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的肩胛冈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四川省泸州市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280例成年人肩胛骨CT平扫及三维重建数据,对肩胛冈进行解剖形态学分探讨其对临床工作的指导意义。测量内容包括肩胛冈周围结构的7个距离和9个点的厚度。 结果 CT三维重建下肩胛冈共分为5型(细薄型、木棒型、粗厚型、梭型、S型)。其中,细薄型14个,占14.64%;木棒型63个,占22.50%;粗厚型78个,占27.86%;梭型89个,占31.79%;S型9个,占3.21%。细薄型的B厚度(9.36±3.61)mm,明显薄于另外4型(P<0.05);粗厚型的AC(84.36±6.00)mm、AD(118.79±9.15)mm,长于其他4型; 在F厚度(11.01±2.13)mm、H厚度(12.02±1.68)mm、Ⅰ厚度(11.77±2.35)mm、K厚度(9.43±0.97)mm上为5型中最厚。梭型的BC长度(16.66±9.97)mm最短、K厚度(4.45±1.58)mm为除细薄型外最薄(P<0.05)。 结论 CT三维重建下肩胛冈共分为5型(细薄型、木棒型、粗厚型、梭型、S型),其中,梭型最多,S型最少;粗厚型肩胛冈骨量最丰富,为优质的自体骨移植来源,也可作为较好的内置物固定位置;相反,细薄型肩胛冈骨量最少,内固定强度相对较差。不同肩胛冈分型对其相关的手术方式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对肩胛骨CT扫描三维重建,了解喙突的解剖形态学特点,为临床上相关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因病情需要对肩胛骨行CT三维重建的256例患者影像学资料,并测量喙突相关解剖学数据,并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 统计了256例喙突三维重建模型的解剖学数据,测得喙突尖部的宽度为(14.31±2.71)mm,尖部的厚度为(8.79±1.44)mm,折返部的宽度为(22.87±2.82)mm,折返部的厚度为(14.68±2.39)mm,基底部的宽度为(26.29±3.05)mm,基底部的厚度为(10.71±3.01)mm,尖部到折返部的长度为(40.49±4.10)mm,折返部到基底部的长度为(19.36±2.35)mm。且在左右对比中发现,喙突尖厚度、折返部宽度、折返部到基底部长度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而喙突的其他解剖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CT三维重建能够全面准确地观察到喙突的解剖学结构,提供喙突解剖学参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肩胛冈及肩峰角的定位和肩部疾病的诊治提供解剖形态学基础。方法对200例成人干燥肩胛骨的肩胛切迹、肩胛冈以及肩峰角的形状、走形及定位方法等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肩胛切迹宽度为(10.52±4.27)mm,深度为(6.12±2.24)mm;肩胛切迹到肩胛冈的垂线交点到肩峰角的距离为(43.12±4.82)mm,从交点至肩胛切迹的深度为(31.42±4.01)mm;肩胛冈部位表浅,走形恒定。长度为(118.28±4.37)mm,基底长度为(81.12±4.56)mm,冈中隆凸宽度为(11.38±2.64)mm,冈中隆凸高度为(18.72±2.67)mm;肩峰角分为三型,肩峰角(119.9±8.53)°,其中C型占68.00%,肩峰角(124.6±6.49)°;L型占22.50%,肩峰角(104.8±5.54)°;双角型占9.50%。结论 (1)肩胛冈上缘及肩峰角走形恒定,部位表浅可作为肩部疾病的诊治定位标志。(2)从肩峰角沿肩胛冈上缘水平向内约4cm,再向前约3cm即为肩胛切迹。(3)不同类型肩峰角在定位时的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干燥标本的冈盂切迹解剖形态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82例干燥肩胛骨标本,观测冈盂切迹宽度(关节盂内侧缘至肩胛冈直线距离)、冈盂切迹厚度(冈盂切迹最低点厚度)、冈盂切迹深度、冈盂切迹转折角(肩胛切迹,冈盂切迹最低点连线与肩胛冈基底部所成的夹角)等。结果冈盂切迹宽度、深度分别为(12.75±1.06)mm、(11.65±1.89)mm,且右侧更宽更深,双侧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冈盂切迹厚度(9.93±1.57)mm,肩胛上切迹至冈盂切迹距离为(18.73±3.18)mm,且双侧对比P0.05;冈盂切迹转折角为(40.24±8.69)°,双侧对比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冈盂切迹的厚度、深度、宽度和转折角均是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危险因素,且冈盂切迹越深,冈盂切迹转折角越小,发生肩胛上神经卡压的几率越大。本研究解剖数据可为临床在手术入路和内固定物植入位置选择等提供参考,降低术中神经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5.
背景:有研究表明股骨远端微创锁定内固定钢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具有较好的疗效,但其设计参数多为参照西方人种数据,且其产品规格有限。 目的:对成年中国人中远端股骨微创锁定内固定钢板手术相关解剖CT数据进行数字化测量。 方法:选自内蒙古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影像科非膝关节疾患的成人CT连续扫描数据15例,利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在三维立体图形中测量股骨远端宽;股骨外侧髁前后径;股骨外侧髁基底部宽;股骨外侧髁干角;自股骨大转子下缘5 cm至外上髁每隔5 cm划分为1段,共分为5段,分别测量每段中部股骨内外侧皮质及髓腔横径。 结果与结论:成年中国人中远端股骨微创锁定内固定钢板固定后,股骨远端左右侧宽分别为(84.80±1.27) mm和(84.60± 1.40) mm;股骨外侧髁前后径分别为(67.36±1.41) mm和(66.27±1.42) mm;股骨外侧髁基底部宽分别为(42.53±3.42) mm和(42.98±1.25) mm;股骨外侧髁干角分别为(7.58±0.69)°和(7.66±0.79)°,左右侧别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关键词:微创锁定内固定钢板;股骨远端;三维重建;设计参数;数字化骨科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03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成年中国人第5腰椎峡部作了大量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但研究结果各不相同,并且观测参数不系统、不完整,而对成年中国人第5腰椎峡部进行较系统的临床应用解剖与Micro CT扫描显微影像解剖对照研究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 目的:观测成年中国人第5腰椎峡部Micro CT扫描显微影像解剖学及应用解剖学特点,以期为成年中国人第5腰椎峡部易患病性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实验从成都医学院局解实验室随机选取60例成年中国人干燥、无破损第5腰椎标本,应用游标卡尺测量第5腰椎峡部的相关数据,并应用Micro CT的三维重建系统分析第5腰椎标本三维骨结构,并逐一测量与第5腰椎左、右侧峡部临床应用解剖观测的指标相对应的Micro CT扫描显微影像解剖参数。 结果与结论:在成年中国人第5腰椎标本观测: ①左、右侧峡部上缘厚度分别为(4.27±0.99) mm,(4.25± 0.98) mm。②左、右侧峡部下缘厚度分别为(7.31±1.23) mm,(7.29±1.25) mm。③左、右侧峡部内缘厚度分别为(6.61±0.33) mm,(6.59±0.36) mm。④左、右侧峡部外缘厚度分别为(8.65±0.27) mm,(8.59±0.33) mm。⑤左、右侧峡部上下缘距离分别为(11.10±3.14) mm,(11.07±3.11) mm。⑥左、右侧峡部上缘长度分别为(8.37±0.99) mm,(8.40±0.96) mm。⑦左、右侧峡部下缘长度分别为(4.71±0.71) mm,(4.73±0.62) mm。⑧左、右侧峡部内缘长度分别为(13.01±1.38) mm,(13.04±1.36) mm。⑨左、右侧峡部外缘长度分别为(10.75±1.11) mm,(10.78±1.06) mm。游标卡尺与Micro CT所测的第5腰椎峡部左右侧的三维数值之间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证实,对成年中国人第5腰椎峡部临床应用解剖测量值与Micro CT测量值之间具有统一性,左右侧腰椎峡部解剖值没有差异,Micro CT能为临床上第5腰椎的易患病性提供更为详尽准确的参考数据。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解剖学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 方法 22具(男13具,女9具)44侧成尸标本,解剖观测肩胛上切迹,冈盂切迹的形态特点以及肩胛上神经走行、分支及分布的解剖学特点,所测数据统计学处理。 结果 肩胛上切迹类型:U型占40.91%(18侧),浅U型占22.73%(10侧),大弧型占27.27%(12侧),方形占9.01%(4侧)四种。肩胛上切迹的厚度为(1.55±0.36)mm。肩胛上神经主干与冈上肌支所成角为(86.04±1.28)°。冈下肌支的入肌点,有22.73%在该肌的起点处,77.27%在中或外1/3处。冈盂切迹的厚度在(6.82±1.21)mm 。肩胛上神经自肩胛上孔穿出点至肩胛冈基底部的高度为(11.13±0.21)mm;至冈盂切迹的水平距离为(14.03±0.64)mm 。肩胛上神经转折角为(49.65±1.63)°。 结论 肩胛上切迹的类型、肩胛上切迹和冈盂切迹的厚度,肩胛上神经转折角的大小、神经主干与冈上肌支的角度以及冈下肌支的入肌点等均是肩胛上神经卡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张磊  刘洋  曾炎  余飞  任蔺  扶世杰 《解剖学报》2019,50(5):620-626
目的 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的肩胛切迹解剖形态学分型及临床意义。 方法 收集来自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300例因肩部疾病就诊患者的肩胛骨,通过CT三维技术重建肩胛骨图像,并进行肩胛切迹形态学分型及几何数据测量。 结果 我们将收集的肩胛切迹分为5种类型,√-形称为Ⅰ型共138例,约占46%;U-形称为Ⅱ型共125例约占41.7%;Ⅴ-形称为Ⅲ型,共20例,约占6.7%;O-形称为Ⅳ型,共10例约占3.3%;Ω-形称为Ⅴ型,共7例约占2.3%(另外,发现W-形、双O-形各1例,因数量较少暂未纳入分型);左侧肩胛切迹平均深度、宽度分别为(5.58±1.42、10.22±3.24)mm,右侧肩胛切迹平均深度、宽度分别为(6.02±1.87、10.81±3.35)mm,左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和Ⅱ型的切迹宽度较其他3种类型宽度更宽,分别为(12.46±3.20、9.95±2.68)mm,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另外,不同类型中肩胛切迹最低点到肩胛冈基底部的垂直距离长度有所不同,其中Ⅰ型最短的为(12.52±2.56)mm,Ⅲ型最长的为(14.48±4.29)mm,Ⅰ型和Ⅲ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CT三维重建结果,将肩胛切迹分为5型,分别为√-形、U-形、Ⅴ-形、O-形、Ω-形。其中Ⅴ-形和O-形发生肩胛上神经卡压症的几率较大,而√-形及U-形的卡压几率则较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测量成人肩峰的长度、宽度和厚度以及喙肩韧带在肩峰止点处的宽度和厚度,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 方法 选取36个新鲜成人冷冻肩关节标本,分别进行CT扫描,并将扫描数据导入Mimics15.0软件中,重建肩胛骨,使用软件自带工具测量肩峰的长度、宽度和厚度。然后解剖喙肩韧带,用游标卡尺测量其在肩峰止点处的宽度和厚度。 结果 肩峰的长度为(46.27±2.88)mm,宽度为(25.71±1.52)mm,厚度为(8.10±1.14 )mm ;喙肩韧带在肩峰止点处的宽度为(14.27±1.19)mm,厚度为(4.05±0.38)mm。 结论 喙肩韧带和肩峰的解剖学数据,可以为肩关节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下的肩胛下角形态学分型特点及临床意义。 方法 采集290个肩胛骨三维重建影像资料,g是肩胛下角,n是盂下结节,m是肩胛冈与肩胛骨内侧缘交点,k是肩胛上角,r是肩胛冈盂切迹,h是g点到mr垂线的交点,观察肩胛下角形态学特点,并测量相关数据。测量g点最厚部分,gn、gm、gh的长度,∠ngm、∠gmk(肩胛骨在冠状面上的投影)、∠gmk’(肩胛骨在矢状面上的投影)的度数。 结果 CT 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肩胛下角大体有3种类型:副角型 (175,60.34%)、U型(81,27.93%)和V型(34,11.73%),此外,副角型的g点最厚部分及gn与V型差异有显著性 (P<0.05);在gm上,副角型比U型和V型长(P<0.05);在gh上,V型比副角型和U型短(P<0.05);在∠gmk’上,副角型比U型大(P<0.05)。双侧肩胛下角在∠ngm上差异有显著性 (P<0.05)。 结论 基于 CT 三维重建结果,将肩胛下角分为3种类型,以副角型为主,V型少见。  相似文献   

11.
背景:跟骨为不规则骨,具有复杂的三维立体结构,过往多基于X射线平片进行测量研究,利用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进行跟骨相关解剖测量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与良好的应用前景,但目前报道较少。 目的:利用螺旋CT三维重建测量国人跟骨的解剖数据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100例成人正常跟骨CT扫描数据,男50例,女50例,将其重建后进一步测量跟骨长、宽、高及Bohler’s角及Gissane’s角,将测量数据与西方人数据进行对比。 结果与结论:中国男性组跟骨长、宽及高分别为(74.60±5.06),(29.71±2.93),(45.23±4.46) mm;女性组为(71.48±5.36),(26.65±3.01),(42.23±4.49) mm,男性组显著大于女性组(P < 0.05)。男性组Gissane’s角度为(123.3±8.5)°,女性组为(122.7±8.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男性组Bohler’s角为(35.98±4.34)°,女性组为(38.31±4.43)°,男性组显著小于女性组(P < 0.05)。国人跟骨全长、宽度及高度显著小于西方人数据(P < 0.05)。中国成人Bohler’s角及Gissane’s角测量数据与西方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中国女性成人跟骨长、宽、高较男性小,跟骨Bohler’s角明显大于男性,不同性别间Gissane’s角无明显差异。与西方人相关数据比较,中国成人的跟骨长、宽、高明显偏小,跟骨Bohler’s角及Gissane’s角则无明显差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观测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性与软组织解剖特征,为临床向股骨头内打入拉力螺钉或螺旋刀片的股骨外侧皮质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 采用16例成人股骨干燥标本、10例尸体下肢标本和2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横断面CT图像,分别测量外侧壁的骨性面积、软组织附着及其面积以及外侧壁骨皮质的厚度。 结果 骨性外侧壁平均高(24.4±2.4)mm,宽(23.3±2.0)mm,面积(567.0±82.8)mm2。臀中肌、臀小肌的止点与股外侧肌起点,在外侧壁处相互交织,形成致密坚韧的腱膜样重叠部,平均高(33.2±2.3)mm,宽(28.2±1.9)mm,厚(1.6±0.1)mm。老年人小转子平面的股骨外侧壁皮质薄弱,厚仅(2.3±0.5 )mm。 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外侧壁皮质薄弱,容易骨折。推荐选用头髓钉系统进行内固定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成人正常锁骨的曲度和髓腔形态学CT影像解剖学参数,为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和锁骨固定装置的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2021年3月—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影像科行胸部螺旋CT扫描的成年国人中锁骨形态正常且完整的92例CT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4例、女48例,年龄20~87(51±17)岁,按年龄分为<60岁组(61例)和≥60岁组(31例)。应用Calculate 3D工具重建出锁骨CT三维影像模型;应用“Inertial Axes”功能建立锁骨的惯性轴及其两端坐标;应用“Reslice Objects”功能重新分割锁骨CT三维影像模型,生成调整后的锁骨三维视图,并基于此观察锁骨的一般形态。依据惯性轴长度将锁骨八等分后,可得到7个等距的矢状面髓腔截面,自锁骨远端向近端依次命名为S1~S7。使用“Measure”工具,在冠状位及水平位视图上分别测量和计算锁骨体积、表面积、长度、内外两侧曲率半径和深度、远近两端关节面宽度和高度;在矢状位视图上分别测量7个截面的皮质厚度、髓腔面积、最长径和最短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各指标测量结果进行不同性别、年龄和截面间的比较。结果 本组92例92侧正常成人锁骨CT测量结果显示,锁骨体积(29 518.4±7 049.2) mm³,表面积(8 271.8±1 291.2) mm2,长度(143.7±11.5)mm,内侧曲率半径为(128.3±28.0) mm、深度为(16.4±2.6) mm,外侧曲率半径为(56.7±19.4) mm、深度为(11.4±2.6)mm,近端关节面的宽度为(20.5±3.8)mm、高度为(21.8±3.4)mm,远端关节面的宽度为(15.4±3.5) mm、高度(12.8±2.3) mm。锁骨皮质厚度从S2向两端递减,其中S2皮质最厚[(3.5±1.1) mm],S7皮质最薄[(2.6±0.7) mm]。髓腔面积、最长径和最短径在S4处最小并向两侧扩大,其中S4髓腔面积为(24.7±11.0)mm²、最长径为(6.7±1.7) mm、最短径为(4.6±1.2) mm。7个截面间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以上各指标中:近端关节面宽度和外侧曲率半径测量值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指标测量值男性均大于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与<60岁组相比,≥60岁组锁骨远端关节面的宽度和高度,以及各截面的髓腔面积、最长径和最短径较大,而皮质较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在不同截面处,锁骨的皮质厚度及髓腔面积、最长径和最短径等指标存在较大差异;在选择手术方式时,术者需要考虑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以及骨折部位和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骨折地图技术,明确股骨近端外侧壁的骨折特征,为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 采集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CT数据,进行分割建模、虚拟复位。其中有56例发生外侧壁骨折,测量其外侧壁及骨折区宽度、高度、面积,骨折线走行等参数,并在3D重建模型上绘制骨折特征地图。 结果 96例患者中56例有外侧壁骨折,其中A2型71.4%(40例),外侧壁骨折块平均宽度(10.1±6.0)mm,高度(23.1±11.3)mm,面积(158.5±105.2)mm2,占外侧壁面积(12.1±8.1)%,骨折线与水平面成角(64.6±14.5)°;A3型28.6%(16例),外侧壁骨折块平均宽度(26.0±7.0)mm,高度(38.8±11.7)mm,面积(860.1±357.0)mm2,占外侧壁面积(64.5±25.9)%,骨折线与水平面成角(30.2±39.6)°。 结论 不同类型转子间骨折的外侧壁特征有明显差异,通过骨折地图技术可直观展现骨折信息,可为制作转子间骨折模型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背景:不同研究关于寰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进钉点和钉道角度数据各有不同。 目的:利用CT多平面重建设计理想的进钉路径,测量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相关骨性参数,评估寰椎椎弓根高度及椎动脉沟环变异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           方法:从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中随机选出2009-10-01/2010-06-30 期间头颈联合部未见异常62例患者CT血管造影扫描资料,利用其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三维多平面重建成像,测量寰椎椎弓根最小高度、进钉点位置、钉道角度、最大进钉长度、钉道在椎弓根内的长度,同时观察寰椎沟环变异的发生率。 结果与结论:男女寰椎椎弓根最小高度分别为(4.4±1.2),(3.8±0.8) mm,其中高度≥3.0 mm占91%。男女进钉点位置至正中线距离分别为(21.7±1.2),(20.8±1.3) mm;钉道内倾角分别为(10.1±2.1)°,(10.3±2.6)°;最大进钉长度分别为(26.9±1.8),(26.5±1.8) mm;椎弓根钉道长度分别为(8.0±1.1),(7.9±1.2) mm。寰椎沟环变异发生率为25.8%,其中Ⅱ~Ⅳ型后环发生率为21.0%。这表明椎弓根最小高度及Ⅱ~Ⅳ型椎动脉后环变异直接影响螺钉置入;MPR成像技术能设计理想的螺钉置入方案,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患者术前三维CT解剖测量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寰椎;椎弓根;螺钉固定;三维CT;数字化骨科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09.002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2~5掌指关节屈伸活动中有效关节接触面的三维模型及测量有效接触面积的大小。 方法 选择身体健康的青年男性、手部既往无外伤及其他病理性疾病病史的志愿者10例。 将志愿者右手2~5掌指关节分别固定在0°、30°、60°、90°位,利用CT分别进行扫描获得图像数据,数据导入Mimics17.0进行2~5掌指关节模型的三维重建及有效关节接触面的标记,测量掌骨长度及有效接触面积,应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 在0°至90°屈曲过程中,掌骨头上参与关节活动的有效接触面积从背侧至掌侧逐渐增大,其中示指有效接触面积在0°~90°时为(32.92±2.47)~(80.05±2.51) mm2;中指为 (35.90±2.48) ~(88.63±2.04) mm2;环指为(31.51±1.07) ~ (74.84±1.88)mm2;小指为(26.19±2.12) ~(57.80±0.81) mm2。 结论 2~5掌指关节屈曲过程中,从冠状面看,0°位时仅有中间约1/2的关节面属于有效关节接触面,而90°位时则100%均属于有效关节接触面,呈梯形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