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冠心病 (CHD)患者周围血中一氧化氮 (NO)及其合酶 (NOS)浓度的变化及在CHD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测定 5 0例CHD患者血中NO、NOS水平 ,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CHD患者血清NO、NOS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NO与病情严重性有关 ,NO与NOS呈正相关关系 (P <0 .0 1)。结论 NO水平在CHD患者中降低。血中NO浓度变化可反映内皮功能 ,有助于CHD的诊治及其病情严重性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的变化.方法实验组:肝硬化患者58例;对照组:正常健康者40例.血清学检测指标:NO、NOS含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胆红素(SB)、清蛋白(ALB)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肝硬化Child-Pugh C级患者血清NO明显增高,与Child-Pugh A级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NOS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及Child-Pugh A、B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血清NO水平随肝硬化Child-Pugh 分级增加而增高,而血清NOS却呈负增加现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 (NO)及一氧化氮合酶 (NOS)在再生障碍性贫血 (AA)和缺铁性贫血 (IDA)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利用硝酸还原酶特异地将NO3- 还原为NO2 - ,通过显色测定NO的浓度 ;利用NOS催化L 精氨酸生成NO ,NO与亲核性物质生成有色化合物 ,在特定波长 (5 30nm)下测定吸光度大小 ,计算NOS活性。结果 :AA患者血清NO浓度 (96 .9± 13.9) μmol L高于正常对照组 (76 .9± 2 0 .3) μmol L ;IDA患者血清NO浓度 (98.35± 11.86 ) μmol L高于正常对照组 (76 .9±2 0 .3) μmol L ;AA患者血清NOS活性 (35 .5± 8.1)U ml高于正常对照组 (2 8.3± 11.1)U ml,经治疗贫血症状改善者NO及NOS水平分别为 6 8μmol L和 2 9.7U ml,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IDA患者血清NOS活性是 (32 .5 4± 6 .12 )U ml,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 :NO及NOS参与了AA和IDA的发病过程 ,在AA和IDA的诊断和疗效方面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复发性口疮 (RAU)的疗效高低对血清NO ,NOS水平的影响 ,探讨血清NO ,NOS水平的变化在RAU发病中的作用 ,为其防治提供理论根据。方法 :对 2 4 3例RAU患者治疗前 ,治疗后近期及远期有效与无效者血清NO ,NOS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①RAU治疗前血清NO ,NOS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 (NO :t =1 6 0 53 ,P <0 0 0 1 ;NOS:t =1 0 1 2 3 ,P <0 0 0 1 )。②近期随访 ,血清NO ,NOS水平 ,有效者低于无效者 (NO :t =1 3 62 0 ,P <0 0 0 1 ;NOS:t=6 .80 0 ,P <0 0 0 1 )。有效者低于治疗前 (NO :t=1 9.42 ,P<0 0 0 1 ;NOS :t=1 3 730 ,P<0 0 0 1 ) ;血清NO水平有效者高于健康对照者 (t=6 941 ,P <0 0 0 1 ) ,血清NOS水平有效者与健康对照者无差异 (t=1 2 0 3 ,P <0 0 5)。③远期随访 ,血清NO ,NOS水平 ,有效者低于无效者 (NO :t =1 7 1 30 ,P <0 0 0 1 ;NOS :t=3 2 50 ,P <0 0 0 1 )。有效者低于治疗前 (NO :t =2 3 980 ,P <0 0 0 1 ;NOS :t =1 8 51 0 ,P <0 0 0 1 )。有效者高于健康对照者(NO :t =4.2 57,P <0 0 0 1 ;NOS :t =4.359,P <0 0 0 1 )。结论 :RUA体内NO ,NOS增多参与致病 ,减少有利病情好转。这对RAU的监测与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鼠重症肌无力模型与NO和NOS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康亚秋  李柱一  朱林 《医学争鸣》2001,22(15):1375-1377
目的 探讨重症肌无力 (MG)患者中枢神经系统(CNS)损害与一氧化氮合酶 (NOS)及一氧化氮 (NO)之间的关系 .方法 将MG患者血中提取的IgG注入大鼠脑室系统 ,建立大鼠CNS受损模型 ,然后观察大鼠脑、胸腺、血清中NOS ,NO的变化 .结果 脑室内注入IgG后脑组织、胸腺、血清中NOS升高分别为 :(1.6± 0 .4) ,(2 .7± 0 .9)和 (4 5 .3±6 .0 )kU·L-1(P <0 .0 1) ;而NO在脑组织、胸腺、血清中升高分别为 :(4 9± 1.0 ) ,(12 .7± 9.2 )和 (5 7± 32 .5 )kU·L-1(P <0 .0 1) .结论 大鼠CNS受损MG模型脑、胸腺及血中NOS ,NO水平显著升高 ,表明其在MG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观察偏头痛患者血小板和血浆一氧化氮 (NO)、一氧化氮合酶 (NOS)系统的变化 ,探讨偏头痛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分别测定偏头痛患者不同时期血小板、血浆NO生成量和NOS含量 ,并与健康人对照。结果 :偏头痛发作期患者组血浆NO生成量和NOS含量均高于健康人组 (P <0 .0 1) ,发作期组高于间歇期组 (P <0 .0 1) ;偏头痛发作期组和间歇期组血小板NO生成量和NOS含量均高于健康人组 (P <0 .0 1)。结论 :血小板和血浆NO、NOS系统在偏头痛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水平在煤工尘肺(CWP)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50名CWP患者及5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NO、总NOS和iNOS水平.结果:CWP患者血清NO、总NOS和iNOS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随工龄延长,CWP患者血清NO、总NOS及iNOS水平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期别CWP患者血清NO、总NOS和iNOS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血清NO2及NOS水平与煤工尘肺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60例慢性乙肝患者、20例肝硬化患者、30例健康献血者血清NO水平.结果:血清NO水平,慢性乙肝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肝硬化组高于慢性乙肝组(P<0.001).慢性乙肝组、肝硬化组随着病变加重血清NO水平逐渐升高,肝硬化Child-pugh分级B级高于A级(P<0.05),C级高于B级(P<0.01),随着肝硬化病变的加重血清NO水平逐渐升高.结论:肝病血清NO水平可作为判断肝功能损害及肝硬化程度的血清学指标之一,也可作为慢性乙肝、肝硬化疗效评判的观察指标,同时血清NO水平的研究可能为肝病的治疗提供一条新的途径及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胃癌患者血清一氧化氮 ( NO)含量变化及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改进 Griess法测定 2 8例胃癌患者血清 NO含量 ,并探讨其与胃癌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 :胃癌患者血清 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 P<0 .0 1 ) ;病理分级中 , 、 级组血清 NO含量显著高于 、 级组 ( P<0 .0 1 ) ;淋巴结转移组血清 NO含量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 ( P<0 .0 5)。结论 :胃癌患者血清 NO含量变化与肿瘤的病理分级和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测定血清 NO含量对胃癌的诊断和预后可能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染氟大鼠血清NO、NOS、SOD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染氟大鼠血清中一氧化氮 ( NO)浓度、一氧化氮合酶 ( NOS)活性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 SOD)含量的变化。方法 :血清 NO浓度采用硝酸还原酶法、血清中 NOS活性采用 NOS催化 L—Arg生成 NO法、血清中 SOD含量采用亚硝酸盐显色法。结果 :( 1 )染氟大鼠血清中 NO浓度为 ( 1 1 .1 5± 3.58μ mol/L)、NOS活性为 ( 4.60± 1 .0 7U/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NO( 1 5.86± 5.82 μ mol/L)和 NOS( 8.1 1± 1 .2 2 u/ml) ( P<0 .0 5)。 ( 2 )染氟大鼠血清 SOD含量( 84 .53± 8.36NU /ml)与对照组 SOD ( 85.84± 1 4 .4 7NU/ml)差异无显著性 ( P>0 .0 5)。结论 :本文提示染氟可降低体内 NO浓度和 NOS的活性 ,而 NO与 SOD含量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抗氧化能力及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急性肝炎(AH)、慢性肝炎(CH)、肝硬化(LC)及肝癌(HCC)患者血清,分别检测其TAO、NOS浓度及NO水平,分析它们在肝脏疾病中的改变机制。结果:患者血清TAO在AH、CH中异常率占80%,在LC和HCC为50%;血清中NOS活性在肝病患者中的异常率在70%左右;NO水平在AH、CH和LC中异常率为70%,HCC组为48%。AH组、CH组TAO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但LC和HCC组的差异不明显;肝病患者NO和NOS平均浓度均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但HCC患者NOS和NO平均浓度均低于AH、CH和LC组患者。结论:肝病患者血NOS水平与NO浓度呈高度正相关,NO增加可能对肝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哮喘患儿血清——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血清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比色法测定61例哮喘患儿及20例正常健康儿童血清NO、NOS水平。结果: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NO、NOS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NO以单纯哮喘组较哮喘并肺炎组升高更著。缓解期NO、NOS均降至正常。结论:NO、NOS在哮喘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目的 探讨肝病患血清一氧化氮(NO)的浓度及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的临床价值。(2)方法 收集急性肝炎(AH),慢性肝炎(CH),肝硬化(LC)患血清,分别检测其NO,NOS及ALT水平,分析肝脏疾病患中的改变机制。(3)结果 患血清NO异常率在AH,CH组为70%左右;在静止期LC异常率为47.8%,在活动期LC为83.3%,NOS活性在肝病组异常率在70%以上;肝病患NO和NOS平均浓度均非常明显高于对照组,但静止期LC患NOS和NO水平均低于AH,CH和活动期LC组患(4)结论 肝病患NOS水平与NO浓度呈高度正相关,其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在脑出血病人中的变化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在脑出血病人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比较49例脑出血患者及66例健废人血浆NO、NOS含量,分析上述指标在出血后三个时期的变化以及是否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和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脑出血l~3d组NO、NOS含量明显高于4~7d组、14d组和对照组,NO变化与脑出血和(或)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一定关系。结论:NO、NOS参与了脑出血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变化对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NO和NOS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及一所为合酶(NOS)水平的变化,方法 实验组:肝硬化患者58例;对照组:正常健康者40例。血清学检测指标:NO、NOS含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胆红素(SB)、清蛋白(ALB)及血浆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结果 肝硬化Child-Pugh C级患者血清NO明显增高,与Child-Pugh A级及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汪有NOS降低,与正常对照组及Child-Pugh A、B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血清NO水平随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增加而增高,而血清NOS却呈负增加现象。  相似文献   

16.
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水平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为了解一氧化氮(NO)在肝损害中所起的作用,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慢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NO水平。慢性肝炎组血清NO值升高、与重型肝炎、肝硬化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重型肝炎组、失代偿性肝硬化组,对照组中血清NO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PTA<40%的患者NO值与>40%的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低白蛋白血症患者其NO值与正常白蛋白血症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果显示在引起肝损害机制中,一氧化氮具有双重效应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64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清NO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NO水平显著升高(P<0.01),而且其升高水平在失代偿、有腹水、肝功能分级差,伴有并发症的患者较代偿、无腹水、肝功能分级好,不伴有并发症的患者明显(0.01<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NO水平升高,可能与疾病活动情况、腹水形成、肝功损害,并发症发生及预后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一氧化氮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检测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血清及心肌,肾脏组织匀浆中NO的代谢产物亚硝酸盐及硝酸盐的含量以反映机体内源笥NO水平,同时检测其它相关的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脑瘤患者手术期间血清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含量变化及异丙酚在体内的抗氧化特性及脑保护作用。方法:择期行脑瘤手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异丙酚组)和对照组(异氟醚组),并选健康献血员40例为正常对照组;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NO、NOS含量。结果:脑瘤患者手术前NO、NOS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术前至术后24h(T0~T5)动态观察结果发现,异丙酚可显著降低NO、NOS水平,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提示血清NO、NOS变化与脑组织继发性损害的病理机制密切相关。临床麻醉剂量异丙酚有显著的脑保护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作用机制。方法:按自身配对原则收集人肺癌癌灶组织、癌灶周围组织及远离癌灶的肺组织各26份,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并制备肺组织匀浆,分析不同肺组织中总癌周围组织>远离癌灶肺组织的梯度分布;癌组均显著高于癌周及远癌组织(P<0.001),癌组织中总RNA水平与NOS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鳞癌组与腺癌组间总RNA和NOS的表达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分化程度高的肺癌组NOS表达水平较中分化和低分化肺癌组低;癌灶组织中NO浓度明显高于远癌组织(P<0.05)。结论:肺癌组织中RNA的高度表达说明肿瘤组织中蛋白质合成旺盛,而NOS的过度表达则可能与加速生成NO以杀伤肿瘤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