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对颈部动脉结构的影响.方法 对1 296例健康查体者分组进行颈部血管检查.结果 颈总动脉内-中膜(IMT)随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厚,同龄组性别无明显差异.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随年龄的增加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超声检查是评价颈动脉血管硬化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周蕾  王晓燕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7):4579-4580
目的 讨论原发性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评价高频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20例高血压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120例人群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类型.结果 (1)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两组颈动脉斑块以硬斑最多见,高血压组软斑和混合斑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高血压组硬斑占42.7%,扁平斑占6.1%,混合斑占17.1%,软斑占34.1对照组硬斑占53.3%,扁平斑占20.0%,混合斑占6.7%,较斑占20.0%.(3)两组颈动脉斑块主要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发生率最低的是颈外动脉.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高频超声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简便、有效、安全、无创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多普勒超声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用彩色普勒超声(CDFI)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 观察了43例TIA患者两侧颈动脉内膜一中膜厚度、斑块情况及收缩期峰速、舒张末流速,并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37例健康人对照。结果 TIA组颈动脉内膜干中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发现斑块34例,占79.07%,而对照组9例,占24.32%。同时发现,TIA组颈总动脉收缩期峰速、舒张期末流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CDFI可了解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助于TIA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病变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采用高频探头对临床确诊高血压病患者183例及对照组非高血压患者120例,分组进行对比分析,观察颈部动脉内有无动脉斑块形成,管腔有无狭窄,测量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结果:高血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发生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颈部血管粥样硬化的发生率高于正常组。颈部动脉超声可以直接显示动脉病变程度和斑块性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临床确诊的62例TIA患者(观察组)和5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对内-中膜厚度(IMT)及血管内径进行测量,观察斑块有无形成、斑块大小及斑块致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比较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管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62例TIA患者中,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53例,发生率85.5%;对照组56例中有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者13例,发生率26.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硬化、狭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cientischemicattacks,TIA)与颈部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2001-09/2004-02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临床确诊为TIA患者78例为TIA组,并设确诊为颈椎病无易患因素47例为对照组,通过颈血管彩色多普勒测量内膜厚度,观察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的部位及形态,测定血流速度,判定狭窄程度,同时测定血脂及纤维蛋白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IA组有不同程度内膜增厚(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及分叉处和颈内动脉处,共52例,2处或2处部位以上22例;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狭窄>51%有6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血脂异常,与纤维蛋白原含量关系不密切。结论颈部大动脉内膜增厚、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所致不同程度的狭窄,是TIA的危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7.
袁亮方  邱莹  张超  姜国晶 《临床荟萃》2009,24(20):1791-1792
近几年来脑血管病的发病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占脑血管病的80%~85%,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地影响着中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许多研究表明,大部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是由于颅外段动脉狭窄而不是颅内段动脉的直接狭窄造成的。颈部血管超声的应用就很好的解决了通过对颈动脉硬化的动态观察,对分析脑梗死形成的原因有很大的作用。颈动脉硬化出现的内-中膜增厚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是造成脑血管供血不足甚至是脑梗死的常见病因。本研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探讨IMT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30例DM患者为研究组,37例非DM患者为对照组,高频彩超观察两组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CCAD)和阻力指数(RI)差异;两组均观察双侧CCA及分叉处有无斑块,计算斑块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DM组颈总动脉IMT、CCAD和RI均高于对照组(P〈0.01);DM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67%vs35%,P〈0.05)。结论:CCA可作为DM动脉病变的超声观察窗口,高频彩色超声能直观动态地了解CCA病变程度及是否有斑块形成,对临床了解DM患者动脉硬化情况和预防脑梗死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同一个体颅内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病变的超声检测特征。方法收集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354例,应用经颅多普勒(TCD)、CDFI对颅内动脉、颈动脉、下肢动脉进行检测,分析糖尿病患者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形成、管腔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发病特征,观察单一个体不同部位发病的差异。结果糖尿病患者同一个体不同部位动脉硬化病变特点:(1)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发生率、斑块发生率均高于下肢动脉,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斑块形成特点一致,均以多发斑块居多,以钙化性强回声斑块为主,形态以规则型为主。(2)动脉狭窄以颅内动脉最高发,颅内动脉与颈部动脉、下肢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而颈部动脉与下肢动脉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颅内动脉狭窄特点以多支动脉的轻度狭窄为主,前循环狭窄发生率高于后循环,并以大脑中动脉最为高发。(4)下肢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以股总动脉最常见,而管腔狭窄、闭塞则以膝以下末梢动脉受累最为明显。结论联合应用CDFI与TCD能对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进行形态学评价,对预测和预防糖尿病患者脑血管、下肢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临床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17例高血压病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颈动脉硬化程度,并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颈总动脉病变情况分为3组:颈总动脉正常组(n=57例)、颈总动脉硬化组(n=38例)及颈总动脉斑块组(n=22例)。3组患者分别检测、观察血清hs-CRP、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变化。结果颈总动脉硬化组及颈总动脉斑块组血清TG、TC、LDL-C均显著高于颈总动脉正常组,HDL-C显著低于颈总动脉正常组(均P<0.05);颈总动脉斑块组血清TG、TC、LDL-C均显著高于颈总动脉硬化组,HDL-C显著低于颈总动脉硬化组(均P<0.05)。颈总动脉正常组血清hs-CRP水平为(1.25±0.43)mg·L-1,颈总动脉硬化组血清hs-CRP水平为(1.33±0.47)mg·L-1,颈总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为(1.87±0.51)mg·L-1。颈总动脉硬化组及颈总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颈总动脉正常组、颈总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显著高于颈总动脉硬化组(均P<0.05)。血清hs-CRP与TC、TG、LDL-C呈正相关(r=0.81、0.65、0.67,均P<0.05),与HDL-C呈负相关(r=-0.66,P<0.05)。结论血清hs-CRP、TC、TG、LDL-C与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相关,均是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对老年人颈部血管疾病的检测。方法应用维曼725型彩色多普勒检测191例老年人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脂质、斑块形成及各项血流参数值。结果脑梗死组软斑、硬斑明显高于动脉硬化组。结论彩色多普勒对老年人早期颈部动脉硬化作出诊断,是一种无创伤、方便、可动态观察颈动脉及血流动力学的一种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脑梗死患者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探讨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血管内-中膜厚度以及所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thero sclerotic plaque,AP)的稳定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评估其严重程度,并对临床早期治疗及预防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超声造影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在颈部动脉硬化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超声造影观察36例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造影前、后动脉斑块数量、形态特征等。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超声造影检查测量动脉狭窄率;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作对照。结果 超声造影检查可发现更多造影前未发现的动脉斑块,清晰显示动脉内-中膜厚度,勾勒出动脉斑块大小及形态。与DSA对照,应用CDFI、超声造影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颈部动脉闭塞的敏感性分别为55.6%、55.6%,特异性分别为84.2%、94.7%,准确率分别为75.0%、82.0%。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为颈部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无创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高频超声在糖尿病动脉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ATL HDI-5000型高频超声对57例糖尿病患者及43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对照,观察其颈动脉内径、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糖尿病组颈总动脉最大IMT、阻力指数及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血流PSV、EDV速度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有合并症的糖尿病组最大IMT及斑块检出率大于无合并症糖尿病组。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显示颈动脉有无形态学改变(IMT、狭窄、阻塞及斑块的形态、结构)、观察血流状态,对判断糖尿病动脉硬化的病情进展、治疗效果、了解预后及对并发症的预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局部脑血流减少及血管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间期局部脑血流减少与血管本身病变多因素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2001-06/2002-07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临床诊断的56例TIA患者进行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mialdoppler,TCD)以及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olor-codedDopplersonography,CCDS)扫描的检查,将其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TIA的血管因素按其相关度顺序排列为脑动脉硬化(73.3%)、颈动脉斑块数量(69.2%)、易脱落颈动脉斑块(23.2%)及颅内外血管的狭窄(19.0%)。以上血管因素在老年人与非老年人之间有明显差异,与老年人关系更密切。结论:TIA的血管因素主要为脑动脉硬化、颅内外血管的狭窄和不同数量及质量的颈动脉斑块,颅内动脉硬化和血管狭窄较颅外发生率更高。老年人TIA的血管因素更重要。  相似文献   

16.
颈总动脉超声与冠脉造影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颈部大动脉超声与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冠脉造影及颈总动脉超声检查病例946例,根据CAG结果分为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3支病变组及累及左主干(left main artery,LM)组.对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ernal-medial thickness,IMT)、峰值流速(maximum velocity,Vmax)、阻力指数(resistence index,RI)及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AD各组年龄、Vmax及颈部大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P<0.01).单支病变组IMT、RI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双支病变、3支病变及累及LM组IMT、RI与对照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CAD发病与年龄成正相关,颈总动脉IMT、RI、Vmax、斑块发生率与CAD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检测 ,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采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指数。检测 130例 ,其中脑梗死组 6 5例 ,健康对照组 6 5例。结果 在脑梗死组 ,除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P <0 .0 0 1)外 ,颈动脉管腔直径无差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在两组中以球部为最高 ,其次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脑梗死组颈总动脉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脑梗死组中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亦较对照组高 (P <0 .0 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脑梗死发生率呈正比 ,临床上应加强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对441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二维及Doppler超声观察颈总、颈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回声特征,并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I)及腔隙性脑梗死(LI)进行比较.结果TIA和A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66.5%和71.5%,明显高于LI患者;前两者低回声及混合回声斑块的发生率也高于后者.结论TIA及AI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预测其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高血压左室肥厚与脉压、大动脉内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应用诊所血压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并计算120例高血压患者血压、脉压、左室重量指数,主动脉根部内径、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内-中层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分左室肥厚组和无左室肥厚组,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脉压、主动脉根部内径、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内-中层厚度、斑块形成、阻力指数在左室肥厚组与无左室肥厚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脉压增大和大动脉内径增宽提示大动脉顺应性下降,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中起重要作用,而颈总动脉内-中层厚度增厚及斑块形成与左室肥厚也密切相关,早期发现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针对颈部血管检查中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90例实施颈部血管检查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选择90例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将其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实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检查,对比分析两组研究对象的颈部动脉斑块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为84.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