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测定定量型吸入气雾剂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各3批的喷雾模式和喷雾形态、递送剂量,判断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体外雾化形态和剂量的等效性。方法:采用激光成像系统测定硫酸沙丁胺醇吸入气雾剂的喷雾模式和喷雾形态,以喷射角度和喷射宽度作为喷雾形态的评价参数,以椭圆比和喷射面积作为喷雾模式的评价参数,对结果进行体外群体等效性分析。结合递送剂量测定结果,判断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的体外等效性。结果: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喷射角度几何平均值的比值分别为98.2%(3 cm)、97.1%(6 cm),喷射宽度几何平均值的比值分别为97.4%(3 cm)、98.4%(6 cm),对3 cm和6 cm处的椭圆比、喷射面积、喷射角度、喷射宽度分别进行群体等效分析,得到各参数的95%置信区间的上限值,椭圆比均为-0.02(3 cm和6 cm),喷射面积分别为-0.01(3cm)和-0.02(6 cm),喷射角度均为-0.02(3 cm和6 cm),喷射宽度均为-0.02(3 cm和6 cm)。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的递送剂量相差较大,受试制剂的递送剂量均一性较好。结论:参比制剂和受试制剂在喷雾模式和喷雾形态项目评价为等效,但...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由于环境等的影响,呼吸道系统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肺部吸入制剂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副反应少,是治疗呼吸道系统疾病的理想剂型。肺部吸入制剂包括气雾剂、粉雾剂、软雾剂等。从肺部吸入制剂的分类、装置应用、体内外评价对肺部吸入制剂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供雾化器用的液体制剂通过雾化吸入给药方式可直接将药物递送到呼吸道和肺部,与口服给药相比起效迅速,并可减少用药剂量,其适应证主要涉及呼吸系统疾病.目前,暂无正式批准的供雾化器用液体制剂中药新药.考虑到中药成分的复杂性和吸入给药的特殊性,供雾化器用液体制剂中药新药的研发需重点关注立题依据的合理性以及与给药途径相关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经口吸入制剂通过搭载特殊的给药装置将药物递送至呼吸道和(或)肺部以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被用于治疗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目前,我国经口吸入制剂的使用仍以进口为主,患者用药成本较高,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将有助于降低患者经济负担。由于经口吸入制剂自身设计的特殊性和给药过程中的复杂性,在进行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评价过程中的准备阶段、进行阶段、结束阶段等关键环节把控好坏会直接影响临床试验质量,从而影响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结果。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是大型省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在经口吸入制剂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评价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医院结合多年来开展经口吸入制剂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评价过程中的经验,对临床试验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关键环节进行探讨,从而确保临床试验质量,有助于提升经口吸入制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能力,不仅降低患者用药成本,而且有助于提升国内经口吸入制剂仿制药行业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考察格隆溴铵吸入喷雾剂的雾化特性。方法 采用激光成像系统和新一代撞击器等测定格隆溴铵吸入喷雾剂的喷雾模式、喷雾形态、递送剂量均一性和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结果 样品的椭圆度均符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指导原则建议,不同样品喷雾模式和喷雾形态同一参数之间RSD值均小于7%,样品的罐间和罐内递送剂量均一性良好。格隆溴铵吸入喷雾剂与雾化吸入溶液的质量中值、几何标准偏差值基本一致,在肺内沉积方面上高于雾化吸入溶液。结论 格隆溴铵吸入喷雾剂具备良好的雾化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肺部给药的体内外评价方法。方法对肽类和蛋白质药物肺部给药研究中的给药方法、药动学评价、药效学评价、肺部沉积、体外评价及安全性评价方法进行综述。结果根据研究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动物给药模型,采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分析方法是肽类和蛋白质药物肺部给药系统体内评价的关键。肺内沉积是对剂型和给药装置递送效果的综合考察。具有良好体内外相关性的体外评价方法的建立与安全性评价在肺部给药制剂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论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肺部给药的体内外评价方法与其他给药途径有较大区别,在研究和开发中应根据需要选取适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肺部给药的体内外评价方法。方法对肽类和蛋白质药物肺部给药研究中的给药方法、药动学评价、药效学评价、肺部沉积、体外评价及安全性评价方法进行综述。结果根据研究的不同阶段选择合适的动物给药模型,采用特异性强、灵敏度高的分析方法是肽类和蛋白质药物肺部给药系统体内评价的关键。肺内沉积是对剂型和给药装置递送效果的综合考察。具有良好体内外相关性的体外评价方法的建立与安全性评价在肺部给药制剂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论肽类和蛋白质类药物肺部给药的体内外评价方法与其他给药途径有较大区别,在研究和开发中应根据需要选取适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陆亚媛  赵娣  李宁  卢山  陈西敬 《药学研究》2018,37(8):469-472,481
近年来,肺吸入制剂因为直接将药物递送至患病部位、无首过效应、患者依从性大等优点,成为研究热点。但肺吸入制剂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药物消除迅速、给药次数频繁、存在临床用药安全性隐患。本文将从肺部主要的消除机制入手,对目前缓释肺吸入制剂进行综述,为今后肺吸入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的雾化特性,建立体外评价方法。方法 使用呼吸模拟装置对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的递送速率和递送总量进行研究,使用新一代药用多级撞击器(NGI)测定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结果 不同雾化装置检测递送速率和递送总量数据存在明显差异,但使用同品牌雾化装置时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自制样品和参比制剂的递送速率和递送总量无明显差异。不同雾化装置检测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数据存在明显差异,但是使用同一品牌雾化装置,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自制样品与参比制剂无明显差异。结论 所测定的体外数据描述了吸入用乙酰半胱氨酸溶液的体外特征,可为该制剂的体外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了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特性的分析方法并分析其影响因素。通过将不同企业生产的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与不同型号的雾化装置联用,使用呼吸模拟器装置研究递送速率及递送总量;使用新一代撞击器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aerodynamic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 APSD)。相同企业样品与不同雾化装置联用后测得的微细粒子剂量(fine particle dose, FPD)、质量中值空气动力学粒径(mass median aerodynamic diameter, MMAD)、递送速率(delivery rate)及递送总量(total drug substance delivered, TDD)均存在差异(P <0.01),该差异是由于雾化装置设计参数不同导致。不同企业样品与相同雾化装置联用后测得的FPD存在差异(P <0.01),这可能是由于混悬液中混悬颗粒粒径等理化性质差异导致。本文方法可用于不同吸入液体制剂在临床上选择递送剂量与微细粒子剂量适宜的雾化装置,也可作为吸入液体制剂仿制药的研发与质量一致性评价研究时选择雾化装置...  相似文献   

11.
综合评述常用中药体外抑菌评价方法及存在问题,发现评价标准未能统一,结果受主观因素影响大、体外与体内抑菌效果存在一定差异性,未能结合中药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不同抑菌方法对评价中药对细菌的抑制能力(抑菌环、MIC)、杀灭能力(MBC),细菌对药物的耐药率等影响较大。中药体外抑菌作用虽然研究方法较多,应根据研究对象、实验目的、具体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方法,以便更加准确地评价中药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药物评价研究》杂志是由中国药学会和天津药物研究院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期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报道药物评价工作实践,推动药物评价方法研究,开展药物评价标准或技术探讨,促进药物评价与研究水平的提高,为广大药物研究人员提供交流平台。内容与栏目:针对药物及其制剂的评价规范以及药学评价、安全性评价、药效学评价、药物代谢动力学评价、临床评价、  相似文献   

13.
廖萍  耿颖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23,40(20):2786-2793
目的 通过梳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发布的鼻用制剂相关个药指导原则,总结FDA对鼻用制剂仿制药的研究要求,为国内鼻用制剂仿制药开发和评价提供参考。方法 在FDA官网发布的个药指导原则中筛选出鼻用制剂相关指导原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目前FDA现行43个鼻用制剂相关个药指导原则,推荐的生物等效性方法包括体外生物等效性研究、药动学研究、比较临床终点研究方法等,因不同品种而有所区别。部分个药指导原则已收录先进的体外检测技术如形态定向拉曼光谱用于代替体内临床试验。本文对不同种类生物等效性试验的试验设计、主要研究终点和等效性标准方面进行了代表性描述。结论 本文对FDA发布的鼻用制剂相关个药指导原则进行了汇总分析,为国内鼻用制剂仿制药开发和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神经毒性是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方面。体外模型相比较体内动物实验在药物高通量筛选、分子机制研究、检测分析技术应用上具有显著优势。至今,研究和评价药物神经毒性的体外模型主要包括原代神经细胞培养、神经细胞系培养、诱导神经干细胞分化模型,三维细胞培养模型等。这些体外模型的复杂程度、对药物的敏感性及检测方法不尽相同。概述各种神经毒性体外模型的应用领域及研究进展,提出了神经毒性体外评价模型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3Rs原则的实施,药物非临床生殖发育毒性研究中的整体动物试验面临严重挑战,体外替代研究逐步成为研究热点。生殖发育毒性周期长,涵盖面广,现有的任何一种体外方法无法全面模拟药物在体内作用的全过程,无法全面反映其对于生殖发育周期中性成熟、受精、配子发生、合子发育、出生后发育及性功能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殖发育毒性体外替代法评价是解决体外替代法预测结果接近体内检测结果的关键,在整合体外替代研究时,应考虑体细胞与生殖细胞,不同进化阶段的物种,多个生殖毒性周期,体内外代谢活化差异等因素。根据受试物特性、分布、用途、适用范围,其他毒理学实验及毒代动力学资料,技术水平,管理部门的要求等特点进行实验设计,通过一系列反应不同试验终点的组合实验(Integrated testing strategy,ITS)综合评定药物体外生殖发育毒性,但目前尚无最合理的组合方案。对生殖发育毒性体外试验研究进展及应用策略需考虑要点进行综述,以推动替代技术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吸入毒理学主要研究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等可吸入物质进入呼吸道后对生物体产生的不良反应。当前,由于对实验动物伦理和福利的倡导,体外替代方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吸入毒理学的体外替代方法常用细胞体外暴露试验,其中体外模型的构建以及毒性评估至关重要。而研究可吸入物质对呼吸道的不良反应需要模拟呼吸道细胞在体内生长的微环境,然后将细胞暴露于上述物质中,因此吸入毒理学对细胞模型及体外暴露装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体外细胞模型从原代细胞、细胞系扩大为共培养及商品化模型。针对细胞体外暴露试验现已开发多种气液界面暴露系统,并且可实现的暴露时间也已经进一步延长。本文针对呼吸道体外模型及应用、气液界面培养及暴露系统、试验检测指标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细胞体外暴露试验应用于吸入毒理学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nanomaterials after inhalation, a large number of in vitro lung models have been reported in literature. Although the in vitro models contribute to the reduction of animal studies, insufficient data exists to determine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these in vitro models for the in vivo situation.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in vitro and in vivo data by comparing the dose metric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in an in vitro lung model of increasing complexity to our previously published in vivo inhalation study. In vivo, the previously published study showed that the alveolar dose expressed as particle surface area is the most suitable dose metric to describe the toxicity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fter inhal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show that particle surface area is a suitable dose metric to describe the effect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when using a simple monolayer of lung epithelial cells. The dose metric shifted from particle surface area to particle mass when adding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macrophages. In addition, a co-culture of endothelial cells, epithelial cells and macrophages on a Transwell® insert correlated less well to the in vivo results compared to the epithelial monolayer. We conclude that for studying the acute pulmonary toxicity of nanoparticles simple in vitro models using an epithelial monolayer better predict the in vivo response compared to complex co-culture models.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血脑屏障体内外模型及一种脑渗透性分类方案。其中体外模型主要有溶剂水/分配模型、平行人工膜渗透模型、Transwell细胞模型、微流控芯片血脑屏障模型、永生化内皮细胞系建立的血脑屏障模型、三维血脑屏障模型等。体内模型主要有脑/血浆比率测定法、小鼠脑摄取量分析法、啮齿类动物原位脑灌注法、脑微透析法等。随着血脑屏障模型的不断成熟完善,将有助于筛选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通过分析和评价各种不同的血脑屏障模型,以期为血脑屏障模型研究及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A novel multiparticulate sustained-release theophylline formulation, which consisted of spherical drug pellets coated with a rate-controlling membrane, was evaluated in vivo. Two preparations that differ solely in the coat thickness, and hence rate of in vitro drug release, were studied in comparison with a solution of the drug. Both preparations produced serum concentration profiles that are reflective of a slow and sustained rate of absorption. The in vivo release versus time profiles calculated using a deconvolution procedure showed that the two preparations differed in the rate but not the extent of drug release. Satisfactory correlation was also obtained between the in vivo and the in vitro results. When the two preparations were further compared using the parameters, time to reach peak concentration (T p), peak concentration (C p), and total area under the serum concentration versus time curves (AUC),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T p and C p values but not the AUC values, suggesting that the preparations differed in the rate but not the extent of absorption. In addition, the extent of absorption from both preparations was comparable to that obtained with the drug solu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