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动脉质子自旋标记(ASL)在评价血流异常与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关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TIA发作频率将58例临床确诊的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分为单发组(12例)和频发组(4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MRA和ASL成像,评价TIA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及脑灌注状况.结果 频发组发生血管狭窄合并ASL异常的患者33例(71.74%),单发组1例(8.33%).TIA频发患者血管狭窄合并ASL异常发生率高于单发患者(P<0.05).结论 血管狭窄合并灌注异常是TIA频发发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MRA与ASL联合运用,可一次完成血管狭窄及灌注异常的诊断,对确定TIA发作原因、判断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共124例,检测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与分布,随访患者的短期预后结果,根据患者预后分为稳定组51例、频发组59例,脑梗死组14例,分析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与预后的关联。结果124例 TIA 患者中发现颅内外动脉异常者89例(71.77%),未发现异常者35例(28.23%)。脑梗死组3级、4级狭窄的患者比率显著高于稳定组和频发组。频发组与脑梗死组在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外段狭窄的比率显著高于稳定组。稳定组在颈总动脉、椎动脉颅内段狭窄的比率显著高于频发组和脑梗死组。结论 TIA 患者的预后与颅内外动脉的狭窄程度密切相关,应准确评价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与狭窄程度,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颈部及颅内段血管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近6年本院收治的251例脑血管病患者,均行颈部血管超声及全脑血管造影(DSA).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8例,脑梗死患者143例;根据年龄将其分为青年组18例、中年组103例及老年组130例.[结果]超声与DSA检查结果提示,TIA和脑梗死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且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TIA(P<0.05);老年组血管狭窄程度显著高于中年组及青年组(P<0.05),中年组显著高于青年组(P<0.05);超声及DSA检查结果发现二者的总体吻合率为97.18%.[结论]颈部血管超声及DSA对脑血管病的病情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微栓子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发病机制.方法 广州医学院荔湾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52例符合TIA诊断标准的患者入选试验组.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颅内血管,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颈动脉血管,TCD-MF软件进行微栓子监测30 min,取大脑中动脉(MCA)或大脑后动脉(PCA)作监测血管.收集数据经SPSS 11.0版软件包分析处理,计数资料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差异显著性检验采用成组t检验,相关分析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TIA组13例患者微栓子(MES)阳性(2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MES出现与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CI=0.4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责任血管狭窄是MES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抗凝药物治疗10 d后11例患者(84.62%)MES为阴性.1年内TIA组MES阳性患者的脑血管事件再发率显著高于MES阴性患者(P<0.05).结论 TIA的发生与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后引起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脱落形成血液中流动的栓子有关.MES出现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有显著相关性,狭窄程度越高,MES出现的机率也越大.抗凝药物治疗可有效降低MES.MES阳性的TIA患者脑血管事件再发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临床收集121例TIA患者,观察患者住院1周内转化为脑梗死的百分率。查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判断患者有无新鲜脑梗死,采用头颈CT血管造影(CTA)方法,检查所有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分析颅内血管狭窄程度、部位、数量与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121例TIA患者中,35例在发病1周内发生脑梗死(28.9%进展为脑梗死)。79例患者存在颅内血管狭窄,其中轻度狭窄36例、中度狭窄29例、重度狭窄14例。TIA后脑梗死的发生率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P〈0.01),与颅内动脉责任血管狭窄、近端血管狭窄显著相关(P〈0.01),多发脑血管狭窄导致TIA早期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颅内血管狭窄是TIA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颅内血管检查有助于TIA患者早期转化为脑梗死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局部脑血流减少及血管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间期局部脑血流减少与血管本身病变多因素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2001-06/2002-07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临床诊断的56例TIA患者进行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mialdoppler,TCD)以及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olor-codedDopplersonography,CCDS)扫描的检查,将其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TIA的血管因素按其相关度顺序排列为脑动脉硬化(73.3%)、颈动脉斑块数量(69.2%)、易脱落颈动脉斑块(23.2%)及颅内外血管的狭窄(19.0%)。以上血管因素在老年人与非老年人之间有明显差异,与老年人关系更密切。结论:TIA的血管因素主要为脑动脉硬化、颅内外血管的狭窄和不同数量及质量的颈动脉斑块,颅内动脉硬化和血管狭窄较颅外发生率更高。老年人TIA的血管因素更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联合ABCD~3Ⅰ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短期(7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对108例颞窗透声窗好的TIA患者行TCCS检查及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CTA或DSA检查为金标准;并采用ABCD~3Ⅰ评分量表对TIA患者进行危险度的分层。结果 TCCS与CTA或DSA对TIA患者颅内血管病变的检出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0.922);TIA重度狭窄组及闭塞组7d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或轻度狭窄组(P0.05)。ABCD~3Ⅰ分层低危、中危、高危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11.433 4,P=0.003 3),高危组TIA后7d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明显高于低危组及中危组。ABCD~3Ⅰ分层模型及TCCS联合ABCD~3Ⅰ分层预测脑梗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8、0.943,后者面积大于前者。结论 TCCS联合ABCD~3Ⅰ评分对预测TIA后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介入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和内科药物治疗双侧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效果,观察干预后再发脑卒中的中短期随访结果。方法21例双侧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A组8例患者接受颈动脉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B组13例患者接受内科药物治疗;1年半后分别随访临床和超声波检查。结果A组8例手术患者支架放置成功,术前颈动脉狭窄程度为70%~98%,术后狭窄程度小于10%,除1例偶发1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外,其他患者未出现脑血管病发作;B组9例(9/13)患者再次发生脑卒中(其中4例患者出现TIA发作,2例死亡),另4例(4/13)患者病情无变化,超声波检查发现7例(7/11)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动脉粥样斑块增多增大,管腔进一步狭窄。结论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中短期疗效优于内科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了解国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学资料,为更好地认识和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选择82例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每位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经过有经验的专家诊断,提供脑的颅内、外血管的狭窄部位、狭窄程度、单发或者多发狭窄病变、血管狭窄病变位于颅内或颅外、狭窄病变血管的多少、侧枝循环情况等.结果 前循环组共有血管狭窄111处,其中双侧颈动脉虹吸部狭窄16处,颈动脉颅内段及左、右、双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95处;后循环组共有血管狭窄103处,左、右及双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64处,左、右及双侧颅内后循环狭窄39处.前循环组全脑血管造影阴性例数为5例,后循环组为2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06,P<0.05).结论 前循环责任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虹吸部和大脑中动脉的水平段为多;后循环狭窄病变则以椎动脉起始部、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较多.  相似文献   

10.
张丽云  贾颐 《华西医学》2010,(2):390-391
目的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技术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2007年-2009年收治TIA患者17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责任血管的病变情况。结果13例有血管狭窄,占76.5%,其中单纯颅外动脉病变4例,单纯颅内动脉病变6例,颅内外联合病变3例。颈动脉系统有责任血管狭窄11例(78.6%),正常3例(21.4%);椎动脉系统有责任血管狭窄2例,正常1例。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是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TCD)联合诊断提高颅内外血管狭窄病变检出率和准确度。方法对283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外血管狭窄病变的患者分别行颈动脉超声和TCD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结果两者联合可明显提高诊断重度颅内外血管狭窄病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而联合诊断轻-中度颅内外血管狭窄与单独诊断的差异不明显。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示颅外血管独立狭窄2支和独立狭窄3支以上是引起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超声与TCD联合可明显提高颅内外血管狭窄病变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局部脑血流减少及血管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默力  华扬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7726-7728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间期局部脑血流减少与血管本身病变多因素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对2001-06/2002-07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收治临床诊断的56例TIA患进行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mial doppler,TCD)以及双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color-coded Doppler sonography,CCDS)扫描的检查,将其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TIA的血管因素按其相关度顺序排列为脑动脉硬化(73.3%)、颈动脉斑块数量(69.2%)、易脱落颈动脉斑块(23.2%)及颅内外血管的狭窄(19.0%)。以上血管因素在老年人与非老年人之间有明显差异,与老年人关系更密切。结论:TIA的血管因素主要为脑动脉硬化、颅内外血管的狭窄和不同数量及质量的颈动脉斑块,颅内动脉硬化和血管狭窄较颅外发生率更高。老年人TIA的血管因素更重要。  相似文献   

1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0排CT全脑灌注联合CT血管成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20排CT在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22例于发作间期进行320排CT全脑灌注成像(CTP)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观察颈内动脉系统颅内外血管状况及脑灌注情况。结果:17例(77.27%)患者存在血管病变;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受累最多见(81.81%),颅内血管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受累多见(61.11%);12例(54.55%)患者CTP图上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灌注异常区,其中Ⅰ1期2例,Ⅰ2期6例,Ⅱ1期3例,Ⅱ2期1例;灌注异常者患侧、对侧的平均达峰时间(TTP)分别为(16.64±2.04)s和(14.81±1.99)s(P<0.05),患侧、对侧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分别为(4.45±0.74)s和(3.87±0.33)s(P<0.05);CTP异常与责任血管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责任血管中、重度狭窄者CTP异常阳性率显著高于责任血管轻度狭窄者及无狭窄者(P<0.05)。结论:320排CT可对颈内动脉系统TIA患者血管状况及血流动力学进行有效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诊断上的应用价值,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于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2例,其中狭窄组85例,正常组47例,均行CTA和TCD检查,分析TCD和CT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诊断的一致性,并分析血管狭窄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1)TCD与CTA对于颅内动脉血管狭窄检查存在良好的一致性(Kappa0.5),特别是对于重度狭窄患者的诊断一致性最高(Kappa=0.838)。(2)血中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糖尿病史、吸烟史为影响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论 TCD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诊断与CTA有很好的一致性,为临床筛查颅内动脉狭窄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颈部动脉超声诊断短暂性脑缺血(TIA)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睢县人民医院TIA患者64例为TIA组,另选同期55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颈动脉超声检查两组颈动脉狭窄情况及斑块情况,分析颈部动脉超声诊断价值。结果 TIA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发生率分别为50.0%、28.1%、12.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无狭窄率显著高于TIA组(P0.05);TIA组64例患者共48例检出斑块,检出率为75.0%,正常组4例(7.3%)检出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硬斑发生率较高,但与TIA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TIA组斑块类型以软斑为主,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TIA组Vs平均值为(33.61±10.25)cm/s、脑血流量为(712.36±101.58)ml/min,与正常组的(42.36±13.25)cm/s、(1025.18±135.94)ml/min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颈部动脉超声可反映TIA患者与正常者颈动脉差异,对大脑血流动力学检测有较高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21例TIA患者行经颅多普勒(,TCD),颈动脉彩超和头颈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统计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随访1年,观察卒中的再发率。结果121例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单纯颅外动脉及颅内外动脉混合狭窄分别为52.1%(63/121)、15.90%(16/121)、25.6%(31/121),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75.7%、24.3%)。最常见的受累部位为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颅内段。随访1年后,颅内外动脉混合狭窄者卒中再发率高于单纯颅内、外动脉狭窄者。结论TIA患者以颅内动脉狭窄多见,不同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可能是TIA患者卒中复发的血管性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脑血管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将我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86例按脑血管造影检查的脑血管狭窄情况分为四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为A组(n=42),单纯颅外动脉狭窄为B组(n=54),颅内、外动脉均狭窄为C组(n=27),脑血管造影检查阴性者为对照组(n=63),比较四组患者脑梗死的发作情况.结果:A组脑梗死发作2次以上者20例(47.6%),B组发作2次以上者34例(63.0%),C组发作2次以上者21例(77.8%),对照组发作2次以上者9例(14.3%);A、B、C三组的脑梗死发作次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且C组的脑梗死发作次数均显著高于A、B组(P <0.05).结论:脑血管狭窄是引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原因之一,积极防治颅内外脑血管狭窄可减少或避免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作.  相似文献   

18.
应用经颅多普勒(TCD)对62例高血压病人的颅底血管进行检测,并与颅外颈动脉的B型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老年和中年高血压组TCD检测MCA峰值速度增高,符合颅内血管狭窄诊断标准各为24例和11例,占60%和52%。颅外颈动脉的B型超声检查发现老年组颈内动脉狭窄5例(占12%),中年组未见颈动脉狭窄,显示颅内血管狭窄明显高于颅外血管。结论:TCD和颈动脉B超的双重检测显示我国高血压病人颅内血管狭窄改变占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合并T2DM 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状况。【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58例,根据患者是否合并 T2DM ,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非糖尿病组(NDM 组)。通过DSA 检查方法,对颅内外的主要大血管的狭窄状况进行分析。【结果】经DSA检查发现,DM组动脉狭窄发生率、多支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NDM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NDM组血管轻度狭窄患者明显多于DM组,DM组患者血管重度和闭塞患者明显多于NDM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DM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NDM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合并T2DM 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状况更加广泛、多发,且颅内动脉血管狭窄与糖尿病之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老年教师原发性高血压(PH)伴短暂性脑缺血(TIA)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患病情况及其与慢性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10例PH伴TIA中老年教师患者进行颅内动脉CT血管造影(CTA)、身高、体重、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S)和血尿酸(SUA)检测,将结果分为颅内动脉狭窄与非狭窄两组并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共有67例103处颅内血管有轻度以上狭窄,其中有1处狭窄44例,2处15例,3处4例,4处3例,5处1例;狭窄程度:轻度32例,中度23例,重度8例,闭塞4例;狭窄血管:颈内动脉60例(占54.5%),椎动脉15例(占7.3%),大脑中动脉12例(占10.9%),大脑后动脉9例(占8.2%),前交通动脉9例(占8.2%),大脑前动脉3例(占2.7%)和后交通动脉3例(占2.7%),不同部位动脉狭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959,P=0.000),不同部位不同性别动脉狭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狭窄组其体质指数(BMI)、TC、TG、FBS和SUA的平均值较非动脉狭窄组高(P均<0.01)。回归分析结果:高血压和SUA、TC、BMI、FBS与颅内血管的狭窄有协同作用(P<0.01)。结论中老年教师PH伴TIA颅内动脉狭窄患病率为55.8%,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其BMI、TC、TG、FBS和SUA的平均值较非动脉狭窄组高,SUA、TC和FBS是PH伴TIA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和SUA、TC、BMI、FBS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