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笔者对工作中发现的30例子宫内膜异位患者的磁共振(MRI)表现进行总结,旨在探讨MRI的诊断价值。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0~45(平均33)岁。本组症状明显,妇科检查高度怀疑子宫内膜异位症。均有续发性、进行性痛经和不孕病史,病程6个月~10a。1.2方法使用安科公司OPEN MARK3000型0.3T开放式磁共振检查,层距7mm,层厚7mm。2结果一侧卵巢区域单囊肿病变5例,双侧卵巢区域单囊病变8例,盆腔单侧区域多囊病变11例,盆腔双侧区域多囊病变4例,未见异常2例。其中多囊病变呈“卫星囊”样改变7例,单囊病变呈多房性改变5例。囊内信号均较混杂,有的…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RI影像特征。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子内膜异位症的MRI影像特征,全部病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12例T2WI显示子宫内大片低信号区,同时加杂斑点状高信号,10例T1WI显示低信号区内加杂斑点同信号,2例T1WI显示均匀信号,19个附件囊肿,其中9个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4个T1WI呈讷是T2WI呈低或等信号,6个T1WI和T2WI均呈混杂信号,结论:诊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34岁.主因"经期肛门坠胀11个月"入院.妇科检查:后穹窿可触及一直径2 cm的肿块,质硬,突向肠腔.影像表现:排便后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示子宫直肠窝结节状压迹,直肠前突,会阴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总结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MRI影像学特征,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AWE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均行MRI检查。结果:10例患者均发现下腹壁横切口处扪及结节,经期疼痛不适明显;MRI表现为肿块T1WI呈略高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DWI呈不均匀高信号,其中6例病变与邻近腹直肌局部分界欠清。结论:AWE具有一定特征性的MRI影像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可帮助临床医生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临床特点、MRI影像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确诊的8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MRI影像学及治疗相关资料,通过与非DIE人群比较总结DIE临床特点,观察DIE患者MRI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85例患者中病理证实DIE 40例,DIE组重度痛经、性交痛、附件囊肿活动度、宫骶韧带结节发生率分别为92.5%、65.0%、72.5%、67.5%显著高于非DIE组(n=45)的33.3%、11.1%、42.2%、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IE组阴道直肠隔结节5例,后穹窿蓝色结节15例,而非DIE组无.MRI显示DIE患者累及子宫宫骶韧带27例(子宫骶骨韧带增厚、两侧不对称或韧带内结节);T1WI、T2WI序列多以高信号为主.治疗总有效率90.6%;术后6个月患者临床症状评分、CA125水平较术前均明显下降(P<0.05).[结论]DIE患者以重度痛经、性交痛为其典型临床症状,阴道直肠隔结节、后穹窿蓝色结节为DIE判断敏感表现;MRI对DIE病变范围准确显示,在DIE术前诊断中有重要作用;根据临床症状及MRI检查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就我院1996~01/2007-01收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298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5例,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7例,年龄25~38(平均30.5)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R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病理证实为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及MR特点.分别统计MRI征象中累及直肠、子宫骶韧带及阴道作为诊断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病变累及的部位包括直肠(25例)、子宫骶韧带(19例)、阴道(11例)、阴道直肠隔(1例)、膀胱底(3例)、输卵管(2例)、输尿管(2例)、子宫圆韧带(1例)、子宫颈异位囊肿(3例).MRI诊断直肠、子宫骶韧带及阴道累及的准确率分别为93.9%、63.6%、84.8%;敏感度分别为100%、57.9%、54.5%;特异度分别为75%、71.4%、1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2.6%、73.3%、100%;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55.6%、81.5%.直肠受累对于诊断DIE的敏感性、阴性预测值很高,准确率、阳性预测值达90%以上,仔细观察肠壁有无增厚,对于提高特异性及降低误诊率有帮助.较典型的MR征像包括直肠壁局部增厚、子宫骶韧带增粗、阴道后穹窿异常信号及向后上提,子宫直肠凹变浅,封闭并邻近结构紊乱、纠集,子宫膀胱凹腹膜增厚,输卵管增粗,扩张、积血.结论 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MRI表现较有特异性,MRI不但可以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还可以显示病变范围,对于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疗和预防。方法对徐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2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都有腹壁瘢痕处肿块伴有与月经周期相关的疼痛症状,易于诊断。局部病灶切除治疗效果好,复发率低。结论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易于诊断,局部病灶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降低剖宫产率和术中保护切口是避免其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现将我院1998~2006年诊治的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6~42岁,平均34岁。病灶大小为2~4.6cm,单发症灶10例,多发病灶2例。发病时间为手术后6个月~9a。本组均有手术史,其中10例为剖宫产术史,1例为子宫黏膜下肌瘤核除术,1例为经腹卵巢巧克力囊肿核除手术。本组均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腹壁切口处肿块胀痛,经期增大,过后缩小,疼痛均能忍受,不需止痛治疗。切口包块10例位于皮下脂肪层,2例浸及筋腹,固定。呈圆形或椭圆形,周边不规则,边界欠清,质地韧或实性,活动差。有不同程度触痛,尤以经期明显,病灶表浅者,经期局部病灶皮肤呈紫蓝色。  相似文献   

10.
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达3.5%[1]。两院1998-01/2007-12共47例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行手术加药物治疗,疗效良好,现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中39例为足月剖宫产术后,4例为子宫肌瘤剥除术后,2例为子宫腺肌瘤行子宫全切除术后,2例为足月妊娠经阴道分娩会阴侧切术后。发病时间为术后4个月~8a,平均15个月。单发病灶占87.23%,多发病灶占12.77%,平均病灶大小2.5 cm。1.2方法1.2.1诊断方法(1)病史、症状、体征:剖宫产,子宫肌瘤剥除,子宫切除,羊膜腔穿刺,会阴侧切术后逐渐形成切口下结节,可伴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2)彩超检查:见皮下低回声肿物,边缘不光滑或毛刺状,常侵及腹直肌前筋膜,内多见液性暗区,肿瘤内部点状或手状血流信号,低流高阻动脉血流,血流阻力指数(R I):0.68~0.81[2]。(3)病理检查:镜下发现子宫内膜腺体或间质二者共存,伴或不伴富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1.2.2治疗方法本组均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病灶及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切除术,为预防复发,术后配合口服孕三烯酮2.5m g(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2.5 m g/粒),2/周,6个月;或米非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方法:对剖宫产术引起的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多见于剖宫产术后。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治疗以手术为主,降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需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2.
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2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我院1994~2003年特殊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25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25例,发病率5.95%.年龄27~52岁,平均39.2岁.其中会阴内异症8例,膀胱内异症4例,消化道和宫颈内异症各3例,输卵管和腹壁切口内异症各2例,脐窝、阴道残端和大腿内侧内异症各1例.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经病理确诊.会阴内异症行单纯肿物切除,合并肛门括约肌内异症行肛门括约肌修补术.  相似文献   

13.
姬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4936-4937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0 a来我院收治的17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结果:14例发生在剖宫产术后,3例发生在卵巢巧克力囊肿剔除术后。大多表现为腹壁切口处肿块,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疼痛或压痛。治疗以手术为主。结论:术中注意保护切口、提高手术操作技巧、降低剖宫产率等均有助于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对我们MRI诊断子宫腺肌病30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6~50(平均36)岁,其中17例伴有痛经和月经过多,10例无明显痛经但月经过多,3例无明显症状但妇检子宫增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2009-08 16例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手术治疗,术后病理切片均证实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患者术后给予米非司酮口服行3个月停经治疗,随访1个月~5 a,未见复发。结论腹壁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根据手术史、典型临床表现与妇科及B超检查做出诊断。手术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对1990—01~2006—10我们收治的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19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22~35(平均28)岁。均有剖宫产手术史。本组中11例为纵切口,8例为横切口,发病时间距剖宫产时间11个月~5a,其中2次剖宫产者1例,其发病时间为第2次剖宫产后13个月。  相似文献   

17.
术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发生部位大多数在盆腔。盆腔外发病者少见,而盆腔外发病者绝大多数发生在会阴和腹部的手术切口瘢痕处。现将我院1993—10~2006—09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的术口部位子宫内膜异位症13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沈梅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6):1279-1279
我们对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O varian Endom etrios is,OEM)189例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年龄18~59岁,未婚未育8例,已婚未育38例,其中15例婚后4 a未孕。孕2次75例,孕3次40例,孕4次以上28例。有人工流产史130例(68.8%),最多行6次人流,行剖宫产术44例  相似文献   

19.
仲雷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8):1624-1624
1 病例报告 女,51岁。轻度贫血貌,肝脾不大。8a前多在经期出现间歇性黑便,偶伴有下腹部绞痛,曾给予抗炎治疗,效果无佳。5个月前,便次增加,伴有里急后重感,出现铅笔状大便。2个月前排便后腹痛加重,便表面多带血。发病以来体重无明显减轻。直肠指诊阴性发现,结肠镜检查:距肛门约20cm,见一管状狭窄性病变,表面小结节,内镜通过困难。肠镜病理诊断:(乙状结肠)黏膜慢性炎,另见黏液池内漂浮异型腺上皮,可疑黏液腺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1993-2009年收治的13例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都有会阴侧切或会阴撕裂史及会阴部周期性的痛性结节。所有病例均行病灶切除,1例术后3a复发。结论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作出诊断,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