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莉梅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4):3351-3351
目的 探讨心导管室环境对介入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 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心导管室环境存在的有害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 心导管室内多种有害因素都可通过相应的防护避免或减少对介入护士身心造成的危害.结论 减少或消除造成职业危害的各种因素是防护措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进展期胰腺癌的职业防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瑞仙  王成峰  徐波  孙跃民  金大伟  耿辉 《护理研究》2006,20(25):2303-2304
[目的]探讨125I植入术治疗进展期胰腺癌护理的职业防护问题.[方法]通过测量接受125I植入术治疗病人,观察不同时间、距病灶不同距离的辐射强度和护理该类病人护士的个人累积辐射剂量.[结果]125I粒子源辐射的射线大多作用在病人体内;护士的个人累积辐射剂量未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结论]护士在护理125 I植入术治疗进展期胰腺癌病人时,应注意尽量缩短接触时间,保持安全距离和屏蔽防护.  相似文献   

3.
^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进展期胰腺癌的职业防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25I植入术治疗进展期胰腺癌护理的职业防护问题。[方法]通过测量接受^125I植入术治疗病人,观察不同时间、距病灶不同距离的辐射强度和护理该类病人护士的个人累积辐射剂量。[结果]^125I粒子源辐射的射线大多作用在病人体内:护士的个人累积辐射剂量未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结论]护士在护理^125I植入术治疗进展期陵昧癌病人时,应注意尽量缩短接触时间,保持安全距离和屏蔽防护。  相似文献   

4.
18F-脱氧核糖核酸PET检查中护士手部受照剂量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监测在PET检查中注射18F-脱氧葡萄糖(18F-FDG)全过程护理人员手部辐射剂量,为临床防护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用辐射计量仪测量出护士每注射8 mCi(296 MBq)18F-FDC在分装室、注射室的计量当量率,从而计算出护理人员手部的年剂量当量.结果 测量护士每注射8 mCi18F-FDG各步操作中的剂量当量,药品分装时:右手(37±9)mSv,左手(7±2)mSv;注射时:右手(29±8)mSv;左手(10±4)mSv.护士的累计年剂量当量为右手(67±17)mSv;左手(18±6)mSv.结论 通过现有防护设施和方法,护理人员受照剂量均未超过国家辐射安全标准(GBSS)关于职业个人年剂量限值.但在护理操作中,仍然要尽可能地减少护理人员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肿瘤医院护士对放射性粒子辐射的认知度和防护行为情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因素。方法:根据护士所在科室的工作特点将研究对象231名护士分为影像介入组、临床科室组、门诊组,采用研究者自行设计的放射性粒子辐射认知度和防护行为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影像介入科护士放射性粒子辐射的认知度与防护行为等级高于临床科室,而临床科室护士的认知度与防护行为等级又高于门诊护士(P〈0.001,α=0.0167)。结论:护士对放射性粒子危害的认知度与其防护行为密切相关,为提高护士对放射性粒子辐射危害的认知度,减少放射性粒子对护士造成的职业危害,护理管理者需加强和重视对护士进行放射性粒子辐射的相关知识教育,并提供完善的放射防护装备。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行数字血管造影(DSA)复合手术病人在手术期间病人非投照敏感部位辐射剂量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相关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6年5月3日—2016年6月5日69例行DSA复合手术的病人非投照敏感部位的体表布放热释光剂量仪,测得辐射剂量,并现场调查其影响因素,分析其原因。[结果]69例DSA复合手术病人的非投照敏感部位的人均辐射剂量为(24.03±1.08) mGy,在手术过程中防护用品术中移位、造影剂流速慢致血管显影不充分、医务人员辐射相关工作知信行掌握程度低是主要影响因素。[结论]DSA复合手术病人在手术过程中病人的非投照敏感部位受到辐射,通过改善防护方法合理设置血管造影参数,对医护人员防护和介入知识的培训,实施防护工作的质量控制可有效降低DSA复合手术病人非投照敏感部位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介入放射学服务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同时也给参与其中的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一定危害。我们对危害介入室护士身体健康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防护措施,现报告如下。1物理因素及防护措施1.1 X线辐射损伤介入室护士上岗前应进行放射防护知识的培训,加强个人防护意识,并正确使用各种防护措施。参与介入手术的护士应穿铅衣,戴铅脖,并利用铅屏进行保护。术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齐术中所需各种器材(尤其要考虑到血管变异或迂曲等特殊情况)放置操作台旁,以减少术中在操作间内走动的次数。各项护理操作力求熟练迅速,以减少受辐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并探讨心血管介入手术中辐射防护设施与措施的防护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8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心血管介入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手术治疗,在手术中,分别将热释光剂量计放置于第一术者、第二术者以及护理人员的铅衣内侧和外侧,对其铅衣内外侧的辐射剂量进行测量,并在固有防护设备的内外侧放置热释光剂量计对其辐射剂量进行测量,计算其对X射线的辐射衰减效果。结果:第一术者、第二术者、护理人员的铅衣内侧辐射剂量明显低于铅衣外侧(P0.05),铅衣对第一术者、第二术者、护理人员所受X射线的辐射衰减率分别为92.26%、90.44%、63.35%;床上铅屏、床侧铅屏等固有防护设备内侧的辐射剂量均低于外侧(P0.05),其对X射线的辐射衰减率分别为96.02%、96.67%。结论:在心血管介入手术中,采用铅衣、固有防护设备可有效减轻X射线对医护人员的辐射,具有显著的防护效果。  相似文献   

9.
100例脊髓血管畸形介入检查或治疗的辐射剂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测量在脊髓血管畸形的介入放射学检查及治疗过程中患者及介入医生所受到的X线辐射剂量;分析影响X线辐射剂量的因素及其减低剂量的途径和方法。方法 应用热释光测量法对我中心近期100例脊髓血管畸形进行介入放射学检查和(或)介入治疗辐射剂量测量。结果 全脊髓血管造影患者皮肤剂量范围0.009~2.032Gy,介入医生所受剂量范围0.225~1.601mGy;进行栓塞治疗时患者皮肤剂量范围2.131~9.874Gy,介入医生所受剂量范围0.307~2.462mGy。结论 全脊髓血管造影是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金标准,并为手术或介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介入栓塞治疗是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患者及介入医生所受的X线辐射剂量很大,个别患者可出现急性放射性皮肤红斑、脱发等症状。因此应该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来减低X线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舒学梅 《全科护理》2013,11(11):1020
分析介入科护士遭受的职业危害,包括X射线辐射、感染的风险、化学性危害、采取了针对性的防护对策,以预防职业性危害、保证介入科护士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大型综合医院介入放射防护能力现状,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建议,为制订符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的相关介入放射政策提供参考。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广东省某大型综合医院108名介入放射医务人员进行医院介入放射防护能力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该医院介入放射防护能力综合得分为(95.14±14.40)分(问卷满分112分),条目平均得分最高是辐射屏蔽设施(3.73±0.48)分;得分最低是个人防护设备(3.02±0.83)分;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学历与医院介入放射防护能力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医院管理者对辐射屏蔽设施方面投入较大,但对个人防护设备的重视不足;学历较低的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相对淡薄,防护知识缺乏。卫生行政部门应有针对性的进一步加大介入放射防护方面的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血液辐照仪不同位置、不同距离进行γ辐射剂量进行检测以及对操作人员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加强对放射人员的防护管理及人员健康.方法 采用1)451P型γ辐射环境巡测仪对辐照仪不同位置进行环境检测.1)热释光剂量仪检测操作人员的个人剂量.结果 1)开机状态,辐照仪0.05 m处最大剂量为0.84μSv/h,平均剂量为0.69μSv/h,1 m处平均剂量为0.36 μSv/h.关机时0.05m处平均剂量为0.21 μSv/h.2)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连续4年的检测,人均年有效剂量均值为0.168 mSv/a.结论 近年来血液辐照仪将成为各级血液中心(血站)的必备设备,血液辐照仪日常使用是安全的,应注重其环境和个人辐射剂量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从骨科手术X光机辐射原理、辐射对手术室护士的职业风险以及护理人员防护措施3个方面对骨科手术中射线防护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帮助更多医护人员掌握低剂量、合理、可行的辐射暴露原则,以期为手术室护士的个人射线防护、安全管理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介入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介入护士可能遭受的职业危害因素:X线辐射、感染风险、化学物质的危害、病毒性危害因素.认为针对各种危害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是预防职业危害、保护介入护士身心健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院辐射安全文化素养建设情况,为卫生监管提供参考资料,并为制定与完善放射卫生法规积累基础资料。[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相关放射辐射3个科室的108名医务人员进行整群调查,内容涉及24个条目,包括医院安全文化素养、科室辐射安全文化素养及个人辐射安全文化素养。[结果]医院、科室介入放射医务人员辐射安全文化素养情况总体情况尚可,但差评率仍达13.15%。其中科室奖惩制度差评率最高,达32.41%,其次是医院职能部门对安全风险评估及相关培训管理的差评率分别为21.30%、19.44%;个人辐射安全文化素养具体情况与学历、职业类别等相关。[结论]医院辐射安全文化素养情况不容乐观,上至安全方针政策、防护态度,中至责任制度、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交流,下至个人的防护重视程度及剂量仪佩戴情况均应进一步改善,重点可放在易被忽略的防护态度和人员培训方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医学科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监测,针对防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具体辐射防护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核医学科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剂量监测数据,将护理人员的照射总剂量与个人年均有效剂量、国家规定的限值进行对比,从而探讨我院核医学科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现状,进一步总结辐射防护经验。结果不同年份职业照射剂量检测结果显示,我院核医学科总体人员接受的总剂量为64. 10 m Sv/a,其中护理人员接受的总剂量为43. 14 m Sv/a,护理人员接受的总剂量约占核医学科总体人员的67. 30%。且随着年份的增加,护理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也有所增加。护理人员人均有效剂量2. 70 m Sv/a,远远低于我国国家规定的人均剂量限值20 m Sv/a。护士甲接受的职业照射剂量一直是4名护理人员中最高的。但4名护理人员日常的工作量基本相当,将额外照射原因排除,与个人工作习惯会有一定关系。结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存在内照射的风险因素,工作过程中所受内照射剂量应引起相关重视,本次调查发现护理人员自身职业照射剂量水平总体低于国家要求,应提高核医学科工作人员防护措施,保证工作人员自身健康及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7.
从辐射的原理、辐射带来的职业风险、骨科手术间术中射线辐射与相关防护措施4个方面进行综述,帮助更多医护人员掌握合理、可行、最低剂量辐射暴露原则,从而为骨科手术辐射安全管理、个人防护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临床护士针刺预防知识与操作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针刺预防知识掌握情况,对安全操作行为的认知和实施情况,针刺伤发生率及有关的防护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3家医院209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护士对针刺预防知识及安全操作行为认知程度不高;在过去的6个月内有132人发生过针刺伤,发生率为64.39%,人均刺伤1.97次;结论临床护士防护意识淡薄,针刺伤发生率高。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规范各项操作行为,加强防护管理及针刺废物处理的管理,督促护士坚持标准预防措施和足够的个人防护,是当前职业防护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防护下口腔COPT受检者辐射剂量。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于我院接受口腔COPT的受检者60例,以随机采样的方式,将受检者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按照COPT检查要求,穿戴防护眼镜以及防护围脖,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紧邻射线源方向安装防护布帘,对比观察组、对照组的辐射剂量。结果:观察组、对造组成功完成检查,最终成像正确且标准,观察组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不同的防护方式下,受检者入射体表辐射剂量有明显变化,本研究中所用的改良"防护布帘",无需受检者再次穿戴,使用方便可靠,且受检者入射体表辐射剂量明显降低,该方法值得各级医院根据实际检测需求选用。  相似文献   

20.
护士针刺伤的防护教育与建议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调查针刺伤防护知识教育前后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的变化,了解护士针刺伤防护知识教育的作用。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针刺伤防护知识培训前后,全院临床护士年人均针刺伤人次。结果针刺伤防护教育后,护士年人均针刺伤人次较教育前降低4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伤防护知识的教育是减少护士针刺伤害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