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草药》2019,(18)
目的研究掌叶大黄种子形态和发芽特性并构建无菌苗和愈伤组织培养体系,为其快繁和次生代谢调控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从大小、净度、千粒质量、生活力、发芽率及发芽势等方面进行10批掌叶大黄种子特性分析;利用正交试验筛选大黄无菌苗建立的消毒体系及愈伤组织诱导的激素配比;HPLC法分析无菌苗和愈伤组织中10种有效成分的含量。结果 10批不同产地来源掌叶大黄的果实及种子外观形态无显著差异,含水量、生活力、发芽率及发芽势有明显差异,和政县与渭源县大黄发芽特性最高;75%乙醇30 s、10%H2O2 15 min为大黄种子无菌苗建立的最佳消毒组合;愈伤组织诱导最佳激素为6-苄氨基腺嘌呤(1.0 mg/L)+6-糠氨基嘌呤(2.0 mg/L)+1-萘乙酸(1.5 mg/L);不同消毒剂处理种子对无菌苗10种成分的积累无显著影响(P0.05),愈伤组织可检测出7种有效成分,含量显著低于无菌苗,大黄酚-8-O-葡萄糖苷含量较其他成分高。结论以千粒质量、生活力、发芽率及发芽势等指标明确甘肃和政县与渭源县种子特性优良,成功建立掌叶大黄无菌苗与愈伤组织培养体系,为掌叶大黄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荔枝Litch chinensis核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方法 利用硅胶、D101大孔树脂、MCI、ODS、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Griess法测定化合物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一氧化氮(NO)的抑制活性;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trinitrophenylhydrazine,DPPH)方法测定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荔枝核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柚皮素-7-O-(2'',6''-二-O-α-L-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litchioside D(2)、异鼠李素-3-O-(2'',6''-二-O-α-L-鼠李糖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3-O-(6-O-啡酰基)-β-葡萄糖基-(1→3)-α-鼠李糖-7-O-α-鼠李糖苷(4)、5''-O-β-D-葡萄糖苷茉莉酮酸甲酯(5)、5''-O-β-D-葡萄糖苷茉莉酮酸丁酯(6)、5''-O-β-D-葡萄糖苷茉莉酮酸(7)、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8)、表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9)、pyrafortunoside A(10)、苯乙基芸香苷(11)、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12)、methyl-1-(β-D-ribofuranosyl)-imidazolin-2-one-4-carboxylate(13)、莽草酸甲酯(14)和莽草酸(15)。体外抗炎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3能明显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NO释放,其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为(27.9±2.8)μmol/L;化合物15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其IC50为(62.4±9.7)μmol/L。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4对DPPH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活性,其IC50为(109.8±1.5)μmol/L。结论 化合物136915为首次从荔枝核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有较强体外抗炎活性,化合物15有一定的体外抗炎活性。化合物4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优化王枣子愈伤组织的诱导和探究疏松愈伤组织的继代条件,为王枣子悬浮细胞培养奠定初步基础。方法 以王枣子无菌苗幼叶为外植体,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培养基类型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采用L9(32 )正交试验设计,研究2,4-D、KT不同浓度配比对王枣子疏松愈伤组织的增殖培养的影响。结果 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在MS、1/2MS和B5培养基上呈上升趋势。MS的出愈时间最晚,1/2MS的出愈时间次之;在B5培养基上出愈时间最早,且愈伤组织的质地和生长状态较好。正交试验的结果显示,愈伤组织的在B5培养基上添加2,4-D 2.5 mg·L-1 +KT 1.0 mg·L-1增殖倍数最小为19.78倍,添加2,4-D 1.5 mg·L-1 +KT 0.2 mg·L-1 达到最大增殖倍数27.34倍;王枣子疏松愈伤组织增殖试验中2,4-D(P<0.01)的影响效应比KT(P=0.091)大。结论 B5培养基是最佳的王枣子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B5培养基中添加2,4-D 1.5 mg·L-1 +KT 0.5 mg·L-1 为疏松愈伤组织增殖的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4.
司晓燕  王亚凤  何瑞杰  阳丙媛  黄永林 《中草药》2023,54(19):6214-6219
目的 对鹿角锥Castanopsis lamontii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鉴定,并探讨其化学成分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综合利用Sephadex LH-20、Chromatorex C18、Diaion HP20SS等柱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化合物的质谱、波谱数据分析及与文献对比鉴定其结构。采用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研究。结果 从鹿角锥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了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4'',5,6-五羟基-[1,1''-联苯]-2-羧酸(1)、没食子酸(2)、原儿茶酸(3)、鞣花酸(4)、香草酸(5)、丁香酸(6)、脱氢双没食子酸(7)、dehydrotrigallic acid(8)、(-)-莽草酸-4-O-没食子酸酯(9)、(-)-莽草酸-5-O-没食子酸酯(10)、6-O-没食子酰葡萄糖(11)、6-O-对羟基苯甲酰葡萄糖(12)、苯甲醇-O-D-吡喃葡萄糖苷(13)。结论 化合物5913 为首次从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3 为首次从鹿角锥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1 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鹿角锥A。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8 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最强,半数抑制浓度(median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50)值为(0.31±0.11)μmol/L。  相似文献   

5.
王金兰  孙大鹏  吕伟强  李军  赵明  张树军 《中草药》2013,44(23):3276-3281
目的 研究银中杨Populus alba × P. berolinensis 落叶的化学成分及水杨苷衍生物对SGC-7901细胞的抑制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利用MTT法对水杨苷衍生物进行人胃癌SGC-7901细胞体外增殖的抑制活性实验。结果 从银中杨落叶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颤杨苷(1)、白杨苷(2)、3′-O-苯甲酰基水杨苷(3)、4′-O-苯甲酰基水杨苷(4)、水杨苷(5)、特里杨苷(6)、poliothrysin benzoate(7)、邻苯二酚(8)、苯甲酸(9)、tremulacinol(10)、6′-O-苯甲酰基水杨苷-7-水杨酸酯(11)、水杨醇(12)、salicortin(13)、7-O-乙酰基-3′-O-苯甲酰基水杨苷(14)、7-O-乙酰基-4′-O-苯甲酰基水杨苷(15)、6′-O-乙酰基-2′-O-苯甲酰基水杨苷(16)。MTT实验表明,特里杨苷类衍生物化合物71113对SGC-7901细胞体外增殖均显示一定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71.0、122.5、212.7、257.8 μmol/L。结论 化合物47101114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体外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凹叶厚朴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有效成分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凹叶厚朴愈伤组织的诱导,并对其产生的有效成分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总量进行检测,以期获得生产药用成分的新途径,补充药材资源的不足。方法 以不同母株种子幼苗的不同营养器官为外植体,采用不同种类及不同质量浓度的植物调节剂诱导愈伤组织,并在继代培养基中加入前体化合物L-苯丙氨酸及D, L, β-苯丙氨酸对愈伤组织进行诱导培养;HPLC法检测不同培养途径获得的愈伤组织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量的总和。结果 筛选出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B5+6-BA 2.0 mg/L+2, 4-D 1.5 mg/L;不同母株种子幼苗诱导的愈伤组织总酚量存在显著差异,质量分数变化范围为0.004%~0.228%;不同营养器官作为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总酚量存在差异,以幼茎为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总酚量最高可达0.25%;继代培养基中添加前体化合物D, L, β-苯丙氨酸,能有效提高愈伤组织总酚量8~10倍。结论 凹叶厚朴愈伤组织中含有少量的厚朴酚及和厚朴酚,不同的母株种子幼苗及不同幼苗器官诱导的愈伤组织总酚量都有差异,D, L, β-苯丙氨酸能有效促进愈伤组织中总酚的合成。  相似文献   

7.
鬼针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曹园  瞿慧  姚毅  刘志辉  方祝元 《中草药》2013,44(24):3435-3439
目的 研究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的化学成分。方法 应用硅胶、Sephadex LH-20、制备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多种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果 从鬼针草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1)、奥卡宁-4′-O-β-D-(2″, 4″, 6″-三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2)、奥卡宁-4′-O-β-D-(3″,4″-二乙酰基-6″-反式-对-香豆酰基)-吡喃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7)、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8)、金丝桃苷(9)、芦丁(10)、柚皮素(11)、芹菜素(12)、槲皮素(13)、5, 7-二羟基色原酮-7-O-β-D-葡萄糖苷(14)、咖啡酸(15)、没食子酸(16)、β-谷甾醇(17)、胡萝卜苷(18)。结论 化合物111为首次从鬼针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7141518为首次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张普照  张亚梅 《中草药》2015,46(8):1129-1132
目的 研究瓦山安息香Styrax perkinsiae树皮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并参考文献鉴定其化学成分.结果 从瓦山安息香树皮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10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obassioside B(1)、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2)、(-)-开环异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3)、落叶松脂醇-4'-O-β-D-葡萄糖苷(4)、lanicepside A(5)、异落叶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6)、(+)-落叶松醇-9-β-D-吡喃葡萄糖苷(7)、isotachioside(8)、2R*,3S*-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 4'-O-β-D-glucopyranoside(9)、松脂醇(10).结论 化合物29为首次从安息香属植物中分离的得到.  相似文献   

9.
李胜华 《中草药》2014,45(10):1373-1377
目的 研究鼠曲草Gnaphlium affine全草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技术分离鼠曲草全草中黄酮苷类成分,采用波谱技术和理化性质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鼠曲草全草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methoxyphenol1-O-α-L-rhamnopy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ide(1)、3',5-dihydroxy-2-(4-hydroxybenzyl)-3-methoxy- bibenzyl(2)、大黄素甲醚(3)、松柏醛(4)、木犀草素-4'-O-β-D-葡萄糖苷(5)、款冬二醇3-O-棕榈酸酯(6)、白桦脂酸(7)、伞形香青酰胺(8)、对羟基桂皮酸甲酯葡萄糖苷(9)、valene-1(10)-ene-8,11-diol(10)、longumoside A(11)、大海米菊酰胺K(12)、槲皮素-3-O-芸香糖基-7-O-葡萄糖苷(13)、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基-(1→6)-[(6'-O-咖啡酸)-β-D-葡萄糖苷](14)、毛蕊花苷(15)。结论 化合物1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学物236813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葛雯  李海波  王振中  于洋  苏真真  杨彪  曹亮  黄文哲  肖伟  姚新生 《中草药》2019,50(17):4189-4199
目的 研究中药复方热毒宁注射液解热抗炎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脂多糖(LPS)诱导小鼠内毒素休克模型对热毒宁注射液解热抗炎活性部位进行筛选,综合应用HP-20大孔树脂、硅胶、MCI、ODS柱色谱以及反相MPLC、HPLC等各种现代色谱技术对解热抗炎活性部位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采用LPS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模型,以抑制炎性细胞因子前列腺素E2(PGE2)的分泌为评价指标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体外抗炎活性评价。结果 热毒宁注射液经大孔吸附树脂95%乙醇洗脱部位为解热抗炎活性部位,从中分离得到了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4aS,7aS,7bS)-4,4a,7a,7b-tetrahydro-2H-1,7-dioxacyclopent[cd] indene-5-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1)、(4aS,7aS)-1,4a,5,7a-tetrahydro-7-(hydroxymethyl)-cyclopenta[c] pyran-4-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2)、3α,5α-tetrahydrodeoxycordifoline lactam(3)、R-(Z)-4-甲基-5-[(2'',6'',6''-三甲基-4''-氧代-2''-环己烯-1''-基) 亚甲基]-2(5H)-呋喃酮(4)、(1α,2α,3β,4β)-2,4-双 (4-羟基-3-甲氧基苯基)-1,3-环丁烷二甲酸(5)、4-[(6-O-苯甲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 氧基]-3-甲氧基苯甲酸(6)、丁香脂素(7)、E-3-(3,4-二羟基苯亚甲基)-5-(3,4-二羟基苯基) 二氢呋喃-2-酮(8)、6,7-二甲氧基香豆素(9)、7-羟基-6-甲氧基香豆素(10)、水杨酸(11)、丁香醛(12)、苯乙酸(13)、香草醛(14)、咖啡酸(15)香草乙酮(16)、3,5-O-二咖啡酰奎宁酸(17)、4,5-O-二咖啡酰奎宁酸(18)、3,4-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9)、3,5-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20)、4,5-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21)、5-O-咖啡酰奎宁酸乙酯(22)、3,5-O-二咖啡酰奎宁酸乙酯(23)、4,5-O-二咖啡酰奎宁酸乙酯(24)。其中化合物11014~24 对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中PGE2的分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 化合物1~911~1322~24 均为首次从热毒宁注射液中分离得到,有机酸类化合物可能为热毒宁注射液解热抗炎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王进  罗光宏  颜霞  谢全刚  张成国  李刚 《中草药》2017,48(12):2509-2515
目的研究单盐胁迫对蒙古扁桃Amygdalus mongolica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以天然生长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濒危植物蒙古扁桃去内果皮的种子为研究材料,以不同浓度NaCl、Na_2SO_4、CaCl_2溶液模拟单盐胁迫条件,采用纸卷发芽的方法,测定发芽指标和幼苗生长指标。结果 3种盐在0.02~0.04 mol/L,蒙古扁桃种子发芽率、幼苗鲜质量、幼苗干质量呈增大趋势,在0.06~0.18 mol/L呈降低趋势;种子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饱和含水量、苗高、初生根长度、根长、次生根个数、幼苗根干质量随盐胁迫的加剧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0.05)。结论蒙古扁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盐碱的变化很敏感,NaCl、CaCl_2溶液处理下,种子萌发的半致死浓度(P_(50))均为0.12 mol/L,幼苗成长的P_(50)也均为0.10 mol/L,Na_2SO_4溶液处理下,种子萌发的P_(50)为0.10 mol/L,幼苗成长的P_(50)为0.06 mol/L,在高浓度单盐胁迫后,致使部分种子休眠而保持生活力,未能萌发的种子复水后萌发率高达82%~89%。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寻破除西伯利亚白刺种子休眠的方法,提高其发芽率。方法 采用温水催芽、低温沙藏、98%浓硫酸、GA等不同方法对种子进行处理后的发芽试验,测定发芽率、发芽势、到达发芽高峰期的时间。结果 温水催芽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30%和10%,种子7 d开始萌动,10 d达到发芽高峰。低温沙藏37 d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55.5%、26.5%,种子2 d开始萌动,10 d达到发芽高峰。低温沙藏95 d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为86.8%、60.3%,种子2 d开始萌动,7 d达到发芽高峰。98%浓硫酸处理2 h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均为90%,种子1 d开始萌动,4 d达到发芽高峰。98%浓硫酸处理2 h后播种在MS0.5 g/mL GA0.5 g/mL BA的暗培养基上,发芽率和发芽势均为98.1%,种子1 d开始萌动,4 d达到发芽高峰。结论 西伯利亚白刺种子休眠属种壳休眠,98%浓硫酸处理2 h后接种于MS0.5 g/mL BA0.5 g/mL GA的暗培养基上培养,打破硬实种子休眠效果最好,发芽率最高。  相似文献   

13.
大黄果实形态和种子发芽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初步了解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药用大黄3种大黄果实形态和发芽特性的差异。方法:收集不同产地的3种大黄的栽培和野生种种子,观察其果实外观形态,检测其种子净度、千粒重、含水量、生活力和发芽率,考察不同温度、不同激素对掌叶大黄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结果:3种大黄果实的外观形态和种子的各种物理特性指标都存在差异,其中药用大黄果实和种子均最大,千粒重也最重,甘肃岷县栽培的掌叶大黄的生活力与发芽率均较高,分别为95.7%和94%,其他种大黄的生活力与发芽率基本保持一致;温度对掌叶大黄种子萌发的影响作用较显著;不同质量浓度的GA3,KT,6-BA对掌叶大黄种子萌发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50×10-6g.L-1的KT促进作用最佳,其发芽率比对照组提高了18%。结论:3种大黄果实形态和发芽率存在很大差异,不同温度、不同激素处理对大黄种子萌发影响不同,为大黄的鉴定、生长发育及栽培生产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春平  何平  胡世俊  李岩  么焕开  段静雨  周慧 《中草药》2014,45(24):3618-3626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黄连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研究,旨在寻找提高黄连种子及幼苗在盐胁迫条件下抗性能力的途径.方法 用100 mmol/L的NaCl模拟盐胁迫,在外源5-氨基乙酰丙酸(ALA)处理后,对黄连种子的各萌发指标及黄连幼苗叶片细胞质膜透性、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及丙二醛(MDA)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NaCl胁迫下的黄连种子萌发受到显著抑制,但是在经过不同浓度的ALA处理后,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等萌发指标均有升高.外源ALA处理显著提高了盐胁迫下黄连幼苗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量,不同程度的提高了叶片超SOD、POD和CAT活性,显著降低了MDA量、质膜透性、超氧阴离子产生速率及H2O2量.结论 外源ALA通过提高黄连种子的萌发指数,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降低细胞质膜氧化程度,有效地减缓NaCl 胁迫对黄连种子及幼苗产生的伤害,提高了种子及幼苗的抗盐能力.  相似文献   

15.
镰荚棘豆种子破除休眠及活力改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叶  闫晓娟  权建华  马银山  闫芳  罗光宏 《中草药》2020,51(12):3298-3303
目的打破镰荚棘豆Oxytropis falcata种子的休眠,提高种子活力。方法测定种子形态特征、物理特性,采用物理、化学方法,进行种子硬实破除,应用外源化学物质,改善种子活力。结果镰荚棘豆种子千粒质量为1.239g,种子的硬实率高达90.67%,用浓硫酸处理8 min破除种子硬实后,再用激动素(CTK)+KNO_3组合处理进行种子引发,种子的发芽率高达82.7%,发芽势达68.0%,发芽时间比对照提前2 d。结论用浓硫酸处理8 min后,用170 mg/L的CTK处理12 h,再在2%KNO_3中浸泡12 h,可大幅度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整齐度。  相似文献   

16.
李依民  梁小燕  张晗  高静  王楠  徐进  成世强  彭亮  张岗 《中草药》2022,53(18):5834-5841
目的 研究NaCl胁迫下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唐古特大黄R.tanguticum和药用大黄R.officinale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及赤霉素(GA3)引发对盐胁迫下种子萌发及幼苗发育的影响。方法 设置0、100、150、200、250 mmol/L NaCl胁迫,200、250 mg/L GA3拌种或浸种实验,双层滤纸培养法分析盐胁迫下3种大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指标。结果 3种大黄种子发芽率随NaCl浓度增加直线下降、盐相对伤害率直线上升(P<0.05),子叶长、胚轴长、根长和苗长等受到强烈抑制(P<0.05)。200 mmol/L NaCl下GA3拌种或浸种能显著提高掌叶大黄种子发芽率(P<0.05),250 mmol/LNaCl下仅GA3拌种有作用(P<0.05);200 mmol/L NaCl下2个质量浓度GA3拌种、低质量浓度浸种提高唐古特大黄种子发芽率(P<0.05),250 mmol/L NaCl下GA3无促进作用(P>0.05);GA3拌种和高质量浓度GA3浸种能提高150 mmol/L NaCl下药用大黄种子发芽率(P<0.05),100 mmol/L NaCl下GA3无促进作用(P>0.05)。GA3浸种能促进盐胁迫下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幼苗根和苗的生长(P<0.05)。结论 NaCl胁迫下3种大黄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受到抑制,3种大黄种子和幼苗耐盐性有差异,药用大黄耐盐性最低,GA3拌种或浸种引发能不同程度缓解高盐胁迫下大黄种子萌发和幼苗发育。  相似文献   

17.
丛枝菌根真菌对掌叶大黄产量及次生代谢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丛枝菌根(AM)真菌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对掌叶大黄根和根茎的产量及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方法:通过室内盆栽对照试验,设不接种AM组为CK组,设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为AM组,每处理组重复15盆,每盆播种掌叶大黄种子10粒,出苗后间苗3株。采用文献方法计算菌根侵染率和浸染强度,采用称重法测定掌叶大黄根和根茎产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掌叶大黄根和根茎中蒽醌类成分的含量,比较施加AM真菌后,掌叶大黄生物量、蒽醌类组分的变化。结果:AM组与CK组的侵染率分别为(96.96±1.57)%和0,侵染强度分别为(62.07±3.40)%和0;与CK组比较,AM组根和根茎产量提高了(42.96±2.12)%,总蒽醌类平均值提高了127.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LC分析结果表明,AM组与CK组掌叶大黄蒽醌类在含量和成分间的比例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接种AM真菌处理并未导致掌叶大黄有效成分的根本改变。结论:接种AM真菌后,能明显促掌叶大黄根和根茎的生长发育,增加药用部位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但在试验期间未造成掌叶大黄质量的变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外源一氧化氮(NO)对干旱胁迫下白花蛇舌草Oldenlandia diffusa种子萌发的影响,并确定缓解干旱胁迫的硝普钠(SNP,NO外源供体)最适浓度。方法 用15% PEG 6000模拟干旱胁迫,测定不同浓度梯度SNP处理后干旱胁迫下白花蛇舌草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结果 干旱胁迫显著抑制了白花蛇舌草种子的萌发过程。SNP能显著促进干旱胁迫下白花蛇舌草种子的萌发,0.3 mmol/L SNP处理可提高发芽率和活力指数2.78倍和7.77倍;从发芽势和发芽指数来看,0.1 mmol/L和0.3 mmol/L SNP处理效果最佳且二者差异不显著。结论 SNP可显著缓解干旱胁迫对白花蛇舌草种子萌发的不利影响,提高白花蛇舌草种子的抗旱能力,其中以0.3 mmol/L SNP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9.
韩多红  张勇  晋玲 《中草药》2013,44(12):1661-1666
目的 比较不同浓度的Na2CO3和NaCl+Na2CO3处理下蒙古黄芪种子萌发和幼苗的部分生理指标,分析2种盐对蒙古黄芪的胁迫程度大小,寻找提高蒙古黄芪种子及幼苗在盐碱胁迫下抗性能力的途径.方法 测定不同浓度的Na2CO3和NaCl+Na2CO3胁迫下蒙古黄芪种子的发芽势(Gv)、发芽率(Gr)、相对发芽率、相对盐害率,并对幼苗的叶绿素量、可溶性蛋白质量、丙二醛(MDA)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 较低浓度的Na2CO3和NaCl+Na2CO3处理,对种子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较高浓度的处理对种子萌发有抑制作用,且抑制程度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加强,各处理的各项萌发指标与对照相比,都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随着2种处理液浓度的增加,叶绿素量随之逐渐减少,可溶性蛋白质的量也逐渐降低,二者都与处理浓度呈负相关;但幼苗中MDA量呈增加趋势,与处理浓度呈正相关.随着2种处理浓度的增加,SOD、POD活性均不同程度地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50 mmol/L时,达到了最大值.结论 NaCl+Na2CO3对蒙古黄芪种子及幼苗的胁迫程度大于Na2CO3.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黑果枸杞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寻找提高黑果枸杞种子及幼苗在盐胁迫下抗性能力的途径。方法: 测定盐胁迫下黑果枸杞种子在不同浓度的外源CaCl2处理后,发芽率(Gr)、发芽势(Gv)、发芽指数(Gi)、活力指数(Vi)和相对盐害率的变化,并对黑果枸杞幼苗的含水量、叶绿素量、可溶性蛋白质量、相对电导率、丙二醛量(MDA)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 低浓度的NaCl处理,对黑果枸杞种子的萌发具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处理则有抑制作用。经不同浓度的CaCl2处理后,萌发指标均有所升高。随着NaCl处理浓度的增加,幼苗含水量、叶绿素量逐渐减少,丙二醛(MDA)、相对电导率呈增加趋势,可溶性蛋白质量和POD活性均不同程度的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外源CaCl2处理后,幼苗含水量、叶绿素量下降幅度变小,丙二醛(MDA)、相对电导率的上升幅度变小,POD活性的下降幅度变小。结论: CaCl2能够有效地缓解盐胁迫对黑果枸杞种子及幼苗产生的伤害,提高种子及幼苗的抗盐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