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肠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主要部位,HIV感染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及黏膜屏障功能,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调,是机体免疫功能损伤加剧的重要原因,且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联系密切。前期研究显示,中医药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促进黏膜修复,改善宿主代谢状态,但内在机制不明。笔者通过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与肠道微生态、宿主代谢及免疫功能变化三者关系探讨,提出基于肠道微生态-宿主代谢-免疫功能共变化网络的调控探讨中药治疗HIV/AIDS作用机制研究思路,为中医药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梳理中医药肠道微生态研究发展脉络及方向,分析研究热点,为中医药肠道微生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中医药肠道微生态研究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中医药肠道微生态研究应用文献发文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高产团队常依托核心作者产生,且人数规模多为5人以上;核心研究团队数量较少;各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力度尚显不足;肥胖、糖尿病、溃疡性结肠炎等免疫代谢疾病,中药方剂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为该领域目前的研究热点。结论 随着现代科学基础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不断应用和发展,从肠道微生态角度阐释中医药的理、法、方、药,建立对应信息指标,有助于进一步阐释中医药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442-2445
现代微生态学主要是研究微生物与其宿主(人类、动物、植物)之间的对立统一而形成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1]。近年来针对肠道微生态的临床医疗、药物与病症性质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作者就十五年来肠道微生态的中医药研究在中医理论、临床和实验研究等方面进行来综述,通过分析阴阳学说、天人相应整体观、正邪学说理论以及脏象学说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相关性,并且分别探讨实验和临床研究中药与病证两个方面与肠道微生态之间的联系,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展现了肠道微生态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4.
肠道微生态参与人体的重要生命活动,且其整体平衡、动态变化等特征与中医理论的基本特点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近年来,肠道微生态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入,涉及到理、法、方、药各个方面。本文对近年来基于肠道微生态进行的中医药研究从证候研究、舌诊研究、脏腑相关性理论研究、中医治法方药研究4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中医药领域肠道微生态研究在取得了一定成果的同时,仍存在检测方法相对落后、对肠道微生态研究的运用层次较单一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加以探索完善。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调控肠道微生态干预结肠炎癌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肠炎癌转化是指炎症性肠病长期持续并且向癌症演进的动态过程,近期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紊乱在促结肠炎-癌转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构成比,稳定肠道微生物多样性,调控宿主免疫应答、代谢等平衡肠道微生态从而阻断或延缓结肠炎-癌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肠-肾轴"的概念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诸多研究表明,慢性肾脏病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肠屏障损伤,导致肠道菌群移位和系统性炎症的发生,进而加速肾脏疾病进展。本文从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共生关系、中医发病机制入手,探讨了肠道微生态与慢性肾脏病的双向作用关系。同时,介绍了肠道微生态失调的治疗策略及中医药干预研究,旨在为慢性肾脏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是常见的肠道功能性疾病,研究表明其发病与盆底肌协调障碍、肛门内括约肌功能障碍、肠道神经系统病变、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随着微生物研究技术的发展,肠道微生态多样性与FC的相关性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逐渐揭示了肠道微生态在FC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FC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对微生态制剂(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粪菌移植和中医药治疗FC的研究及其作用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FC的治疗及后续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姜文成  蹇强  马天  李斌 《中医药学刊》2014,(9):2079-2081
银屑病具有的慢性、复发性、全身炎症反应的特点,并与遗传相关。从肠道菌群微生态角度,介绍研究人类肠道微生物与宿主关系的元基因组学技术方法,探讨肠道菌群微生态与银屑病的遗传表型的关系,并阐述应激反应所导致的肠道菌群失调与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的相关性;进而从"健脾"和"安神"两个方面,探讨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治疗银屑病的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7,(4):884-887
肠道微生态系统极其复杂。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衡与功能性便秘的发生存在着相关性。中医学拥有独特的理论与临床体系,随着中医药不断深入研究,以及肠道微生态学科的兴起与发展,目前已证实中医药有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以及调节肠道微生物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收集、分析和总结,分别从功能性便秘的肠道菌群改变的中西医病因、病机、治疗进展等方面,阐述功能性便秘与肠道微生态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起病隐匿并且呈现进行性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近年研究发现,肠道微生态的紊乱与AD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调节肠道微生态对AD症状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肠道菌群有望成为治疗干预AD的目标之一.部分中药复方已被实证具有调节肠道微生态的作用,提示通过中医药调节肠道微生态可望对AD起到防治作用.同时,...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医药工作的深入研究,结合肠道微生态学科的发展,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关系日益受关注,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已逐渐被阐释,不管是从中医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都已证实中药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调节肠道菌群。笔者整理近10年来中药调整肠道菌群的相关文献,总结单味中药对肠道微生态调节的研究,从健脾化湿药、补益药、清热解毒药、泻下药、消食药及理气药等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2.
中药复方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互关系日益受关注,结合肠道微生态学科的发展,中药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已逐渐被阐释。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动物实验,都已证实中药可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调节肠道菌群。笔者整理近10年来中药复方调整肠道菌群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具有健脾益气、通便理气、化湿止泻、清热解毒、消食化积等作用的中药复方对肠道微生态有调节作用,为揭示肠道微生态的中医本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肠道菌群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与人体多项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结直肠癌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命。随着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变化更进一步地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既可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又可抑制其肿瘤活性,在结直肠癌的病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中医药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调节肠道菌群的疗效也已被证实。此文对近些年来,基于调节肠道菌群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分别从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与临床研究3个方面展现了目前的研究现状,探讨中医药调节肠道菌群对治疗结直肠癌的积极作用,为接下来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结直肠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随着中医药工作的深入研究,结合肠道微生态学科的发展,中医药对肠道微生态的调节研究日益受关注,不仅从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都已证实中药有助于维持肠道微生态的平衡,调节肠道菌群,但其中医理论本质尚未完全阐释。笔者从中医的整体观、阴阳学说、天人相应、正邪理论、舌苔及脏腑学说等诸多方面论述中医理论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为揭示肠道微生态的中医本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心与小肠相表里”源自中医经典理论,强调“心”与“小肠”作为脏腑互为表里、相互配合作用,此理论与现代研究所证实的心血管疾病(CVD)和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理念相吻合。通过论述“心与小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源流、CVD与肠道微生态的联系、以肠道微生态作为中医药治疗CVD靶点的3个方面,望能阐明“心与小肠相表里”的理论内涵以及在指导研究CVD与肠道微生态上的现实意义,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诊疗CVD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肠道菌群参与宿主能量代谢,调节机体免疫,构成人体肠道的生物学屏障。近年来,通过对肠道菌群与高血压病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肠道菌群理论,黄连温胆汤可通过抑制炎性因子释放、修复胰岛素信号通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氧化应激及血管炎性状态、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及调控脑—肠—微生态轴等机制来调节血压。基于肠道菌群理论,对黄连温胆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为中医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治疗高血压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疾病被发现与肠道菌群紊乱相关,特别是近5年来一些颠覆性的发现使得肠道菌群成为健康、疾病领域的热点问题。中医药与肠道菌群关系密切,有数千年历史,随着西医肠道菌群研究的深入,肠道菌群在中医药临床与基础研究中意义益加凸显。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国家自然基金委中医学领域受理与资助与肠道菌群相关项目,寻找基础研究专家的兴趣热点,再从中医证型与肠道菌群相关性、中药对肠道菌群谱的影响、肠道菌群对中药口服后的代谢及药理作用着手,探讨中医药在肠道菌群领域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中医药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人体微生态系统包括口腔、皮肤、尿液和胃肠道,肠道微生态系统是最重要、最复杂的生态系统。肠道微生态由肠道菌群和其寄居的环境组成,具有参与机体物质代谢、营养吸收、黏膜屏障、免疫调节等作用,与机体生理及病理活动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人体微生物群落由细菌、真菌、病毒和古菌等组成,他们之间建立了高度复杂的相互作用网络。肠道微生物生物量占人体微生物总生物量的78%,约有400~500种肠道细菌。正常肠道菌群是人体的天然屏障,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最显著特征之一是具有稳定性,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各种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生态平衡。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肠道菌群数量及结构,特别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杆菌受到抑制,会发生各种肠道疾病和肠外疾病。因此,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对于人类抵抗肠道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肠道微生态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肥胖等关系密切。关于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日益增多,中医药也成为打开肠道微生态大门的一把金钥匙。文章从中医病因病机、证候、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方面着手,系统论述了中医药与肠道微生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肠道菌群失调不仅影响肠道恶性肿瘤、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而且与乳腺癌、肺癌、肝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生也密切相关。基于中医药多途径多靶点的抗肿瘤机制,认为调节肠道微生态或许是中药或复方发挥抗肿瘤效应的重要一环。通过查阅文献,归纳并总结部分既能调节肠道微生态又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及中药复方,希冀为中医药抗肿瘤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安洁  周琴  薛毅芳 《河南中医》2021,41(1):153-158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肠道微生态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在中医证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脾虚证、肾阳虚衰证、湿热证、脾虚湿盛证等方面,其中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的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的中医病机证候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机不谋而合,其共性阐释主要有:(1)阴阳失衡,同为发病根本;(2)"脑-肠"理论贯穿其中。现代作用机制方面,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肠道微生态及通透性确有改变,且肠道菌群紊乱与相关临床症状密切相关,主要表现有:(1)高雄激素血症;(2)胰岛素抵抗;(3)肥胖。目前,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治疗仍集中在针对特定症状,还无法达到患者内环境稳态、子代健康的理想结果。肠道菌群作为内环境因素,可与宿主相互作用,多项研究已经证实,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因素参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理生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但究竟谁是机理的引导者,尚未知晓。目前,国内关于中医药干预治疗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肠道微生态影响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