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清炎症因子与髋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关系,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选择90例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访至少3月,根据其是否发生CPSP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于术后24h、术后7d及3月检测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疼痛状态。于术后1d、3d、7d及3月血清炎症因子: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 1β(IL 1β)、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分析血清炎症因子与CPSP发生的相关性,并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炎症因子对CPSP发生的预测价值。 结果 随访期间9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有20例出现CPSP(发生组),占222%,其中重度疼痛3例,占150%,中度疼痛7例,占350%,轻度疼痛10例,占500%。发生组术后7d及术后3月VAS评分高于术后24h(P<005);术后7d及术后3月发生组VAS评分高于未发生组(P<005)。发生组术后3d PGE2、IL 1β、TNF α均高于术后24h (P<005);术后7d TNF α较术后3d降低(P<005);术后3d发生组TNF α高于未发生组(P<005);术后3d、7d、3月发生组PGE2、IL 1β均高于未发生组(P<005)。单因素发现发生组患者ASA分级、BMI≥25kg/m2、合并糖尿病及手术时间>2h的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生组 (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术后7d VAS评分、术后3dPGE2、术后3dIL 1β是髋关节置换术后CPS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发现:VAS评分(术后7d)的AUC面积为0755;IL 1β(术后3d)的AUC面积为0751;PGE2(术后3d)的AUC面积为0618。 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CPSP的发生率较高,术后7d VAS高评分、术后3d IL 1β及PGE2高水平是其发生的危险因素,且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临床上对于上述指标较高的患者需引起重视,必要时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
邓洁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4):92-93,95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4月-2011年4月4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A组,n=20)和硬膜外麻醉组(B组,n=20),监测麻醉起效时间,评价麻醉效果,记录麻醉前和麻醉后5min、10min、30min时平均动脉斥(MAP)、心率(HR),记录两种麻醉方式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术中两组使用镇静药、血管活性药物例数;记录术后疼痛(VAS评分),比较两种麻醉方式对术后疼痛的影响,同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均成功结束手术,A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前和麻醉后5min、10min、30min时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使用镇静剂少于B组,升压药例数多于B组;VAS评分A组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两种麻醉方式对循环波动均相对较小,但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较硬膜外麻醉使用镇静剂较少,术后镇痛效果好,适合老年患者髋天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与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6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镇痛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全身麻醉的麻醉方式和静脉镇痛的镇痛方法。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以及精神和认知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在12h、24h和36h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与术前12 h比较,术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均降低,对照组患者术后第12h、术后第1天和术后第2天MMSE评分显著高于研究组(均P<0.05),研究组有16例患者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对照组患者有29例患者发生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组术后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26.67%(16/6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33%(29/60)(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镇痛的方法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与单侧重比重腰硬联合麻醉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为该类病人的临床麻醉提供参考。方法将106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A组)和硬腰联合麻醉组(B组),观察麻醉前、麻醉后SBP、DBP、HR,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B组麻醉效果(90.6%)优于A组(84.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深静脉栓塞、肺部感染、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均能满足手术需要,但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并发症少,更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神经阻滞麻醉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镇痛效果及对患者氧自由基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我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全麻。对比两组患者镇痛效果、氧化应激、关节功能水平。结果 两组术前机械痛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12、24、48 h机械痛阈值均较术前升高(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机械痛阈值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丙二醛(MDA)、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 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尿潴留、恶心、呕吐、低氧血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月后观察组患者Lyshol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下神经阻滞麻醉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有助于增强镇痛效果,降低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6.
郭小文  陶涛  吕晨  王世萍  马千 《浙江医学》2016,38(2):112-116
目的两种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糖耐量减低的老年患者全膝置换术后糖代谢的影响。方法60例择期行全膝置换术的糖耐量减低患者随机分成腰硬联合麻醉联合术后硬膜外镇痛组(腰硬组)和全身麻醉联合术后静脉镇痛组(全麻组)各30例,分别测定入手术室后,术后30min、1、3、7d的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浓度;术后10d空腹和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2h的血糖和胰岛素浓度,并计算相应胰岛素抵抗指数,以视觉模糊疼痛评分(VAS)评估术后1h、1、3、7d的疼痛评分,并记录围手术期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腰硬组术后30min、1、3d的空腹血糖相比全麻组明显较低(均P<0.05);腰硬组在术后30min、1、3、7d的胰岛素浓度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相比全麻组明显较低(均P<0.05)。腰硬组在术后1d和3d的中餐后2h血糖浓度相比全麻组明显较低(均P<0.05)。全麻组术后10d空腹、OGTT2h的胰岛素浓度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相比术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相比腰硬组明显更高(均P<0.05)。术后1h和术后1d腰硬组VAS评分明显小于全麻组(均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和硬膜外镇痛能减轻糖耐量减低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全膝置换术后糖代谢紊乱。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 Dex)在高龄患者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辅助效果。方法:对39例进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进行临床分组,采用常规麻醉及维持麻醉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Dex静滴。观察两组患者T0(术后30min)、T1(2h)、T2(4h)、T3(12h)、T4(24h)、T5(48h)段内Ramsay镇静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副反应发生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VAS除术后48h外,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术后各时间点患者Ramsay镇静评分未见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副反应发生率为9.52%,低于对照组的38.89%( P<0.05)。结论:Dex在高龄患者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具有显著的止痛疗效,且副反应较低,值得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麻醉和镇痛方法对老年患者非心脏手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3年12月来本院接受非心脏手术治疗的240例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全身麻醉静脉镇痛组和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镇痛组各12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6 h内的疼痛程度、神经精神功能以及术前、术后7 d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的ECG、BP、HR、SpO2均在正常范围,无显著差异;术后36 h内,每隔12 h进行1次的VAS评分结果显示,全身麻醉静脉镇痛组的镇痛效果均明显优于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镇痛组(P0.05);通过两组手术期MMSE评分比较,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镇痛组术后12、24、36 h的MMSE评分均明显高于全身麻醉静脉镇痛组(P0.05);两组术前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数量均为0,而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镇痛组术后7 d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全身麻醉静脉镇痛组(P0.05)。结论:老年人术后认知障碍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还需更深入的研究不同麻药、不同麻醉方法和镇痛方法对老年人术后精神和神经方面的影响,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应用不同麻醉方案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8例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方案,观察组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上相比差异不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阻滞感觉时间、阻滞完善时间、触感恢复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但并发症发生率(23.5%)高于观察组(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而言,全身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的手术指标差异不大,前者各项麻醉指标更加优良,后者术中并发症发生较少,应该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选用。  相似文献   

10.
丁慧  宋文英  宋宇龙  赵静  杨瑞 《西部医学》2019,31(3):422-427
【摘要】 目的 分析右美托咪定对剖宫产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72例择期硬膜外麻醉剖宫产患者进行研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中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感觉阻滞情况,同时评估两组麻醉后的Ramsay镇静评分和术中牵拉反应程度,观察记录两组不同时间点(入手术室前记为T0,手术开始即刻记为T1,硬膜外注药完毕后10min记为T2,手术结束即刻记为T3),MMSE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T1、T2、T3 HR、DBP、SBP水平均低于T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T2、T3 HR、DBP、SBP水平均高于T0(P<005);研究组T1、T2、T3 HR、DBP、S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达峰效应时间缩短,麻醉平面持续时间均延长(P<005)。术后第1天,研究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3天,研究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心动过缓、呼吸抑制、寒战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低血压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剖宫产围术期应用右美托咪定可缩短硬膜外麻醉的起效时间,延长感觉阻滞时间,有效增强剖宫产术中镇痛、镇静效果,能保持产妇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且不会影响术后认知功能,同时右美托咪啶毒副作用小,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近、中期疗效。方法48例(67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随访44例63髋,平均随访时间为5.3年(2~9年)。按Crowe分类,I型18例24髋,Ⅱ型15例20髋,Ⅲ型6例10髋,Ⅳ型5例9髋。手术采用后外侧切口,除I例CroweⅣ型(2髋)外,髋臼侧均在真臼水平重建髋臼并使用非骨水泥型假体,股骨侧3例4髋选用骨水泥型假体,其余均选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结果2髋术后脱位经保守治疗而愈。2髋术中小转子上方襞裂骨折,但股骨假体稳定。4髋有异位骨化,其中BrookⅡ型3髋,Ⅲ型1髋。随访期内未发现感染、假体松动、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术前平均为45分,术后平均为89分。结论后外侧入路、真臼水平重建髋臼是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安全、有效的手术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髋关节强直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特点及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7月-2011年7月对61例(70髋)髋关节强直(Ankylosed Hip)的患者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术后1、3、6、12个月及此后每年1次随访,采用 Harris 评分标准及放射学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所有髋关节强直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手术治疗,手术时间50~90 min,平均65.4 min,术中出血量100~400 mL,平均194.8 mL,6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73个月,平均32个月。Harris 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1.3±15.8)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平均(86.5±13.4)分,其中优25髋(35.7%),良36髋(51.4%),中4髋(5.7%),差5髋(7.2%),手术优良率为87.1%,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中、术后未出现假体周围骨折、感染等并发症,随访期内未出现松动翻修病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髋关节强直的一种有效方法。如若髋关节骨性融合,手术难度较大,则术前准备应充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创全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髋关节强直的疗效.方法 2006年6月至2009年7月,13例(21髋)髋关节强直患者在微创入路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年龄20~66岁(平均46岁),病因为:强直性脊柱炎5例(10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6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继发严重骨性关节炎2例(3髋),髋关节感染后遗强直畸形2例...  相似文献   

14.
武峰 《吉林医学》2010,31(28):4870-487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继发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9例(11个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本组随访11个月~9年,平均49个月。结果:根据MerleD'Aubigne评分标准,优7髋,良3髋,中1髋,优良率90.9%。无坐骨神经及股神经损伤患者。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注意肌力平衡,真臼安放生物性假体,细直柄假体应用骨水泥固定,调整前倾角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范永前  刘志宏  王毅  冯建民  杨庆铭 《上海医学》2005,28(2):96-98,i001
目的 成人发育性髋关节结构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症状严重时常需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本研究针对髋臼和股骨侧重建以及假体选择等几个方面对不同Crowe分级的发育性髋关节结构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2003年8月~2004年10月我院对37例(39髋)发育性髋关节结构不良继发骨关节炎的患者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女35例,男2例;年龄44~79岁。按照Crowe分级:Ⅰ级16髋,Ⅱ级 7 髋,Ⅲ级8髋,Ⅳ级8髋。对CroweⅠ~Ⅲ级患者选用普通的生物型假体或Hybrid假体。对8例高位脱位的CroweⅣ级患者,髋臼侧选用骨水泥假体1例、小髋臼生物型假体5例(其中1 例采用髋臼内移技术)、普通生物型髋臼 2例,股骨侧选用生物型假体2例、普通骨水泥假体4例、长柄骨水泥假体柄 1 例、S ROM假体 1 例。有 8 例劈大粗隆行钢丝或大粗隆再连接装置和钢缆固定。结果 CroweⅠ~Ⅲ级的患者术后拔除引流管即可下床活动进行功能锻炼。高位脱位的8例CroweⅣ级患者中1例采用髋臼内移技术;1例采用粗隆下去旋转截骨,术后卧床3个月后进行功能锻炼;劈大粗隆行钢丝或大粗隆再连接装置和钢缆固定的患者术后3周下床活动,2 例术后出现股神经麻痹,3个月后恢复。结论 发育性髋关节结构不良的患者髋臼和股骨均存在解剖异常;对于高位脱位的CroweⅣ级  相似文献   

16.
17.
宋舸  金勇  张冠宏 《中国医刊》2007,42(5):31-33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的经验。方法2003年8月至2005年9月,对16例(20髋)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其中双侧4例,单侧12例。平均年龄38岁(33~53岁)。结果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48个月,平均32.6个月;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4.7分恢复到术后1年的91.3分。术后5个月,患者均能下地行走,生活自理且恢复日常工作。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成人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伴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但手术难度较大。对于此类患者,充分理解全髋置换的复杂性和细致周密的治疗方案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性骨性关节炎的全髋关节置换,恢复正常髋臼旋转中心高度和下肢长度的方法.方法 1996年7月~2007年7月收治18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按Crowe方法分析:I型7例,Ⅱ型4例,Ⅲ型4例,Ⅳ型3例.髋臼旋转中心的重建方法包括标准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构性自体植骨和旋转中心内移.术前和随访时采用摄片观察和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随访9个月~10年(平均6.3年),所有患者髋臼旋转中心都恢复正常,所有移植骨块经X线证实,均与宿主骨愈合,无骨块吸收现象,未见假体松动,关节疼痛缓解,活动功能满意.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5.6分,术后平均91.3分.结论 采用自体股骨头及髂骨结构性植骨,旋转中心内移重建髋臼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松动的原因及翻修技术。方法自2001年5月至2006年5月对68例采用生物固定全髋关节翻修术,男47例,女21例。年龄35~77岁,平均56.7岁。翻修原因除1例感染性松动外,其余均为无菌性松动。结果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5个月~5.2年,平均2.6年。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26±16)分升高至术后平均(72±9)分。术后所有患者双下肢均恢复或保持等长,髋关节疼痛缓解。并发症为术中发生股骨骨折2例,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或髋关节脱位。结论生物固定股骨翻修假体能够极大地方便髋关节翻修术,近期x线和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解剖学重建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生物力学重建情况及其对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功能影响.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月对30例30髋患者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所有患者均行术前后HARRIS评分、X线检查及解剖学重建评估.结果 术后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下肢平均短缩2.4mm,股骨偏心距短缩约5.45mm,与健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患者术后无一例发生髋关节脱位,术前和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36.69±7.16.和89.63±3.36(P<0.01).结论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可达到良好的生物力学重建,同时其大假体设计可有效保证关节置换术后的稳定性及良好的关节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