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静  蔡永兰 《医学信息》2008,21(3):368-371
目的 探讨八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 25例患者均行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心率均在60-75次/分进行多层面螺旋CT扫描在心动周期R-R间期的75%的心电相位上进行横断面重建.然后采集的 数据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客积重建技术VR、多平面重建MPR、内窥镜、曲面重建,观察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的显示.结果 25例患者显示左冠状动脉主干100%,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近段均清楚显示,其中11例冠状动脉内支架手术后:前降支5例、回旋支3例、前降支回旋支各一例、右冠状动脉2例,在MIP、VR、MPR上均能显示支架的位置和形态:8例显示冠状动脉狭窄:其中左前降支呈阶段性狭窄4例、回旋支狭窄2例、右冠状动脉2例、对8例冠状动脉CT成像提示有狭窄的患者进行了有创冠状动脉造影DSA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三维成像均相对应;2例搭桥手术后吻合口通常:3例冠脉平扫显示钙化而造影后三维成像均未引起狭窄;1例扫描失败,由于心率不齐无法扫描.结论 25例冠状动脉造影经三维重建技术不仅显示冠状动脉的钙化、狭窄、斑块,而且还能观查桥血管是否通常,支架位置形态,远端血管的情况.与有创冠状动脉相比较.安全、快捷且经济,X射线少,是进行手术后评价的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也是一种重要无创筛查手段.越来越多的被患者和临床医生接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正常解剖及变异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09 年5月至2009年10月行双源CT检查的638例冠状动脉影像资料,分析冠状动脉的正常解剖及变异情况。结果 638例中,左优势型占2.8%(18例),右优势型占89.0%(568例),均衡型占8.2%(52例)。冠状动脉变异占9.4%(60 例),其中,心肌桥32例,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3例,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8例,副冠状动脉8例,左主干缺如3例,单一冠状动脉2例,左回旋支冠状动脉瘤1例,无冠窦左房瘘1例,左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1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1例。 结论 双源CT 冠状动脉成像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冠状动脉解剖及变异,可作为冠状动脉变异的早期筛查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站式”Hybrid技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近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一病区接受“一站式”Hybrid手术治疗的7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资料并随访,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病例入选标准为:前降支病变较重不适合置入支架、非前降支适合置入支架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54 ~ 77岁,SYNTAX评分为27 ~ 36分.7例患者中左主干皆正常,左前降支近中段长段狭窄或多处狭窄大于85%5例,左前降支近中段闭塞性病变2例,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均存在1~2处局限性狭窄,均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3例.左室射血分数55% ~65%,平均57.13%.结果 手术后无死亡;7例Hybrid患者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乳内动脉桥造影显示,吻合口及支架置入处通畅满意.随访1 ~12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手术后心电图检查无一例新增心肌梗死出现.结论 对于前降支不适合置入支架,非前降支适合置入支架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采用“一站式”Hybrid技术,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个体化的微创手术方法才会使患者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畸形(CA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7例经DSCT冠脉成像检出的冠状动脉畸形患者的MPR、VR、MIP及CPR图像,其中31例患者的图像与常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进行对照。结果:DSCT冠脉成像检出的357例冠状动脉畸形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7例,包括冠状动脉高位起源15例,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13例,回旋支起自左冠状窦7例,回旋支起自右冠状窦1例,单一冠状动脉1例;本组冠状动脉走行异常均表现为心肌桥(MB),其发现MB319例326处;冠状动脉终止异常中冠状动脉瘘1例。其中31例于DSCT冠脉造影后行CAG检查,DSCT冠脉成像检出27例29处MB者CAG仅检出21例22处,但3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1例冠状动脉瘘行CAG全部检出。结论:DSCT冠脉成像能清晰地显示各种冠状动脉畸形,为术前评估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亦可作为随诊复查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诊断心肌桥(MB)和壁冠状动脉(MCA)的价值.方法:767例疑冠心病患者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其中401例诊断为MB-MCA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测量其MB的长度和厚度.其中32例同时在DSA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并用双源CT Inspace软件中的4D工具对所有期相的数据进行动态重组,以电影模式重组和回放,与DSA对照分析两者显示MB-MCA的价值.结果:本组MB-MCA的发生率为52.3%,其中前降支占86.3%,左旋支占9.7%,右冠状动脉最少占1.7%.MB长(20.2±2.3)mm,厚(2.6±0.2)mm.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综合各种后处理技术是目前诊断MB-MCA最有价值的无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6.
成年国人冠状动脉管径的CT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管径随年龄变化的规律以及冠脉管径与其分布类型的关系. 方法 将临床及影像学检查无冠状动脉疾患的患者104人,行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检查,并按照年龄及冠脉分布类型进行分组.冠状动脉的分段采用美国心脏协会15分段法.用MSCT测量右冠近段、中段及远段,左主干,前降支近段、中段及远段,回旋支近段及远段的起始部短轴化直径. 结果 MSCT检查结果 显示,右冠、前降支近、中、远段管径以及回旋支近段、远端管径两两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冠状动脉各段管径在青年组至老年组中依次增大,老年组左主十管径较青、中年组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冠脉段管径在各年龄组问均兀显著性差异.左主干的管径以左优势型组中最大,与其他两型的左主干管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后两者左主干管径无显著性差异.前降支各段管径以左优势型组中最大,各段管径在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回旋支各段管径以左优势型组最大,右优势型组最小,其中左优势型组的同旋支近段管径与其他两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而后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回旋支远段管径在3组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右冠各段管径以有优势型组中最大,左优势型组最小,其中右优势型组的右冠近段管径与其他两型相比有显著件差异,而后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右冠中、远段管径在3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 MSCT能多角度、多体位地显示冠状动脉.冠脉各段管径随年龄增加而增大,且管径与其分布类型相适应,活体冠状动脉各段管径的测量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量化评估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各分支图像质量,探讨冠状动脉CT成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16层螺旋CT对102例患者行回顾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男60例,女42例,平均年龄(57.8±9.4)岁,平均心率(62.8±10.2)次/min。心率〈60次/min(n=40)为I组,60~70次/min(n=35)为Ⅱ组,〉70次/min(n=27)为Ⅲ组。4条冠状动脉分支(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别用于图像质量分析。扫描原始数据以间隔10%在20%~80%时相分别回顾性重建冠状动脉图像,用横断面、曲面重建、容积再现等方法对冠状动脉显示率评估。用曲面重建方法测量冠状动脉各分支长度及近段和远段对比噪声比。结果①冠状动脉各分支平均显示长度:左主干(10.9±3.0)mm,左前降支(130.3±29.7)mm,左回旋支(82.8±19.8)mm,右冠状动脉(150.5±27.5)mm;②Ⅰ组60%和70%为最佳时相图像质量优,Ⅱ组60%时相为最佳时相图像质量优,Ⅲ组RCA较优的时相为40%,LM、LAD、LCX较优时相为60%。③所有冠状动脉分支平均对比噪声比10.9±3.2。结论16层螺旋CT有较好质量的冠状动脉图像,心率和时相影响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全数字化血管造影机检查的图像质量及X射线剂量.方法 500人次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常规拍摄左前斜位加头位或足位,右前斜位加头位或足位,必要时加摄蜘蛛位.结果采取支架植入治疗左前降支狭窄92例,左回旋支狭窄28例及右冠状动脉狭窄45例,冠状动脉微细血管显示佳,管腔内血栓、血管内膜撕裂、支架等显示清晰.结论全数字化血管造影机采集的图像佳,X线剂量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 “一站式”Hybrid技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近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血管外科一病区接受“一站式” Hybrid手术治疗的7例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的资料并随访,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病例入选标准为:前降支病变较重不适合置入支架、非前降支适合置入支架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其中男6例、女1例,年龄54~77岁,SYNTAX评分为27~36分。7例患者中左主干皆正常,左前降支近中段长段狭窄或多处狭窄大于85% 5例,左前降支近中段闭塞性病变2例,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均存在1~2处局限性狭窄,均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3例。左室射血分数55%~65%,平均57.13%。结果 手术后无死亡;7例Hybrid患者术后即刻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乳内动脉桥造影显示,吻合口及支架置入处通畅满意。随访1~12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手术后心电图检查无一例新增心肌梗死出现。结论 对于前降支不适合置入支架,非前降支适合置入支架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患者采用“一站式”Hybrid技术,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个体化的微创手术方法才会使患者真正受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对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远期追踪的价值。方法选取1999至2007年广州市儿童医院KD急性期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同时采用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于恢复期进行远期随访。结果依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逐层筛选,确定9例KD患儿为本研究的样本。男8例,女1例,急性期发病年龄为1-10岁,平均(4.44±3.09)岁。检查时年龄4-12岁,平均(7.89±2.62)岁。追踪时间1.5~7年,平均(3.44±1.67)年。急性期超声心动图示9例患儿中冠状动脉巨瘤5例,冠状动脉瘤3例,冠状动脉扩张1例。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6/9例;冠状动脉血流储备下降5/9例。冠状动脉造影示:双侧主干冠状动脉瘤4例,同时伴远端动脉瘤3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狭窄1处,并冠状动脉扭曲,狭窄或充盈缺损3处,附近侧支血管形成1处;左前降支动脉瘤、右冠状动脉闭塞伴侧支循环形成1例,冠状动脉扩张4例。与同期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冠状动脉造影新发现冠状动脉远端瘤3处,右冠状动脉远端狭窄2处,左前降支狭窄1处,右冠状动脉闭塞伴侧支血管形成1例。5例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阳性者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均发现相应冠状动脉支狭窄或充盈缺损表现;1例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阳性,冠状动脉造影仅见轻度冠状动脉扩张。结论KD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特别是动脉瘤造成的心脏损害可长期存在。对于远期追踪观察KD患儿冠状动脉病变,三磷酸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具无创、安全可靠的优点,是判断心肌缺血的重要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明确显示冠状动脉病变的位置、形态、数目及严重程度,特别对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及远端病变能做出准确的评估。两种方?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16排螺旋CT一次扫描同时完成冠状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鉴别高危胸痛的价值。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在笔者医院住院及急诊胸痛患者3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47~76岁。临床症状为胸痛、胸闷、憋气、心前区不适等。检查时,心率要求70次/分以下,心率快者给予含服倍他乐克,心率符合要求后扫描。应用TOSHIBA AQUILION 16排螺旋CT,先行胸部CT平扫,然后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行胸部CT增强扫描。应用VR、CPR等方法观察冠状动脉情况,应用电影显示、VR、MIP等方式观察肺动脉情况,应用MPR、CPR、VR等方式重建并观察主动脉情况。结果38例患者一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段以上分支、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左右主干及主要分支。共发现冠状动脉狭窄34例,肺动脉栓塞4例,主动脉夹层2例。从冠状动脉各支显示情况来看,显示最清晰的是左主干、左前降支近段、左回旋支近端,其次为右冠状动脉,再次为各主干分支,38例患者冠状动脉共显示247支,其中发现狭窄47支。肺动脉4、5、6级分支应用MIP、VR及电影显示均可清晰观察,共发现肺动脉栓塞4例,2例为一侧肺动脉干栓塞,其余均为两下肺动脉4、5级分支多发栓塞。结论16排螺旋CT一次动脉期增强扫描显示肺动脉、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对胸痛病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冠脉CT与冠脉造影诊断心肌桥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7月~2020年7月苏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07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次进行冠脉CT和冠脉造影检查,计算壁冠状动脉(MCA)狭窄程度,观察前降支、对角支、钝缘支、后降支和回旋支冠脉分布走行以及与心肌的关系,测量心肌桥长度和厚度。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图像质量优良率、心肌桥检出率以及心肌桥测量指标。分析两种检查方法显示MCA狭窄程度和诊断心肌桥的一致性。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评估冠脉CT判断MCA中重度狭窄和诊断心肌桥的价值。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图像质量优良率均较好,冠脉CT心肌桥检出率显著高于冠脉造影(25.23% vs 14.02%, P<0.05);冠脉CT测得心肌桥长度大于冠脉造影,MCA狭窄程度低于冠脉造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CT和冠脉造影显示MCA狭窄程度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32, P<0.05);与冠脉造影比较,冠脉CT判断MCA中重度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63%、86.67%、74.36%、95.59%、87.85%;冠脉CT和冠脉造影诊断心肌桥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15, P<0.05);与冠脉造影比较,冠脉CT诊断心肌桥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4.29%、73.33%、69.23%、68.75%、68.97%。结论:冠脉CT与冠脉造影对心肌桥诊断均具有一定价值,而冠脉CT具有无创性、图像质量优良率高,且对心肌桥位置及分布显示佳,并对MCA狭窄具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更具临床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研究先天性左冠状动脉主干闭锁(LMCAA)的超声心动图表现,提高对LMCAA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3例LMCAA患儿的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总结LMCAA超声心动图特征.结果 LMCAA特异性超声心动图特征:①主动脉左冠状动脉窦内无左冠状动脉主干开口,左冠状动脉主干近心端闭锁呈盲端,远心端内径细窄,发育不良;②右冠状动脉内径增宽;③多切面未显示左冠状动脉与肺动脉确切连接的证据.LMCAA非特异性超声心动图特征:①左心室明显扩大,左室收缩功能可正常或减低;②二尖瓣腱索、乳头肌回声显著增强,可伴有二尖瓣脱垂.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①收缩期二尖瓣口可见中至大量反流信号;②左、右冠状动脉之间形成细小侧支循环; ③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血流为逆向灌注(向心性);④发育不良的左冠状动脉虽然在肺动脉周围分布,但彩色多普勒超声不能显示其与肺动脉连接的确切逆灌血流信号.结论 LMCAA有特异性的超声心动图特征,提高对LMCAA的全面认识是诊断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马秀华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22,44(8):1440-1443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简称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1年3月我院接收的86例疑似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时均行MS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检查,记录疑似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及冠脉斑块性质,并以冠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及冠脉病变程度的评估价值,同时记录并比较不同性质冠脉斑块的CT密度值.结果:冠脉造影结果显示,86例患者中非冠心病41例,占47.67%,轻度病变19例,占42.22%,显著病变17例,占19.77%,高度病变8例,占9.30%,完全闭塞1例,占1.16%,以冠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MSCT冠脉成像评估冠心病的准确度为82.56%(71/86),MS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结果具有较为理想的一致性(Kappa=0.739);在可评价血管中,冠脉造影共检出斑块172个,其中钙化斑块118个,非钙化斑块54个,钙化斑块的CT密度值明显高于非钙化斑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均有较高的评估价值,并能较好地判定冠脉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CCA)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DSCT冠状动脉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对其中冠状动脉畸形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824例冠状动脉成像中检出CCA共43例(2.36%),其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24例(1.32%),冠状动脉走行异常18例,均为心肌桥,占CCA总数的41.9%,占总例数的0.99%。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中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窦9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窦仅1例。结论 DSCT能够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畸形,特别是对心肌桥的敏感性高于其他检查方法,对临床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特别适用于门诊冠脉疾病的"一站式"检查。  相似文献   

16.
刘浩 《医学信息》2018,(19):93-95
目的 探讨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及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南院心血管病区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因胸痛疑诊冠心病或已明确冠心病患者134例,根据既往或入院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或其主要分支血管直径狭窄≥50%者为冠心病组共96例,上述主要分支血管直径狭窄<50%者共40例为对照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采用Gensini法分别对冠脉病变进行评分。结果 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尿酸水平呈正相关,尿酸(OR=1.006,P<0.05)和红细胞分布宽度(OR=2.450,P<0.05)的升高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红细胞分布宽度与UA水平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逐渐递增,三支病变组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尿酸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P=0.004、0.016<0.05),三支病变组红细胞分布宽度水平高于双支病变组(P<0.05);双支病变组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尿酸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高于双支病变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与样本量较小及患者用药控制因素有关。结论 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及血尿酸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放射技术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3月~2014年3月接收的9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放射技术对其进行治疗,分析这一技术的应用效果和价值[1]。结果胸部DR平片37例,异常率为41.1%,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对47例患者在短期内行冠脉造影,其中45例显示有一支以上的狭窄程度高于50%的冠脉病变,准确率达到95.7%,前降支、左右冠状动脉主干、回旋干等通过三维重建图像和64层螺旋CT机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出较满意的结果,对患者进行DSA普通冠状动脉造影,84例患者受累血管有100支137处,显示率为83.3%。结论进行放射技术的影像学检查是为了更好的观察患者病情,在选择放射技术具体方法时,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作出决策,有效发挥其作用,最大限度帮助患者[2]。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超声与64排螺旋CT分析冠状动脉斑块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冠状动脉病变患者进行血管内超声(IVUS)和64排螺旋CT(64MDCT)检查,评价两种检查手段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4例临床怀疑或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接受冠状动脉64MDCT检查,并应用其工作站相关后处理技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进行评估分析。一周内实施冠状动脉内IVUS检查,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分析病变血管52支,其中左主干24支,前降支21支,左回旋5支,右冠状动脉2支。IVUS显示有斑块病变的血管段为60段,64MDCT显示有斑块病变的血管样本57段,其中3段病变64MDCT诊断正常而IVUS显示为斑块早期病变。64MDCT对出现任何粥样硬化斑块节段诊断的敏感性为96%,特异性为94.7%。IVUS与64MDCT的管腔面积,外弹力膜面积、斑块面积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79、0.83、0.81。结论 IVUS能准确判断冠状动脉斑块的大小和性质。64MDCT作为非侵入性方法亦能显示管壁斑块的构成,判断病变的类型及程度,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64排探测器CT(MDCT)对心肌桥伴冠心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17例拟诊冠心病(CAD)患者行64MD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根据CCTA上冠状动脉的走行部位,诊断47例心肌桥,测最心肌桥的长度、厚度,分析各支粥样斑块性质和狭窄程度,判断血管硬化与心肌桥的关系.结果:64MDCTA发现心肌桥51处/47例,检出率为21.66%;34例位于左前降支中段(66.67%),肌桥长度为5.6~27.6 mm;厚度为0.52~4.8mm;其中22例伴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50%者19例.结论:64MDCT冠脉成像可无创性检出心肌桥,显示其MDCT表现特点、邻近血管硬化狭窄等,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用多层螺旋CT(MSCT)扫描三维重建方法探讨成人冠状动脉的形态、结构、变异及其与临床冠心病(CA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螺旋CT行冠状动脉造影,通过工作站Vitrea 2软件三维重建,观察、测量成人冠状动脉的分支、位置、形态及其变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成功行MSCT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057例,其中以右优势型为主,共793例;左优势型126例;其他(包括均衡型和变异)138例.MSCT能够发现冠状动脉起源和走行的多种变异,但对冠状动脉瘘的特征未能准确表现.左优势型的冠心病发病数似相对较少;但左冠状动脉主干发出角度较大,主干较短.冠状动脉开口于冠状动脉窦之外的变异与冠心病发生有正相关性.结论 MSCT能够大体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三维形态结构,但尚不能完全取代基础解剖学;冠状动脉的某些形态、结构变异可能造成血液动力学改变,促进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