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药物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增殖性玻璃体现网膜病变的手术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许多学者已开始尝试用药物来防治PVR,药物作用的环节包括抑制细胞的增殖、抗炎症、抑制纤维素的生成、抑制增殖的收缩、作用于细胞因子以及基因治疗。  相似文献   

2.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药物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手术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许多学者已开始尝试用药物来防治PVR,药物作用的环节包括抑制细胞的增殖、抗炎症、抑制纤维素的生成、抑制增殖膜的收缩、作用于细胞因子以及基因治疗。许多药物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目前只有少数药物在临床初步应用中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4.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药物防治(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在PVR动物模型上的药效观察:1、皮质类固醇:Tano等(1980)将40万个同体皮肤成纤维细胞与1mg地塞米松同时注入免眼玻璃体,4周后可使视网膜脱离率由57%降为24%,新生血管发生率由19%降为4%,他随后又在穿通伤模型上证实了这个结果.Chandler等在注入兔同种  相似文献   

5.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常见并发症和导致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眼穿通伤的严重并发症。玻璃体手术的发展使PVR病例的手术成功率提高到70%以上,但仍有部分病例因增生复发而无法控制。这就促使人们对  相似文献   

6.
防治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是眼科常见的严重疾病,可以导致视力永久损害,本病公认的有效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辅以必要的药物治疗。对本病有效的多数药物,对增殖作用产生抑制作用的同时,又可能对正常眼组织产生一定毒副作用。本文对防治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几种常用药物的药理作用,有效剂量、毒性作用及眼内清除率进行综述,以期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7.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常见并发症和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也可发生于眼外伤和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以往曾认为由玻璃体的收缩引起。实践和临床研究证实,视网膜表面的细胞增生和收缩是本病的基本病理过程。这一过程在临床上表现为前部(赤道前及玻璃体基部)和后部(赤道后)的增生性膜及其造成的多种形式的收缩牵拉,以及视网膜后膜  相似文献   

8.
从几年前开始,学者们就试图用药物疗法防治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本文对迄今所知的动物实验模型与药物疗效等问题分述如下: 一、家兔PVR实验模型 Sugita家兔PVR模型:Sugita等(1980)把25万个培养的自体皮肤纤维母细胞注入家兔玻璃体内,制成炎症轻微、具有可重复性眼内增殖及视网膜脱离的家兔模型。这种模型广泛用于药物治疗眼内增殖的实验研究,但其牵引性视网膜脱离的形态和进展过程与穿孔性外伤所致者相似,与临床上的PVR则有很大差别。 Thresher家兔PVR模型:Thresher等以气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维甲酸对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防治作用及维甲酸对视网膜是否有毒性,本实验将26只色兔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A组20眼、C组6眼,玻璃体内注射PBS,实验组B组20眼、D组6眼,玻璃体内注射15ug/ml维甲酸,A组和B组玻璃体内同时注射2...  相似文献   

10.
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药物防治研究:体外筛选实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丽娜  梁树今 《眼底病》1992,8(1):2-5,T004
  相似文献   

11.
道诺霉素脂质体防治实验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巨噬细胞诱发的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模型,评价了抗代谢药道诺霉素及其脂质体的防治效果。在兔眼玻璃体注入巨噬细胞后,再分别注入5μg 道诺霉素(40眼),10μg 道诺霉素脂质体(DL,30眼)或磷酸缓冲液/空白脂质体(40眼)。28天时77.5%的对照眼发生视网膜脱离,而DL治疗组为33.3%(P<0.01),道诺霉素组为50%(P<0.05).由此提示脂质体载药能增强药效。根据发病阶段选择不同的药物,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3,9:77-80)  相似文献   

12.
报告189例189眼严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性视网膜脱离,单纯巩膜扣带术和玻璃体切除术的结果,平均解剖成功率63%,从C187.5%至D330.4%。术后复位成功的病例95.8%有指数以上的视力,但仅26.9%达0.1以上,且多集中于C1和C2组。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新的或复发的前段PVR形成(51.4%),其次为后部视网膜前膜增殖,将原裂孔拉开或形成新裂孔(25.7%)。就PVR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及前段PVR的形成进行了讨论。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4,10:199-202)  相似文献   

13.
李春芳 《眼科学报》1993,9(4):196-199,215
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发生严重PVR的危险眼只限于马蹄形裂孔的这些眼,为了阐明马蹄形裂孔发生PVR的机制及其两者关系.本文分析了单纯马蹄形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101眼,病例分为PVR组和无PVR组,两组病例对照比较.结果表明:玻璃体液化和后脱离是马蹄形裂孔发生PVR的基本原因.玻璃体出血、葡萄膜炎、脉络膜脱离、多次手术是PVR发生的促进因素,而裂孔后缘卷边固定与前瓣比其下暴露的色素上皮区小是PVR己发生的临床证据.因此当临床上出现玻璃体出血、葡萄膜炎、脉络膜脱离及第一次手术没成功时要警惕术后发生严重的PVR.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25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D3级的玻璃体手术,成功率为68%.作者认为对PVR D3级的治疗关键是玻璃体切除联合膜剥离及眼内填充,尤其是硅油填充可明显提高疗效.PVR形成与手术刺激、裂孔大小、外伤及玻璃体积血不关。对玻璃体手术的适应症,作者对手术时机及并发症也作了扼要讨论。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3,9:145-147)  相似文献   

15.
对大鼠眼后段芽通伤所致的外伤性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过程中视网膜Muller细胞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活性改变及神经胶质细胞移行分布进行动态观察。伤后3天,Muller细胞GFAP阳性染色开始增强;第7天,整个视网膜Muller细胞呈GFAP阳性着色;14天即可见有神经胶质细胞出现于视网膜前增生纤维组织中;第21及28天,在观网膜前及穿通伤口的增生纤维组织中可见大量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存在,提示反应性星形胶质化是PVR的主要病变基础,是造成视网膜损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bining vitrectomy, scleral buckling, intraocular microsurgery and liquid silicone inj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retinal detachment complicated by 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 48 eyes were treated using these techniques combined. Complete attachment was achieved in 16 eyes (33%), partial attachment in 20 eyes (42%), and 12 eyes (25%) remained detached. Vision was improved in 17 eyes (35%), unchanged in 17 eyes (35%), and worse in 14 eyes (30%). Complications included emulsification of the silicone, glaucoma, cataract, band degeneration of the cornea, reproliferation of membranes and passage of silicone into the subretinal space. Significant preservation of mobility vision was achieved. A larger series of patients with longer follow-up will ultimately determine the place of this technique in the management of this complicated problem.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发生过程中玻璃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的含量变化。 方法:用同种巨噬细胞诱发兔眼PVR,在第7,14,21,28天抽取玻璃体液,每组4只眼,用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检测(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检测其TNF-α含量。结果:TNF-α的含量1~21天逐渐上升,21天时达最高,为434μg/ml,28天时下降至122μg/ml。 结论:TNF-μ在此PVR模型中玻璃体内的含量变化与PVR形成的自然病程相吻合,提示可能在PVR启动和调控中有重要作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7,13:231-233)  相似文献   

18.
The theory that the resistance to aqueous outflow within the tra-becular raeshwork is primarily located within the juxtacanalicu-lar region of Schlemm's canal is generally accepted. However, there is evidence that collapse of the canal may also play a role in outflow resistance. The successful use of viscocanulostomy in the treatment of POAG has further raised interest in the role of  相似文献   

19.
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患者270例363眼氩激光视网膜光凝疗效进行分析。光凝后新生血管消退、未再玻璃体出血者占63.6%,其中视网膜新生血管与视盘新生血管、视网膜新生血管合并视盘新生血管间疗效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单纯新生血管与新生血管合并玻璃体出血行间疗效差异非常显著(P<0.01)。表明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与新生血管的存在部位及是否合并玻璃体出血有关。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5,11:227-228)  相似文献   

20.
全视网膜冷凝术治疗增殖型糖尿病视网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探讨了广泛视网膜冷凝术对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44人中40眼施行手术,40眼作为对照。随访时间2年。Ⅳ期病例视力较术前无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2);视网膜新生血管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01)。Ⅴ期病例手术组有55%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对照组仅有2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组玻璃体积血的清除快于对照组(P<0.025)。这些结果提示,冷凝术适用于各种原因不能光凝的早期增殖性病例,严重视网膜纤维增殖者不宜采用。 (中华眼底病杂志,1993,9:148-15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