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7 毫秒
1.
超顺磁性纳米粒以生物相容性的材料作为耦合剂,以药物、蛋白、质粒等功能基团进行链接或载带,超顺磁性纳米粒在临床治疗领域应用广泛,如疾病诊断、药物靶向治疗、基因转染、医学成像、热疗和放疗等领域。此外,超顺磁性纳米粒也用于细胞分离和分类及蛋白质分离纯化和核酸的提取等领域。超顺磁性纳米粒是一种堪称理想的靶向药物纳米载体,通过靶向部位药物浓度的增高,提高治疗的有效性同时减少了不良反应,开辟了高选择性的治疗癌症的方法,是一种高效、经济、安全的纳米载体,将广泛应用于各种临床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光动力学疗法(PDT)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癌症和其他疾病的重要方法。许多光敏剂高度疏水,需要传递系统支持。本文将PDT中的纳米粒进行功能分类,包括被动载体和光敏剂激发中的主动参与者。主动型纳米粒还可再分为光敏剂纳米粒、自发光纳米粒和上转换纳米粒。虽然要进入临床仍有一些难题需要解决,但主动型或第2代PDT纳米粒已经很有希望将PDT运载到人体较深区域。  相似文献   

3.
纳米结构脂质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晶  顾月清 《药学进展》2010,34(12):535-541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是在第一代脂质纳米粒——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相比于传统脂质纳米粒,具有安全性好、稳定性高等优势,故而引起国内外医药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特点、性质、结构、制备工艺及其用作载药系统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为其在医药领域中的深度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振东 《中国药业》2013,22(4):93-94
纳米结构脂质载体是在第1代脂质纳米粒-固体脂质纳米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药物给药系统,相比于传统脂质纳米粒,具有载药量高、安全性好、稳定性高等优势,故引起了国内外医药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该文对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的作用特点、脂质材料及稳定性、结构特征、包封率及载药量、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为其在医药领域中的深度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由于较高的物理化学稳定性、易于官能化、低毒性以及对许多不同类型治疗剂的巨大负载能力,涉及了化学药物治疗、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以及联合治疗,在肿瘤治疗方面受到极大的关注和广泛的研究探索。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作为载体在肿瘤治疗方面的一些研究报道,这些智能化的多功能性已经促使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成为将来用于临床的非常有前途的药物纳米载体。  相似文献   

6.
纳米粒具有在肿瘤细胞靶向定位和促进细胞吸收的功能,可在增强疗效的同时减少副作用,纳米粒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癌症治疗方法正逐渐应用于临床。本文主要介绍纳米粒的主要结构及其区别于其他类型抗癌药物的特性,讨论目前第1代纳米粒疗法的临床应用以及处于临床前研究的最新纳米粒治疗系统,并总结纳米粒治疗系统目前已取得的成果和今后发展的趋势及挑战。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甲氨蝶呤为药物模型,制备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叶酸受体-磁双重靶向纳米药物。方法:未采用 预成型的磁性纳米粒,一步合成磁性纳米粒核二氧化硅壳超顺磁性的纳米粒,并借助透射、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用 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修饰,在表面化学偶联上叶酸,修饰甲氨蝶呤后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载药量及包封率。结 果:磁性纳米粒在电镜下呈现核壳样球型微粒,平均粒径为20 nm,纳米粒载药量为26.71%,包封率为64.76%。结论: 叶酸受体-磁双重载药纳米粒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剂型,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甲氨蝶呤为药物模型,制备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叶酸受体-磁双重靶向纳米药物。方法:未采用 预成型的磁性纳米粒,一步合成磁性纳米粒核二氧化硅壳超顺磁性的纳米粒,并借助透射、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用 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修饰,在表面化学偶联上叶酸,修饰甲氨蝶呤后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载药量及包封率。结 果:磁性纳米粒在电镜下呈现核壳样球型微粒,平均粒径为20 nm,纳米粒载药量为26.71%,包封率为64.76%。结论: 叶酸受体-磁双重载药纳米粒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剂型,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甲氨蝶呤为药物模型,制备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叶酸受体-磁双重靶向纳米药物。方法:未采用 预成型的磁性纳米粒,一步合成磁性纳米粒核二氧化硅壳超顺磁性的纳米粒,并借助透射、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用 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修饰,在表面化学偶联上叶酸,修饰甲氨蝶呤后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载药量及包封率。结 果:磁性纳米粒在电镜下呈现核壳样球型微粒,平均粒径为20 nm,纳米粒载药量为26.71%,包封率为64.76%。结论: 叶酸受体-磁双重载药纳米粒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剂型,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并连接上质粒,研究壳聚糖纳米粒的特性及其对DNA的结合及保护能力。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壳聚糖纳米粒,并用喷金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了解粒径的分布与形态;通过静电吸附作用连接上pGenesil-1质粒(报告基因);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壳聚糖纳米载体与质粒DNA的结合能力,及不同pH值的壳聚糖纳米粒对质粒DNA的结合能力;并通过DnaseⅠ消化壳聚糖纳米-质粒结合物以观察壳聚糖纳米载体对质粒的保护作用。结果喷金扫描电镜检测证实壳聚糖纳米粒呈均匀分散的球形颗粒,平均直径为5nm;琼脂糖凝胶电泳的结果显示壳聚糖纳米粒能有效地结合载体pGenesil-1质粒;不同pH值的壳聚糖纳米粒对质粒的保护作用不同,当pH值<7时壳聚糖纳米载体能100%结合质粒;DnaseⅠ消化试验证实壳聚糖纳米载体对质粒DNA有保护作用。结论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出粒径较小、均匀的壳聚糖纳米粒,并且壳聚糖纳米粒能有效地连接上质粒并对其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春晖  王悦 《海峡药学》2013,25(1):18-22
纳米技术已经悄悄地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种种变化。在药物研究领域,纳米技术更将成为一种革命性的技术,将使药物的生产实现低成本、高效率、自动化、大规模,药物的作用将实现器官靶向化。该文主要介绍了纳米药物制剂的作用,制备方法以及应用,进一步介绍了固体脂质纳米粒,纳米粒的修饰,阐述了其制备方法应用等,以及纳米药物的上市进展,以资纳米粒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相似文献   

12.
甲氨蝶呤叶酸受体-磁双重靶向纳米粒的制备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甲氨蝶呤为药物模型,制备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叶酸受体-磁双重靶向纳米药物。方法:未采用 预成型的磁性纳米粒,一步合成磁性纳米粒核二氧化硅壳超顺磁性的纳米粒,并借助透射、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形态,用 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修饰,在表面化学偶联上叶酸,修饰甲氨蝶呤后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量载药量及包封率。结 果:磁性纳米粒在电镜下呈现核壳样球型微粒,平均粒径为20 nm,纳米粒载药量为26.71%,包封率为64.76%。结论: 叶酸受体-磁双重载药纳米粒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新剂型,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朱香英 《中国药房》2007,18(11):870-872
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以1~100nm尺度范围内的物质或结构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目前,全球纳米技术的年产值已达500亿美元,预计2010年将超过14400亿美元。专家预测,纳米科技将成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发动机,21世纪战略技术的制高点,纳米产业也将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1]。本文以纳米技术在医药研究中不同学科的应用为线索,对近年来国际与国内医药领域中纳米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前景作一综述,希望能对国内广大医药研究者给予一定帮助。1纳米药物及其研究现状纳米药物主要是指以纳米级高分子纳米粒(Nano-parti-cles,NP)、…  相似文献   

14.
酪氨酸血症I型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以碱基编辑器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已被报道用于酪氨酸血症I型的治疗。然而,由于生理屏障的存在,碱基编辑器递送困难。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一种靶向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的聚合物-脂质纳米递送系统,用于改善酪氨酸血症I型治疗性核酸药物的递送效率。我们首先合成了一种生物可降解性丙烯酸酯-氨基醇共聚物用于递送碱基编辑器质粒,其转染效率显著优于市售转染试剂Hieff TransTM。随后,共聚物纳米粒与DOPE-PEG-Gal NAc自组装形成聚合物-脂质纳米粒,用于增强纳米粒的肝脏递送效率。在体外转染实验中,包载Fah-p CMV-ABE6.3-EGFP碱基编辑器质粒的聚合物-脂质纳米粒表现出了良好的肝细胞选择性,其转染效率是游离质粒的70倍以上。研究表明,携带肝靶向配体的聚合物-脂质纳米递送系统能够有效增强治疗性碱基编辑器质粒的肝靶向递送效率并为酪氨酸血症I型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潜在的递送载体。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固体脂质的纳米粒(Solid lipid - based nanoparticles,SLBNs)作为新型药物传递系统比常规的药物传递系统存在优势。通常,基于固体脂质的纳米粒可以分成两种形态,即固体脂质纳米粒(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SLNs)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NLCs)。但固体脂质纳米粒与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在基质的组成上不同,本文就基于固体脂质的纳米粒的制备技术、表征方法及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基于固体脂质的纳米粒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隐形纳米粒的制备及其稳定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方超  施斌  裴元英 《药学学报》2004,39(11):939-943
目的制备3种不同粒径和表面为3种不同分子量(2 000,5 000和10 000)的单甲氧基聚乙二醇(MePEG)修饰的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隐形纳米粒,考察纳米粒胶体溶液的稳定性。方法合成载体材料聚乙二醇化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MePEG-PHDCA)和聚十六烷基氰基丙烯酸酯(PHDCA),用FTIR,1HNMR,13CNMR和GPC技术对其表征。以均匀设计法优化制备各类隐形和普通纳米粒。将纳米粒胶体溶液在2-8 ℃存放4周,观察粒径变化。结果FTIR,1HNMR,13CNMR图谱与MePEG-PHDCA和PHDCA的结构相符,GPC表明两类载体材料分子量分布较窄。纳米粒包封率较高,粒径分别约为80,170和240 nm。4周内,纳米粒粒径未见显著变化。结论 MePEG-PHDCA和PHDCA合成成功。制备的纳米粒在水溶液中不易发生显著聚集、整体溶蚀或表面溶蚀降解,纳米粒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17.
壳聚糖载药纳米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爱华  平其能 《中国药业》2006,15(21):25-27
目的介绍壳聚糖载药纳米粒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方法总结壳聚糖纳米粒的制备方法、释药特性、生物摄取及其应用。结果不同的制备方法可得到不同粒径和表面特性的壳聚糖纳米粒。壳聚糖纳米粒改变了壳聚糖的摄取机制,广泛应用于药物的器官靶向、DNA转染效率提高、药物的非注射途释给药等方面。结论壳聚糖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载体,具有重要的研究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8.
纳米粒技术在转运药物通过血脑屏障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纳米粒(nanoparticles)是一类粒径为1-1000nm的固体胶粒,现已被用作传递药物的载体。利用纳米粒将药物转运通过血脑屏障可能会提供更具有显著优势的脑内给药方法。纳米粒载体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纳米粒能克服血脑屏障限制治疗药物通过的特性,此外,这类给药系统还能延缓药物在脑内的释放,降低外周毒性。本文评价了以往的脑内给药方法,讲座了纳米粒通过血脑屏障的转运机制,描述了纳米粒的主要制备方法和特性。此外,对与药物转运通过血脑屏障有关的影响纳米粒制备的因素(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的类型、纳米粒的粒径和药物分子)也作了详细阐述。目前,评价纳米粒脑内给药的报道主要是针对麻醉药和化疗药。本文对这类报道中转运的机制和效果作了叙述。同时讨论了突破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作用等生理因素对药物转运进入大脑的限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微球/纳米粒能保证药物活性的稳定和延长药物的半衰期,作为一种新的干扰素制剂类型将使得药物能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微球/纳米粒的载体材料和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将直接扩展微球/纳米粒的使用前景,在多种载体材料中,壳聚糖比其他载体材料具有更大的推广应用潜力.本文针对微球/纳米粒的原理及作用方式、候选载体的特点和制备方式及其优化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壳聚糖纳米粒载体在药物、基因递送等方面的研究应用进展,为其在新领域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广泛查阅中外文有关文献,整理分析归纳了其中27篇文献内容。结果壳聚糖纳米粒载体在药物和基因递送方面已经有诸多研究应用。结论壳聚糖纳米粒载体是一种有前途的非病毒递送载体,其特性和应用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