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所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应用俯卧位通气(PPV)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ARDS患者,采取前瞻性对照研究方式,按照病因分为肺内源性组(23例)和肺外源性组(21例),给予俯卧位通气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P0)、治疗后1h(P1)、治疗后2h(P2)呼吸动力学指标(肺容积、Cst、PIP、Pplat)、血液动力学指标(MAP、CVP、HR、CI)、血气分析(Pa O_2、Pa CO_2、Pa O_2/Fi O_2、Sa O_2)及心、肾、凝血功能。结果:(1)应用PPV后1h、2h,2组患者肺容积、肺静态顺应性(Cst)均升高(均P0.05);(2)肺外源性组P1、P2与P0比较,MAP、HR均下降明显(均P0.05);肺内源性组P2与P0比较,MAP、HR均下降明显(均P0.05);组间比较,P1时间点肺外源性组比肺内源性组MAP、HR均下降明显(均P0.05);(3)肺内源性组P2时间点各指标优于P0(均P0.05);肺外源性组P1、P2时间点各指标优于P0(均P0.05);组间比较,P1时间点肺外源性组血气指标优于肺内源性组(P0.05);(4)2组各时间点PT、APTT、D-二聚体、BNP、Cr、BUN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氧合功能、血液动力学指标,肺外源性ARDS患者可较快改善患者氧合指数,提高回心血量;PPV对ARDS患者心、肾、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下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方法对36例ARDS患者按不同发病原因分为肺内源性组及肺外源性组。两组均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每次治疗时间均为4 h。分别记录两组患者通气前及通气后1 h、2 h、4 h时的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静态肺顺应性(Cst)、气道阻力(Raw)、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指数(CI)等指标,并进行血气分析检查记录动脉血氧分压(Pa O2)、氧合指数(Pa O2/Fi 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 O2)。结果肺内源性组患者俯卧位通气1 h、2 h后Pa O2/Fi O2、Pa CO2、Pa O2较通气前无明显改善(P0.05),4 h较前有显著性改善(P0.05)。肺外源性组1 h即开始改善(P0.05),2 h较1 h改善更显著(P0.05),4 h较2 h上述指标改善有所下降。肺外源性组患者各项氧合指标在2 h改善优于肺内源性组患者(P0.05),在4 h与肺内源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俯卧位通气后较前在Pip、Pplat、Cst、Raw、HR、MAP、CI等参数上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肺外源性组与肺内源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的氧合状况。肺外源性ARDS俯卧位通气早期氧合改善效果优于肺内源性组,且较肺内源性组氧合改善迅速,但维持时间短。肺内源性组ARDS氧合改善较肺外源性所需时间长。俯卧位通气治疗对其呼吸力学以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肺复张(RM)对肺内外源性ARDS患者氧代谢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中度ARDS患者,分为肺内源性ARDS(ARDSp)组、肺外源性ARDS (ARDSexp)组,每组15例。均行肺保护通气策略(LPVS)及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监测。观察RM前后氧代谢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在RM后动脉血氧分压(PaO_2)、静脉血氧分压(PvO_2)、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和氧输送(DO_2)明显升高(P 0. 05),氧摄取率(ERO_2)明显降低(P 0. 05); ARDSexp组的PaO_2、PvO_2、ScvO_2和DO_2高于ARDSp组(P 0. 05),ERO_2低于ARDSp组(P 0. 05)。两组心率(HR)无变化; RM时中心静脉压(CVP)明显升高,两组无明显差异(P 0. 05),RM后很快恢复至基础值; RM时平均动脉压(MAP)和心脏指数(CI)明显下降(P 0. 05),RM后很快恢复至基础值,ARDSp组下降更显著(P 0. 05)。结论 RM能有效改善ARDS特别是ARDSexp患者氧代谢,对ARDS尤其ARDSp患者实施RM时需警惕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肺内、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肺毛细血管渗透性指数(PVPI)的差异。方法:选取ARDS患者87例,根据病因分为肺内源性(47例)及肺外源性(40例),行脉搏轮廓曲线连续心排血量(Pi CCO)监测,记录2组患者置管即刻各指标并行相关性分析,记录置管后12、24、36、48、60、72 h及7 d的EVLWI及PVPI,比较其在2组间的差异。选取置管时EVLWI和PVPI值绘制ROC曲线。结果:1置管0 h肺内源性ARDS的EVLWI和PVPI较肺外源性的高(P0.01)。2相关性分析显示:EVLWI与PVPI(r=0.833,P0.01)、EVLWI与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r=0.251,P0.05)、EVLWI与中心静脉压(CVP)(r=0.228,P0.05)显著相关,EVLWI与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心脏指数(CI)、血管外阻力(SVRI)均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PVPI与EVLWI(r=0.833,P0.01)、PVPI与GEDVI(r=-0.236,P0.05)显著相关。3在ARDS的前48 h,肺内源性及肺外源性的EVLWI与PVPI有统计学差异,到72 h和7 d时,2组无统计学差异。4EVLWI:曲线下面积(AUC)0.703,截断点为9.18,其诊断敏感性53.2%,特异性82.5%;PVPI:AUC 0.722,截断点为1.2,其诊断敏感性85.1%,特异性50.0%。结论:ARDS初期,肺内源性的EVLWI、PVPI较肺外源性的高。EVLWI和PVPI在诊断不同病因所致ARDS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跨肺压(PtP)指导下机械通气(MV)对ARDS患者呼吸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RICU在2013年7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ARDS患者75例,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根据设置不同的呼气末正压(PEEP)与胸腔内压(食道球囊测定法测得)计算得出不同的PtP,分别设定PtP为10cmH2O、15 cmH2O、20 cmH2O三个亚组;观察组三个亚组按照不同PtP指导下执行MV策略,对照组根据ARDS协作网(ARDSNet)意见制定MV策略;两组患者均严格按照《ARDS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后1h、24h、48h呼吸力学指标及血气分析结果,采用脉搏指示剂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PICCO)监测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指数,记录患者MV时间、RICU住院时间及28d病死率。结果:(1)75例患者住院48h内死亡1例,转院2例,最终纳入研究72例,其中观察组55例,对照组17例,三个亚组分别为19例、18例,18例,各组患者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等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随着通气时间延长,呼吸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逐渐好转,但对照组各时间点呼吸功能与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PtP20cmH2O亚组通气48h后肺容积、肺静态顺应性(Cst)、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及PaO2、PaCO2、PaO2/FiO2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流动力学指标MAP、CVP、CI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P10cmH2O亚组通气48h后肺容积、肺静态顺应性(Cst)、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及PaO2、PaCO2、PaO2/FiO2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3)各组间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P10cmH2O亚组、PtP15cmH2O亚组在MV时间、RICU住院时间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tP20cmH2O亚组MV时间与RICU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测得的食道压与设定的PEEP计算得出的跨肺压为10cmH2O时,对ARDS患者呼吸功能及通气效果较好,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是安全可靠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跨肺压(Pt P)指导下机械通气(MV)对急性呼及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呼吸功能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ARDS患者7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17例)。根据设置不同的呼气末正压(PEEP)与胸腔内压(食管球囊测定法测得)计算得出不同的Pt P,观察组中,设定Pt P分别为10、15、20 cm H_2O 3个亚组,执行MV策略;对照组根据ARDS协作网(ARDSNet)意见制定MV策略;观察2组患者机械通气后1、24、48 h呼吸力学指标及血气分析结果,采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PICCO)监测各时间点血液动力学指标,记录患者MV时间、R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呼吸功能及血气分析指标均好转,但对照组各时间点呼吸功能与血液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通气48h后,观察组中Pt P20 cm H_2O亚组肺容积、肺静态Cst、气道PIP、气道Pplat、PEEP及PaO_2、PaCO_2、PaO_2/FiO_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 05);血液动力学指标MAP、CVP、CI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 05); Pt P10 cm H_2O亚组肺容积、肺静态顺应性(Cst)、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呼气末正压(PEEP)及PaO_2、PaCO_2、PaO_2/FiO_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 0. 05);血液动力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 05)。Pt P20 cm H_2O亚组MV时间与R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 0. 05);各组间28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跨肺压为10 cm H_2O时的机械通气,对ARDS患者呼吸功能及通气效果较好,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是安全可靠的保护性肺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地佐辛预处理对老年下肢远端骨折患者术后痛觉过敏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行下肢远端骨折手术的老年患者77例,依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n=38)与观察组(n=39)。对照组进行常规全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麻醉诱导结束后,切皮前15 min左右,予以地佐辛预处理,比较两组麻醉恢复期指标、各时间点疼痛程度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术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意识恢复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 h(T0)视觉模拟评分(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 h(T1)、术后12 h(T2)VAS均较T0显著降低,且观察组T1、T2 VAS较对照组显著低(P0.05);对照组T0、T1、T2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_2)、心率(H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0、T1、T2 MAP、SPO_2、H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0 MAP、SPO_2、HR水平,T1时刻HR水平、T2时刻MA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1时刻MAP、SPO_2水平、T2时刻SPO_2、H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下肢远端骨折患者应用地佐辛预处理可有效预防术后痛觉过敏,降低疼痛程度,平稳血流动力学,且对麻醉恢复期无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右美托咪定在颈丛阻滞甲状腺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将进行甲状腺单侧次全切除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每组30例。在颈丛阻滞麻醉后对照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试验组给予针刺联合右美托咪定,取合谷穴、曲池、内关穴。比较两组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镇静效果。结果两组麻醉前(T0)与阻滞后10 min(T1)、切皮时(T2)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0时与切甲状腺上极时(T3)、缝合皮肤时(T4)MAP、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镇静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T2、T3、T4不同时点MAP、HR、镇静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T2、T3、T4不同时点MAP、HR、镇静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P、HR、镇静得分在T2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3、T4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右美托咪定在颈丛阻滞甲状腺切除术中可有效维持MAP、脉搏的稳定,同时能起到良好的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呼气末正压(PEEP)治疗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合并2型心肌梗死(T2MI)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 58例中重度ARDS患者根据是否并发T2MI分为ARDS组(n=41)和ARDS+T2MI组(n=17),分别比较两组取平卧位后应用PEEP水平在5、10、15、20 cmH_2O时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两组心指数(CI)在PEEP为5和10 cmH_2O时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EP为15和20 cmH_2O时ARDS+T2MI组CI显著小于ARDS组(P0.01);两组每搏变异率(SVV)、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及胸内血容量指数(ITBI)在PEEP为5 cmH_2O时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EEP为10、15和20 cmH_2O时ARDS+T2MI组SVV显著大于ARDS组(P0.05,P0.01),GEDI及ITBI显著小于ARDS组(P0.05);PEEP为5、10和15 cmH_2O时ARDS+T2MI组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显著高于ARDS组(P0.05),PEEP为20 cmH_2O时两组ELW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中重度ARDS合并T2MI患者应用高PEEP治疗会引起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设定PEEP值越高,血管外肺水下降越明显,但其心排量及有效血容量越低;应用中度PEEP(10、15 cmH_2O)引起该类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相对较低,对经验性设置PEEP数值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不同全麻诱导插管对老年患者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 80例择期手术的老年病人,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采用健忘镇痛慢诱导法,Ⅱ组采用静脉快速诱导法,进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记录静卧首次(T_0)、给药后2min(T_1)、插管前(T_2)、插管即刻(T_3)、插管后1min(T_4)、插管后3min(T_5)、插管后5min(T_6)的HR、MAP、SpO_2,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_0时两组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_0时比较,Ⅰ组各时刻MAP和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T_0时比较,Ⅱ组T_(1~2)MAP降低(P0.05);与T_0时比较,Ⅱ组T_(3~5)MAP升高(P0.05);与T_0时比较,Ⅱ组T_2HR降低(P0.05);与T_0时比较,Ⅱ组T_(3~5)HR升高(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高血压和心动过速增多(P0.05)。结论与静脉快诱导相比健忘镇痛慢诱导法用于老年人更为安全,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