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敏  许俊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5):4030-4031
目的 探讨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和内镜下的特点,提高其诊断率.方法 收集分析2005-01-2010-12本院42例经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肠病病例资料.结果 患者42例,男∶女为1∶2.62,50岁以上占90.5%;临床上多以腹痛、腹泻、血便为首发表现.结肠镜检查,其中一过型40例,狭窄型2例,无坏死型者.病理学检查为非特异性炎症表现.病变部位主要于左半结肠.结论 缺血性肠炎早期行内镜检查有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并可提高其诊断率.  相似文献   

2.
胡震宇  吕宾 《浙江临床医学》2006,8(10):1057-1057
缺血性结肠炎(IC)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致肠壁缺氧损伤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近年来,由于对本病认识的提高和检查方法的不断改进,缺血性肠炎的确诊率也不断提高.现收集近年来诊治的6例IC患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的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及误诊原因、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2月—2014年1月收治的10例曾误诊的IC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均因腹痛、便血就诊,曾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消化道溃疡伴出血、肛裂及痔疮各1例,结肠肿瘤2例,急性胃肠炎3例,误诊时间1~20 d。入我院后经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并结合病史及症状、体征,诊断为IC。确诊后予补液、扩血管、改善微循环、抗感染及对症支持等治疗后症状均缓解出院。随访6个月,1例复发,余未复发。结论临床上对急性腹痛、腹泻及便血患者,尤其是有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要警惕IC的可能,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尽快完善结肠镜检查,以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结肠炎23例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院1998-2006年缺血性结肠炎23例的临床及内镜特点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2例,女11例,年龄43-89(平均63)岁。其中〉50岁19例。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结肠炎(IC)是由于结肠血流减少导致肠壁缺血及继发炎症,是缺血性肠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3例IC患者临床资料及结肠镜等检查结果,旨在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结肠炎 (ischemiccolitis,IC)系结肠局限性缺血性病变 ,国内报道较少。随着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发生率日益增加 ,以及医技检查技术的进展 ,IC发现率增多。但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病情轻重差异很大 ,误诊率较高。我们总结了近年诊断明确的 2 6例IC ,结合临床进行分析。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989年 8月 2 0 0 1年 12月我院经临床、钡灌肠、电子结肠镜、病理组织学确诊的IC 2 6例 ,其中男 10例 ,女 16例 ;年龄 4 878岁 ,平均 6 3 2岁。病程 3小时 4个月。其中 2 4例伴随下列疾病的一项或几项 :冠心病 16例 ,高脂血症 10…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结肠炎是导致中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本次研究对近5年经结肠镜确诊的69例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结肠炎3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收集、分析2003年1月—2008年5月经临床和结肠镜确诊的36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在出现腹痛后10d内行全结肠镜检查,部分病例取病变粘膜活检,观察其内镜下表现及病理组织学特点。结果:经临床和结肠镜确诊为缺血性结肠炎者36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20例,年龄43~8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和血便,病变多数位于左半结肠。一过型者31例,狭窄型4例,坏疽型1例。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结论:早期结肠镜检查结合临床特点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饶向东 《临床荟萃》2011,26(21):1883-1884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肠壁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断所致的肠壁缺血性改变。易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或黏液血便等非特异性症状,由于本病在临床上少见,早期不易被发现。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及对本病的认识逐渐深入,IC的发病率日逐增高Ⅲ。我们回顾分析了我院确诊的32例IC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内镜下表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子结肠镜在缺血性结肠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4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均在起病后的1~7d进行结肠镜检查,1985~1997年用进口纤维结肠镜,1997~2003年7月用进口电子结肠镜。结果1985~1997年12年间确诊3例缺血性结肠炎,1997~2003年7月6年间确诊21例。结论电子结肠镜在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结肠炎(IC)是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特点的独立性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某一段肠壁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断所致的肠壁缺血性改变而发生的病变,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血便、腹泻或黏液血便等非特异性症状。早期不易确诊,严重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肠坏死、穿孔及休克等,病死率较高。现将本院近10年来诊治的33例IC病例临床特点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急性缺血性肠炎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结肠炎(IC)是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特点的独立性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某一段肠壁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断所致的肠壁缺血性改变而发生的病变,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血便、腹泻或黏液血便等非特异性症状.早期不易确诊,严重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肠坏死、穿孔及休克等,病死率较高.现将本院近10年来诊治的33例IC病例临床特点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IC)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本组患者给予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灌肠护理、肛周护理和生活指导等。结果: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肠镜复查结肠黏膜未见异常17例,原病变部位仅存轻度糜烂或假息肉4例,其中形成瘢痕组织2例。结论:加强IC患者的临床护理,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结肠炎(IC)是由于肠壁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结肠缺血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动脉硬化的发病率增高,其发病率亦逐年增高。为提高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水平,对我院1997-01~2006—12治疗的缺血性结肠炎13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汪泳  张方信  王宏  耿伟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23):3736-3737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和内镜表现。方法:收集14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内镜检查资料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中老年人,多伴有相关基础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便秘、糖尿病等,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100%)及下腹痛(50%)。内镜表现为病变主要发生在左半结肠(93%),病变黏膜和正常黏膜境界清楚,病理学表现无特异性。本组一过性缺血性结肠炎12例(86%),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慢性缺血性结肠炎2例(14%),1例肠腔形成明显狭窄后经手术治疗治愈出院,另1例临床症状缓解,结肠镜下见黏膜粗糙,轻度充血、水肿、假息肉形成。结论:中老年人出现急性便血且有相关基础病时应警惕缺血性结肠炎的可能,早期行内镜检查是诊断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结肠炎(IC)是结肠局部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引起的多见于老年人的肠道缺血性疾病,是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之一,临床相对少见,重者可导致死亡。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此病有增多趋势,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现就我院2003-01/2007—10确诊的49例的临床、内镜和病理学特点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和内镜表现,为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缺血性结肠炎的病例资料。结果本组29例缺血性结肠炎平均年龄59.6岁,60岁以上者17例(58.6%);23例患者(79.3%)至少合并一种或一种以上基础疾病;临床表现:24例(85.8%)出现阵发性剧烈腹痛,21例(72.4%)有便血症状。内镜下病变肠管呈节段性分布,与正常肠管界限清楚,病变肠管黏膜表现为不同程度充血、水肿,血管纹理不能分辨,散在糜烂和大小形态不同的溃疡,左半结肠多见。26例(89.7%)痊愈,3例(10.3%)好转。结论内镜医师应掌握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表现及内镜特点,对伴有动脉硬化等基础病变的老年人,若出现腹痛、血便,早期行肠镜检查。缺血性结肠炎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肠病[1]为下消化道出血原因之一,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C)等三类[2,3]。外流行病学资料显示中青年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选取2005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消化科和普外科收治的缺血性肠病4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3):2353-2355
目的探讨D二聚体检测联合256层CTA在缺血性结肠炎(I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6年6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100例I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浆D二聚体水平、腹部CTA双期扫描结果、结合结肠镜的确诊时间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二聚体联合CTA检测阳性率分别与单纯D二聚体检测及单纯CTA阳性率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联合CTA检测的诊断时间短于单纯CTA检测及单纯D二聚体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检测联合256层CTA在缺血性结肠炎早期诊断中可提高诊断效率和准确性,把诊断时间缩短至入院48h左右,为后续的结肠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提供良好的指引,为改善患者结肠缺血争取到宝贵的时间,建议作为疑诊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行结肠镜之前的常规诊断组合项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感染性结肠炎(IC)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UC)的原因。方法:选择9例IC误诊为U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初诊为UC的患者,后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血常规及病理报告等相关临床资料予以否定,按IC给予诊断性治疗,全部治愈。结论:IC误诊为UC原因较多,提高肠镜医师及临床医师的诊断水平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