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例天津市第四医院儿科(300222)游佩林例1女,3岁8个月,因咳嗽1周伴发热、咽痛3天入院。查体:T39.5℃,两眼脸水肿,咽充血,扁桃体Ⅱ°肿大,可见暗灰色渗出物。两侧颈部淋巴结2.0cm×1.5cm及2.5cm×1.8cm...  相似文献   

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病毒性感染。80%病人患咽峡炎及淋巴结病变,20%表现发热,约50%脾肿大。肝功异常较多见,但黄疸不多(低于5%)。眼睑常浮肿,偶见广泛性斑丘疹样之皮疹。年幼儿临床表现较轻,血清转化阳性而无症状者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3.
本症急性期的诊断依据为:(1)血象有典型改变,呈相对性淋巴细胞增生,周围血出现异型单核细胞。(2)嗜异凝集试验阳性。后一试验对儿童不敏感,因此过去认为年幼儿童本症很少见。近年来证明本症和一种疱疹样病毒(Epstein-Barr病毒,简称EB病毒)有关。这种病毒首先发现于Burkitt氏淋巴瘤,后来用免疫萤光及电子显微镜检查也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人周围血的淋巴母细胞培养中找到,EB病毒抗体在患病早期不出现,而在康复期出现,并显示抗体滴定度逐渐上升。近年来发现儿童EB病毒抗体阳性率逐年上升,因此本文研究了EB病毒抗体和本症的关系,采用全血细胞计数、嗜异凝集、单核细胞增生(mononucleosis)及EB病毒抗体免疫萤光滴定四种试验。  相似文献   

4.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特点.方法 将92例IM患儿分成2个月~3岁,~6岁,~15岁3个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岁以下IM患儿占71%,临床表现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大为主.扁桃体有白色分泌物者以3岁以上儿童居多;眼睑水肿和皮疹在年幼儿多见.外周血白细胞年幼儿升高明显,异型淋巴细胞年幼儿偏低,血清ALT、AST在年长儿偏高,血清LDH在各年龄组均呈高值.年长儿血清嗜异性凝集试验结果 阳性率高.结论 应重视IM某些临床特点,以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实验室诊断分为EB病毒特异性及非EB病毒特异性两类,特异性的抗病毒抗体是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重要指标,国外已普遍应用。抗VCA—IgM及抗EA是急性期指标;小龄儿童抗VCA-IgM阳性率及滴度比大龄儿童低,测定抗EA(R成分)可以提高诊断阳性率,测定抗EBNA及抗MA可区别初次或复发性感染。小儿本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困难,测定抗病毒抗体可大大提高诊断的正确性。目前国内主要依靠的传统的PBD试验等非特异性指标,在小儿阳性率低、变异大,不能满足诊断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的临床特点和血液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65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和血液学改变。结果临床表现多样,除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外,肝肿大59.4%、皮疹15.8%;肝功能方面以酶学改变为主,LDH升高81.3%。93.3%有血液学改变,其中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大于10%者占90.9%,31.5%出现血液系统并发症。粒细胞减少占7.5%,贫血占31.5%,血小板减少性紫癜0.6%,再生障碍性贫血0.6%。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及血液学的改变多种多样,临床应给予重视,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7.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5例误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临床症状复杂,极易延误诊断,为提高对本病认识,现将近年收住的小儿IM15例误诊情况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男11例,女4例;年龄8个月~13岁,其中<1岁1例,~3岁3例,~7岁7例,>7岁4例。诊断标准按儿科疾病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案。全  相似文献   

8.
鉴于近有一篇灭滴灵治疗咽峡炎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成功的报告,我们对5例疑似细菌性扁桃体炎而对抗菌素无效的患儿,给以灭滴灵的前瞻性试验治疗。  相似文献   

9.
182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血液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的血液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82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液学的临床表现。结果 126例出现血液学表现(69.2%),及38例血液系统并发症(20.9%)。主要有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大于10%(61.5%),贫血(15.9%),粒细胞减少症(15.4%),血小板减少症(9.9%),溶血性贫血(1.1%),Evans综合症(0.6%),类白血病反应(4.4%),全血细胞减少(0.6%),恶性组织细胞病(0.6%)。结论 传单可引起各种各样血液学并发症,临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182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血液学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的血液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液学的临床表现。结果126例出现血液学表现(69.2%),及38例血液系统并发症(20.9%)。主要有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大于10%(61.5%),贫血(15.9%),粒细胞减少症(15.4%),血小板减少症(9.9%),溶血性贫血(1.1%),Evans综合症(0.6%),类白血病反应(4.4%),全血细胞减少(0.6%),恶性组织细胞病(0.6%)。结论传单可引起各种各样血液学并发症,临床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阿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细胞增多症(IM)是儿童期常见的EB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且IM治疗不及时可转化为致死性IM,并同一些肿瘤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如白血病、淋巴瘤等。1995年1月-1996年1月我们用阿昔洛韦(ACV)治疗IM30例剂量为15mg/kg·d稀释静点,连用7-10天,并与青霉素、病毒唑等一般治疗组对照,结果表明,该药可使患者发热等临床症状快速缓解,肝、脾、淋巴结较早出现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儿童期常见的EB病毒感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且IM治疗不及时可转化为致死性IM,并同一些肿瘤性疾病的发生有关如白血病、淋巴瘤等。1995年1月-1996年1月我们用阿昔洛韦(ACV)治疗IM30例剂量为15mg/kg.d稀释静点,连用7-10天,并与青霉素、病毒唑等一般治疗组对照,结果表明,该药可使患者发热等临床症状快速缓解,肝、脾、淋巴结较早出现缩小、消退,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0.05),可明显缩短疗程减少住院时间,随访半年无1例发生恶性病转变,通过观察总结,我们认为ACV治疗IM安全有效,是治疗IM值得临床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以下简称传单)是由EB病毒引起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急性血液系统传染病。现将我科收治的10例传单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诊断依据根扩蔡玉庚主编《血液病诊疗标准w',凡符合其中5项即可诊断为传单。二、一般资料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男9例,女1例;年龄2~ga;均有发热及淋巴结肿大,咽痛、咳嗽7例,肝或(和)脾肿大8例。均未出现皮疹。l例巨脾并脾功能亢进,为6.sa男孩.因发热lwk伴牙龈出血什人院,颈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达盆腔。血WBC:3.3X10'/L.淋巴细胞十单核细胞0.62,异淋0.08,Hb76g/L.PLT22…  相似文献   

14.
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M)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异常性传染病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科 2 0 0 1年 1月~2 0 0 2年 12月共收治 6 9例IM患儿 ,应用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 (IVIG)治疗 ,疗效显著 ,现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IM患儿 6 9例 ,血清EBV IgM均阳性 ,周围血异常淋巴细胞计数均≥ 0 .1,均符合IM诊断标准[1] 。随机分为治疗组 (IVIG组 )和对照组 (病毒唑组 )。IVIG组35例 ,男 2 0例 ,女 15例 ;年龄 2~ 12个月 12例 ,~ 3岁 11例 ,~ 7岁 9例 ,>7岁 3例。以发热、肝脾大为主 2 3例 ;发热、颈淋巴结大、咽峡…  相似文献   

15.
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18例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的临床特点与实验室检查结果,以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3月我院儿科收治的218例IM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本组患儿≤7岁者占86.5%,重症病例25例,死亡2例。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以发热、咽峡炎、颈淋巴结炎最常见,肝脏肿大者占61.5%,脾脏肿大占55.5%,眼睑及眶周水肿占25.7%,皮疹占22.5%。实验室检查:95.6%的患儿血液学指标有改变,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者占91.4%,35.1%的患儿出现血液系统并发症,肝功能损害占61.5%,心肌酶学改变占19.7%,尿常规异常者占16.5%。结论小儿IM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表现复杂,部分病例临床表现不典型,提高对本病实验室结果与临床特点的认识,可减少临床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一种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或亚急性感染性疾病,近年来儿童发病率逐年增多,且临床表现多样化,并发症多,病情重。我科曾收治1例发热、皮疹待查的患儿,死亡后经尸解证实为“重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病例随机分为更昔洛韦治疗组和对照组,然后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治疗组白细胞总数及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平均住院日、体温降至正常时间、肝脾淋巴结缩小时间均明显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更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但无特异性抗体或豚鼠肾吸附后抗体反应阴性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我院儿科自1987~1991年共收治10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肾脏损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肾脏损害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儿科(210006)孔晓红,顾旦平,潘淮宁,黎书实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由EB病毒引起,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其中肾脏损害较少,为0~13%,近期刘氏报道为45.8%,我院于1982年1月~...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目前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感染、发热、咽炎、淋巴结和脾肿大。于1932年发现本病患者有嗜异性抗体的存在,在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通过大量的实验室和临床研究,对本病的病因、临床表现、血液学和血清学等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现综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