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自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采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67例(82膝),男11例,女56例;平均年龄63.9岁;左膝23例,右膝19例,双侧同时置换25例.对置换术后的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观察并发症.结果:依据评分标准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分析[1],67例患者中优60例,良6例,可1例,优良率为98.5%.术后患者在膝关节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治疗晚期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具有切实可靠性,其术后疗效的关键主要是术前对适应证的了解,假体的选择,手术的熟悉程度及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膝关节病86例98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是治疗膝关节病的有效治疗方法,但疗效与诸多因素相关.目的:观察分析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治疗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病的效果.方法:1999-07/2008-06收治严重膝关节骨关节病86例(98膝)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不置换髌骨.采用膝关节表面后稳定型假体84例95膝,其中Plus公司假体92膝,美国施赛克公司后稳定性假体3膝;京航公司生产保留后交叉韧带假体1例双膝,国产爱康假体1例单膝.置换后定时随访,应用美国John.N.Insall评分系统进行膝关节功能评估.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获1~9年随访,平均5.2年.至最后一次随访,5例7膝膝关节屈曲< 90°,2例伸膝> -10°,1例双膝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双膝使用的为早期国产膝关节假体.1例置换后1年反复出现关节积液,保守治疗治愈,但活动度丢失.根据John?N?Insall评分标准,膝关节置换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优良率为90.7%.提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是治疗膝关节病的有效方法;严格选择置换适应证,规范置换操作及系统地康复训练,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髌骨脱位合并严重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例(3膝)髌骨脱位合并严重骨关节炎患者,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9个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2例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伸屈范围0~120°,髌骨轨迹良好,无脱位或半脱位迹象;X线平片均表现为低位髌骨,假体无松动;膝关节活动时基本无疼痛。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髌骨脱位合并严重骨关节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髌骨脱位合并严重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例(3膝)髌骨脱位合并严重骨关节炎患者,均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9个月,观察手术效果。结果 2例患者术后膝关节稳定,伸屈范围0~120°,髌骨轨迹良好,无脱位或半脱位迹象;X线平片均表现为低位髌骨,假体无松动;膝关节活动时基本无疼痛。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髌骨脱位合并严重骨关节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治疗骨关节炎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在该院骨科住院的90例(100膝)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患者作为本次临床观察的研究对象,观察术后疗效,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跟踪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疗效。结果入选骨关节炎患者经过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后,应用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为85膝(85%),良为13膝(13%),差为2膝(2%)。优良率达到98%。结论在治疗骨关节炎方面,采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安全有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骨关节炎的操作特点、注意事项及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手术方法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采取早期的功能锻炼,随访了30例受置换术的患者。结果 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对13例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严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结果根据Tohn.N.Insall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达92.3%,术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骨性关节炎的切实有效方法,但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及胫骨假体的正确放置以减少胫骨假体的松动,而且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R)治疗晚期膝关节疾病的手术方法,探讨其治疗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本组128例173膝,108膝为重症骨关节炎,42膝为类风湿性关节炎,9膝为全关节结核,14膝为晚期创伤性关节炎。结果平均随访3.5年,术前症状基本消失,关节活动范围平均可达0~100°,X线片示负重力线好,假体无松动。结论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术对于解决晚期膝关节病所引起的疼痛、畸形以及关节功能障碍等非常有效;术后CPM机的应用对膝关节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现代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保留骨量、容易翻修、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但其远期临床应用效果有待证实。总结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疾病的特点及疗效,并随访全部患者术后1年以上影像学表现及膝关节功能评分。方法:选择2001-03/2006-03在解放军总医院关节置换中心治疗的3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病例,均施行了现代膝关节单髁置换术。男性8例,女性28例,年龄52~71岁,体质量56~80kg,均为内侧胫股间室置换。采用国际上评价膝关节功能常用的HSS评分评定疗效,并对全部病例的适应证、手术方法、临床和影像学表现进行随访和总结。结果:①36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2~72个月,平均31.5个月。②术后切口无感染、无下肢血栓、骨折等并发症。③末次随访时,HSS评分由术前65分提高至94.5分,优29膝(80%),良7膝(20%),平均关节活动范围120°(110°~135°)。④影像学检查所有假体无位置不良,无松动与假体周围骨溶解的迹象,未观察到对侧间室与髌股关节间室有进行性退变。结论:经随访膝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评估证实现代人工膝关节单髁置换术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背景:国内开展人工全膝关节置换较迟,有关对后稳定型膝关节假体近、远期疗效评估国内报道不多。目的:观察后稳定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后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及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于1999-06/2004-12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完成。对象:选择采用后稳定型假体置换治疗晚期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58例,男16例,女42例;年龄59~81岁,平均66.42岁。单膝关节置换52例,双膝同时置换6例,共64膝。方法:根据膝关节内翻或外翻情况进行内侧或外侧软组织松解。测量股骨髁的前后径,切除前后十字韧带,先后行股骨远端、股骨髁前后方、胫骨平台截骨,去除髌股关节软骨。安装试模,复位后反复检查髌骨股骨轨迹,并作相应调整,尽量使关节被动屈伸达到正常。选择相应后稳定假体并以骨水泥固定,完成假体置入。主要观察指标:①膝关节活动功能。②材料与宿主的生物相容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37个月。膝活动度由置换前平均67.4°,改善到置换后平均93.8°。HSS评分置换前平均(38.00±8.24)分,置换后平均(84.00±8.23)分。1例术后皮肤表浅坏死,2例(3膝)置换后2个月发生膝关节疼痛,但无红肿、压痛,活动度基本正常,X射线片示假体位置良好。置换后血栓栓塞性静脉炎5例。均经保守治疗治愈。无感染、松动及脱位病例。结论:后稳定型假体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晚期老年骨关节炎近期随访结果较好,无特殊生物相容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全膝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关节疾病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回顾性分析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R)治疗晚期膝关节疾病的手术方法,探讨其治疗效果和影响因素。方法 本组128例173膝,108膝为重症骨关节炎,42膝为类风湿性关节炎,9膝为全关节结核,14膝为晚期创伤性关节炎。结果 平均随访3.5年,术前症状基本消失,关节活动范围平均可达0-100&;#176;,X线片示负重力线好,假体无松动。结论 全膝表面关节置换术对于解决晚期膝关节病所引起的疼痛、畸形以及关节功能障碍等非常有效;术后CPM机的应用对膝关节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背景:虽然活动平台人工膝关节假体具有理论上的设计先进性以及体外运动学和磨损方面的优势,但临床效果是否优于固定平台假体目前尚不明确。目的:评估国人活动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后的中期临床效果,为人工膝关节置换假体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2006年12月至2009年6月于北京同仁医院采用旋转平台假体(PFC sigma RP)进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对比观察患者置换前及置换后末次随访 KSS 评分、KSS功能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膝关节活动度、最大屈伸膝角度。记录患者置换后包括感染、髌骨弹响、聚乙烯垫片脱位、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情况。拍摄置换后标准的膝关节前后位、侧位及 Merchant 位 X 射线片,观察假体的力线、假体周围透亮区、髌骨脱位情况。将本组活动平台假体的随访结果与文献报道的固定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的中期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最终共有31例45膝纳入试验,患者年龄(64.56±10.33)岁,随访时间3.9-7.6年。置换后末次随访时的各项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及最大屈伸膝角度均较置换前明显改善,但与文献报道的固定平台置换后中期随访结果相当。未发现透亮线、假体松动、聚乙烯垫片脱出;虽然仅做了有限的髌外侧松解,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髌骨脱位或半脱位;2例患者(2膝)出现髌骨弹响。提示活动平台膝关节置换后的中期临床效果满意。虽然仅做了有限的髌外侧松解,但没有发现髌骨脱位和半脱位,这可能是旋转平台设计上髌股关节方面优势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扭转角及胫骨扭转角的CT测量方法,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人工假体相对旋转定位提供可靠的参考径线,判断以胫骨结节内1/3作为胫骨假体旋转定位的骨性标志时,股骨假体和胫骨假体的旋转对线情况,并探讨术后CT测量扭转角的可行性.方法 对34例(68膝)拟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于术前行伸膝旋转中立位CT扫描,测量膝关节股骨后髁角,手术前后膝扭转角、胫骨扭转角,并测量股骨上髁轴中点C与髌韧带内1/3点连线(BC)和经股骨上髁轴中点C的垂线(AC)之间的夹角,即α角.结果 全组病例股骨后髁角为0~7.5°,中位数为2.36°±7.5°);全组病例内翻畸形57例膝关节α角为10.85°±10.47°(0°±28.1°);外翻畸形7个膝关节,α角为11.6±7.3°(-6.5°±26.8°).全组病例术前膝扭转角,左膝:10.72°±7.81°,右膝:9.58°±5.84°.胫骨扭转角,左侧:27.68°±10.26°,右侧:28.14°±10.89°.结论 ①CT成像技术测量下肢扭转角度是一种准确、客观、可重复性的测量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②利用CT成像技术可以为人工全膝置换术中人工假体相对旋转定位提供可靠的参考径线.③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传统的以胫骨结节内中1/3点作为胫骨假体的参考标志是造成假体间不匹配的主要原因.④CT成像技术测量术后膝扭转角度可作为术后评价疗效和跟踪随访的可靠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泰隆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中期疗效。方法选择40例(共40膝)需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按术中安装假体不同分为2组:观察组20例应用单半径假体(泰隆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20例应用多半径假体(NexGen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引流量,并于术后6周、3个月、6个月及1~6年进行随访,观察2组直腿抬高时间、自由坐-立时间、KSS膝关节评分及膝关节X线表现。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假体松动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观察组完成随访18例,对照组19例,随访时间4~6年,平均5.2年。2组出血量及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直腿抬高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05),2组术后KSS膝关节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泰隆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抗阻伸膝功能较好,中期效果与多半径假体相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膝关节外翻畸形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19例(21膝)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采用髌旁外侧入路,常规截骨,软组织平衡与松解技术,其中14例(16膝)采用后稳定型假体,3例(左膝)采用限制型假体,2例(右膝)采用铰链膝。术前及术后随访时检测膝关节股胫角、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及膝关节评分,评价术后临床效果。结果 19例患者术后股胫角(7.30±0.91)°低于术前(46.00±1.45)°(P0.05),膝关节屈伸活动度(112.50±2.31)°、膝关节临床评分(86.30±3.61)和功能评分(89.70±4.09)均高于术前[(52.00±1.17)°、(35.60±2.46)分、(43.20±1.82)分](P0.05);1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a,1例出现短期腓总神经损伤症状,甲钴胺治疗2周后症状消失,患者无伤口感染、髌骨脱位、假体松动及膝关节不稳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对膝关节外翻畸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在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86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观察组行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行固定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假体费用)、膝关节(HSS)评分与膝关节活动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膝关节假体费用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HSS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功能与关节活动度,安全性高,但费用略高,在患者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首选高屈曲旋转平台假体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李波  张友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8):6998-6999
目的:探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适应证及效果。方法:对我院骨科2003-01/2008—12问25(32侧)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8例患者获得随访,绝大多数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恢复满意。按HSS评分标准优良率达到90%。结论:对膝关节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是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8.
背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被认为是治疗终末期或严重的膝关节炎的最有效、最成功的手术之一。如何降低假体返修率、提高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疗效是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及其疗效。设计:以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为观察对象,手术前后对照观察,以对比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效果。单位:解放军总医院骨科。对象:选择解放军总医院2002-01/2005-01收治的398例患者(523个置换膝关节),其中单膝关节置换术276例,276膝,双膝同时置换122例,244膝。诊断分别为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方法:根据患者病情适当选择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假体的类型包括:①按置换范围,分单髁、全髁型;在全髁置换分为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和后交叉韧带替代型假体。②按限制程度又分限制性、非限制性和半限制性。③按是否模拟半月板功能,又分为胫骨平台垫可旋转滑动型和固定型。半年后对以上患者进行随访,膝关节评分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评分,满分为100分,85分以上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尚可;60分以下为差),髌骨评分采用Feller等评分标准(满分30分,得分越高越好),随访时调查膝前区疼痛轻重、膝关节活动范围及稳定程度比较,拍摄膝关节正、侧及髌骨30°,90°轴位X射线片。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手术前后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膝关节最大屈曲度、股胫角。结果:完成随访372例(490膝),随访率93.4%。①疗效:手术优良率89%。患者术后在疼痛、功能方面都有明显改善,尤其在缓解疼痛及膝关节活动范围方面效果显著。②患者术后随访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最大屈膝度均较术前增加(P<0.01)。③不同类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术后的HSS评分、髌骨评分、膝前痛评分、髌骨功能评分、最大屈膝度、股胫角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依据各种人工膝关节假体的适应证、禁忌证及预期可达到的功能与使用寿命,根据不同的病情,慎重选择适当的假体,均可达到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髋-膝-踝角及股骨假体角与假体松动率的相关性。方法 对该院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95例初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前后髋-膝-踝角、股骨假体角及假体松动率、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95例患者(共117膝)按髋-膝-踝角大小分为内翻组(34例,41膝,髋-膝-踝角<177°)、中立组(41例,49膝,髋-膝-踝角177°~183°)、外翻组(20例,27膝,髋-膝-踝角>183°)。将95例患者(共117膝)按股骨假体角大小分为股内翻组(31例,35膝,股骨假体角<87°)、股中立组(45例,56膝,股骨假体角87°~93°)、股外翻组(19例,26膝,股骨假体角>93°)。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髋-膝-踝角及股骨假体角与假体松动率的相关性。结果 与术前相比,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后髋-膝-踝角、股骨假体角、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HSS评分比较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使用半限制性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病重度畸形的近期疗效。方法对23例(28膝)重度畸形的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使用半限制性假体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前拍负重位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膝关节内翻、外翻角度。本组病例外翻膝外翻角均>15°,内翻膝内翻角均>20°,同时伴有程度不同的屈曲及旋转畸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使用半限制性假体,使用金属垫块修复骨缺损。所有病例均进行跟踪随访与资料积累分析。结果术中关节畸形可有效修复,承载假体可靠;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及下肢力线恢复良好。术前HSS评分平均33.9分,术后随访6月~3年,平均随访2.3年,HSS评分平均87.6分。23例(28膝)中15例(18膝)为优,6例(8膝)为良,2例(2膝)尚可;其优良率92.9%。结论半限制性假体对严重畸形造成的骨缺损及软组织疲劳亏损导致的松弛能够进行满意的弥补。其设计及操作流程的科学性、可控性及合理性减少该类患者发生早期关节不稳定、下肢力线偏移、假体松动的几率。后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