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丁小菊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0):2388-2388
目的 探讨儿科常用药物剂量换算在临床上的应用,提高药物的换算速度及加药的准确性,确保患者住院期间用药安全.方法 将20名护士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配药80次,比较两组配4种药物所需的时间及配药的准确性.结果 实验组所用时间是2 min,对照组所用时间是6min.结论 加强了对常用药品的规范化管理,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加药速度,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强苗苗 《护理研究》2007,21(7):1800-1800
春冬两季是小儿罹患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尼可刹米注射液(可拉明注射液)、氨茶碱注射液因其特殊药理作用在儿科多用于治疗喘息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而上述两种药物剂量规格较特殊,在患儿多、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剂量错误。如何快速、准确地计算出药物的使用剂量至关重要。临床实践中采用常数换算法解决以上问题,收效甚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简化儿科常用药物剂量换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晓华  李玲娇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2):2083-2084
儿科用药根据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给药,用量少,注射室护士在配置药物时费时费心,每种药物都需根据常规剂量换算公式去换算,心算时容易出错,常导致抽取药液不够准确,而需要换算计量的药物又多,为寻求最快的计算方法,我们设计了换算表格来简化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QC方法在指导护生进行药物剂量换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小组,确立"提高护生进行药物剂量换算准确率"的活动课题,对不同学历层次的实习护生在进入儿科实习前能够进行药物剂量换算的现状进行分析,确定3个主要原因,制订相应的对策并实施,确立目标值,出科前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施前后,护生进行药物剂量换算的准确率由实习前26.2%提高到97.5%.[结论]QC活动使护生能熟练运用换算公式进行针剂的剂量换算,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护生对安全用药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罗忠梅  邢程 《护理研究》2009,23(7):1832-1832
由于儿科用药剂量小,药物剂量换算较复杂。为了减轻护士工作量,准确计算药物剂量,同时防止因计算不准确而造成差错事故发生,我科于2005年2月-2008年2月对儿科注射用药设计了剂量换算卡,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强苗苗 《护理研究》2007,21(20):1800-1800
春冬两季是小儿罹患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尼可刹米注射液(可拉明注射液)、氨茶碱注射液因其特殊药理作用[1]在儿科多用于治疗喘息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而上述两种药物剂量规格较特殊,在惠儿多、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剂量错误.如何快速、准确地计算出药物的使用剂量至关重要.临床实践中采用常数换算法解决以上问题,收效甚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门急诊儿科支气管哮喘治疗常有氨茶碱注射液的应用.我院使用的氨茶碱注射液剂型为250 mg/2 ml(河南润弘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因氨茶碱不良反应大,且儿科患者用量小,且频繁计算浪费时间,影响工作效率.氨茶碱剂量换算成为门急诊儿科用药安全中的重要环节,我科在临床工作中采用公式法换算,方便准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看了《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年第10期刊登的刘文珍《提高儿科护理操作中药物应用剂量准确性》一文后,觉得有些帮助,但计算起来仍较为复杂。现结合我院儿科的经验,介绍一些更为简捷的换算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血源困难,节省用血和克服输入异体库血的弊病,我院胸外科自1977年3月至1980年3月,对70例胸外科手术病人使用血液稀释法,补充术中失血,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方法因病人体质不同.分为完全不输血组及部分输血组。(1)血液稀释完全不输血组:选择血浆蛋白及血红蛋白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胸外病人。采用Rigor法:术前1小时先输生理盐水1000毫升,2小时内输完;术中按平均失血600毫升预计,先给平衡盐液2000毫升;如果术中失血量超过600毫升,不足部分再给平衡盐液,按3:1的量补充(即每失血1毫升补平衡盐液3毫升),并给低分子右旋糖  相似文献   

10.
由于儿科用药剂量小,药物剂量换算较复杂[1,2].为了减轻护士工作量,准确计算药物剂量,同时防止因计算不准确而造成差错事故发生,我科于2005年2月-2008年2月对儿科注射用药设计了剂量换算卡,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蔡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16):1984-1984
ICU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常会用到一些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硝酸甘油等。药物要求静脉泵入的剂量单位在说明书或书本上是以肛g/(kg·min)来描述,而临床中大多数微量泵的泵人速率是以ml/h为单位泵入药物。这在计算上给临床护理人员带来一定的困扰。为方便临床计算,笔者总结出以下公式: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具有与成年人不同的生理特点,体内各组织成分亦出现较大变化,因此抗菌药物的体内过程也有相应改变。同时老年人易患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严重细菌性感染。在抗菌治疗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亦高于年青人,故需根据其特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化学治疗是目前治疗肿瘤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甚至是某些肿瘤治疗的主要手段。抗肿瘤药物在大量杀灭癌细胞时,不可避免地损伤正常细胞,有时甚至致死。因此,准确地计算药物剂量非常重要,准确地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探索发现运用等比值公式总结换算规律,并列出表格,可以快速准确地配置药物,通过此种方法,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将方法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我科常用的化疗药物有20余种,分为针剂和粉剂两大类,由我院肿瘤中心配液室固定人员进行规范配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我院门诊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抽取漯河市第三人民医院2009-01-2009-12儿科门诊处方3 000张,选取含抗菌药物的处方,对其进行分析统计.结果 使用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处方132张,占抽查总处方的4.4%.不合理用药主要包括:疗程不合理、药理拮抗、给药方法不当、选药不合理等方面.结论 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应用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收集整理药物使用说明书并组织护理人员学习药学知识的做法在护士用药知识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药物使用说明书分类收集整理装订成册后,组织学习说明书上的药学知识并加强管理,采用考试方式,比较培训前后护理人员对药物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 经过培训,护理人员的药物知识水平明显提高(p<0.05).结论 收集整理装订成册的药物使用说明书能及时为护士提供可靠的药物知识学习资料,临床护士应充分利用说明书的功能,加强学习,提高用药能力,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价其用药合理性。方法:随机抽查2006-01/2007-01儿科门诊处方12755张,对抗菌药用药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使用抗菌药物处方占总处方的45.8%,其中单用抗菌药为84.3%,联合用药为15.7%。结论: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  相似文献   

17.
儿科抗感染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院住院儿童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其用药的合理性。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随机抽取我院2007-01/2007-10儿科住院患儿312例病案资料。  相似文献   

18.
据国内统计护理不良事件65%由给药错误引起。儿科用药复杂,对剂量要求严格。多用产生毒副作用,少用起不到治疗效果。配药剂量错误导致用药错误,引起药物不良事件,给临床带来巨大安全隐患。为此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儿科设计制作常用药物抽取剂量速查卡,受到护士一致好评,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稀释法消除溶血对凝血检测结果影响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外观正常凝血标本65例,取35例标本血浆2倍稀释后与未稀释血浆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值,统计学线性分析并建立直线回归方程。另30例标本注射器反复抽吸使其溶血后,溶血前后凝血检测结果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溶血后标本2倍稀释,稀释后结果通过回归方程换算出的结果与溶血前原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标本稀释前后血浆的PT和APTT两项指标检测值具有线性相关特征。溶血前后两项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溶血后测定值高于溶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溶血标本2倍稀释后两项指标检测值经过回归方程换算后所得数据与未溶血的原检测数据相比并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对于溶血标本PT和APTT的检测,采用稀释法后能较好消除溶血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儿科用药缺证据、缺适宜剂型、品种规格和科学折算的标准与方法,导致儿童用药剂量不合理已成为儿科用药中最突出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建立儿科用药剂量评价方法、监测儿科药物治疗的合理性,成为全球儿童药物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解剖化学分类/限定日剂量"(ATC/DDD)体系的"药物利用指数"(Drug Utilization Index,DUI)评价方法已广泛用于成人用药剂量合理性评价。2009年韩璐等依据DUI评价原理首次提出"儿童限定日剂量"(Children De ned Daily Dose,cDDD)和"儿童药物利用指数"(Children Utilization Index,cDUI)的概念,并用于评价汶川地震0~1岁儿科伤员用药剂量合理性。本文旨在探讨cDUI用于儿科用药剂量合理性评价的方法学问题。方法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探讨cDUI用于儿科用药剂量合理性的如下问题:①cDDD的含义;②标准体系建立;③儿科用药剂量的分类评价。结果①cDDD的定义虽参考限定日剂量的形式,但其内涵与后者有本质区别。与DDD作为用药评价的测量单位不同,设立cDDD的目的是以其为标准,衡量儿科用药剂量的合理性。因此,cDDD应为儿科临床实际选用的标准剂量。②cDDD标准体系应用于儿科常见或重大疾病且已广泛使用的药品,接受时间和实践检验;针对药品的不同适应症分别设定相应儿童限定日剂量;对同种药物不同给药途径分别设立标准用药剂量。③评价体系应考虑年龄、体重、疾病种类与病情轻重对用药剂量的影响,采用分类评价的方法,对上述因素分别赋予相应权重,客观、综合地评价用药剂量。结论规范儿科用药剂量对提高儿科医疗质量,保障儿童用药的安全、有效与经济具有重要意义。cDUI方法体系的建立作为一种积极探索,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思路与经验。尽管现有方法体系和已有评价研究存在缺陷,但前期研究实践表明,该方法原理在儿科用药剂量合理性评价领域的应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