群。结论取样栀子种质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主要发生在居群内,SRAP标记更适合用于栀子遗传多样性分析,对栀子资源的保护和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引起栀子褐斑病病原菌种类,为病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江西省不同地区栀子褐斑病病叶标本,采用组织块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按照柯赫氏法则,用致病性试验、病原菌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真菌r DNA-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方法对不同种属的植物叶片进行致病性测定,确定病原菌寄主范围。结果:从收集的栀子褐斑病病原菌感染的叶片中分离纯化得到的菌株,在培养基中初期气生菌丝绒毛状,白色,菌落的颜色初为白色,后变为深褐色,显微镜下观察菌丝有隔及分枝,子实体球型,灰色至褐色,分离的菌株回接后可使栀子叶片产生褐斑病病害,对扩增得到的r DNA-ITS序列进行Blast对比分析,确定该病害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引起。病原菌寄主范围较广泛,供试的10种植物中对白花前胡的致病性最强,对千日红则没有致病性。结论:明确了栀子褐斑病病原菌及其寄主范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栀子不同部位(皮、仁、须)指标性成分含量及对其指纹图谱进行研究,比较栀子不同部位成分含量及组成差异,为栀子皮、仁药效差异提供理论依据;探究栀子须的开发利用价值,避免栀子药用资源浪费。方法:栀子苷、西红花苷Ⅰ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总环烯迷萜苷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栀子不同部位3个成分含量进行分析。采集栀子不同部位HPLC指纹图谱,分别建立不同产地不同加工方法栀子不同部位HPLC指纹图谱共有模式,并采用相似度评价系统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栀子不同部位指纹图谱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河南、福建、江西栀子皮、仁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变化相同,栀子苷含量为福建河南江西,福建栀子皮中3种成分含量远远高于河南、江西。西红花苷Ⅰ和总环烯迷萜苷含量为福建江西河南,福建、江西总环烯迷萜苷含量远远高于河南。不同产地的栀子须中3个指标性成分含量比较,栀子苷、西红花苷I含量为福建江西、河南;总环烯迷萜苷含量为福建江西河南。同一部位,栀子皮指纹图谱共标定22个共有峰,除了S13~S15外,其他样品的相似度在0.9以上;栀子仁指纹图谱共标定22个共有峰,除了S22~S30外,其他样品的相似度在0.9以上;栀子须指纹图谱共标定16个共有峰,除了S7~S9外,其他样品的相似度在0.9以上。不同部位,栀子须与皮、仁指纹图谱差别较大,须部位峰数减少,峰2,3,5的峰高须皮仁;仁部无峰X,峰高须皮;除峰17外,仁部位图谱各峰的峰高均高于皮部位。结论:栀子皮、仁部位指标性成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栀子须中总苷含量较高,可用于提取总环烯醚萜苷。所建指纹图谱可以反映栀子不同部位成分含量差异及种类分布,为栀子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为临床上栀皮、栀仁分开使用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栀子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商品等级野生和栽培的栀子样品,以D65光源、图像信息收集软件提取果皮颜色的色泽数据,利用数显游标卡尺对栀子饱满度信息进行量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栀子6种成分的含量,利用两步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等统计方法对10个指标进行了分类比较,确定各传统鉴别主征的显著性和重要程度,建立栀子药材传统商品规格分类与果皮颜色的多重对应关系,探索果皮颜色与活性成分指标的相关性,为栀子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合理划分提供依据。经过分析,药材可分为2类且有显著的区分意义,果皮颜色传统判别主征的重要性大于饱满度,对栀子的一、二等品能进行较为准确的区分。该研究补充并重建了栀子商品规格等级的划分标准,同时制定了栀子等级快速评判的方案,为栀子药材品质的综合评价提供了新途径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使通过分子标记手段鉴定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品种成为现实,满足苗期鉴别栀子品种资源的需要。方法 采用14对多态性较好的转录组微卫星(EST-SSR)引物对栀子及10个品种进行扩增检测,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等参数,并进行系统聚类。结果 14对EST-SSR引物共检测到62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扩增出4.4条,栀子品种Nei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指数(I)分别为0.653 3和1.226 8,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同一品种的不同样品能较好地聚集在一起,但品种之间并未完全按形态学性状聚类分支。构建的指纹图谱通过引物及引物组合能较好地将栀子品种进行区分。结论 利用14对EST-SSR引物成功地构建了10个栀子品种的指纹图谱,研究结果可为栀子品种鉴定、亲缘关系及品种起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中药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 综合应用各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栀子环烯醚萜苷富集部位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核磁共振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经UPLC-Q/TOF-MS快速分析发现栀子果实60%乙醇提取物经HP-20大孔吸附树脂30%乙醇水洗脱部位为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富集部位,从中分离鉴定了31个化合物,分别为2''-O-[(E)-对香豆酰基]-栀子新苷(1)、6''-O-[(E)-芥子酰基]-栀子新苷(2)、7-去氧栀子新苷(3)、tarenninoside C(4)、2''-O-coumaroylmussaenosidic acid(5)、10-O-咖啡酰基去乙酰基交让木苷(6)、6''-O-[(E)-芥子酰基]-京尼平苷(7)、京尼平-1-O-β-D-龙胆二糖苷(8)、京尼平苷(9)、7-脱氧-8-表马钱苷酸(10)、断氧化马钱苷酸(11)、gardenamide A(12)、6''-O-trans-sinapoyljasminoside B(13)、epijasminoside A(14)、jasminodiol(15)、6''-O-trans-sinapoyljasminoside L(16)、3-(β-D-glucopyranosyloxymethyl)-2,4,4-trimethyl-2-cyclohexen-1-one(17)、jasminoside C(18)、芥子酸(19)、咖啡酸(20)、没食子酸甲酯(21)、C-藜芦酰基乙二醇(22)、β-hydroxypropiosyringone(23)、3-羟基-1-(3-甲氧基-4-羟基苯基)丙烷-1-酮(24)、threo-guaiacylglycerol-8''-vanillic acid ether(25)、1,2-双-(4-羟基-3-甲氧基苯基)-1,3-丙二醇(26)、反-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27)、1-芥子酰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28)、1,3,5-三甲氧基苯(29)、芦丁(30)、glycyrrhisoflavone(31)。结论 化合物112为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1318为单萜苷类化合物,610222931为首次从栀子果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多波长HPLC-DAD,同时测定栀子不同部位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羟异栀子苷、栀子苷、绿原酸、西红花苷Ⅰ、西红花苷Ⅱ和竹节参皂苷Ⅳa 7种化合物的含量,比较各成分在栀子不同部位的分布。结果表明栀子中各成分在各部位分布不同,且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栀子苷主要分布在果实和叶中,竹节参皂苷IVa主要分布于根和茎中,西红花苷类成分主要存在于果实中,绿原酸以叶和茎含量较高,羟异栀子苷在叶和根中含量较高,去乙酰车叶草酸甲酯在根和茎中含量较高。通过分析栀子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含量差异,为栀子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