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建立急性过敏性腹泻模型,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学特征.方法 5~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用卵白蛋白(OVA)和完全弗氏佐剂对实验组小鼠隔1周2次腋窝皮下预致敏,第2次致敏1周后2组小鼠均每隔1d给予等量溶解在灭菌PBS的OVA灌胃;于第10次灌胃后处死小鼠,取血分离血清测OVA-IgE,取结肠近端组织行HE染色观察肠组织病理改变并在油镜下计数嗜酸性粒细胞.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结肠黏膜充血水肿,上皮排列不规则,腺区有大量炎细胞浸润,固有层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血清OVA-IgE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OVA 可诱导过敏性腹泻炎症,结肠黏膜组织以充血水肿和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黄蜀葵花提取物对炎症性肠病(IBD)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BABL/c小鼠8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和黄葵提取物组,每组20只,后3组用TNBS诱导建立小鼠IBD模型。造模开始时,柳氮磺吡啶组和黄葵提取物组分别给予0.5 g/kg柳氮磺吡啶,3.75 g/kg黄蜀葵花提取物灌胃,每日1次,连续28 d。实验终点时分析实验动物的存活率、结肠质量长度比值、结肠组织病理变化,以及结肠组织中细胞因子TNF-α和IFN-γ含量。结果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组和黄葵提取物组动物存活率分别为100%、40%、60%和75%,黄葵提取物组小鼠存活率显著增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黄葵提取物组结肠质量长度比值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肠组织炎症和隐窝损害显著减轻,病理评分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肠组织TNF-α、IFN-γ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黄蜀葵花提取物能够抑制IBD模型小鼠肠道炎症,提高模型动物生存率,抑制TNF-α和IFN-γ等炎症因子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内质网应激(ERS)角度探讨小檗碱(BBR)缓解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BBR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制备右旋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UC小鼠模型,BBR低、中、高剂量组造模同时给予BBR混悬液灌胃7d。观察5组小鼠一般情况并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末次给药后取小鼠结肠病变部位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评价;TUNEL法检测结肠组织肠上皮细胞(IECs)的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检测结肠组织中GRP78、Caspase-12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肠组织GRP78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BBR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学损伤均有明显减轻。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结肠组织IECs凋亡数明显增多,GRP78、Caspase-12和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GRP78mRNA的表达亦上调。而与模型对照组比较,BBR低、中、高剂量组小鼠结肠组织IECs凋亡数明显下降,BBR高剂量组小鼠结肠组织GRP78、Caspase-12、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与GRP78mRNA的表达水平均下调。结论BBR能有效减轻UC小鼠的结肠炎症,其机制可能与下调ERS水平,抑制ERS介导的Caspase-12/Caspase-3凋亡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陈皮酵素在体内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119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4组:模型组(n=49)、实验组(n=56)、对照组(n=7)和陈皮酵素组(n=7)。模型组灌胃40% CCl4橄榄油溶液(3×0.1 mL/周);实验组灌胃40% CCl4橄榄油溶液(3× 0.1 mL/周)和陈皮酵素(0.26 mL/d);对照组和陈皮酵素组分别给予橄榄油(3×0.1 mL/周)和陈皮酵素(0.26 mL/d),共8周。采用腹腔注射CCl4的方法来构建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模型组和实验组每周处死7只小鼠,对照组和陈皮酵素组小鼠第8周处死,收集肝脏标本和血清。用HE染色和天狼星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改变,测定血清甘氨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胺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水平。结果 HE和天狼星染色结果显示,只灌胃CCl4的模型组,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深,表现为汇管区明显的脂肪变性、坏死和炎性细胞浸润。但给予陈皮酵素的实验组炎症程度较模型组减轻,表现为空泡化和炎症细胞浸润减少,胶原沉积减少且实验组 Ishak 评分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实验组血清肝功能指标甘氨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胺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陈皮酵素有肝保护作用,可以显著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用人肝癌SMMC-7721细胞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绿茶提取物EGCG单体对裸鼠移植瘤凋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用人肝癌SMMC-7721细胞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待皮下移植瘤形成后,将裸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天分别给予EGCG单体溶液50mg/kg.只灌胃和生理盐水灌胃,3周后瘤块离体称重,计算抑瘤率;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与对照组肝癌移植瘤超微结构;用TUNEL法检测移植瘤中人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的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中VEGF蛋白表达的变化,并通过CD34表达检测微血管密度(MVD);用RT-PCR检测移植瘤中VEGF mRNA的表达。结果:实验组裸鼠经EGCG单体溶液灌胃后,皮下移植瘤体积、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抑瘤率为30.13%±5.17%;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肝癌移植瘤组织见不同时期凋亡细胞,部分形成凋亡小体;TUNEL法检测实验组移植瘤中人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移植瘤中VEGF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实验组MVD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绿茶提取物EGCG可能通过增加人肝癌SMMC-7721细胞凋亡,抑制新生血管生成达到抗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HCQ)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结肠炎模型鼠肠道炎症的影响及其M1型巨噬细胞极化机制。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3组:对照组(正常饮水+200μL纯水每日灌胃)、DSS组(自由饮用3.5%DSS溶液+200μL纯水每日灌胃)、DSS+HCQ组[自由饮用3.5%DSS+200μL HCQ溶液(60 mg/kg)每日灌胃]。造模期间观察小鼠粪便性状,记录体重、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造模后测量小鼠结肠长度、结肠组织HE染色行组织病理学评分;提取结肠组织固有层单个核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M1型巨噬细胞比例。体外提取并诱导分化小鼠骨髓来源的巨噬细胞,HCQ处理后,流式细胞术检测M1型巨噬细胞比例;蛋白质印迹法检测p-STAT1、IRF5、NF-κB/p65等表达水平。结果:HCQ可以减轻DSS诱导的小鼠肠道炎症并减少结肠中M1型巨噬细胞比例。细胞实验显示HCQ可抑制M1型巨噬细胞极化并同时抑制NF-κB信号通路及其下游NOD样...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小檗碱(BBR)对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上皮细胞(IECs)凋亡和Caspase-12、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U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BBR低、中、高剂量组。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建立UC小鼠模型,同时BBR混悬液灌胃给药7天。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评估疾病活动指数(DAI),末次给药后结肠组织切片、HE染色并观察组织的病理学变化;TUNEL法检测结肠组织IECs的凋亡情况;免疫组化法测定结肠组织中Caspase-12和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BBR治疗组小鼠结肠炎的临床症状和组织病理损伤均有较好的改善;模型对照组结肠凋亡细胞显著增多,Caspase-12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而BBR治疗后能不同程度地减少细胞凋亡,高剂量BBR治疗能明显下调组织中Caspase-12和Caspase-3的表达水平。结论:BBR能有效缓解UC小鼠的结肠炎症,其机制可能为抑制Caspase-12/Caspase-3凋亡信号通路激活,从而抑制IECs的过度凋亡。  相似文献   

8.
不同剂量番茄红素对BALB/c小鼠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番茄红素对BALB/c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BALB/c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四组,雌雄各半。各组小鼠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番茄红素的灌胃处理:1)对照组:0mg/kg dw;2)实验组Ⅰ:20mg/kg bw;3)实验组Ⅱ:50mg/kg bw;4)实验组Ⅲ:100mg/kg dw。30d时测定胸腺和脾脏重量、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Ⅰ各项指标变化不显著;实验组Ⅱ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5,P〈0.01),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指数显著升高(P〈0.01,P〈0.01);实验组Ⅲ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显著升高,(P〈0.01,P〈0.01),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显著升高(P〈0.01,P〈0.01)。结论番茄红素能提高BALB/c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建立结肠炎相关的结肠癌小鼠动物模型,观察白三烯 B4受体2(leukotriene B4 receptor 2,BLT2)在结肠炎向结肠癌转变过程中 mRNA 和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建立 ICR 小鼠结肠炎相关的结肠癌模型,实验分为正常组和模型组,其中模型组以第1次给诱导剂作为 d0,分别于给药后2、3、5、7、9、13和18周不同时间点处死小鼠,取结肠组织,HE 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结肠组织 BLT2蛋白的表达,实时定量 PCR 检测小鼠结肠组织 BLT2 mRNA 的表达。结果组织病理学观察发现随着时间的增长,小鼠结肠由轻度炎症逐渐加重,向异型增生转变,最后转变为结肠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BLT2蛋白在正常结肠组织中表达很少,而在炎性病变部位高表达,炎细胞颜色深染;在异型性增生与癌细胞中表达不明显,但在癌组织的间充质及管腔中表达极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建模后2、13和18周小鼠结肠组织中 BLT2 mRNA 的表达增强(P<0.05),3、5、7和9周表达明显增强(P<0.01)。结论本实验成功复制了小鼠结肠炎相关的结肠癌模型。BLT2在结肠炎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规律性变化。由此推测,BLT2在结肠炎向结肠癌转变过程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鸟苷酸环化酶C(GC-C)信号通路在右旋糖酐硫酸酯钠(DSS)诱导小鼠肠道炎症性损伤发生中的作用。  方法  运用DSS构建GC-C基因敲除(GC-C-/-)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结肠炎模型,将小鼠分为炎症组和对照组,前者给予3%的DSS溶液自由饮用1周,后者给予正常饮食。运用q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检测结肠组织GC-C mRNA和蛋白的表达,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经HE染色后结肠组织的炎症损伤情况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评分。运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外周血与肠黏液中炎症因子(IL-8和TNF-α)的水平。  结果  (1)与WT小鼠相比,GC-C-/-小鼠在DSS作用下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明显升高(P < 0.05), 结肠缩短、肠管增粗、充血水肿更明显;(2)显微镜下观察到GC-C-/-+DSS组小鼠结肠组织炎症损伤更为严重,组织病理学评分较WT+DSS组小鼠明显升高(P < 0.05);(3)GC-C-/-小鼠在DSS诱导下外周血和肠粘液中IL-8和TNF-α水平较WT+DSS组明显升高(P < 0.05)。  结论  GC-C-/-小鼠在化学物质诱导下肠道炎症性损伤加重,GC-C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