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14例应用IABP的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总结出一套较可行的护理措施。结果 14例患者10例好转,2例死亡。结论加强IABP的护理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北京市朝阳区望京医院2013-01—2014-12共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护理过程。结果 30例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心肌梗死患者,其中2例患者为出现术后并发症抢救失败死亡,2例患者为病情严重,家属因经济问题放弃治疗,26例患者为积极抗休克治疗及有效的护理后好转出院。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之后,经过护理人员全面细致的护理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从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应用呼吸机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后应用呼吸机辅助治疗的护理措施。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经过积极的抢救治疗,16例患者好转出院,3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2例患者家属签字放弃抢救,自动出院。救治成功率为76.1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及时使用呼吸机辅助治疗,给予积极有效的预防治疗护理措施,能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病例的治疗情况。结果心源性休克中相关治疗后25例抢救成功,有效率达83.3%,无效5例,病死率为16.7%。结论早期溶栓治疗及PCI术使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再灌注,是避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分析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30例患者接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后,血流动力学稳定,24例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6例溶栓治疗均成功.7例死亡,其中3例发生泵衰竭而死亡,4例出现恶性心律失常而死亡,存活率为76.7%.结论 IABP对血流动力学状态有明显改善,减少心肌梗死再发生率,为PCI治疗赢得时间,有益于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唐娜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3):5710-5711
目的探讨慢性心衰急性发作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抢救及护理体会。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收治的70例重度心衰竭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70例患者中,明确诱因引起急性左心衰竭者68例,其中肺部感染为诱因52例,合并症则以合并肺部感染为主。病情均好转住院53例,死亡17例。结论恰当的护理和健康宣教,对急性左心衰竭在漫长的病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是AMI死亡的重要原因,病死率高达70%[1]。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是一种辅助循环装置,通过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提高主动脉内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供血,能改善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至45.4%[2]。我科2002年10月~2005年1月,对9例高龄AMI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应用IABP进行救治,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无护理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71~90岁,平均76.4岁。其中急性广泛前壁心梗4例,急性前壁1例,急性前壁伴急性下壁心梗3例,急性前壁并右室梗死1例…  相似文献   

8.
王琳  郑凤兰 《护理研究》2006,20(3):689-690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易并发缓慢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病死率较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以及时、有效、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更多地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由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病情重、合并症多,行急诊PCI的风险性高,术中并发症多。为更好地做好病人术中护理,现将我院2002年3月-2004年12月38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行急诊PCI病人的术中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总结了本院22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方法.认为早期诊断、急救与治疗和密切观察病情是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救治成功的关键.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有利于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黄昕煜  李文平  郝永红  寇峰军 《临床荟萃》2006,21(15):1111-1112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病情危重,预后差.内科药物治疗病死率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能迅速、完全和持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治疗成功率.现就13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进行急诊PCI治疗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救治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2003—02~2006—02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33例,经积极抢救治疗及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男30例.女3例.年龄38~79(平均56.8)岁。广泛心肌梗死25例,并发室性心律失常12例,冠状动脉造影示三支血管严重病变16例,全部患者根据病史、体检、心电图、胸片、心肌酶、肌钙蛋白等检查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及休克的临床诊断标准。同时排除失血性、过敏性、感染性休克。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及支架术29例,最后抢救成功31例,2例由于入院时反复出现室颤,住院后2~4h死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不同治疗方法的预后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8倒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心源性休克溶拴治疗10例,有效4例,无效6例,有效率40%,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治疗18例,有效16倒,无效2例,有效率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艾(P<0.05).结论:早期的溶栓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使梗死相关血管恢复再灌注是避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共49支靶血管、52处靶病变,梗死相关动脉狭窄99%~100%,急诊植入冠状动脉支架52枚。结果: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100%,成功植入52枚支架,恢复T IM I 3级血流。无操作并发症,即刻成功率100%。术后共3例支架内发生亚急性血栓形成,其中2例梗死相关动脉开通成功,另1例梗死相关动脉未开通死于心源性休克。结论: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急性下壁、右心室心肌梗死患者易并发缓慢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死亡率极高[1] ,尤其是高龄患者。2 0 0 0年7月至2 0 0 3年7月我院心内科对2 5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缓慢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患者行安置临时起搏器、急诊冠状动脉造影 支架术治疗,经精心护理,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护质量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1月本科室收治的138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不同时期适时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66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出院时比较两组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所发生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死亡人数、再梗死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在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再梗死、死亡及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提高了心肌梗死患者救护质量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伴心肌梗死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伴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急性脑梗死病伴心肌梗死与319例老年患者单纯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结果急性脑梗死伴发心肌梗死较少,其梗死部位与老年患者单纯冠心病心肌梗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疼痛发生率前者低于后者,心律失常较多。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突然发生急性左心衰和心源性休克时应高度警惕发生心肌梗死可能。结论急性脑梗死伴心肌梗死的患者死亡率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床边紧急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15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床边置入IABP的围术期护理要点进行总结,包括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生命体征、尿量、心电图、球囊导管、反搏压力、并发症等的监测。结果患者在应用IABP辅助治疗后,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表现为心率减慢,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尿量明显增加,血管活性药物剂量明显减少(P〈0.01);住院期间存活11例,死亡4例。结论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早期床旁应用IABP的患者,积极的术中配合和有效的术后监护能为冠脉血运重建提供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支持,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我科自2003-04-2005-04共收治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功能衰竭86例,现将其急救与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49例,女37例,年龄41-89岁。均符合临床心血管病学诊断标准,表现为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患者不同程度出现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呼吸困难,伴有窒息感、极度烦躁、被迫端坐位、颜面及指甲发绀、大汗淋漓、呼吸频速伴哮鸣,常咳出大量泡沫样浆液痰或粉红色泡沫痰,严重时血压明显下降,出现心源性休克。经抢救75例好转出院,18例因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抢救成功率87.2%。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PTCA+支架术)梗死相关血管(IRA)的再通效果和病死率及近期临床并发症等。方法对个旧市人民医院收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0例给予PCI治疗,观察IRA再通率(TIMI血流)、病死率、近期临床并发症等。结果 IRA再通率(TIMI 3级血流)为100%(心源性休克4例全部成功)。无一例死亡,1例患者术后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经治疗后好转。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是一种及时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尤其对于重症患者,其是首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 选择86例住院AMI患者,对24例AMI患者的死亡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 本文86例AMI患者中死亡24例,病死率达27.91%.死亡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存活患者中女性所占的比例,年龄明显高于存活患者,死亡患者中下后壁梗死患者的比例明显低于存活患者中下后壁梗死患者的比例.直接死亡原因: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是心律失常,其次是心源性休克.其他的死亡原因还包括:呼吸衰竭、脑出血和心脏破裂等.诱发因素主要包括:腹内压增高、情绪变化、过早活动或饱餐.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仍然较高,其死亡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做好预防和护理对AMI的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