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评价输血治疗对有机磷中毒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08年—2018年临床诊断为有机磷农药中毒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7个病例,分为未输血治疗组(56例):按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制定的急诊有机磷农药中毒标准化治疗;输血治疗组(11例);在标准化方案治疗基础上符合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输血指证加入输血治疗,用SPSS13. 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愈好转率差异。结果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和中毒轻重程度相似(P0. 05)。56例采取彻底清洗、催吐灌肠、肟类复能剂联合抗胆碱能药物、血液净化、支持性护理标准化方案治疗未输血治疗组和11例在此标准化方案治疗基础上加入输血治疗(包括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和/或红细胞悬液)的输血治疗组的临床治愈好转率分别是55. 36%(31/56) vs 63. 64%(7/11),其中重度中毒患者的治愈好转率分别是29. 63%(8/27) vs 60. 00%(6/10)(P0. 05)。结论本组采用输血治疗的有机磷中毒患者其临床治愈好转率提高的效果有限。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性分析本院输血治疗患者不规则抗体的检出情况,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微柱凝胶法筛查8 775例输血治疗患者血浆不规则抗体.结果 检出不规则抗体阳性患者72例,阳性率为0.82%;72例阳性患者中,88.89%(64/72)有输血史,75.00%(54/72)来自血液科、肿瘤科、ICU、感染科、产科、儿科;43例不规则抗体阳性的女性患者中,90.70%(39/43)有妊娠史.结论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有助于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降低发生输血反应的风险;血液科、肿瘤科、ICU、感染科、产科、儿科患者及有输血史和妊娠史患者不规则抗体的筛查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临床输血除自体输血外,异体输血均存在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为有效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国家采取无偿献血政策,筛选健康的献血者,严格进行血液病毒标志物的筛选检测,倡导临床科学合理用血和成分输血.要求采供血机构对血液制品在采集后至发放前和医疗机构对患者在实施输血治疗前,须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梅毒螺旋体(TP)血清标志物检测[1],以极大程度降低临床经输血传播感染疾病的风险,有效避免经输血感染病毒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4.
自体输血在36例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输血是临床上最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之一,而自体输血(AT)是避免因血型不合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异体输血产生同种免疫反应和避免输血相关疾病传播的有效方式,尤其对一些稀有血型患者输血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36例骨科择期手术患者实施AT,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创伤输血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分析创伤输血患者红细胞输注的独立影响因素,以建立大量输血预测评分方案并评价其临床预测性能。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创伤输血患者265例,根据患者入院后24 h红细胞输血量分为大量输血组(输血量≥18 U)和非大量输血组(输血量18 U),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筛选红细胞输注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建立与大量输血预测评分方案,并使用受试者操作曲线(ROC)评价其临床预测性能。结果 1)本研究共筛选纳入265例患者,其中非大量输血患者229例,大量输血患者36例,2组患者年龄(47. 21±14. 50 vs 43. 86±14. 95)、性别(170/59vs 28/8)和致伤原因间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 05)。非大量输血患者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心率(H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剩余碱(BE)值均明显高于大量输血组(P0. 05),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收缩压(SBP)、血红蛋白(Hb)、纤维蛋白原(Fbg)均明显低于大量输血组(P0. 05); 2)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创伤类型、ISS、HR、Hb、PT、Fbg、BE是创伤输血患者RBC输注的独立影响因素(P0. 05); 3)建立了大量输血预测评分方案,大量输血预测评分总分为0—8分,ROC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为0. 914;当评分为4分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 9%和79. 9%。结论大量输血预测评分方案具有较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当创伤患者评分大于4分时应积极启动大量输血方案,给予患者输血治疗,以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的输血治疗疗效及预后.方法分析65例温抗体型AIHA患者的临床、实验室资料、输血及预后情况,从不同方面分为严重贫血组与非严重贫血组,存活组与死亡组,输血组与非输血组,比较各组之间的Hb、Ret、Ibil及LDH的差异,分析输血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复合型(IgG+C3)较单纯型(IgG,C3)溶血程度严重;死亡组较存活组溶血病情严重,而输血率却较低(36.4%∶?68.6%).31例患者接受了输血,输血组Hb水平显著低于非输血组,但死亡率却同样低于后者(14.3%∶?38.9%).23例输血患者交叉配血时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相合,所有接受输血的患者输血过程无明显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对于AIHA患者,找到完全相合的血液非常困难,但是对于危重的溶血患者,需要输血支持治疗度过危机,输血治疗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成分血合理使用在上消化道出血输血治疗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选择12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根据输血方案的差异分别设置对照组和研究组,研究组由输血科参与输血方案制定,而对照组按照临床输血申请单进行输血.结果:输血3小时后,研究组PLT为(71.1士9.5)x 109/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1士10.2)x 109/L(P<0.05);研究组PT为(12.1士3.3)s,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7.3士3.5)s(P<0.05);研究组APTT为02.1士8.2)s,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1.1士9.3)s(P<0.05).结论:针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输血治疗的过程中,合理使用成分血能够促进输血治疗效果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产后出血患者接受大量输血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于本院接受治疗的224例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均开展大量输血治疗.分析治疗结果.结果:1)经输血治疗后,出院时患者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2)经输血治疗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601-603
目的分析应用常规凝血检查项目针对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接受输血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事件展开监测的临床价值,为促进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改善提供技术支持条件。方法择取2011年1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异位妊娠大出血行输血治疗患者91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在输血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将其划分为甲组(输血不良反应组)46例和乙组(输血未出现不良反应组)45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前后的凝血指标检验结果和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输血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凝血指标项目大致相当,组间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治疗后,甲组患者的FIB指标水平显著低于乙组患者,甲组患者的TT、QPTT以及PT的指标水平显著高于乙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治疗前和输血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血常规检查指标项目大致相当,组间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异位妊娠大出血患者在实施输血治疗前后实施常规凝血检验项目检查,相较实施血常规生理指标检查,能够更加显著地显示患者在接受临床输血治疗处置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医师开展相关疾病的治疗处置工作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1例鼠药中毒患者血浆、冷沉淀以及红细胞输注治疗的临床疗效,为鼠药中毒输血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本院1例鼠药中毒反复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输血治疗前后凝血4项、血栓弹力图、血常规等检测指标,观察其输血疗效.结果 1)患者鼠药中毒后2次入院治疗,病程长达109d(中毒时间至第2次出院时间),2次住院合...  相似文献   

11.
输血是挽救患者生命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随着输血医学和输血技术的发展,临床输血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2000年卫生部颁发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1]),对临床输血各环节进行了明确规定.我们对本市乡镇医院(包括私立医院和用血量较少的专科医院,为方便表述统称为乡镇医院)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作了调研,情况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状况,分析老年患者输血治疗出现不良反应的特征,以达到促进老年患者临床安全用血的目的。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某三甲医院8 787例住院患者输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老年患者组与非老年患者组各类型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老年患者组接受输血治疗后,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33%,高于非老年患者组的发生率(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老年患者组循环超负荷的发生率为19.40%,输血相关性铁过载的发生率为22.39%,均高于非老年患者组的发生率(5.13%、7.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类型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非老年患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患者由于病史复杂、机体各器官功能自然衰退、临床输血需求以及部分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非老年患者高,在进行输血治疗时应得到临床工作者的谨慎关注。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8):4221-4222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8例尿毒症贫血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透析期输血治疗组和透析后输血治疗组,各24例。两组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后,观察患者的血清尿素氮、血液肌肝、钾离子及红细胞浓度,同时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将观察数据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红细胞升高值均在13mmol/L以上,数据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患者头昏、乏力、心悸等缺氧症状明显减轻,两组患者在输血治疗前后尿素氮、血液肌肝均显下降(P<0.05)。尿毒症患者透析期输注红细胞悬液和透析后输注洗涤红细胞均为安全有效的输血治疗方法,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二三级医院输血科(血库)现状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输血是临床抢救和治疗疾病无法替代的一种治疗手段,随着输血事业快速发展,输血科(血库)对保证临床血液安全作用极为显著.目前,医院用血管理相对薄弱,基层医院输血事故时有发生.输血科(血库)具有"血液收发、交叉配血"等职能,而且还是"临床用血的技术指导和实施"功能的临床科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在指导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实施输血治疗的32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凝血检测指导输血,观察组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指导输血,观察2组患者血液制剂使用量、不同时点凝血状态[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及凝血酶原时间(PT)]及临床结局(术后出血情况、住院时间与病死率)。结果观察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血小板这4种血液制剂的使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 2组不同时点的凝血状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出血量、再次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住院时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血栓弹力图指导临床输血,可优化患者输血方案,与传统方法的临床效果相当,还可减少术后出血情况的发生,故血栓弹力图检测可作为临床指导输血的理想策略。  相似文献   

16.
红细胞和血小板临床输注有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收集临床输血病例进行输血的有效性分析,为临床科学、有效的榆血提供指导.方法:调查626例输注红细胞成分和112例输注浓缩血小板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分别计算输血后血红蛋白升高值、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评价输血是否有效.结果:红细胞输血的精确和粗略两种评价方法统计的有效率分别为70.0%和73.2%,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各科均存在无效输血现象,以外科组患者最多,输血有效率分别为53.3%和52.0%.血液病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无效率明显高于非血液病患者,一次输注血小板的CCI和PPR最高,频繁输血者最低.结论:红细胞两种评价方法均有效.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无效主要与术后失血、多次输血的同种免疫、破坏加速等因素有关,因此,尽量减少输血次数,控制感染和发热,开展血小板组织配型,可以提高红细胞和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限制性输血方式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临床转归的预后影响。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2015年3月期间在神经外科住院的180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分别实施限制性输血与开放性输血治疗,限制性输血组为实验组(Hb≤70 g/L,n=85),开放性输血组(Hb100 g/L,n=95)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输血治疗后发生的并发症和临床转归预后相关指标,以探讨限制性输血方式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治疗的临床意义。结果 1)实验组红细胞输注量(430±85.61)m L明显少于对照组(660±53.04)m L平均住院天数(15.15±3.16)d亦短于对照组(27.83±7.25)d,差异二者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肺炎发生率(3.5%)明显低于对照组(17.9%),治愈率(16.5%)高于对照组(5.3%),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而住进神经外科ICU(NICU)发生率(15.3%)却低于对照组(31.6%),差异亦具统计学意义(P0.05);3)2组输血后低血压、脑室炎、尿路感染、急性肾衰、与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脓毒血症及伤口感染发生率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需康复治疗、依赖看护、机械通气及60 d死亡率差异亦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限制性输血比开放性输血的红细胞用量更少、住院时间更短、输血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更低、患者临床转归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8.
输血治疗是医疗急救工作中常用的治疗手段,传染病4项检测也是输血前应进行的一组检测项目,在输血医学中有着重要意义[1-3].根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试行)>要求,患者应在输血前完成传染病4项检测后方可申请用血,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告知患者或其亲属.  相似文献   

19.
2012年正式实施的卫生部部长第85号令《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第十四条建立临床合理用血的评价制度,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第十九条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第二十八条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人病历""第三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科室和医师临床用血评价及公示制度"[1],明确将临床用血情况纳入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为了更好地贯彻《管理办法》,做好医院的临床输血评价工作,我们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2]、《血液制品输注指南》以及长期的临床输血实践与管理经验[3-5],制订临床输血适应性与有效性评价流程,并列出临床输血评价考核指标.临床输血适应性评价是指经治医师在每次实施输血前须对患者临床输血适应证作评价;临床输血有效性评价是指经治医师在每次实施输血(<24 h多次输血,按1次计算)后24 ~48 h须对患者临床输血有效性作评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术患儿的输血治疗策略。方法利用医院临床用血全程闭环智能路径管理与评价信息系统检索2014—2016年我院≤14岁小儿烧烫伤病例资料795例,回顾性分析并筛选纳入55例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术患儿,根据患者输血前不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值分为限制性输血组(Hb≤70 g/L,n=25)和开放性输血组(Hb≤100 g/L,n=30),分析二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输血量、输血前后患者的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计数、Hb值和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术后感染率、并发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长、30 d死亡率和治愈率指标。结果 1)各年龄组烧伤小儿中,1—5岁组发生风险最高,约占烧伤小儿半数(45. 5%); 2)二组患儿的血浆输注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 05),但限制性输血组的红细胞输注量和输血总量均少于开放性输血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 05); 3)与开放性输血组相比,限制性输血组输血24 h后的RBC、Hb、Hct值均显著升高,输血前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 05); 4)二组患者输血后的术后感染率、并发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长、30 d死亡率和治愈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应加强1—5岁小儿的监管,以降低其烧烫伤风险;大面积烧伤休克期切痂术患儿在输注血浆胶体液抗休克治疗同时,临床上采用Hb≤70 g/L的红细胞输注阈值是安全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